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的老聃,世称“老子”是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老师常枞,学问极其渊博,对许多问题都有奇特的而独到的见解。一天,常枞病了,老聃前往探望。其间,有一段对话,对后世的影响怎么估量也不会过高:
“你看,我还有牙齿吗?”常枞张开嘴巴让老聃看,之后问道。
“没了!老师,您的牙齿都掉光了。”老聃看了看,摇头地回答。
“那么,还有舌头吗?”常枞吐出舌头问。
“有。老师,您的舌头还在。”老聃据实回答。
“您懂我的意思吗?”常枞进而探问。
“坚硬的已经掉了,而柔弱的却仍存在。”老聃思索了一会,领悟地答道。
“好!好!正是这个意思。”常枞高兴地肯定。
在老师的启发下,老聃悟出了“柔弱可胜刚强”的思想。于是,“柔克刚”的哲学命题问世了。
是的,牙齿是人体最为坚硬的,再硬的食物遇上它都得望风披靡,可它常年累月地与食物“硬碰硬”,有的疼了,渐渐地松动了,有的从中间折断了,最后一个个地掉了;而舌头虽软弱无比,却长存着。这个事实告诉人们:刚强者命短,柔软者寿长。
柔为何能长寿?原来,柔就是心平气和,从容不迫,不焦不躁,因之,气血通畅,各个脏嚣运转自如,较好地协调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关系,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常处于一种有规律的缓释状态,自身(包括心脏和血管等)的健康也就得到了有效保障。
而“刚”者则正好与之相反,刚愎自用,恣肆随意,喜怒无常,置生理过程于非常状态,影响健康,尤其是发生激烈对抗的时候,欠缺迂回精神,亦欠缺妥协精神,非要拼个死活、争个高低不可,置自身于应激状态,这岂能不折寿?
这就是“柔”为何寿,而“刚”为何夭的奥秘所在。
明代养生学家吕坤,在他的《呻吟语》中告诫人们:“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并说:“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以容则有余年。”
著名人口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先生,一生历尽艰难,可他遇事从容,处世乐观,曾书写一幅对联以自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他于101岁仙逝,正是一生从容自若的心境,使他虽处境多难而能长寿。
明乎此,我们再看现实生活中的老人群体,凡长寿者,绝大多数性格温和,而性格暴躁者则少之又少。这,也是“柔”而长寿的重要例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69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仁者寿
下一篇: 孙思邈:适度适量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