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脾胃病证的中医护理方法

医案日记 2023-06-11 14:13:55

脾胃病证的中医护理方法

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致引起食物及痰涎从口吐出病症。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历代医家以有声有物胃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实践中呕与吐是很难截然分开的,故一般称为呕吐。呕吐可见于西医中的许多疾病,如急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及梗阻、胰腺炎、胆囊炎等。

1、病因病机 脾与胃相表里,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保持气机通畅,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气逆而上,则发生呕吐。《圣济总录·呕吐》中记载:“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

引起呕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外邪犯胃:风、寒、湿之邪以及浊秽之气,侵犯胃腑,使胃失和降,水谷随气上逆,发生呕吐。正如《古今医统,呕吐哕门》所说:“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

(2)饮食不节:饮食过多,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之物,皆可损伤脾胃,致使食停不化,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为呕吐。

(3)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消,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4)脾胃虚弱:劳累过度,耗伤中气,或久病中阳不振,脾虚不能承受水谷,水谷精微不能生化气血,以致寒浊中阻而引起呕吐,或聚而生痰,积于胃中,当饮邪上逆之时,发生呕吐。亦可因胃阴不足,失其润降,而致呕吐。正如《证治汇补·呕吐》中说:“阴虚成呕,不独胃家为病,所谓无阴则呕也。”

2、辨证论治 呕吐一证,当详辨虚实。实证多由外邪,饮食所伤,发病较急,病程较短;虚证多为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景岳全书》将呕吐分为虚实两类进行辨证论治。实证以祛邪化浊,和胃降逆为主;虚证多用温中健脾、滋阴养胃及扶正之法。

(1)实证:

①外邪犯胃:

证候:突然呕吐,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祛寒解表,芳香化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

②饮食停滞:

证候: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症状减轻,大便溏薄、秽臭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

③痰饮内阻:

证候: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头晕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④肝气犯胃:

证候: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闷痛,舌边红,苔白腻,脉弦。

治法:舒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

(2)虚证:

①脾胃虚寒: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脘腹不舒,恶心呕吐,时作时休,纳差,倦怠乏力,面色白,口干不欲饮,四肢不温,喜暖恶寒,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濡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理中汤。

②胃阴不足:

证候:呕吐反复发作,时有干呕,口燥咽干,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多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方药:麦门冬汤。

3、辨证施护

(1)外邪犯胃证:

①此型多属邪实,因患者发热恶寒,为寒邪偏重。病室宜温暖向阳,安静舒适,空气新鲜。

②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舌象,脘腹部及呕吐物的变化,若有体温持续升高,呕吐呈喷射状,剧烈头痛、两侧瞳孔不等大,烦躁不安、嗜睡、呼吸深快等现象,是邪毒内陷于脑之征,应立即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③本型多见暴病,呕吐频繁,患者心情急躁,焦虑不安,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使其静卧,尽量减少搬动勿打扰患者休息。

④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及在夹脊两侧刮痧,可缓解症状。

⑤呕吐严重者可暂禁食,待呕吐减轻后给予流质、半流质,逐渐过度到普食,忌油腻、甜粘之品。若呕吐量多时,应注意补充水分,遵医嘱输液,防止损伤津液。

(2)饮食停滞证:

①及时清除呕吐物和更换被污染之衣被,特别注意室内通风,消除秽臭之气。

②鼓励患者尽量将胃中积食吐出,必要时可用探吐法。吐后不应立即进食,待胃中感觉恢复正常后,先进少量流食,食后不吐,再逐渐改为半流食和软食。禁忌硬固不易消化之品和油煎厚味,并应限制食量,不宜暴饮暴食,以免引起食复。

③选择有消食化滞作用的食品,如山楂、麦芽、粳米等。

④注意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颜色、气味,数量及呕吐的频率。如患者呕吐咖啡色液体或伴有鲜红色血液,是胃肠积热,损伤脉络,应引起警惕,及时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⑤注意观察二便是否通畅。若暮食朝吐,朝食暮吐,或呕吐见粪臭样物,并伴腹痛拒胺,无大便、无矢气者,为腑气不通,应留取呕吐物送化验室检查,并立即采取措施。

(3)痰饮内阻证:

①痰饮为阴邪,得温则化,除明显挟热证者外,皆以温热为好。故病室宜温暖,阳光充足,不潮不燥,安静舒适。

②保证患者充分休息,少活动,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③呕吐剧烈时,可针刺内关或用鲜竹沥水、灭吐灵等药物止呕。

④生姜有化痰止呕之功效,可用生姜汁数滴口服,或用淡盐水浸泡生姜片口含,均有止呕作用。

⑤饮食以细软温热之素食米,忌生冷、肥甘、甜腻等生痰之品,不宜多饮水。

⑥无明显热证时,汤药宜偏热服。

⑦大便秘结者,可给缓泻剂,如蜂蜜、番泻叶、果导等,以通腑降浊,调顺胃气。

(4)肝气犯胃型:

①肝气亢盛多偏于热,治宜寒凉。故病室应凉润,光线需柔和,环境应幽雅。

②患者因肝阳偏盛肝火旺,性多急躁易怒,而情绪郁怒更使病情加重,故应了解患者郁闷恼怒的原因,做好情志护理,予以疏导,使其安心治疗。

③饮食以清淡为主,少油腻,忌辛辣、烟、酒及粘滞助火之品。可指导患者食用番茄、茭白、苦瓜、冬瓜、萝卜、雪梨、苹果、西瓜、金橘等有疏利行气作用的食物。

④保持大便通畅,可用蜂蜜、麻仁润肠丸等润肠通便,使腑气通顺,浊气下降,呕吐可止。

(5)脾胃虚寒证:

①患者阴虚内寒,多喜温喜暖,故室温宜偏高,阳光充足,空气新鲜。

②此证型患者呕吐时作而不剧烈,但久病易伤正气,故应多休息以颐养正气,但又不宜终日卧床不起,反致气血不畅,精神不振,故活动量以不感劳累为度。

③饮食以营养丰富、细软之半流或软食为主,提倡少量多餐。可适当选用山药、桂圆、生姜、扁豆、大枣、荔枝等有健脾益胃作用的食品。

④可用针灸疗法和温热疗法缓解症状,如隔姜灸,以姜汤送服丸药等。

(6)胃阴不足证:

①患者阴虚内热且燥,多喜凉润。病室宜设在阴面,光线柔和,室温偏低,湿度可略高于正常。

②饮食以细软、滋补为主,提倡少食多餐。可食用豆浆、豆制品、瘦猪肉、鸭蛋、梨、柿、杨梅,白菜、番茄、西瓜、藕、甘蔗、菠萝、蜂密等。口燥咽干者,用绿豆汤、梨汤、鲜芦根煎水代茶饮。

