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是我国传统医学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通常人们对“春捂秋冻”的科学解释是这样的:春季里,由于冬天的“惯性”所致,人体血管还处在收缩状态,温度调节系统功能较低,只有适当多穿些衣服,才能适应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否则,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春捂”也是一种抗热锻炼,使得人体能自然适应即将到来的炎热夏季。而秋季,天气是逐日变凉的,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虽降至10~20%,但一般还是“凉而不寒”,过早地穿上厚衣服,身体与“凉”接触太少,体温调节中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调节体温的能力就下降,人体的抗寒能力随之下降,这就很难适应寒冷的冬季气候。
近些年,我国气候专家通过对春秋季居室内外温度的观测分析,给出了“春捂秋冻”新的解释。众所周知,春秋季温度虽然都具有“不冷不热”的特点,但气温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春季气温总趋势是升,秋季气温则日趋下降。只要气温过低,人体防御不当,即可受寒致病,这也是常理。而人体之所以受寒,与环境变化(如进出居室)也很有关系。气候观测表明,由于房屋的热惰性和温度变化趋势的不同,春季室内气温低于室外(室内外温差为负值),秋季室内外温差则为正值。所以,春季从温暖的室外进入冷凉的室内,应该多穿衣“春捂”,否则容易受寒致病;秋季室内温度相对较高,进入室内后,则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
在同纬度国家中,我国的“冬冷夏热”最为明显,春秋季的室内外温差也是最大。例如,北京4月中旬前后,午后最高气温可达25℃,而室内常常只有18℃左右,如不注意”春捂”,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寒感冒。秋季给人们的印象是早晚凉,中午热,而“热”在室内,“凉”在室外,相信每个人都有这种体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68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豁达勤劳针线求乐
下一篇: 话剧皇后颐养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