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梁晓声:修身养性强调心灵感受的质量

医案日记 2023-06-12 22:14:45

梁晓声:修身养性强调心灵感受的质量

作家梁晓声先生着有《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浮城》、《年轮》等数十部长中篇小说与影视剧,计700余万字。作家用道德的尺度看待社会,他希望自己是真善美的张扬者、讴歌者。

除写作、读书之外,梁晓声经常参加一些体脑交替、动静交替的活动,比如打网球、游泳等。听音乐、物品收藏、观赏花卉或艺术作品,这些雅好,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调理,能消除疲劳、排除杂念、增强食欲等等。品茗是梁先生的另一爱好,他说饮茶与养生是相通的,茶可以使人健脑怡神,这一功能恰是养生所需要的,但喝茶的分量不能太多。

身体是本钱,梁晓声对健康非常重视,定期检查,有病早治,把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他是个善于修身养性的人。他觉得修身、养性是两个概念:“修身”是养生学意义上的问题。虽然中年人知道养生的重要性,但却无法实施,因为没有时间,退休之后,才有较多时间从事各种养生活动。“养性”强调的是某种思想方法,通过思想精神,滋润人的灵魂,用不同的思想方法进行自我心灵安慰,学会做一套心灵保健操。他经常这样做──受到挫折的时候,心理极其敏感,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但放开眼光看,实在是不足论道,于是很快就豁然开朗了。

能不能做到“养性”是有前提的。梁晓声说:第一,必须是有阅读习惯的人才能做到这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中记载的至理名言,都是一种间接的教育。一个人并不是天生就会修身养性的;第二,是那些关注生活的人,同时也关注他人命运的人,才能把自己与他人在比照过程中,得出自己既不是最了不起,也不是最无能,既不是最悲惨,也不是最幸福的人的结论;第三,适合那种能够懂得限制自己各种或某种欲望的人。欲望十分强烈、不善于限制的人,做不到修身养性。反过来,它又在提醒人们限制自我的重要性。比如对金钱、高消费、享乐,作为一个明智的人,他已然是个大款、富翁,也应该懂得人的任何一种欲望野心过分强烈和膨胀对人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几年前,梁晓声得知一位老作家不幸身患癌症后,迅速做了两件事:一是汇去4000元钱;二是给早已成为大款的朋友去信,请求他给予经济帮助。而那个进一次饭店够贫困户过一年的大款朋友,却对他的请求无动于衷。梁晓声感慨“金钱迷住了他们的灵魂,尽管他们打个嗝也要溢出‘金钱’来,却不愿帮助一位久卧病榻的老人”;“人出生时,都是两手紧攥,仿佛来到这个世界上便准备参与搏斗;而人死时,又有谁不是两手分开的呢?人死后是两手空空的,但那些无形的东西,包括对你一生是善是恶的评价,靠两只手是无论如何也托不住的”。

多次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梁晓声强调:成名成家也是一样,它会使人对作为普通人的活法做出牺牲,它也会消耗生命(除了时间、精力)。同样一个有才华的人,一个功名欲望过于强盛的人,才华最终都会被功名所限制,而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种例子司空见惯,像那些想一举成名的演员、作家、运动员,他们的才能恰恰由于他们追逐功名的迫切性而受到破坏。带着强烈名利思想走上赛场,往往会失去争夺冠军的机会。

梁晓声对传统养生中的静神、愉神和养神的保健方法很是赞同,因为不仅能够保持心态平衡,使神经系统处于融洽舒缓的正常状态,而且还能使气血调和、外濡肌腠、内溉脏腑,起到防疾抗衰的功效。

梁先生的修身养性更多的是为别人着想。他说:“作家必须以平常心对待外界的评论,把生活在别人的评头论足中视作一种正常的活法,就如运动员习惯于赛场上那些合理与不合理的冲撞一样。”灰暗的心理是心理健康的大敌,忧心忡忡、悲凉寂寞、饮恨抱怨以及为名利、功过等而动辄雷霆大发或萎靡压抑等,是导致损寿致衰和疾病勃发的主要原因。只有愉悦精神,祛病健身,才能感受到清新自然的生命之力的超然神韵。所以,梁晓声说:“修身养性强调心灵感受的质量,以达到心中理想的自我形象塑造,一个不善于修身养性的人不是思想者。”

