何绍奇先生的遗着《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新出了增订版,封面以墨竹作底衬,装帧设计淡雅,一如何先生之风格,书名由何先生亲笔题写,颇有文人雅士之风。捧读此书,感慨良多。
我的博士导师史载祥教授与何绍奇、朱步先均是朱良春先生早年的学生,论及辈份,何先生当为我的师叔。正因为这层机缘,使我能有缘在去年6月底江苏南通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上向何先生当面讨教。回京后,我整理出与何先生的合影,通过电子邮箱发送至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但数日后即得到消息,何先生于7月7日晨不幸于香港辞世,听到此噩耗,当时我的震惊难以言表。哪知我与何先生的一面之缘,愉快交往,竟成绝响。
何先生一向以读书临证为人生之至乐,堪称当代儒医。《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第一版出版于6年前,早已售罄。此次出版补充了部分新作和医案,仍分上下两篇。上篇为“读书析疑篇”,共收录先生百余篇短文,对中医医理、病证、方药、养生以及中医医籍、人物、治学方法、各家学说等,予以阐发,颇多新见。在学术传承方面,特别对曹颖甫先生的高风亮节、章次公先生的学术思想、朱良春先生应用虫类药的经验加以论述。下篇为“临证得失篇”,收载了先生120例病案,所治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有得有失,实事求是,体现了先生的临证思路、方法和选方用药的风格特色。其可贵之处在于,所载医案不但收录了治疗效果好的,也将失误的医案收录,警示自己,提醒读者,以资借鉴。医案按语,要言不烦,切中肯綮。读先生之书,深感其既博览群书,又勤于临证,互相参悟,于医理多有阐发。
是书虽分上、下两篇,但二篇之间并非孤立无关。中医医理与临证实践密不可分,没有深刻的医理指导,临证多难知常达变。如先生治疗痰证,多用生半夏,认为其止呕化痰之功,远胜于清半夏和法半夏。辨治阳虚证,注重舌脉,用药多重用附子,量多至60克。治疗急性热病,先生分析临床治疗中的得失,体会到须避免过用寒凉,以免热中未已,寒中又起。治怪证,多从痰入手,对痰热证喜在辨证基础上合用礞石滚痰丸。治便血,反对一味凉血止血,主张补虚健脾,益气固脱。治创口不敛,常重用黄芪至120克,配伍当归,以收托补之功。治痹症,用药颇多朱良春先生之风格。总之,何先生对各家学说颇有研究,临证擅长取法各家之长,不一而足,论治各科疾病,总以取得临床良效为准。
读书、临证并非易事,正如何先生在其自序中写到:“读书苦,一字之辨,一义之析,十天半月还弄不出来。看病苦,费尽心思,没有疗效。”但先生是一个通达乐观,能苦中作乐之人,认为读书、临床之乐恰在其中,“一个字义弄明白了,一个久治不愈的病人看好了,就真是其乐融融”。书末所附朱步先老师悼念何先生的文章中,忆及何先生早年经济窘困,寒假无钱回川探亲,赋诗言志:“同窗好友各西东,我无川资怨命穷,读书读到人静后,一觉醒来太阳红。”何先生以读书为乐的高尚情趣、豁达的生活态度,跃然字里行间,确实值得我辈学习。
主要著作有《实用中医内科学》(编委)、《现代中医内科学》(主编)、《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等。他一生为人正派,性格爽直,学风严谨;他精通医理,书读万卷,堪称“中医活字典”;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用药果敢,屡起疑难大症。中国中医药报从2002年起为其开设《绍奇谈医》专栏,刊载了他的治学心得和临床经验80余篇,文笔犀利,文风朴实,内容涉及医理、临床、医史、医话、中药等,字字珠玑,见解独到,吸引了大批读者。他在香港任教期间,忘我工作,贡献良多,深受学生和同事的爱戴。
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有三个书店:中心书店(即莲坂外图书店),学府路外图书店,台湾书店。我最熟悉的当然就是学府书店,就在厦门大学附近,光合作用书店旁边。但是该书店装修的实在很烂,地板砖都有凸起来的情形,同时该店对书摆放又不在行,且书种类庞杂,这些都使得该书店显得格调低下。当你走进去,会是这样的感觉:灯光灰暗,“书臭”扑鼻(很多书发出来的味道实在难闻)。不过,一般还是会逛逛,毕竟里边也有一些历史类学术书,此外也是顺路,从晓风到光合到这个学府烂书店。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几乎翻过大部分架子的书,所以他们的乱放对我而言不是什么障碍,反而成了乐趣。我曾经就想过在图书馆管理中,通过改变书的位置来提高借阅率与一些书的流通率。实际上书店里边也可以如此办理,这当然属于管理学中的“空间视线管理”了。我说学府书店“格调”低,旁边的光合也好不到哪里去,也是不知书籍编目分类,同时又想品种多,不知道是卖咖啡还是卖书,也能在北京开分店,看来北京的小资们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模式 。晓风书店听说也在北京某发展,不过估计可能不会经营得太好!
