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苏轼的四当养生经(中国古代诗词保健养生)

医案日记 2023-06-12 22:10:21

苏轼的四当养生经

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养生家。他一生遭遇到众多的磨难,却始终保持着豁达、开朗的性情。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条件怎样艰苦,他都能进行自我的心理调理,顺应事态的发展。他的养生之道被历代养生家所推崇。

一次,他的一个朋友带来一张上好宣纸,求其墨宝,并希望讨点养生之道。苏轼爽快地挥笔写下“无事以当贵,早寐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他的朋友看后,一脸的茫然,苏轼笑着解释道,养生长寿的秘诀,全在这四句话里!

无事以当贵:人活在世上,不要去追逐功名利禄,不要留恋官场富贵,也不要将荣辱得失看得太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就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观。因此应将精神从追逐身外的名利等物欲中退出来,用于维护自身健康,以淡泊名利为“贵”。

早寐以当富:指的是良好的起居习惯,比金银珠宝更为宝贵。古人云“睡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睡者,能食,能长寿。”如睡眠不足,过度劳累,日久便会耗气伤血,进而损及五脏,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安步以当车:指人莫贪图安逸,肢体不劳,而应多以步行来替代骑马或乘车。多运动可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强身健体、益寿延年。著名养生家华佗也提倡人体应该多活动,他说:“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涌,病不得生。”

晚食以当肉:入应该感觉到饥饿方可进食,不要吃得太饱。《寿世保元》提倡:“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这也是古人关于“饮食有节”的经验之谈,言之有据,施之有效,若过饥过饱、过热过冷、肥甘厚味、暴饮暴食,则形坏而寿夭。

苏轼的“四当”养生经,与现代医学所揭示的道理有很大的一致性,仍然可以作为现代人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养生之道!

中国古代诗词保健养生

一、《负冬日》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不少诗作是关于养生方法的,在这首《负冬日》中他就提到了气功这一种方法。冬天暖融融的阳光照射,在屋子里寻到一处安静的角落闭目养神。心无杂念,物我两忘,全部的感官都用来沐浴阳光。不仅如此,他还严格遵循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按照四时气候的不同,按照人体生理规律的变化,顺应天时,保养身体,使得自己身体内部阴阳调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了,抵抗疾病的能力自然也就增强了。

二、《自觉》

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

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衰老的时候,那就是真的老了,尤其是与同龄人相比,白居易看到同岁的崔舍人还像以前一样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于是得出了人的衰老和心态紧密联系的结论。忧思过重心情郁结会潜移默化地损耗自己的身体,正如悲观的人,时刻忧虑着自己的衰老,就会越来越老,时刻担心着自己会生病,自然就很容易得病,这是有哲学根据的,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对生理具有调控功能。所以想要养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首先要让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以积极的状态面对自己的生活。

正所谓养生以养心为重,同样的道理在唐皎然的诗中也有体现,“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注重修行的僧人们,总是保持着积极乐观、宁静淡泊的心态,他们喜欢与自然相依的茶,因为酒的世俗气太重,像追求淡雅的菊花,清幽的茶香,这才是修身修心的途径。

三、《摄养诗》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龚廷贤是谁,明代名医欸!在人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的明代,他可是活到了92岁。他写的这首《摄养诗》,是根据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并结合专业的医学知识总结出来的养生宝典。人生在世,想要延年益寿,必须先得蓄精养神,把人之“三宝”——精、气、神好好儿地保养起来,这是健康长寿的根基。再就是平时吃饭不要吃太饱,也不要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只吃些口味重的食物;喝酒不能贪杯,少喝点过过瘾就好。处在顺境之中就开开心心的,面对逆境的时候也不要太过在意,努力发掘自己性格中豁达开朗的一面。

四、《养生三字经》

软蒸饭,烂煮肉;温羹汤,厚毡褥;

少饮酒,惺惺宿;缓缓行,双拳曲;

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立其目;

久久行,金丹熟。

前面的诗大多是具有普遍性的,这首诗则是苏轼写的关于老人的养生方法。人老了之后,不仅牙齿嚼不动一些食物,肠胃的消化功能也会下降,所以饮食最好软烂一些,多喝些热汤水,穿衣服也尽量穿得厚点。开怀畅饮是别想了,还得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走路的时候为了防止摔倒也要走得慢点,经常双手握拳来活络气血。把心放开点,胸襟豁达点,吃饭吃饱点,静养身心。