作为一名作家,梁晓声注重内在精神的修养,而优秀的作品往往出自于健康人之手。如此看来,梁晓声在全力打造作品的同时,不是也在用心地“打造”自己吗?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明 红

赏美文 | 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 作者:梁晓声 诵读:王卉

作者:梁晓声 诵读:王卉

如果试着多读点书,多读点好书,就能帮助人们增强抵御寂寞的能力,它的神奇之处还在于,能将每一个枯燥乏味的日子,都变幻成有滋有味的快乐时光,从而让每一次的读书之旅,都成为一次心灵的淘洗和灵魂的沁润。

读书会让寂寞变成享受

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我回答了几条,最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他们笑。

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然。他们的表情告诉了我他们的想法——但我们需要具备这种能力干什么呢?是啊,他们都那么年轻,大学又是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一间寝室住6名同学,寂寞沾不上他们的边啊!

但我也同时看出,其实他们中某些人内心深处别提有多寂寞了。而大学给我的印象正是一个寂寞的地方。大学的寂寞包藏在许多学子追逐 时尚 和 娱乐 的现象之下。

似乎,越是和他们的专业无关的话题,他们参与的热忱越活跃。因为正是在那样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的寂寞获得了适量的释放一下的机会。

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

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也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如果居然还侥幸有笔有足够的纸,孤独和可怕的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

《绞刑架下的报告》《可爱的中国》《堂·吉诃德》的某些章节,欧·亨利的某些经典短篇,便是在牢房里开出的思想的或文学的花朵。

爱读的人们

我曾以这样一句话为题写过一篇小文——《读,是一种幸福》。我曾为作家这一种职业作出过我自己所理想的定义——“为我们人类古老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服务的人”。

我也曾私下里对一位著名的小说评论家这样说过——“小说是培养人类阅读习惯的初级读本。”我还公开这样说过——“小说是平凡的。”

现在,我仍觉得——读,对于我这样一个具体的、已养成了阅读习惯的人,确乎是一种幸福。而且,将是我一生的幸福。

站在我们所处的当代,向 历史 转过身去,我们定会发现——读这一种古老而良好的习惯,百千年来,曾给万亿之人带来过幸福的时光。万亿之人从阅读的习惯中受益匪浅。

而读,无论对于男人或女人,无论对于从前的、现在的,抑或将来的人们,都是一种优雅的姿势,是地球上只有人类才有的姿势。

一名在专心致志地读着的少女,无论她是坐着读还是站着读,无论她漂亮还是不漂亮,她那一时刻都会使别人感到美。

保尔去冬妮娅家里看她,最羡慕的是她家的书房和她个人的藏书。保尔第一次见到冬妮娅的母亲,那林务官的夫人便正在读书。

而苏联拍摄的电影《保尔·柯察金》中有一个镜头——黄昏时分的阳光下,冬妮娅静静地坐在后花园的秋千上读着书……那样子的冬妮娅迷倒了当年中国的几乎所有青年。因为那是冬妮娅在全片中最动人的形象。

我对书籍的感激超越常人

我很幸运,我的外祖父喜欢读书,为母亲读了很多唱本,所以,虽然母亲是文盲,但能给我讲故事。到少年时期,我认识了一些字,看小人书、连环画。

那个年代,小人书铺的店主会把每本新书的书皮扯下来,像穿糖葫芦一样穿成一串,然后编上号、挂在墙上,供读者选择。

由于囊中羞涩,你要培养起一种能力——看书皮儿,了解这本书讲的故事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从而作出判断,决定究竟要不要花两分钱来读它。

小学四五年级,我开始看文学类书籍。从1949年到1966年我上中学期间,全国出版的比较著名的长篇小说也就二十几部,另外还有一些翻译的外国小说,加在一起不会超过五六十部。

我差不多在那个时期把这些书都读完了,下乡之后就成了一个心中有故事的人。

从听故事、看小人书到读名著,可以说这是一脉相承的——没有听过故事的人很难对小人书发生兴趣,长大以后自然也不会爱读书。可见,家庭环境对培养子女阅读习惯有多重要!