现在再来谈谈外图的中心书店,也算庆国庆的一桩事。外图中心书店的毛病与上文提到的大致差不多,只是书摆放不是太乱。进门后,眼睛难免还是会被“花花绿绿”的流行书(实际上多为红黄色)冲击一番。我在一楼围绕电梯转了一圈,看到了一套《全宋文》摆在很高的书橱里(壁柜那种书橱),这套书的价格那确实也是高高在上。“全”字头的书其他还有很多,不过《全宋文》当是最庞大的了。此外一楼我还见到一种貌似不错的杂志——《两岸书香》,讲两岸图书出版资讯。
然后电梯上二楼,主要是经管法律类,没有心思多看,但是逛了下音像制品,看到一堆风潮唱片,比如有“三颗猫饼干”(何真真),而音箱里边放的是张惠妹《灵魂的重量》,我就听出“在我选择告别以后”这句。此外二楼还有一个卡西欧电子辞典的体验店,买不起,匆匆路过,上了三楼。
三楼有个台湾书店,就先逛了下这个,书不是很多,它这里的大部分台湾版书我是见过的。比如竺家宁《声韵学》,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还有一些没有见过,部分也是新出版的,比如张丰志《南宋铁钱泉谱》,魏培泉《汉魏六朝称代词研究》,侯乃慧《诗情与幽境:唐代文人的园林生活》,何绍奇《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杨瑞志《训诂学》,朱歧祥的几本文字类书,李贞德《女人的中国医疗史》,“出土思想文物与文献研究丛书”,以及张光直,陶晋生,刘子健,黄宽重等的书,文学方面有“联经文学经典”,那本《格列佛游记》我挺喜欢的,还有布莱希特《四川好人》等。其他还有一些大陆研究者在台湾出版的书,比如马克垚主编的《文明史》。总的说来,书数量不是太多,毕竟我看半个小时,文史哲的书名我都基本能记下来了。至于质量,还是有些经典学术书,不过就是太贵,一般的都是一两百,我记得马幼垣的《中国小说史论释》是三百多(或者两百多,记不准了)。这书厦大图书馆也有,不过护封被取走了,厦大图书馆经常这样做,以至于我很熟悉的书反而不熟悉了,因为自己见到的都是没有护封的,见到原书有护封,反而觉得陌生。
看完了台湾书店,再看伟大祖国自己出版的文史方面的书,大部分都早见过,所以只是漫不经心的浏览了下,但也有几本也没有见过,比如余太山,李锦绣《通典西域文献要注》,王春瑜《新编日知录》。
之后买了杯茶,上到五楼,看了会英文辞典方面的书,有《蓝登书屋韦氏高阶美语英汉双解词典》,有COD(牛津简明英语词典),SOED(牛津英语大词典简编本),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还有《蓝登书屋韦氏英汉大学词典》,这书的英文原版倒是好书,收词比mwcd(韦氏大学词典)还多一些,可惜这个英汉版价值就不大了。
好了,一直下楼,准备出门后找那个台湾书店,可惜没有找到,结果从禾祥西路走路到轮渡码头,结果就是今天:腿好困。
当走到轮渡的时候才想起,有三年没有到过这里了,而第一次,是04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0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再谈中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