五、《固脾》

固脾节饮水,游乐多行走。盘腿擦涌泉,闲坐观菖蒲。

地黄芪门煎,酌饮蛤蜊酒。长食茯苓面,常餐杞菊肴。

苏轼的这首诗就更具体了,主要是分享自己预防脾胃疾病的经验。脾虚不宜多喝水,外出的时候能多走路就多走路。闲着没事就盘腿坐着按摩自己的涌泉穴,当然菖蒲也有固脾的作用。像黄芪、蛤蜊、茯苓、枸杞、菊花这些就做成美食来食用,可以很好地预防脾胃疾病。

六、《苏沈良方》

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

这个养生方法就很简单了,每天早起之后多梳几下头,就能够让咱们的血脉更加畅通,肌肤变得更通透,还可以祛风散热,滋养和坚固头发。其实梳头就相当于给头部进行按摩,苏轼为了养生每天“千梳”,陆游就算“短发萧萧”,也要在“忽见天窗白”的时候起床梳头,梳头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呢!

当你还停留在保温杯里泡枸杞的阶段时,这些大大已经把从心理到生理的各种养生保健的方法总结了出来,从吃喝玩乐到衣食住行再到中药养生的应用,都给咱们这些想要养生却不得其法的人提供了帮助,果然,古人的智慧不能忽视,然而,养生的重任也不能停

苏轼的修炼内功与行气、 *** 、胎息等道教方术

苏轼的修炼内功与行气、 *** 、胎息等道教方术

苏轼在写给友人王定国的书信中说道:“某启。扬州有侍其太保者,官于瘴地十余年。北归红润,无一点瘴气。只是用磨脚心法耳。此法,定国自己行之,更请加功不废。” *** 作为行气的辅助手段,会使行气更加有效。在此通书信中,苏轼提到了其弟苏辙的行气内功,赞叹与羡慕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子由昨来陈相别,面色殊润,目光迥然,夜中行气脐腹间隆隆如雷声。其所行持,亦吾辈所常论者,但此君有志节能力行耳。”苏轼认为其弟子由的志向与力行是其道术有成的原因,因此任何一个学道之人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立志且又能坚持不懈地操练,否则就难有成就。从此封书信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对道教中某些门派的房中术是反对的。他说道:“粉白黛绿者,俱是火宅中狐狸、射干之流,愿深以道眼看破。”王定国本名王巩,字定国,为真宗朝宰相王旦之孙,父王素为仁宗四谏官之一。出生富贵,为纨绔子弟,想必在男女之事上不加约束,故苏轼时有提醒。苏轼在另外的书信中也如是不厌其烦地提醒他,说道:“某启。滨州必薄有瘴气,非有道者处之,安能心体健以俟否亨耶?定国必不以流落为戚戚,仆不复忧此。但恐风情不节,或能使腠理虚怯以感外邪?此语甚蠢而情到,愿君深思先构付属之重,痛自爱身啬气。旧既勤于道引,服食,今宜倍加功,不知有的便可留桂府否?”苏轼在另一封写给王巩的书信中说道:“近颇知养生,亦自觉薄有所得,见者皆言道貌与往日殊别。更相阔数年,索我阆风之上矣。……非久,冬至,已借得天庆观道堂三间,燕坐其中,谢客四十九日,虽不能如张公之不语,然亦常阖户反视,想当有深益也。”“前书所忧,惟恐定国不能爱身啬色,愿尝置此书于座右。……但目前日见可欲而不动心,大是难事。又寻常人失意无聊中多以声色自遣。定国奇特之人,勿袭此态。相知之深,不觉言语直突,恐欲知。他日不讶也。”“书至此,恰三鼓,室前霜月满空,想识我此怀也。言不可尽,惟万万保啬而已。”“未缘言面,千万保啬,不一一。”“回合未可期,惟千万保啬。”