好人是个什么概念?好人是天生的吗?我想,有一部分是跟基因有关的,就像我们常说的“善根”。但是,大多数人后天是要变化的,正如三字经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当年,我们拿起的任何一本书,有个最基本的命题,就是善,或者说人道主义。我们读书时,会对书中的正面人物产生敬意,继而以其为榜样,他们怎么做,我们也会学着做。学的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这条路。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读了很多好书,他很可能是个好人。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书籍对自己的改变,在“底色”的层面影响了我。因此,我对书籍的感激超越常人。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很多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这是网络文化产生以后,全世界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一点,外国人很快就从这个泡沫中摆脱出来了——他们过了一把瘾,明白电脑和手机只不过是工具,没营养的内容很浪费时间;而且,这些不良内容就像无形的绳子,套住你品位使劲往下拽,往往还是“下无止境”的。

如果我们的亲人和朋友们也成了这种低俗文化 娱乐 的爱好者,你也会感到悲哀。

咱们的电视节目跟五六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仅仅以“逗乐”为唯一目的了,加进了友情、亲情的温暖和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这些正面的 社会 价值观开始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当然,节目本身的品质也是重点。

要相信,我们的大多数创作者会逐渐体会到:不应该只停留在“逗乐”的层次上。至于网络上的不良内容和受众人群,我感到遗憾——有那么多好的书、好的文章给读者带来各种美好的可能性,你为什么偏要往那么低下的方向走呢?

娱乐 也是需要体面的。看一本《金瓶梅》说明不了什么,但如果只找这类书和片段来看就有问题了。这样做人不就毁了吗?在当代 社会 ,这样的人已经和那些文字垃圾变成同一堆了。现在,有些青年就愿意沉浸在那样的泡沫里,那就不要抱怨你的人生没有希望。

谈到中国的文化自信,那么,个人有没有文化自信?当然有。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看到就有许多人处于自卑的状态,哪怕他们成了有钱人、当了官,一谈到文化,他们就不自信了。而我也接触过一些普通人,他在文化上是自信的,可以和任何人平等地谈某一段 历史 、某一个话题。

书和人的关系就在这儿——在教育资源、 社会 资源等方面,你无法跟那些出身于上层 社会 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但在读书这件事上,你们是平等的。无论你端盘子、开饭馆,或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那么多的好书就摆在那供你选择。与其怨天尤人——我没有一个好爸爸、好家庭,连朋友都在同样层面,不如看看眼前这条路,路上铺满了书。

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你多读一本好书,就会对你产生影响。实际上,除了书籍,没有其他的方式能够使普通青年朝向学者、作家这条路走过去。只要你曾经花过十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去读好书,无论做什么,都有自信。

我们年轻时手头很紧,花8角钱买一本书也会犹豫。现在的经济条件好了太多,一本书即便是四五十元,也不过就是一场电影票的钱,可年轻人却不愿意读书了。现在,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4亿,而我们的读书人口比例的世界排名却是很靠后的,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在地铁上,满眼望去,在一万个人里可能都挑不到一个有读书习惯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从一个人的言行中就能看到他们的父母与家庭,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那些“追星族”还能活到什么高度?其实,我这么说的时候,包含着一种心疼。

梁晓声《人间清醒》:一个冷静现实主义者的故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初次读到梁晓声先生的作品不是他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人世间》,而是获奖之后他的新小说《觉醒》,该小说的硬核是敬告我们国民的内心依旧不觉醒,不懂得忏悔,不懂得文化对人影响,我们国家应该有更多如陶姮这样的觉醒者,方可发展得更好。另外作者的语言是十分浅白和顺畅,情感也颇为有冷静叙述者的姿态。

