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我国明代著名医家孙一奎

医案日记 2023-06-14 04:50:20

我国明代著名医家孙一奎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县人。生活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公元1522-1619年)年间,是我国明代著名医家。

明王朝建立以后,结束了蒙古贵族的残暴统治,民族矛盾得到缓解,社会比较安定,农业很快得到发展,手工业、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普遍发生,这种新的形势必然有力地推动医学的发展。明代在我国医药学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医学界名家迭出,著述丰富,在众多著作中,尤以《赤水玄珠全集》显得颇具风采,其作者就是“新都之巨阀穷檐、三吴之显贵隐约、糜不饮其汤液而称有喜”的孙一奎。

孙一奎天资丰厚,年幼时即聪慧过人。小时候学《易经》,只经塾师稍事点拨,竟能了然,昭明大义。他的老师也对他的天资之厚感到惊奇。而后,学习儒业很有收获。但嘉靖以后,朝中奸佞当道,闭塞贤路。朝廷的腐败使弃仕途而转医者大量出现,同时孙一奎也清楚地看到父辈苦苦攻读,却身体疲惫而更加虚弱,以及仕途的艰辛,从而使他萌发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念头。一次至括苍(今浙江丽水东南)看望哥哥,遇到仙人传授神秘方书,读后顿时觉得领悟很多,医疗实践中多能收到效果,于是立志舍儒从医。

开始学医时,孙一奎苦读医籍,不论寒暑,都十分专注。上至《灵枢》、《素问》、《难经》,下及古今名家,无所不及,对儒、释、道三教经典中与医学有关的部分也无不猎及。研习三年之后,他觉得呆在一个小地方,眼光比较狭窄,不如多方求教,才能扩大视野,于是决心离家远游,寻师求教。他的足迹踏遍江南,一边行医,一边寻求有识之士,博采众长,不拘门户,凡遇高明的人就虚心而尊敬地来到他跟前,和他探求医理。后来曾随徽州黟人黄古潭先生学习。古潭先生治病常有超常见解,孙一奎凡是遇到疑难的病证,都会向他请教,对临床中一时不能下诊断而犹豫不决的,决不轻易放过。一次,一奎的弟弟外出旅行,路上感受热邪,加上过于疲劳,突发左胁痛,痛处皮肤色红而且出现水泡疮,医生断为肝经郁火,用泻肝的常用方剂给他服用,病痛反而加重,孙一奎心里不明白,于是带他弟弟前去询问先师黄古潭先生,先生对他讲明医理,弃苦寒之品不用,以免引起燥邪资生的弊端,而纯用甘寒药物,重用瓜蒌,加粉草、红花,一剂而愈。黄古潭的高超医术,使孙一奎在医理和临证诊疗上受惠不浅。

经过三十年的勤求博采,刻苦钻研,孙一奎耳目渐广,经验渐丰,终于达到了理论上“镜莹于中”,实践上“投剂辄效”的境界。其医术已有非常的造诣,为人决断死生多能应验。临证投剂常常使顽固的疾病治愈,从此医名显赫,名士显宦争相交往。期间诊余之时,先后著有《赤水玄珠》30卷,《医旨绪余》2卷,《孙文垣医案》5卷,后来合称为《赤水玄珠全集》。