苏轼在此处多论述如何养生的问题,主要是借用了道教中的修炼方术。他所提到的要节制风情之事,也主要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说的,并没有将“爱身啬气”提升到悟道的高度,而是为了日后的复出做好准备。这个意思从他的“愿君先构付属之重”即明白透显出来。我们从苏轼的哲学思想也可以看出,他只是反对纵欲,而并不主张禁欲。因此,他对王巩的告诫也只是就纵欲而言,嘱其勿为此态,而非不能近女色。这种态度与佛道的态度是不同的,也与程颐的态度有别。佛道有禁欲主义的倾向,而程颐对待情欲采取了严格的态度,这些与苏轼大众化的态度都有差别。苏轼对待情欲的看法都是从情本论出发。这些看法在前面章节已论,此处不再赘言。

此处讨论的重点是苏轼如何通过道教的修炼方术来提升自己的素养。苏轼在前文书信中说道:“非久,冬至,已借得天庆观道堂三间,燕坐其中,谢客四十九日,虽不能如张公之不语,然亦常阖户反视,想当有深益也。”苏轼静坐于天庆观中,阖户反视。这是做胎息功,闭目反视丹田。他在《次韵王巩六首》之四中写道:“默坐无余事,回光照此身。”也是讲胎息功。苏轼对此法评价极高,认为“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此固不刊之语”。

从苏轼的《胎息法》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他练习胎息法受到孙思邈的影响很大,他说道:“近日深思,似有所得。盖因看孙真人《养生门》中《调气》第五篇,反覆寻究,恐是如此。其略曰:‘和神养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仰,瞑目闭气于胸膈间,以鸿毛着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也。’此一段要诀,弟且静心细意,字字研究看。既云闭气于胸膈中,令鼻端鸿毛不动,则初机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恐是元不闭鼻气,只以意坚守此气于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动不动,纭缈缈,如香炉盖上烟,汤瓶嘴上气,自在出入,无呼吸之者,则鸿毛可以不动。若心不起念,虽过三百息可也,仍须一切依此本诀,卧而为之,仍须直以鸿毛粘着鼻端,以意守气于胸中,遇欲吸时,不免微吸,及其呼时,全不得呼,但任其纭缥缈,微微自出尽,气平,则又微吸。”苏轼认真研究过孙思邈的《调气》篇,所悟颇多,但也对其中的细节略加变通,以为“初机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恐是元不闭鼻气,只以意坚守此气于胸膈中”。应该说,苏轼的这种质疑是非常有道理的,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变通办法,也非常有实际用处。苏轼在此段强调了做此功时,必须“心不起念,虽过三百息可也”。心无杂念是练好此功的关键,从苏轼练功的目的来看,一个当然是养生,延年益寿。苏轼在《黄州与秦太虚谈胎息炼养》中说道:“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练。”另一个就是扫除内心的杂念。心无杂念与练习内功是互相促进的,就是说心无杂念有助于内功的养成,而内功的养成必定也有助于做到心无杂念。苏轼体证具有本体意义之道也是要做到心无杂念,因而道教的这种养气功夫对体证道本体大有裨益。孙真人在《调气法》中也认为,“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也”,苏轼不仅看重这种功夫的效果之一“寿三百六十岁”,也非常看重这种功夫的过程和效果之一的“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后者可能还要重要些。因为苏轼对于前者的效果始终是半信半疑的,而对于后者确定为如此,而且于体证本体之道有直接的助益。或许正是由于后者的原因,孙真人的这篇《调气法》才引起了苏轼高度的关注。

要真正做到心无所思,就要从根本上去掉自己的各种贪欲,因为贪欲是我们产生各种心猿意马最根本的原因。不能对症而治,则心无所思只是暂时的。道教的方术确有助于治疗自己此方面的弊病。苏轼在《养生诀上张道安》中写道:“神仙至术,有不可学者。一忿躁,二阴险,三贪欲。公雅量清德,无此三疾,切谓可学。故献其区区,笃信力行。”只有改变自己的品行才有可能学得此神仙至术,那么怎样改变自己诸如忿躁、阴险与贪欲的品行缺陷呢?应该说,这些方术可以改变我们的品行缺陷。但是有这些缺陷的人学不到这些神仙方术,则这些方术就不能改变有这种品行缺陷的人。实际上,有品行缺陷的人虽然难以学到这种方术,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却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缺陷,从而最终有助于学到这种方术。所以,变化自己与练此方术可以并行不悖。因而无论是什么品行的人只要肯学肯练,则终究会有所成就,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品行,而且可以学到各种方术,而各种方术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自己品行的提升。苏轼这里所强调的是学道之人必须首先认识到自己的人格缺点,真诚思过,且必须有改变它的决心和勇气,这样才能为修炼扫清障碍。所以,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地认为有品格缺陷的人就不能修学道术。从动力上来说,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其原动力还是在其自身,但是这种动力是需要外界激发的,否则将永远为其贪欲所覆盖而不能醒悟过来,因而教育和营造帮扶的社会环境是使得一个人改变的根本途径。