以上是小说的写作主旨和风格,那么对于梁晓声先生的散文写作是怎样的呢?事实也是依然的,作者非虚构的写作也是以他那一代人的成长人生路作为背景而叙述了关于那一代的人的人世间的风风雨雨的故事,作者也在散文写作上也是通过浅白和顺畅,以及富有温情的冷静笔调想大家展开了他的真实一面的非虚构故事。如这本新散文精选集《人间清醒》就是了。

该书富有自传散文色彩,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作者以柔和的态度去回忆书写了他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反映他珍惜来之不易的作家身份,也反映他对亲情和师生情的深深怀念,也反映那段特殊时期作者是如何克服贫困而生活过来的。如在《我的父母》就写到了作者父母虽然都是贫穷的文盲,但都是给予作者截然不同的教育,父亲是崇尚当时大众的通过力气求生的,而母亲则是崇尚文化的教育去启蒙了作者走上了一条靠文化吃饭的路子。

之后在《我的小学》作者就高度歌颂了自己的恩师语文老师,在追思恩师的行文中,作者也通过自己受欺负而突出了当时以班主任为代表的那种嫌贫谄富权的不良教育氛围。作者也通过班主任的反面,也衬托了在当时受欺负的作者而伸出援手的语文老师对他的爱护和培养,其中语文老师发现作者有讲故事的才华,并加以鼓励和“宣传”,自然就让幼小的作者有了骄傲的存在感,满足了作者匮乏的文学虚荣心,自然让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而其中尤其在作者产生转学的念头时,语文老师和作者一起走路的对话,让作者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鼓舞。这就是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虔诚的怀念。

来到《我的中学》就写到了作者除了受到恩师的教育,也写到了让作者决心走上文学之路那就是他的母亲,在写到自己母亲时,其中在写母亲在做缝纫工作的时候的情节,就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散文写作文笔。“母亲的头发上衣服上都落满了毡绒......缝纫板上水淋淋的,是母亲滴落的汗。”如此的笔调是写实而质朴,就深刻还原了当时母亲辛勤工作的场景。之后作者写到了母亲如同通过口头文学去熏陶作者知道很多文学典故的故事。通过母亲的教育,也使得作者慢慢认识到通往文学的目标是一场马拉松,必须一步步进行的竞走,这对于每一个写作者是很有启迪的。此外,该文也写到了作者如何刻苦读书的场景,如作者就在煮“大子”粥的有空时间去阅读,深深被文学作品中情节和人物变化而吸引,这自然就凸显了文学的魔力。

在作者的散文写作中,作者也会通过借物言志的故事,如在《母亲养蜗牛》中,作者就借母亲爱养蜗牛这种动物,去反映了母亲如蜗牛一样甘于寂寞,惯于离群索居,羞涩斯文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操和人生智慧。此外,再写母亲的文章,如在《母亲播种过什么?》就是一片追思去世母亲的挽文。这里写到了母亲的大爱,她不但爱自己的儿女,也收养了一对干儿女,都一视同仁教育作者等要善良宽厚,要学做好人,这是作者等终身受用的,于是哪怕是干儿女也甘愿受亲生一样守孝,这就侧面高度说明了母亲的母性的伟大博爱和高尚。

除了写母爱,作者也写了手足情的文章如《给哥哥的信》中就写到了,哥哥为了护作者弄丢父亲的玻璃刀而甘愿冒顶而被打耳光,这是让作者无比内疚和对哥哥的敬重,视为榜样的。

来到第二章就写到对亲人远去的缅怀。如写父亲中,就有《父亲的演员生涯》突出了父亲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而在这样沉重的辛苦工作中,作者也通过诙谐有趣的调调去追思父亲的,如写作者一家在看父亲参演的电影《白龙剑》的情节是会让人发笑的。此外在《父亲的遗物》中写通过父亲使用过的刮胡刀说明父亲的勤劳节约,通过玉石健身球写出父亲的珍惜物资,通过手拎包写出了对作者一家无私的关爱。而在《兄长》一文不仅体现作者对哥哥手足情的记录,也写出了当时时代背景的饥饿的社会现实,如作者就写到“饥饿像一只大手,依然攥紧大多数中国人的胃,从草根......”。