“赤水玄珠”之名,取之于象罔得珠故事。《庄子·天地》载:黄帝出游到赤水之北,登上昆仑山,回来后,发现他的玄珠遗失了,于是先后派知、离朱和喫诟等人去寻找,都没有得到。黄帝又指派象罔去,象罔找到了。象罔为虚拟人物,亦作罔象,意思是似有而无,即不在意的意思,以不在意故能独得玄珠。《赤水玄珠全集》对后世医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给后学医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孙一奎在学术上,融汇儒、释、道三教的理论,深研《内》《难》,兼采前贤的长处,在命门、三焦、相火等问题的研究上颇多建树,尤其以太极之说演绎医理,首创“命门肾间动气说”,为肾命学说的深入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其“三焦为气母,有经无形,总只一而已”之说,也得到后世医家的赞许。孙一奎明辨“正火”、“邪火”,严格把相火与五志淫火区别开来,使虚损诸疾的治疗原则得到了匡正与补充。对其宗师朱丹溪“阴常不足阳有余论”进行了诚恳的批评,这种严肃的科学态度是十分可贵的。孙一奎在临床上精思明证,诊病精确,倡不执方说,治疗疾病多巧发而奇中。他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对后世产生极深远的影响。综观其《赤水玄珠全集》,孙一奎既荟萃了前贤各家的精粹,又善于在临床上采用各家之长,从他的学术特点看,很难把他归属于哪一个学派。他是一个积极反对分别学派的学者,在“列张、刘、李、朱、滑六名师小传”中,他根据诸师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对他们的贡献做出了正确的评价,他说:“仲景不徒以伤寒擅长;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绩;‘阳有余阴不足’之谭不可以疵丹溪;而樱宁生之长技,亦将与诸公并称不朽矣。”由此可见,孙一奎善采诸家之长,反对标榜门户,恪守一家之言,其学术观点无不包涵着历代前贤的学术精华,真可谓是百脉一宗了。

但是,孙一奎所处的时代,正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笃信道教而不能自拔的时代,所以道家对他的影响最深。在他的医学著作中必然要夹杂一些荒诞的内容,如《赤水玄珠·虚怯虚损痨瘵门》中所述的“方外还丹”“环丹秘要论”及取“红铅”,取“梅子”等诸法,实为道家用以惑人的谬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说:“专讲以人补人采炼之法,殊非正道。”“遂为全书之大瑕”。另外《孙氏医案》中也有多笔之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傍文多于正论,亦为冗漫,盖大意主于标榜医名,而不主于发挥医理。”这些不当之处,就全书来看仅是支流、末节而已,丝毫不影响孙一奎杂病大家的风度。

《中医各家学说》书目

1、伤寒学派:

王叔和 ?著作: 《脉经》

庞安时 ?著作: 《伤寒总病论》

朱肱 著作: 《朱肱著作书目》

成无己 ?著作: 《成无己著作书目》

张景岳 ?著作: 《类经》 、 《类经图翼》 、 《类经附翼》 、 《景岳全书》(含《新方八阵》) 、 《质疑录》

叶天士?著作: 《温热论》 、 《临证指南医案》 、 《未刻本叶天士医案》

孙思邈 ?著作: 《孙思邈著作书目》

方有执 著作: 《伤寒论条辨》八卷 、 《伤寒论条辨》

俞嘉言 ?著作: 《喻嘉言著作书目》

张从正 ?著作:《儒门事亲》

尤在泾 ?著作: 《伤寒贯珠集》

许叔微 ?著作: 《许叔微著作书目》

柯 琴 ?著作:《伤寒来苏集》 、 《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十人书) 、 《伤寒来苏集-校注》 、 《伤寒来苏集》(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王晨校

黄元御 ?著作: 《黄元御著作书目》

陈念祖 ?著作: 《陈修园著作书目》

陆九芝 ?著作: 《陆懋修医学全书》

2、河间学派(寒凉学派):

刘完素 ?著作: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易水学派(补土学派):

张元素 ?著作: 《医学启源》 、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李?杲 ?著作: 《李东垣著作书目》

王好古 ?著作: 《阴证略例》 、 《医垒元戎》

罗天益 ?著作: 《卫生宝鉴》

4、功邪学派:

张从正 ?著作: 《儒门事亲》

5、丹溪学派:

朱震亨 ?著作: 《朱丹溪著作书目》

王 履 ?著作: 《医经溯洄集》

戴思恭 ?著作: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推求师意》

6、温补学派:

薛己 ?著作: 《内科摘要》 、 《女科撮要》 、 《外科发挥》 、 《正体类要》(上-下卷)

孙一奎 ?著作: 《孙一奎著作书目》

赵献可 ?著作: 《医贯》

李中梓 ?著作: 《李中梓著作书目》

郑寿全 ?著作: 《郑钦安著作书目》

7、温病学派:

吴有性 ?著作: 《瘟疫论》 、 《温疫论译注》

薛雪 ?著作: 《薛生白著作书目》

余霖 ?著作: 《疫疹一得》

吴瑭 ?著作: 《吴鞠通著作书目》

王士雄 ?著作: 《王士雄著作书目》

8、其他著名医家:

钱乙 ?著作: 《小儿药证直诀》

陈自明 ?著作: 《外科精要》

缪希雍 ?著作: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 《缪希雍医学全书》

绮石 ?著作: 《理虚元鉴》

喻昌 ?著作: 《寓意草》 、 《尚论篇》 、 《医门法律》 、 《喻嘉言医学全书》

张石顽 ?著作: 《张氏医通》

张志聪 ?著作: 《本草崇原》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金匮要略注》 、 《伤寒论宗印》

吴师机 ?著作:? 《理瀹骈文》 。

王泰林 ?著作: 《王旭高著作书目》

王清任 ?著作: 《医林改错》

唐宗海 ?著作: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 《血证论》 、 《唐容川医学全书》 、 《本草问答》

张山雷 ?著作: 《难经汇注笺正》 、 《中风斠诠》 、 《读素问识小录》 、 《中风斠诠》 、 《张山雷医集》

恽树珏 ?著作: 《灵素商兑与群经见智录》 、 《临证笔记》

中医的根源及古今中医的差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朝代,尤其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为其巨作《千金要方》写序时,开宗明义阐明了医道的创始和医道的传承。孙思邈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故后世可得依而畅焉。……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

  孙思邈说明了医道是创始于黄帝、岐伯与雷公,而后世医道的传承者有春秋的医和、医缓,战国的扁鹊,汉朝的仓公、张仲景与华佗。本文将以下列三个论点来探讨:

  ( 1 )中医根源于黄帝的医道,而黄帝的医道来源于“上帝”。

  ( 2 )中医是“道家医学”。

  ( 3 )中国古代的中医是相当发达的。

  中医根源于黄帝的医道,而黄帝的医道来源于“上帝”

  《黄帝内经》是历代医家所公认的圣经,其内有许多篇章叙述医道的根源与传承:

  ( 1 )医道根源于上帝。

  ( 2 )医道传承的顺序:上帝→先师→岐伯→黄帝→雷公。

  (一)医道根源于“上帝”,后传于黄帝。

  ( 1 )上帝传医道于先师,先师再传医道于岐伯。

  岐伯是黄帝的老师(黄帝称其为天师),岐伯多次谈到他的老师(先师),而岐伯的老师则是师承上帝。所以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上帝是天界的皇帝(主宰者),经文中没有详细说明,或许也是秘中之秘。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 2 )岐伯传医道于黄帝。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大多数篇章( 112篇)是黄帝请问天师岐伯的问答经文,《素问》后几篇从《着至教论》到《解精微论》是黄帝教诲雷公的经文,另有些经文是黄帝问医学于伯高(太师)、少俞、少师、鬼臾区,有少数经文没有对话。

  另有《黄帝外经》,即《外经微言》(传于清代《陈士铎医书》中),是岐伯回答伯高、鬼臾区、雷公、少师、容成、鸟师等黄帝其他臣子的医学问答录。在《外经微言?阴阳颠倒篇》中,帝曰:“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级之野也。”所以《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及其他臣子的对话,而《黄帝外经》则是岐伯与黄帝其他臣子的对话,两者是有区别的。

  ( 3 )黄帝传医道于雷公,成为后世中医传承的根源。

  “医道”之名首见于《素问?着至教论》,黄帝问雷公是否能通晓医道?雷公回答说能背诵也能了解一些,但是不能融会贯通。黄帝就告诉雷公医道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并传授医道予雷公。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二)医道的传承

  ( 1 )仪式:割臂歃血之盟

  《灵枢?禁服》描述黄帝传医道给雷公(医道传承)的仪式,是非常庄严隆重的,必须行割臂歃血之盟:

  ①斋宿三日。

  ②正阳受盟。

  ③入斋室,雷公割臂歃血为盟。

  ④黄帝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必受其殃。”

  ⑤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黄帝乃左握其手,右受之书,曰:“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 2 )秘传方式:口传心授

  “口传心授”是道家的一种秘传方法,鲜为外人所知,是师父将经文的“心法”传给弟子的方式。心法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不知心法,即使知道经文也不知如何使用。《黄帝内经》有关口传心授的记载如下:

  ① 《灵枢?口问》有“口传”的记载: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

  ② 《灵枢?师传》有“心藏”(心授)的记载: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所终时,可得闻乎?”