苏轼也一再强调要静心才能做好此内功。在《养生诀上张道安》中,苏轼说道:“闭息,最是道教要妙。先须闭目静虑,扫除妄想,使心源湛然,诸念不起,自觉出入调息,即闭定口鼻。”“使心源湛然”,这是闭息法的关键,学到了闭息法,则心源湛然,此种道教效果最为苏轼所看重,是苏轼学习道教种种功法的主要原因。在《学龟息法》中,苏轼也说道:“此法(辟谷龟息法)甚易知,甚易行。然天下莫能知,知者莫能行。何则?虚一而静者,世无有也。”苏轼在此文中同样也强调了学习龟息法要做到归根守一、恬淡虚无。在《记养黄中》中,苏轼也说道:“吾终日默坐,以守黄中。”终日默坐,也是一种扫除思虑的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意守黄庭,温养黄庭,以便内丹凝结,而这就是养黄中。所以苏轼以为道教的各种内功炼好的关键和前提就是要做到心无所思,心源湛然。苏轼以此来做道教功夫,也是以此来体证最高的道。从最终的目的来看,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苏轼在《续养生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此铅虎之自水生者也。龙虎生而内丹成矣。故曰顺行则为人,逆行则为道。道则未也,亦可谓长生不死之术矣。”内丹炼成都算不上得道,顶多“可谓长生不死之术矣”。表明内丹凝结与长生不死比起道来还要低一个层次,而道在苏轼哲学中就是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做到了不自知的程度。所以,无论是道教的长生久视还是佛教的极乐世界,苏轼认为都还没有达到道的层次,这就可以见出苏轼的本体论是超越于佛道本体之上的,是有不同于佛道的地方。佛道只不过是其追求道的一种途径和手段,而不是目的。对道的体证,就是做到不自知,而心无所思也是一种不自知,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体证。所以,苏轼在道教修炼中强调了心无所思不仅是修炼的关键,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得道的体现。因而,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给予心无所思如此足够的重视。因为在修炼中就体现了道,而这种修炼的目的反倒是其次的,其目的也有助于强化这种心无所思的效果。

对于苏轼的功夫论,我们必须将其与本体论联系起来进行观照,可以看出为什么苏轼反对那种好高骛远的清谈者,因为其言谈看似高深莫测,实则是游谈无根。因此还不如扎扎实实地做点实在的功夫,虽然离本体境界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毕竟是朝这个方向迈进。而清谈玄虚者,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反而失去了攀上本体高度的希望。这就是苏轼为什么要猪肉而不要龙肉的原因,因为猪肉虽然普通,但有实际的作用。而龙肉听似不凡,但却是纸上谈兵,不能带来实际的益处。在这个视野下,我们就能理解苏轼为什么这样崇尚追求佛道之修养方法,因为这些都是“猪肉”,对自我品格的提升和各方面的进步都产生了看得见的益处。苏轼对自我的品质的提升是从根本上着眼的,而不是止步于点滴的进步。他看到了个人改变的障碍就是个人的品质,因此,要对此有脱胎换骨的改变。牟宗三在划分宋明理学三系论的时候是以人之本心是“即存有即活动”为根本依据的,而苏轼也正是要从此本心入手,来改变自己原来就有些贪欲、阴险和忿躁的内心,将这些除去,则本心就豁然呈现出来。苏轼追求的是心无所思,这与牟宗三所论的本心呈现出来,心气之心就受到本心的支配,而没有个人的私心杂念的思路是一致的。可见,不只是陆王心学符合其哲学建构中的本心是即存有即活动的,苏轼所追求的无心之思,主要是从负的方面来使本心呈现出来,即是说覆盖本心的心气之心除去了,本心就呈现了出来。这与本心呈露出来,心气之心就自动隐去其踪迹只是顺序的差异,而本心呈露的目的则是一样的。因而可以说,苏轼的哲学思想是符合牟宗三本心是即存有即活动的标准。而程朱的本心却不是活动的,而是后天之心的活动,这就表明程朱不是从治本的高度来建构其哲学思想,陆王与苏轼是从治本的角度来建构其哲学思想。本质的差异还是明显的,因而牟宗三的这个说法在一定的范围内还是有效力和有意义的。