③禁忌辛辣、香燥之品,以免助热生火,损伤阴津。

④对便秘患者,只可用注肠通便之法,不可用泻药,以防再伤阴液。若妇女妊娠呕吐,多为食后即吐,甚至不能见饮食,喜酸食、神疲倦怠、胸膈满闷,症状轻者可无需治疗,呕吐重者,为妊娠恶阻,可静脉输液。

4、养生指导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病愈后仍需注意饮食调摄,避免饥饱无度,生冷不忌,恣食厚味。

(2)掌握常诱发呕吐的原因和发病规律,尽量避免一切致病原因。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的疼痛为主证,并伴有嗳气、呕吐等症状。因胃脘部位接近心窝,所以历代中医文献中所谓的“心痛”、“心下痞痛”,多指胃痛而言。胃痛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于西医之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及胃粘膜下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胃癌等疾患。

1、病因病机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宜降,以和为顺。本证常见病因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以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而引起疼痛。

(1)寒邪犯胃:素体虚寒或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使寒邪内客于胃,塞凝气滞,升降不利,致胃气不和而疼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冷热不忌,均可损伤脾胃,令其食满不化,气机不畅而疼痛。如过食辛辣炙、酒醴之品,致中焦积热,耗伤胃阴,胃失濡养而发生疼痛。

(3)肝气犯胃: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忧思郁怒皆能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痛乃作。若气滞日久,必致瘀血内结,胃络受阻,“不通则痛”。若气郁化火,耗伤胃阴,使胃络失养,而致胃痛。

(4)脾胃虚弱:素体脾胃不足,中阳不振,寒自内生;或久病伤及脾胃,致使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胃气不和,均可引起胃痛。引起胃痛的病因虽然不同,但总的皆因胃气失于和降,“不通则痛”。其不通的原因有寒、热、食滞、血瘀等不同的临床表现。

2、辨证论治 本病有治法多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并需审证求因,分别不同情况,配合疏肝、消食、温散、益气诸法。

(1)气滞胃痛:

证候:胃脘胀痛,痛连胸胁,遇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嗳气频繁,伴呕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2)血瘀胃痛

证候:痛有定处,如锥刺刀剜,拒胺,或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3)食滞胃痛:

证候:胃痛胀满,厌食,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主方:保和丸。

(4)虚寒胃痛:

证候:隐隐作痛,喜暧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遇寒发作或疼痛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苔淡白,脉细数或沉迟。

治法:散寒温胃,健脾止痛。

主方: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

(5)阴虚胃痛:

证候:胃脘灼痛,嘈杂似饥,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津或剥脱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胃养阴。

主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3、辨证施护

(1)气滞胃痛型:

①气遇寒则凝,得热而散。故应注意气候、时令的变化,随天气的冷暖增减衣服,勿使患者复寒感邪而加重病情。

②情志不畅,气恼郁怒均可诱发胃痛和加重病情,故应重视调节情志,使期避免精神刺激,以胸豁达,减少发作机会。

③针灸治疗效果明显,常用穴位有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有舒肝解郁的功效。

④胃脘部用水袋热敷或用大盐1斤炒热加葱白数段,装入布袋,在局部做熨贴疗法。亦可采取胃脘部拔罐、照射红外线等疗法。

⑤饮食和中药宜温热服,少食生冷及甜粘食品。大蒜、韭菜、香菇、萝卜、柑橘等有行气开胃作用,可适当食用。

⑥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做保健操、练气功等,并指导患者注意陶治情操,保持稳定情绪。

(2)血瘀胃痛型:

①根据气行则血行的理论,宜注意保持患者心情舒畅,劝慰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尤其是对病情较重或有大出血表现者,更应加强情志护理。

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和危重症,如见患者黑便时,应立即留取标本送验,鉴别是否胃出血。患者呕血时,一般胃出血,血量较多,为暗红色或棕黑色,多随胃中食物一起呕出,且在呕吐前患者有胃脘嘈杂不适,恶心等症状。患者发生胃出血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严密观察其血压、脉搏、神志等变化。如果出血量多,伴冷汗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微欲绝,乃气随血脱之危象,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③若患者出现剧烈胃痛、寒颤、高热或全腹硬满,疼痛拒按时,可能是急腹症,不要滥用止痛剂而贻误病情,并注意发生阳脱之证。

④指导患者饮食,在除外并发症的前提下,可选用有健胃活血作用的食品,如山楂、酒酿、山药、茴香、桃、荔枝等。

(3)食滞胃痛型:

①若进食不久即发生胃痛,可选择探吐法;尽量使积食吐出,胃痛得以缓解。

②严格控制饮食,必要时暂禁食,待症状缓解后,先给予清淡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指导患者多食萝卜、金桔、苹果、山楂等有宽中理气作用的食品,有助于消化。控制油腻厚味食物,以免引起食复。

③加强卫生宣教工作,使患者养成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勿暴饮暴食的习惯。

④做好口腔护理,用淡盐水漱口,或口含槟榔、豆蔻、桔饼等芳香健胃之品。

(4)虚寒胃痛型:

①胃痛遇寒加重,故应加强防寒保暖的护理。病室应光线充足,室温可略偏高(20-22℃),衣被适当。可选用护胃保健品。

②饮食和中药宜偏温热服,胃痛时可用各种温热疗法止痛。

③空腹胃痛时可进少许糕点,以缓解疼痛。可嘱患者多食有补中益气温胃作用的食品,如桂圆、莲子、大枣、南瓜、扁豆、番茄、牛奶、鸡蛋、瘦肉、黄鱼、鳝鱼、河虾、胡桃等,并适当用葱、姜、芥末、胡椒、大蒜、韭菜作调料,有温胃散寒的作用。

④在胃脘部、胃俞拔火罐和脊柱两侧用梅花针治疗,均能减轻症状。

⑤神阙穴隔姜、隔盐灸,可治大便溏薄。

(5)阴虚胃痛型:

①因患者有胃脘灼痛,烦躁等阴虚内热的表现,故病室应在阴面,环境要清静,避免噪音和强烈阳光的刺激。

②饮食和中药宜偏凉服,可多食润燥生津之品,如雪梨、莲藕、荸荠、甘蔗、菠萝、百合、银耳、甲鱼、花生、杨梅、柿子、蕃茄、蜂蜜等;禁忌辛辣、煎炸、烟酒、浓茶及咖啡类刺激之品。