  ( 3 )医道后世的传承

  王勃是唐朝初年人(有名的《滕王阁序》是其作品),曹元是王勃的好友,当时住在长安。根据《新唐书?王勃传》,王勃与曹元交友,从曹元学习许多医学的秘术,所以才在《黄帝八十一难经》的序文中透露医道传承的谱序:岐伯→黄帝→历九师→伊尹→商汤→历六师→姜太公→文王→历九师→医和→历六师→扁鹊→历九师→华佗→历六师→黄公→曹元。

  中医是“道家医学”

  《黄帝内经》是以“阴阳五行”解释人体医学之理,称其为医道,为治病、养生的圣经。老子道德经》是以“道”为中心,解释宇宙运行之理,为道家修链的圣经。两者共同构成“道家”的核心。

  (一)治病、养生、修链

  依照道家的层次,下层是卜卦看风水(属小道),中层是治病(属医道),上层是修链(属大道)。

  ( 1 )治病

  古代修道的人大都兼修医术,因为医道与修链原理是相通的;此外,行医不仅可以济世救人,还可积德行善。古代著名医家修道的相当多,有葛洪、陶弘景、杨玄操、杨上善、孙思邈、王冰、王怀隐、刘完素、马丹阳、崔嘉彦、李时珍、孙一奎、张景岳、傅青主、陈士铎等。也因为修链更能参透天、地、人之理,因而缔造出伟大的医学成就。

  ( 2 )养生

  治病是治“已病”,能力更高的(上工)治“未病”;而养生则是使人长寿,是进入修链的必要阶段。《素问。上古天真论》对道家的养生,有下列两个要点:

  ①养生之道:阴阳调和、形神并重。

  人体是由形体(有形)与元神(无形)所构成的,养生必须形与神并重。道家的原理是阴阳,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人体亦由阴阳组成,养生是要使人体的阴阳调和。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②养生之道:精神内守、清心少欲。

  道家称形体为“臭皮囊”,是后天得到的;而道家养生的精髓是要保有先天的真气,养生首重精神的修养(清心少欲,重德守真)。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 3 )修链:道家修链成真人。

  道家修链是要修成真人,其修链的要旨是“炼精化气,链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通过修链,将有形的“精”转化成更高能量无形的物质(“气”、“神”、“虚”),也就是将“有形”转变成“无形”。《素问?上古天真论》具体描述道家修链得道的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 *** 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炼虚合道就可以修成真人,真人是与道合一的。庄子曰:“道者,……生天生地。……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南华经?大宗师》)天地为道所生,而真人则与道合同,所以真人能掌握天地,寿命更超过天地,长生而不灭。真人因为能与道合一,所以能修链成“无形”之体,有“无形”之体就不会有“有形”之患,所以无病无痛,不生不化,而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相传黄帝拜见广成子(为道家真人)于崆峒山,广成子授予《阴符经》(为修道之法),后黄帝潜心修道,于一百二十岁时,得道成仙,乘龙白日升天。黄帝是中国历史上修道得道升天的第一人,所以被尊为道家的始祖,与老子并称“黄老”。

  (二)“神医”有“神迹”

  古代许多著名的医家是修道的,就是因为道家有完整的治病、养生、修链原理,而经由修链可以修出特异功能,因此展现出许多的“神迹”,其中最为人称道的“神医”是扁鹊与华佗。

  ( 1 )扁鹊的“洞垣之术”与华佗的“神目”

  ①扁鹊的“洞垣之术”:

  明代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论述三焦是无形时,就提出扁鹊和华佗的特异功能作为证据。当时医界流行南宋陈无择的“三焦如手掌大”的“三焦有形说”。孙一奎就提出反证,举出历史记载扁鹊有“洞垣之术”(隔墙看人脏腑),为何扁鹊不说三焦如手掌大,反而说三焦是“无形之气”呢?