陆游关于养生的诗句

1.有关养生的诗句养生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2.关于养生的古诗词诗歌可以言志,诗歌可以怡情,诗歌还可以养生,一些有关养生的古诗词。

1魏武帝曹操热心于研究炼气养性之理,以求健康长寿。在他的诗中,最精彩的一篇当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诗曰: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

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2善于养神,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寿的良方。

东晋名士陶渊明《饮酒》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3家和万事顺,家和万事兴,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

“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的年月里,颠沛流离,备受艰辛,体衰神伤。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体贴,小儿亲昵。

这在他的《江村》诗中得到印证: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复何求?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温馨的家庭生活给了诗人至纯至厚的情,至深至广的爱,才使他晚年一度过得安闲而自在一些。

4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作中有不少是抒写养生方法的。他的“养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炼气功。

他在《负冬日》诗中写道: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

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5健身需健心,“心乐才有身乐”,乐观旷达,内心欢乐,才能健身强体。

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的一首诗,给人一个深刻的启示: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6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编成《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他在一首养生健身诗中写道: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

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7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共走过了85个春秋。他诗中蕴含的独特养生之道,可以使我们参悟到这位诗人的长寿秘诀,对现代人提高健康素养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陆游钟情食养,清淡为主。在诸多食疗方法中,陆游似乎对食粥有所偏好。

他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常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得神仙。

他认为丰盛的饮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粗茶淡饭为宜。粥系流质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

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8明代开国功臣,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军师刘伯温作过一首养生自娱诗:买条黄牛可耕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万事皆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刘伯温刚满60岁,即看透世事,归隐山林,给自己身心一派绿水青山,实现了返璞归真,怡养天年。

去过那“能诗能酒总神仙”的无拘无束轻松愉快逍遥自在的日子。9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

诗的全文如下: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

“吃喝玩乐”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3.陆游是怎样养生的呢宋代诗人陆游,读书写作十分勤奋,但他活了86 岁,在古代诗人中,他是罕见的

一、登山陆游诗曰:“游山如读书,深浅皆可乐。”“名山如高人,岂可久不见?”

(《夜坐忌剡溪》)他认为,好诗往往产生在旅途中:“君诗妙处吾能识,尽在

山程水驿中。就是在梦中,陆游也常常登山。”“久别名山凭梦到,每思旧友

取书看。”(《春日园中作》)

二、击剑击剑,练武,即是他的养生之道,也是他报效祖国,北伐抗金,所作的准

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新晴马上》:“一剑飘然万里身,白头也复走京城。”陆

游还亲手用剑刺死过一头老虎。他在《梦行南郑道中》一诗中写道:“眈眈北山虎,食人不

知数,孤儿寡妇仇不报,日落风生行旅惧。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他的《怀惜》诗也

写道:“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至今传写中,尚愧壮士颜。”可惜在现代社会,像这种能

挥剑刺虎,文武双全的诗人是很难见到的了。

陆游在工作和写作之余常常去骑马、舞剑,他常与友人“倚松论剑”,还写下了“少

年学剑白猿公,曾破浮世十岁功”的诗句。

三扫地他认为,扫地可在多次弯腰、站立、运腕、移步的过程中,身体得到锻炼。

他在诗中说:“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去,延年至差异。”他的另一

首“扫地”诗意思是:扫帚放旁边,有空就扫地。省得叫童奴,不能平血气。

四、垂钩陆游喜欢钓鱼。他在诗中写道:“西风沙际矫轻鸥,荡日桥边系钓舟。”

“花底清歌春载酒,江边明月夜投竿。”“相从不厌闲风月,只有梅花与钓矶。”

五、美睡陆游在诗中多次提到“美睡”一词,他认为,“美睡”是比美容更重要的养

生手段。陆游诗曰:“美睡常嫌莺唤起,清愁却要酒阑回。”“昼倦夜常成美睡,病多老却未

全衰。”“美睡三竿日,安禅半篆香。”“放翁不管人间事,睡味无穷似蜜甜。”