③便秘时可用麻仁润肠丸、番泻叶通便;亦可按摩腹部(沿脐围顺时针按摩5分钟,再逆时针按摩5分钟,反复1-2次)。

④本证型患者不宜用温热疗法。

4、养生指导 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故应善加保护。

(1)急生患者出院后,仍需注意饮食,不可过食生冷和饥饱无度,以免因饮食不节而致再发。同时,避免外感寒邪。

(2)慢性患者迁延反复,饮食调护尤为重要,必须养成饮食规律、起居有节的良好习惯,还应注意劳逸适度,情绪平和,勿使七情内伤而加重病情。

(3)胃痛发作时应立即到医院诊治,不可拖延时间和随意服药,以免贻误病情。

(4)适当进行文体活动,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发生疼痛的部位而言;其中又分大腹与小腹两个部分。凡在此范围内出现疼痛的症状,均称腹痛。腹痛一证,牵涉的范围很广。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器官均居腹内。手足三阴、足少阳、冲、任、带等经脉,亦循行腹部,上述脏腑,经络因外感、内伤所致的气机郁滞,气血运行受阻,或气血虚少,失其濡养,皆可发生腹痛。临床常见的有泄泻、痢疾、肠痈、虫积、淋症、疝气、积聚等多种疾病。西医之急性肠炎、急慢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过敏性紫癜、膀胱炎、疝气等疾病,均可出现腹痛。

1、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不通”,皆可致痛。

(1)感受外邪:外受寒热暑湿诸邪,侵入腹中,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邪气留滞于中,使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其中诸邪又可互相转化,如寒郁化热,湿热交阻等,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恣食不洁之物,或过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致使食物停滞不化,酿成湿热,或热结肠胃而腑气不通,均可导致腹痛。《内经》中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是此意。

(3)情志失调: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血郁滞;或肝气横逆,乘犯脾胃,以致脾胃失和,气机不利而成腹痛。气机阻滞日久,无以推动血行,血络瘀阻,而为血瘀腹痛。

(4)素体阳虚:阳气不足,脾阳不振,运化无力,寒湿内停,气血虚少,脏腑失其温养而致腹痛。

2、辨证论治 腹痛的临床辨证,应根据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明确其主要的受病脏腑,在气在血,以及证情之寒、热、虚、实等。治疗腹痛,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依据,以“通”为原则,“通”有行气活血之分。应按临证表现,分别采取不同的“通”法,即实则攻之,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气滞者理气,血瘀者活血。

(1)虚寒证:

证候:腹痛绵绵,或拘引作痛,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及疲劳后更甚,大便溏泻,兼有神疲气短、畏寒肢冷,面色无华等症。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甘温益气,助阳散寒。

主方:小建中汤。

(2)气滞证:

证候:脘腹胀满,走窜攻冲,痛引两胁或下连少腹,胸闷嗳气,得暖气或矢气后痛减,恼怒则痛甚,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3)血瘀证:

证候:少腹刺痛而拒按,经久不愈,疼痛剧烈,痛处固定不移,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或涩滞。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

(4)食积证:

证候: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呕吐,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便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异滞。

主方;枳壳导滞丸。

3、辨证施护

(1)虚寒证:

①在腹痛遇寒而发,故病室庆温暖向阳,多加衣被。尤需注意腹部保暖,可用腹带,护腹保健品或在腹部放置热水袋。

②注意体温情况,因正气虚弱,机体反应能力低下,即使体温不高,也可能是病情危重,若体温突然升高,是为病情恶化,应及时诊治。

③针灸止痛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合谷、内关、天枢、中脘。本证患者多用温热疗法,如艾灸神阙、关元、中极等穴,或腹部热敷、葱熨法、盐熨法,及口服生姜红糖水等,以温中散寒止痛。

④患者以绵绵作痛为主要表现,多喜拥被俯卧,故被服宜柔软。

⑤若饥饿时疼痛者,可令其稍进热食或热饮,能缓解疼痛。

⑥饮食以温热为宜,忌食生冷与烈性酒浆,可适当选用姜、葱、芥末、胡椒、大蒜、韭菜等作调料。应指导患者注意饮食调养、多选用温中益气之品,如羊肉、牛肉、南瓜、扁豆、山药、莲子、胡桃、龙眼、大枣、栗子、豆制品、乳类、蛋类等。

⑦脊柱两侧用梅花叩打,有促进脾胃功能的作用。

(2)气滞证:

①气滞多由情志波动而致气机郁滞。应向患者说明,保持心情舒畅可以减轻疼痛,烦躁恼怒能加重病情的重要性,使其配合医疗护理,保持稳定情绪。

②气遇寒则凝,得热则行。故应注意保温,勿使受凉,使气行而痛减。

③病室温湿度适宜,患者易急躁恼怒,不愿受打扰,故应注意室内安静,治疗和各种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④中药和饮食宜偏热服用,或可缓痛。

⑤气滞腹痛或腹胀者,应忌食南瓜、土豆及过甜之品等易壅阻气机的食物,可用白萝卜、大蒜、韭菜、香菇、柑橘等有行气温中作用之品作为食疗。

(3)血瘀证:

①观察腹部有无肿块,以及肿块的部位、形状、有无压痛和肿块同腹部的关系等,一般气属无形,血属有形,故血瘀者多有肿块,且固定不移。若肿块变化无常,时大时小,时有时无,可能由气滞引起,需当鉴别。

②腹部多刺痛,患者多喜仰卧,护理操作时尽量减少触动患处。

③如见腹痛呈进行性加剧,疼痛不止,全腹硬满拒按,并伴寒战、高热、或突然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四肢逆冷,脉微欲绝者,是为危险重症。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切不可滥用镇痛剂。

④此时患者多有恐惧忧伤情绪,需耐心劝慰,消除紧张心理。

⑤血得热易散,故中药和饮食宜温热为好。

⑥饮食以易消化之温性食品为主,山楂、酒酿有行气活血功能,可用于食疗。

(4)食滞证:

①应严格控制饮食,腹痛严重者可暂禁食,等疼痛缓解后,先给予素淡流食或半流饮食,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②若食后不久,即出现脘腹胀痛,可试用探吐法,使患者将胃内积食吐出,或用缓泻剂泻出,可以缓解症状。

③呕吐重者,可针刺内关、合谷。嗳腐吞酸时口含生姜片或咸菜,或可减轻症状。

④做好口腔护理,以淡盐汤漱口。

⑤鼓励患者食用萝卜、金橘、橘子、苹果、山楂等有宽中理气消食之物。

⑥可用捏脊疗法,以促进胃肠功能,缓减腹痛。

4、养生指导

(1)养成生活规律,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特别要注意腹部保暖。

(2)调节情志,善于处理生活中不愉快问题,勿使七情过激,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3)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饥饱无度,不食不洁之物。腹痛初愈,不宜生冷,并应节制饮食,做到定时定量,食后不作剧烈活动。