  ②华佗的“神目”:

  孙一奎又引用何一阳所言说:“世传华佗神目,置人裸形于日中,洞见其脏腑,是以象图,俾后人准之,为论治规范。三国时杀人亦不少,华佗之医,不可谓无精思,岂有三焦如是乃遗而不之载哉?”华佗也有如扁鹊般透视脏腑的能力,三国战乱,杀人很多,如真有三焦如手掌大,华佗一定会说出,并画在《内照图》中。为何华佗也与扁鹊相同,说三焦是无形的呢?

  ( 2 )扁鹊与华佗的“外科手术”

  《列子》(战国列御寇所着,列子为道家真人)曾记载扁鹊的“换心术”,两个活人(公扈、齐婴)互相交换心脏,但是换心成功后,两人走错家门,公扈回到齐婴的家,齐婴回到公扈的家,引来纷争,告到官府,后来扁鹊告诉其中的原委。《三国志》与《后汉书》都有记载华佗做腹部手术的“神迹”,先用麻沸散麻醉病人,然后剖腹、切肠、取肿瘤(积聚),后缝合、涂以神膏。

  ( 3 )张元素的“奇梦”

  金代张元素(洁古老人)曾经跟张吉甫(兰泉老人)讲述他有一个奇特的梦。有天晚上张元素在睡梦中,有人用斧头、凿子将他的心窍打开,然后放进书好几卷,看到书名是《内经主治备要》,然后突然惊醒,觉得心口很痛,认为是不吉利的事情,所以不敢告诉其他人。但是从此之后张元素心目洞彻(一种特异功能,包括他心通与天目),完全通晓黄帝、岐伯与扁鹊的学问,并首创中药的升降浮沉与归经。这是后来张吉甫为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写序时透露出来的。

  中国古代的中医是相当发达的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神医”扁鹊与华佗治病会有“神迹”呢?这个问题的确很尖锐,但却是中医非常关键的问题。道家有许多东西都是秘传的、口传心授的,经书中虽然有提到,但是都没有明讲,外人很难窥其玄妙的,所以称为秘中之秘。

  ( 1 )在中国古代,中医大夫基本上都是有特异功能的。

  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医家都是修链道家的,所以能修出特异功能,因此治病就能显现出“神迹”,这是相当普遍的情形。

  ( 2 )华佗看到曹操脑中有瘤子,要开颅做手术取瘤。华佗为什么知道?他看到了嘛,这是我们人的特异功能,过去的大医学家都具备这个本事。

  ( 3 )中国古代的医学是相当发达的,远远超过现在的医学。

  《黄帝内经》有许多篇章是论述人体“无形”的部分,例如气、元神、三焦等,这些都是肉眼所看不到的,是用天目看到的,并不是凭空想像或杜撰来的。这些就是中医精华的部分,也是超越现代医学的部分,可惜现代中医不了解,反而批判它,丢弃它。

  结语

  古代的大医学家治病有“神迹”,是因为中医是神传文化。“神传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医道有形的医理(文字)是神(上帝)所传的,( 2 )医道无形的内涵则反映出修链的“神迹”(特异功能),因为中医是“道家医学”,而道家从治病、养生到修链都是以“道”来一以贯之的。经由岐伯及其先师,黄帝受医道于上帝,后又受《阴符经》于广成子而修链得道,这就是中医是神传文化最好的明证。

  现代中医所继承的只是皮毛(药方与经验),反而把中医精华的东西(医道)视为迷信,所以治病就显不出奇效。更有什者,现代中医抛弃固有的医道(《黄帝内经》),却把现代西方医学的研究方法尊为圭臬,医道已经失传了。

医旨绪余by孙一奎TXT电子书在线阅读下载

链接:/s/1InctEaKtt7pvhWfOhQj9ZQ

?提取码:2esp

《医旨绪余》中医经典著作,珍本医籍。医论著作。二卷。明·孙一奎撰于万历年间。本书汇集作者学医体会与见解,并择要节录部分《内经》原文。内容杂论脉象、诊法、病机、药性及医案等共60篇,多有超人见解。其中有关咳、喘、哮等病症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对张仲景等医家及其著述的评价等,内容颇多可取。现有两种明刻《赤水玄珠》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89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