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医案日记 2023-06-14 03:01:46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上胆囊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或钝痛,常于进食油腻食物后加剧,还可有恶心、腹胀及嗳气。若胆囊管或总胆管被结石或浓稠胆汁所阻塞,或欧蒂氏括约肌痉挛时,常于饱餐后发作胆绞痛。体征有右上腹压痛,墨菲氏征阳性。有胆囊积水时,可扪及大的胆囊。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发生于胆石症的基础上,且常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其病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和胆固醇代谢失常。

慢性胆囊炎的诊断依据为胆石症病史和胆绞痛及消化不良的症状。十二指肠引流及胆囊造影对诊断有帮助。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低脂饮食,口服利胆药物等方法治疗;急性发作时,应用抗菌药物,对反复发作的胆绞痛,一般行胆囊切除术,疗效较好。

慢性胆囊炎在中医临床中多属“胁痛”范畴。认为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胆失通降,不通则痛,肝胃不和,则嗳气、纳呆,脘腹胀闷。若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脾,以致肝脾疏泄功能失常,而呈中脘或右胁隐痛、纳呆、口苦等。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内有胆结石而言。胆结石可发生于胆囊或胆管。本病平时大多无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一般的消化不良症状。当胆石从胆囊移动至囊胆管或总胆管,或从扩张的总胆管移行至壶腹部时,由于胆囊或总胆管平滑肌扩张及痉挛,因而产生胆绞痛。胆绞痛大多在饱餐或进食油腻饮食后数小时内,或在腹部受到震动后发作。疼痛多在中上腹或右上腹,为持续性发作,阵发性加剧,并向右肩或腰背部放射,常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畏寒发热以及黄疸,并可见舌苔白腻或微黄,严重者苔黄腻或黄燥,舌质红或绛,脉滑数或洪数。右上腹有压痛及叩击痛。

胆石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胆汁郁积、胆道细菌和寄生虫感染以及胆固醇代谢失调,为本病发病的主要因素。

根据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胆绞痛,尤其在饱食后或吃油腻食物后容易发作,以及持续时间很短而波动较大的黄疸,有利于本病诊断。十二指肠引流,X线胆道或胆囊检查、超声波检查及十二指肠窥镜逆行胆管造影,有助于确定诊断。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低脂饮食、结石溶解剂、抗菌素,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以及内窥镜下欧蒂氏括约肌切开取石等方法,此外还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总攻”排石疗法,对肝、胆管结石,有较好的效果。

胆石症多属中医的“胁痛”、“结胸”、“黄疸”范畴。认为胆附于肝,与肝脏相表里,肝与胆在经络上联系密切。肝性条达,主疏泄,胆汁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胆为“中清之腑”,输胆汁而不传化水谷与糟粕,其功能以通降下行为顺,凡情志不畅,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过食油腻)或虫积等均可导致肝胆气滞,湿热壅阻,影响肝的疏泄和胆的通降,使胆汁排泄不畅。日积月累,久经煎熬,聚结成石。结石阻滞,不通则痛,则发为胁痛。胆汁逆溢肌肤,则发为黄疸。肝气横逆,侵犯脾胃,胃失和降,而见恶心呕吐。

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153例,除有3例症状减轻外,其余150例均获临床治愈。有效率100%,治愈率98%。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石症:[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140例,基本治愈(B超检查胆石排出,右上腹部疼痛消失,随访1年半以上未发病)112例,显效(B超复查胆石部分排出,右上腹或肋下阵发性疼痛消失,隐痛偶作,随访半年以上未发病)22例,好转(B超复查胆石未排出,阵发性疼痛消失,隐痛次数减少,随访3个月以上未发病)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8%,结石排出时间最短1天,最长50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87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