噎膈

噎膈是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一种疾病。噎与膈有轻重之分,噎是吞咽不顺,食物哽噎而下;膈是胸膈阻寒,食物下咽即吐。故噎是膈的前驱症状,膈常由噎发展而成。正如《千金方衍义》中指出:“噎之与膈,本同一气,膈病之始。靡不由噎而成。”西医中的食道炎、食道狭窄、食道溃疡、食道癌及贲门痉挛等均属本病范畴。

1、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由忧思恼怒、饮酒嗜辛、劳伤过度,导致肝郁、脾虚、肾伤,形成气郁、血瘀、痰凝、火旺、津枯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所致。其病变部位,虽然主要在食道和胃,但与肝、脾、肾等脏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1)忧思郁怒,痰气交阻: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以致运化失调,津液不布,聚而成痰。恼怒伤肝,肝伤则气郁,使疏泄失职,血行不畅,积而成瘀。痰瘀阻寒食道。饮食难以下行,久之精微不能生化,津液日益干涸,上下不得流通,而成噎膈。徐灵胎指出:“……噎膈之症,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膈胃气。”指出了构成本病的主要病机。

(2)饮食不节,痰热瘀结:饮酒过多,或恣食辛躁之品,久而积热消阴,津伤血少,痰热瘀结,致使食管干涩,食道狭窄而发为噎膈。病变补起,损伤胃津,继而则肾阴受损,且可由阴损而致阳衰,成为气虚阳微之证。《素问·阴阳虽论》中说:“三阳结,谓之膈。”即是概括地指出噎膈的形成。

2、辨证论治 本病初起,常无明显症状,仅有胸闷、嗳气、呃逆、食道或背部隐痛等现象,很容易被忽视。继而出现吞咽困难,尤其是固体食物,虽勉强咽入,亦必阻塞不下,随即吐出。严重者,汤水都不能下咽,形体日渐消瘦,大便燥结如羊屎,肌肤甲错,精神萎靡。本病初起以标实为主,后期以本虚为主。

(1)痰气交阻:

证候:吞咽哽阻,胸隔痞满,疼痛,嗳气,呃逆或呕吐痰涎,口燥咽干,形瘦神疲,大便坚涩或便如羊粪,舌质红,苔薄腻或薄黄,脉弦细而滑。

治法:理气开郁、化痰润燥。

主方:启膈散。

(2)瘀血内结:

证候: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复吐出,甚则饮水难下,大便坚如羊粪,或吐出如赤豆汁,形体消瘦,肌肤枯槁,舌质红或青紫,脉弦细涩。

治法: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主方:通幽汤。

(3)津亏热结:

证候:吞咽哽涩且痛,可进流质饮食,固体饮食难以咽下,形体日渐消瘦,口燥咽干,大便秘结,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有裂纹,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津液。主方:五汁安中饮。

(4)气虚阳微:

证候:长期饮食不下,或食后即吐,泛吐清涎,面色白,精神倦怠,形寒气短,腹胀浮肿,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温阳。

主方:补气运脾汤,右归丸。

3、辨证施护

(1)实证:包括痰气交阻及瘀血内结证。

①观察食物下咽受阻的程度,是病情轻重的主要指标。轻症者虽饮食难下,但汤水可进。重症者水浆不行,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痰涎。

②因疼痛难忍,咽下困难者,可给服1%普鲁卡因溶液,每次10毫升(注意有无过敏反应),以缓解症状,便于进食。

③估计患者可能发展至滴水不下时,宜早日插入软胃管保证饮食入胃。插胃管时动作要轻柔、谨慎,切忌造成食道穿孔或出血,插管后应按鼻饲法护理。

④饮食宜细软、多汁,可选用乳类、蛋类、肉糜、碎菜等,禁忌辛辣、煎烤、及烟酒刺激之品。

⑤患者能自行进食时应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⑥注意情志护理,使其心情舒畅,肝气条达,气血和顺,有助于减轻症状。

⑦保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缓泻剂。

⑧针刺常用穴位有膻中、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脾俞、关元俞等。

⑨根据体力及病情适当安排活动量。

⑩晚期患者可采用胃造瘘术,由胃瘘补给营养。对造瘘患者,要遵医嘱定时定量灌注温度适宜的食、水。灌食前要用温开水冲洗胃管,防止管腔堵塞及管腔内残留食物变质。高温季节,尤要注意灌入食物及用具的清洁。灌注时避免空气进入,并注意及时更换敷料,防止感染。

(2)虚证:包括津亏热结与气虚阳微证。多由于饮食不下,脏腑失于营养,兼之病邪日久耗阴伤阳,此时噎膈未除,仍属虚实夹杂;虚多于实,除按实证护理外,尚应根据虚证的性质,辨明阳虚、阴虚,而着重补阳或滋阴。

①病室应整洁、舒适、空气新鲜,重症患者应住单人房间。适当调节室温,阴虚宜凉润,阳虚宜湿暖。

②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及时处理呕吐物及痰涎。

③每周测量体重一次,并记录出入量。注意保持二便通畅,必要时给予润肠通便药物。

④正虚易受外感,应特别注意保暖。

⑤噎膈与梅核气患者都有吞咽受阻症状,但后者食入无阻而噎膈则哽噎难下,应予以鉴别。

⑥饮食以补养为主。阴虚者多用豆浆、甲鱼、淡菜、银耳、鸭蛋之类;阳虚者多选瘦猪肉、羊肉、牛肉、鸽子肉、乳品、豆制品、鸡蛋等,忌食生冷瓜果。

⑦病情恶化应及早用鼻饲法或胃造瘘,以保持营养供给。

4、养生指导

(1)保持精神愉快和饮食得当,是本病缓解和稳定的关键。此外,坚持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均能缓解症状,延缓寿命。

(2)注意生活规律和饮食调理,不食刺激品和霉烂食物,禁忌烟酒,饮食不宜过热,鼓励患者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泄泻

泄泻是指排便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而言。古代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现在统称为泄泻。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以夏秋两季为多见。发病主要同于湿邪壅盛,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致。西医中凡因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腹泻时,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神经官能症、结肠过敏等,均可参照本证护理。

1、病因病机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调以及脏腑虚弱而致。脾虚温盛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湿邪致病又有寒湿、热湿之分。

(1)感受外邪:六淫伤人,脾胃失调,皆能致泻,但其中以湿为主,而常兼挟寒、热、暑等病邪。脾恶湿喜燥,湿邪最易伤脾,故有“无湿不成泄”之说。若因冒雨涉水、久卧湿地是为寒湿内侵,困遏脾运,清浊不分而致泻;如兼挟风寒者则可具有外感表证。若夏秋之间,暑湿季节,湿热伤中,脾胃受病,邪热下迫大肠,亦可发生泄泻。