4.长寿诗大家随便给首养生长寿方面的诗,我只记得陆游的一首养生诗,长寿诗:这是医学家孙思貌,寿活一百零一岁,百岁时还写下了不朽医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冀方》。

他的长寿经验,编成《长寿歌》一首,告诫世人,一个人的寿命长短,不是命中注定,而决定于自身的调养。 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敦足。

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 大寒与大热,切莫贪色欲。

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 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 安神宜悦乐,惜所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各人。 近人徐薇原著、李威周改编的《十叟长寿歌》若能尊以行,定卜登上寿。

昔有行路人,海滨逢十叟,年皆百岁余,精神加倍有。 诚心前拜求,何以得高寿?一叟捻须曰:我不缅旨酒。

二叟笑莞尔,饭后百步走。三叟颔首频:淡泊甘蔬糗。

四叟拄木杖,安步当车久。 五叟整衣袖,服劳自动手。

六叟运阴阳,太极日月走。七叟摩巨鼻,空气常流牖。

八叟扶短须,早起亦早休。九叟抚赤颊,沐日今颜黝。

十叟轩双眉,坦坦无忧愁。善哉十叟词,妙读一一剖。

5.古诗词里藏的养生,难怪有那么多长寿诗人杜甫在《曲江二首》中有句诗:“人生七十古来稀”,别看现代人七十多岁的老头老太太有很多,在古代,人们的平均寿命的才四五十岁,能活到60岁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与当时的医疗条件、、物质条件当有很大的关系,不过即使在那样的时代,还是有一部分人取得了长寿,而且很多都是诗人,在他们的诗词作品中也道出了他们的养生秘笈,好好看这篇文章哦,跟他们学点养生文化,你也吃嘛嘛香,身体倍棒!

诗词界的长寿冠军——陆游

陆游(1125—1210),一生勤于诗作,传世的据统计有9000多首,享年85岁,晚年还不辍诗笔,《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这首诗便是在他临终前84岁的时候做的,可见他晚年的精神状态、身体情况都还是非常好的。

养生界流传着一句诗:“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便出自陆游诗《午梦》,医学研究表明,睡午觉对人体有很多的好处,可以缓解疲劳、调解心情、还能预防不少疾病,而睡眠不足则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代谢功能紊乱、焦虑等症状。所以下班之余不要老玩手机了,睡会觉吧!

除了睡觉外,陆游在《杂赋》一诗中提到:“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头乃“百脉之宗”,勤梳头可以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今天起床你梳头了吗?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运动也是陆游养生必不可少的,他一直坚持“饭罢忌久坐,时须曳筇枝”(陆游诗《冬日斋中即事》),才能“六十登山不用扶”(陆游诗《冬日斋中即事》)。动起来吧小伙伴们!

请点击输入图片

很会生活的诗人——袁枚

翻开袁枚的诗集,清新自然,生活中的细微场景都是他笔下美妙的诗词,前段时间很火的《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还有小时候学过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无一不是生活中常见的。袁枚是个十分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读书、爱旅游,70岁上午时候还远行到了南京、广东、广西等地。难怪当时便有人称赞他“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

多从生活中寻找情趣,旅旅游看看书,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对身体健康很有帮助哦~~

乐天派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他生逢乱世,命途多舛,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多病还患有风疾,但是他却活到了74岁,比当时很多的人都要长寿,想必与他乐观的心态有关,《自觉》一诗中他写道:“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你害怕老去,越会觉得老得快,你担忧疾病,疾病更难痊愈,坦然面对,是治病防老最好的药方。老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苏轼在《游诸佛舍》一诗中写道:“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爱茶,对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较深的研究,诗文中也有许多关于茶的佳作。茶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具有很强的保健功能,饭后喝碗茶还能解油腻,对于利尿解热也有一定的作用。根据身体情况,适当的饮些茶也是不错的养生方法哦!

6.关于健康的古诗词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7.关于健康的古诗句1、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白居易《自觉》

释义:有了不畏老的思想,不担心“死之将至”,这样就可以延缓生理和心理上的老化,从而收到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功效。

2、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陆游《食粥》

释义:学道成仙之法是简单易行的,平时只要多多食粥便可以成仙了。

3、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罗天益《卫生宝鉴》

释义:如果心神过于躁动,乱而不定,必然扰乱脏腑,耗气伤精,容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减短寿命。心静则安神,神安则五脏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自可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释义: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5、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释义: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69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