而在第二章中还写了作者与自己儿子的父亲情,如《当爸的感觉》《我与儿子》,这里是比较活泼的情调展开的,如数理化盲的作者交孩子数学功课的笑柄,还有他们父子的交际,自然是滑稽的,也流出了天下亲子间共情的情节。而在《第一支钢笔》作者也写出了母亲对作者爱,而在母爱之余,让笔者读之感动的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作者起先眼见母亲不给自己买钢笔,作者就想帮拉货的车夫推车上坡,而赚小钱。

这里的赚小钱的门路,不由让笔者回忆起了在乡下读一年级的时候,笔者也为了买零食而去赚小钱了。就是笔者和其他小伙伴一样一起去帮人家搬砖,报酬是一角钱一块砖。工作任务就是只要将大车所能至的大路边卸下的砖头,从走过小路,再走过田基将砖头搬到建筑民宅工地就可以了。因为当时村里的交通状况是,民宅基地门前不是小路就是田基,离大马路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运输车无法将砖头运到工地。于是我们学生就有了赚小钱的机会,如今想起来都是十分温馨的。而回到作者赚小钱的情节,颇为有小说的戏剧性的,然后是真实的,那就是当时作者帮忙推车的车夫就是作者的母亲,自然结果作者就获得了人生的第一只支钢笔,这里的小说的结构,散文的情感切换,使得这篇散文意趣涟漪,而又情感真挚,实为好文。

之后来到第三章和第四章就写到了作者与社会上相遇的人和事了,如写《老妪》的一个卖茶蛋老太太的诚实经营和厚道人格。这篇文字虽然是该书最短的小文,但写出了人心的那份最贵,和毫无乞意的老贩的高贵和人间冷静与清醒。当然也在《瘦老头》写出了老头的良知和责任。也在《十六路公共汽车叹咏调》关于作者“心口永远的痛”的情史。也写了《我和橘皮的往事》中的严厉和近视眼的班主任老师,也写了呼吁人间平等的《看自行车的女人》,也写了作者没有等到“穷人的女儿”为他送上大年初一的祝福的《小垃圾女》的故事。这些等等的小人物的故事,无不体现了小情愫与大胸怀兼具,字里行间透射出作者对人情世事的态度,歌颂人性光辉的人间清醒美。

最后第五章就写了作者对人生释然的积极态度。在《心灵的花园》我们读到了作者如何正面管教儿子的法子,是值得很多家长好好学习的一篇好文章。自然也写了作者关于初恋的释然的文章,如《初恋杂感》。此外也写了关于《过年的断想》写出成人对过年意义是抱着一种释然的态度了。而关于逆境的话题,作者就以写给读者小蕙的回信,并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感化小蕙,说明所谓的现代人们说的额逆境相对于以前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的时代,事实上都只是不顺遂而已,谈不上逆境。同时也说明,就算是逆境,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受遭遇,还有千千万万个倒霉蛋也受害,于是我们都要积极去应对,因为我们都不是一个人在抗战。这就是作者最心底的何为人间冷静的底色。

而最后的一篇《人性薄处的记忆》事实上是有点评论《点点记忆的》的一篇书评,想说明的是希望作者自己写的散文作品,也可以写得客观而不夸大,并在阳光地下,再悲伤再恐怖的事情,都能够以人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而把它包容。这就是作者写作散文的最大初衷,真实客观有温情,以致于展现人间的清醒。这里是关于一个冷静现实主义者写人间清醒的故事,这是梁晓声先生的一本心灵独白,让我们每一个读者都既见众生,也见自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69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