(2)饮食所伤:凡食之过饱,宿食内停,或恣食生冷,寒食交阻,过食肥厚,湿热内蕴,或误食不洁之物,伤及肠胃,运化失常,水谷停为湿滞,形成泄泻。

(3)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复因郁怒忧思,肝郁不达,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制,运化失司,而致泄泻。

(4)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钠,可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衰,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久病及肾,或年老体弱,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则水谷不化而成泄泻。

2、辨证论治

(1)实证:

①寒湿证:

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藿香正气散。

②湿热证: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治法: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

③伤食证:

证候:腹部疼痛拒按,泻下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泻后不畅,胸脘痞闷,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而数,或见沉弦。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保和丸。

④肝气乘脾:

证候:时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因恼怒、紧张等情绪波动而致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

(2)虚证:

①脾胃虚寒:

证候:大便溏薄,泄泻时作时止,完谷不化,食少纳呆,腹胀腹痛,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而弱。

治法:补脾健胃。

主方:参苓白术散。

②肾阳虚衰:

证候:黎明泄泻,腹中隐痛,下利清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

3、辨证施护

(1)寒湿证:

①病室宜汪洁整齐,温暖干燥,衣被适度。

②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因患者恶寒发热,可能兼有外感,应按时测量体温。

③患者喜热恶寒,可选用温热疗法,如腹部热敷,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及葱熨、盐熨等疗法,有止痛消胀缓泻的作用。

④饮食宜细软、少渣、少油腻之流食或半流食,待泄泻缓解后再给予软食,并可给炒米粉、炒面粉等制品食用,有助于燥湿止泻。

⑤本证不用固涩止泻药物。

⑥根据病情安排患者活动量,如泄泻频繁并伴发热者,应卧床休息。

⑦饮食和中药宜偏热服。

(2)湿热证:

①病室宜凉爽干燥,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更换被污染的衣被,妥善处理排泄物。

②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身热不退或体温逐渐增高,应考虑变生它证。如便中带脓血,排便不爽,或里急后重,需及时留取标本送化验检查,鉴别是否痢疾,并应做好消化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③注意做好肛门局部清洁,便纸应柔软,便后用温水清洗,如肛门周围有糜烂溃破,应涂以润滑剂,防止感染。

④饮食以清淡、细软为主。重症患者可鼓励多饮淡水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充津液。液脱阴伤者可多给梨汁、荸荠汁、西瓜汁、藕汁,以增补津液,清热利湿。

⑤津脱阴伤严重时,应及时补液,一般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实液后尿量增多,是津液已恢复的表现,可适当减慢滴速。

⑥本证不宜用灸法止泻。亦不用固涩止泻。一般用药后湿热清除,腹泻自止,若泄泻量次增多,需预防津脱阴伤的发生。此外,清热解毒药不宜与乳酶生同服。

(3)伤食证:

①病室宜整洁安静,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避免异味刺激。

②泄泻严重者,应严格控制饮食,甚至可禁食数小时至一日,待腹中宿食泻净,逐渐自流食开始,恢复进食,并注意少食多餐,食入能消,待病情好转后再增加食量。

③可给山楂、萝卜、炒米粥、麦芽等饮食,禁忌油腻厚味。

④本证不宜止泻,清除宿食,腹泻自止。

(4)脾胃虚寒证:

①虚证常为慢性,经久不愈,遇寒而发。患者多畏寒喜暖,病室宜偏温暖、干燥、阳光充足。

②一般虚证腹痛不重,常有慢性持续性腹中隐隐不舒,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适当锻炼,以通调脏腑增强体质。

③注意患者情绪,多加劝慰,使其安心养病,树立治愈信心,与医务人员配合。

④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为原则。多选用豆制品、鲫鱼、鳗鱼、黄鱼、牛羊肉、瘦猪肉、鸡肉、牛奶、鸡蛋等有补中健脾作用的食品。此外,扁豆、番茄、栗子、桂圆、龙眼、苹果脯、大枣等水果蔬菜有补中益气健脾的功效,可多食用。胡椒、姜等调味品,即可增加食欲,又能湿寒,可以常用。

⑤可采用各种湿热疗法,如艾灸、熨贴、热敷、拔罐等,均有助于健脾止泻。也可用护理保健品。

⑥大便滑泄,可以酌情用固涩止泻药。中西药同用时,需注意配伍禁忌。

(5)脾肾虚寒证:

①患者喜暖恶寒,病室应温暖向阳,通风良好。多加衣被,必要时以热水袋保暖。因常五更登厕,必须注意防寒,以免受凉。

②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以识别顺证逆证。若腹泻突止,而其它症状不见好转,或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深长,神志恍惚,眼窝下陷,皮肤干燥,少尿或无尿等,是病情恶化的表现,应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③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力,适当鼓励起床活动,进行锻炼。冬天多晒太阳,以使阳气振奋,驱除寒邪。

④多选用有补中益气之食品,如胡桃、山药、狗肉、动物肾脏等,并可加胡椒、肉桂等调味。

4、养生指导

(1)注意饮食规律,调理得当,并预防外感。

(2)适当进行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一种病证。西医为习惯性便秘,或暂时性肠蠕动功能失调的便秘,以及因其它疾病而并发的便秘,均属本证范畴。

1、病因病机 便秘的发生,除大肠本身功能失职外,凡脾、胃肾、肺诸脏的功能紊乱,均能引起肠道气机失调,传导失常而形成便秘。

(1)燥热内结;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厚味,以致肠胃积热,化燥伤津;或由于热病后期,余热留恋,津液不足,致使肠道燥结干枯,不能濡润,传导失常,以致大便干结,难以排出而成热秘。

(2)气机郁滞:忧愁思虑过度,情志不舒,或久坐少动,引起气机郁滞不畅,于是通降失常,传导失司,糟粕内停,不能下行而成便秘。

(3)气血两亏:饮食劳倦内伤或大病、久病、产后以及年老体弱,致气血两亏。气虚则大便传导无力;血虚则肠道失润。亦可因发汗、利尿太过,或肾之真阴亏损,均可致肠道干枯,排便困难而成便秘。

(4)阴寒凝结:素体阳虚,或年高体弱,命门火衰,温煦无权,阴寒内生,阳气不通,津液不行,大便为寒所滞,发为冷秘。

2、辨证论治 便秘临证,首先要分辨虚实。燥热、气滞不行为实,气血不足、阴亏、冷秘为虚。治疗时应针对其传导失常,津液不足或不行,采用调理气机,滋润肠道之法。在辨证论治时不可专用通下,否则津液愈伤,复下复结。正如李东垣所说:“治秘必究其源,不可一概以牵牛、巴豆之类下之。”

(1)实秘:

①燥热内结:

证候:大便干燥不通,数日不行,面赤身热,腹部胀满或疼痛,口唇胀满或疼痛,口唇干燥生疮,口臭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润肠。

主方:麻仁丸。

②气机郁滞:

证候: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胀腹痛,食少纳呆,大便秘结,欲便不得,苔薄白而腻,脉弦。

治法:顺气行滞。

主方:六磨汤。

(2)虚秘:

①血虚肠燥:

证候:大便燥结难下,头晕目眩,面色白,唇甲无华,心悸,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养血润燥。

主方:润肠丸。

②气虚不运;

证候:便秘或排便不畅,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气短汗出,大便先结后软或并不一定干硬,面色白,神疲气怯,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益气润肠。

主方:黄芪汤。

③阴寒凝滞:

证候:大便艰涩难下或大便,腹中冷痛,面色青暗,畏寒喜暖,口中和,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温通开秘。

主方:半流丸。

3、辨证施护

(1)燥热内结型:

①实证便秘者居住的病室应凉爽通风,湿度偏高。因患者热结于内,大便数日不通,是必心情急躁,烦恼易怒,故需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和噪音的刺激。

②饮食宜清淡,偏凉润为主,如蜂蜜、雪梨、番茄、西瓜、扁豆、苦瓜、田螺、芝麻、核桃、松子、香蕉等。

③禁忌辛辣厚味,烟酒油腻。

④鼓励患者多饮白开水或果汁,以泻热而通利小便。

⑤热邪熏蒸于上,口臭、口舌生疮者,应注意做好口腔护理,可用银花甘草水、2%黄芩水、2%双氧水、或五倍子、地骨皮煎水漱口,患处涂锡类散、冰硼散或消炎膏。

⑥针刺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龟尾等穴(强刺激),可以调节胃肠功能而通便。

⑦服泻药后应注意患者排便的次数及大便量,观察有无腹痛和泻下不止的情况,如有腹痛难奈,腹泻严重时应立即停药,并请医生处理。

⑧用肥皂水灌肠通便时,应注意患者有无胸闷、腹痛、腹胀等反应,必要时中止灌肠。

(2)气机郁滞证:

①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是致病原因,故调理气机,使七情和合是本证护理的关键,要对患者关心体贴,了解其心理活动,予以劝导;并应做好家属工作,避免不良环境的恶性刺激,尽量使之心情舒畅。

②指导患者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不论有无便意,均按时去厕所作排便动作。

③鼓励患者在病情和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运动,如散步、作操、打太极拳等,促进气机通畅。

④宜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和有疏利作用的食品,如香菇、大蒜、洋葱、芦根、竹笋、萝卜等,禁忌甜粘生冷油腻不易消化之品。

⑤可在便前热敷腹部或艾灸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⑥腹胀时可用肛管排气,腹中胀痛时不可盲目用大量肥皂水灌肠。

(3)血虚肠燥型:

①虚计患者应注意保暖,充分休息,以养心血。需注意病室温暖、安静,勿使受到突然刺激,如巨响、惊吓、震动等,以免加重患者心悸、眩晕。

②饮食以易消化,补益为主,如饴糖、大枣、花生、莲子、羊肉、甲鱼、海参、芝麻、桑椹、荔枝等,并尽可能的补充一些油脂。

③大便时应选用坐坑,不宜用力过猛,防止因大便不下而引起虚脱;病情严重者,应有人陪同,预防跌伤。

④指导患者饮用有通便作用的饮料,如蜂蜜水,或用番泻叶3-6g泡水饮。

⑤虚证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作腹部肌肉锻炼,以加强腹肌,有助于排便。

(4)气虚不运证:

①排便无力时可按摩腹部,在腹壁由右下腹顺结肠方向,向上、向下推,反复按摩10-15分钟。

②可用温热疗法,如腹部热敷、艾灸、熨贴等。

③鼓励适当锻炼,如做扩胸运动等,促使气血运行。

④保持心情愉快,防止因气滞而加重病情。

⑤大便难下时,勿蹲之过久,以预防中气下陷,必要时用开塞露或甘油栓注入肛门,或用液体石蜡30-50ml保留灌肠,以润肠通便。

(5)阴寒凝滞证:

①病室应温暖向阳,注意防寒保暖。

②本证多年老体虚患者,应限制活动量,勿使过劳。

③注意保持肛门部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

④饮食应营养丰富、高热量之补益之物,如牛羊肉、鸡蛋、牛奶、胡萝卜、鲫鱼、鲜虾等。

⑤鼓励患者多晒太阳,适当运动。

4、养生指导

(1)生活规律,养成每日一次的排便习惯。

(2)做好饮食调理,尽量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粮,有宽肠通便作用。

(3)酌情进行体育锻炼,使气血通畅,排便自然顺利。

调理脾胃的方法

  在我们中医中,对于疾病的治疗是循序渐进的,通过调节身体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那么大家知道调理脾胃的中医有哪些吗,调理脾胃怎么办比较好呢,调理脾胃的食物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调理脾胃的中药分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是会对我们的脾胃造成伤害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中医中药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缓解症状。

  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着想,我们一定要重视调理身体的脾胃,那么适合我们的身体健康的中药有哪些呢?我都给大家整理出来了,一起看看吧。

  脾胃共同主持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但性能上各有特点。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饮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这种纳与化、升与降、润与燥,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能够调理脾胃的'中医成分有什么呢,脾胃在生理以及病理上都谁会互相影响的,就一般情况来说,消化不良,食后腹胀,大便稀都是脾部的疾病。

   腹胀选用香砂和胃丸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节。季节交替之际,脾胃病更易多发。对大多数脾胃不和的患者来说,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腹部胀痛、大便不调等可用香砂和胃丸来调治。

  该方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加理气、消食、祛湿中药组合而成,功效健脾开胃,行气化滞,适用范围较广。但是,同时伴有口臭、恶心、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等明显实热证患者及有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等阴虚患者不适用该药。

  如果患者胃部不适、经揉按或保暖后减轻、乏力、手足不温,可选用温胃舒,顾名思义,其有温胃暖中作用,适于胃脘寒凉,饮食生冷、受寒更痛。虚寒胃痛冲剂、胃气止痛丸、附子理中丸也属此类药品。但如查看舌象发现有舌红、苔黄或腻等湿热症状及急性胃痛就不适用。

   萎缩性胃炎选用摩罗丹

  胃痛的一般情况会伴随有胃酸增加,口渴的情况出现,以及会有大便干燥,小便发黄等情况,这个时候可以食用牛黄清胃丸子等中药。

  但此类药不可多用或长期应用,大量使用易伤脾胃阳气,使人体虚。如服用后未见明显好转,应去医院专科诊治。

  病史较长、上腹部隐痛灼痛、口燥咽干、饮水不解渴、手足心热、消瘦乏力,舌红少苔等胃阴不足型脾胃病,适用养胃舒治疗,此类药还有阴虚胃痛颗粒等。

  如见胃胀作痛、恶心、口中黏腻、口苦、口干、口臭、大便不爽等症,都属于湿热所致,可选用肠胃康。若同时还出现腹泻,可服用葛根芩连微丸。

  萎缩性胃炎患者适用摩罗丹,它药物组成较多,只要对证,其他胃病同样可以服用。主要起和胃降逆,健脾消胀,通络止痛作用,凡有阴虚、湿阻、气滞、血淤均可使用,但有气虚无力、面色无华、手足不温等表现的阳虚患者不宜服用。

   积食选用保和丸

  脾胃患病一般表现为胃痛、总有饱胀感、食欲减退,甚至出现呃逆、烧心等症状,老百姓多称之为“脾胃不和。

  节日之后的脾胃不适多为食滞胃脘证,发病前患者常有暴饮暴食或饮食不洁史,表现为饮食停滞、打嗝出酸腐之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治疗可用消食导滞的法则,用(加味)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槟榔四消丸等中成药较为合适。

  其中保和丸侧重于消食化热;加味保和丸侧重于平素脾虚湿阻合并食滞;枳实导滞丸则侧重食滞兼有湿热中阻。

  中国人脾胃多不和,家中可常备些中成药,但要对症用药,如自己无法分辨,应去正规医院诊治。

   养胃食物

   1、小米

  暖胃,安神。

   2、南瓜

  南瓜性温,味甘。

   解毒

  南瓜内含有维生素和果胶,果胶有很好的吸附性,能粘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

   保护胃粘膜,帮助消化

  南瓜所含果胶还可以保护胃肠道粘膜,免受粗糙食品刺激,促进溃疡面愈合,适宜于胃病患者。南瓜所含成分能促进胆汁分泌,加强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消化。

   消除致癌物质

  南瓜能消除致癌物质亚硝胺的突变作用,有防癌功效,并能帮助肝、肾功能的恢复,增强肝、肾细胞的再生能力。

   如何护胃

   保暖护养

  天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饮食调养

  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忌嘴保养

  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平心静养

  胃病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殃及胃病的康复;

   运动健养

  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常食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豆、谷物、扁豆、薏苡仁、山楂、香蕉、大枣、板栗及猪瘦肉、牛肉、鸡肉、牛奶、豆制品等。补益脾胃的中草药有人参、茯苓、黄芪、白术、甘草等,与食物配制成药膳效果更佳。

爱吃肉,当心脾胃不好!3种常见脾胃病,中医教你如何调理

随着 社会 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大幅改善,现代 社会 ,无肉不欢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重视“吃肉过多具有很多危害”这一观点的人却只有少数。

近日,一项发表在《BMC Medicine》医学杂志的研究表明,吃肉过多与25种疾病的高风险相关。该项研究共涉及47.5万人,在平均8年的跟踪随访后发现,大量食用未加工红肉和加工肉类与缺血性心脏病、肺炎、结肠息肉、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相关,而较多的禽肉摄入可增加胃食管反流病、胃炎和十二指肠炎、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事实上,吃肉过多可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在祖国医学中早有论述,在中医治未病和 养生 理念中,也特别重视饮食调理。

《中医湿病学》中记载“特别是当今时代,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律加快,饮食失调,饥饱不调之人较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谱的改变,过饮茶酒,过食肥甘厚味之人日多。而这些不良的习惯,往往易致使脾胃受损,阳气困遏,湿邪内生的情况日益普遍。”现代医学表明,脾胃损伤所引起的湿病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各个系统性疾病,数据显示,与湿相关的疾病,约占临床各类疾病的50%-70%。

由此可见,饮食不节,会内伤脾胃,诱发各种疾病,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黄帝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也”,认为脾胃统领饮食水谷消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解释“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生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从始至终,饮食先入于胃与脾,由脾胃转化为水谷精微,后再输送至身体各脏腑,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因此,饮食不节,比如饥饱无常,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味、生冷之品,常常先损伤的是脾胃。而脾胃损伤,脾胃功能减弱,又会导致饮食消化功能与运化功能减弱,进一步加重脾胃病,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所见,脾胃病的患者常有头昏如裹,九窍不通,肢懒犯困,渴而恶饮,胸中泛恶,便溏黏腻,苔腻脉滑,或身倦乏力,畏寒喜温,口淡涎黏,久咳白痰,纳呆腹胀,便溏清冷,小便不利,舌淡胖等症状。

因此,注重饮食调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至关重要。但如果出现了脾胃不适,比如腹胀、腹泻、身体疲惫等不适了,又该如何治疗呢。

现代医学表明,脾胃病在临床辨证中可分为多种证型,但脾虚始终是主要病机,而在脾虚诸证中,以脾胃虚弱、脾胃气虚和脾胃虚寒这三种为最常见。

(1)脾胃虚弱:

常因精神紧张,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生活方式的改变,就餐时间不规律等多种因素而引起脾胃虚弱,脾虚则运化无力,而胃虚则失于和降,气机运行不畅。临床常见表现有胃脘部胀闷、饱胀甚至胀满,或有胀痛、隐痛、钝痛等,尤其是进食后,饱胀感加重,平时可兼有嗳气、泛酸、恶心、纳差乏味,大便不畅等症状。这一类通常会有舌质淡红,或淡红偏暗,苔白或黄、润的舌象。

治疗上以健脾和胃,理气助消为原则,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辨治。

(2)脾胃气虚:

通常由脾胃虚弱,或迁延不愈,或其他因素叠加,致使脾胃之气进一步耗伤而来,脾气虚则运化无力,胃气虚则胃失和降进一步加重。患者多有胃脘部不适感(比如胀痛,胀闷,隐痛,钝痛等),纳差乏味,体倦乏力,头晕眼花,疲劳,懒言,懒动,或者多汗,便溏或结,平时可兼有嗳气、泛酸、恶心等,或腹部有下坠感,面色不华等症状。患者舌象多为舌质淡红,或淡红偏暗,或边有少许齿印,苔白或黄、润。

这一类脾胃病,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3)脾胃虚寒:

多因素体虚弱,或因脾胃病久治未愈,又或者感受寒邪,或饮食嗜寒冷所致,使得脾胃之阳耗伤,阳气亏损,脾胃虚寒,导致运化无力,且中焦失温,甚至阳不达末,因而常常会有脘腹冷痛,遇寒加重,畏寒肢冷,吃凉食易泻等症状。此外,患者还可伴有神倦乏力,食欲不振,平时可兼有嗳气、泛酸、恶心,舌质淡,舌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润等表现。

脾胃虚寒者治宜健脾暖胃,温中散寒。可用理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种证型,在实际临床上,可兼其他证型,而非单一存在,比如脾虚湿盛,或兼有血瘀、气滞等,所以具体的治疗应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辨证的基础上随证治疗。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往期文章】

舌头出现齿痕,是怎么回事?应该如何恢复?

舌头为什么有裂纹?3种原因,3种治法,让裂纹舌有效愈合?

体内有痰湿?皆因这3种原因,根源找对了,才能有效祛痰湿

消化不良,胃胀难受,脾胃虚弱?中医教你调理脾胃,搞定消化不良


很多人都知道,脾胃的好坏决定消化好不好,而消化系统不好,则人体所需营养和能量不足,长此以往,会变生百病。所以,中医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也总结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明确指出,脾胃不好则生百病。

而由于其自身功能等原因,脾胃也是身体中最易受损伤的器官,饮食不慎,情志所伤,外界环境的湿、热等邪气侵扰等均可导致脾胃损伤。其中,在脾胃病中,以消化不良较为常见。


近十几年来,有调查发现,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消化不良的患病率也逐年上升,在这些人群中,以上腹胀满、餐后饱胀为主,嗳气为最常见症状。

其中,脾胃虚弱是很多消化不良患者的常见病因,近期有朋友问到,“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一吃东西就胀,应该怎么办?”今天这期文章就和大家聊聊脾胃虚弱导致消化不良的根本原因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调理脾胃。

脾胃虚弱的表现:

脸色泛黄

脾胃功能失常,运化食物的功能减弱,营养不足血液减少,就会出现泛黄的脸色。最初时,可能因为轻微的脾胃而面色淡黄,若没有及时处理,渐渐由淡黄成为“萎黄”,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脾的气和津液均不足而引起。

若是面色发黄且有虚肿,与萎黄相反是黄胖的表现,这是脾虚又有湿邪的表现。一个人的脸色发黄,同时,皮肤暗淡无光,不够明亮,也不太润泽,基本就可以说明有脾虚了。

嘴唇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脾之华在唇和唇四白。唇四白就是嘴唇周围一圈黄白无毛的部位,约1毫米宽。如果唇色白变得不明显,肯定说明脾胃功能变差了;如果唇色白特别的干黄,意味着脾胃功能衰退十分严重;若是发黑发青,甚至会危及生命。

腹泻

脾胃虚弱的病程比较长,泄泻有时轻,有时重,而且时好时坏。大便稀溏,颜色淡而且没有臭味,会夹杂着没有被消化掉的食物残渣,而且很容易在吃过东西之后出现腹泻的情况,吃多了还会腹胀、大便多。

之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主要与脾胃的重要功能有关,脾胃二者主要主持饮食水谷的消化,其中,脾主运化水谷,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脾胃的运化与受纳功能、升清降浊功能,则可以将饮食水谷等转化为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输送到全身各处。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之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由此可见,脾胃通常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而脾胃虚弱,则运化受纳无力,升降功能也会减弱,日久导致脾胃气机痞塞不通、升降失常、气机阻滞而生“痞满”之证,甚至因水谷精微化生不足,不能充养胃腑,则“胃虚而萎”,并波及他脏。


临床实践也表明,脾胃虚弱是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肠道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恰如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强调“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脾胃虚弱的人由于脾胃不能运化饮食水谷,故水谷之精无以化为气血,内不能养脏腑,外不能充肌肤,脾胃虚则脏腑皆虚,形体日损,所以常有胃胀、胃痛、嗳气、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眩晕、消瘦、便结或便溏、舌淡等症状表现。


脾除了主运化饮食水谷外,还主运化水湿。脾虚则可导致水不化津,积聚于体内而生湿生痰,形成痰湿之症,而痰湿既属于病理产物,又属于致病因素,痰湿产生后又会反过来遏制脾气,使得脾气不升,脾阳不振,也即形成所谓的“湿困脾”之症。

临床实践表明,嗜食肥腻、辛辣、甘甜之品,或饮食不规律,或嗜酒等原因引起的胃肠动力不足所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上多表现为胃胀不舒或胀痛不适,食少,伴身重困倦,或有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多胖大,苔白等“湿困脾”症状。


另外,湿热中阻脾胃也是引起消化不良的重要病因,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其脾胃易虚弱,一方面,体内水液运化功能减弱,易酿为湿浊;另一方面,年老体弱,身体抵抗力也会下降,更易感外邪,而不论是内湿,还是外湿,均易困遏脾气,日久蕴而化热,形成湿热之症而致病。

比如在中医理论中,幽门螺杆菌就被认为是一种湿热之邪,湿热之邪入侵人体,患者除了有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外,通常还多有头身困重,肢体乏力,小便黄赤,口苦吐酸,舌红苔黄腻等表现。

正如上面所讲,在很多消化不良的患者中,多为脾胃虚弱,而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升降失常,往往又会导致痰、湿等病理要素。所以,在实际调理时,应注重辨证论治,结合自身的病程长短、症状、以往病史等资料制定合适、有针对性的调理方案。

大多数消化不良的患者初期多为脾胃虚弱所致,故应以健脾养胃,恢复脾胃的纳运功能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根据实际辨证加减调理。病情发展,脾胃气机升降失和,则治以理气化浊,调节脾胃升降之枢机,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枳实消痞汤、半夏泻心汤加减调理。病情发展到中后期,由于脾胃虚弱,水湿运化无力,痰、湿、热化生,所以,这个时期常存在本虚标实的现象,这一阶段的治疗不能急于求功,应该脾胃同治,气血并调,虚实兼顾;调理脾胃的同时,也要祛痰湿、湿热。

脾胃疾病辩证用药

脾胃虚寒证

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 倒饱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补中益气丸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2、脾胃气虚

精神疲惫,全身乏力,不思乳食,或拒食,伴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大便溏薄或夹有乳食残渣,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可以用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3、阴虚火旺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伴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疼痛,头昏,腰酸乏力等。可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玉女煎, 龟芪参口服液、玉盘消渴片。

4、湿困脾阳

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可用茵陈五苓散 、 葛根芩连汤。

有利脾胃的食物

1、香菇

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2、红薯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3、栗子

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4、山药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5、扁豆

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6、红枣

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7、蜂蜜

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8、豇豆

味甘、性平,归脾、肾经。作用: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七、脾胃问题要多科学运动

脾主四肢,适当的 体育 锻炼,就是健脾胃。从中医学角度出发,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四肢,故适当的 体育 锻炼可促进经气运行,反作用于人体脾胃,使脾胃功能增强。

一般来说脾胃功能强的人,四肢肌肉也比较发达,而对女性来说,脾胃 健康 的人胸部通常比较丰满,因为胃经的循行路线即经过乳头,脾胃功能强健,胃经经气充足,对胸部的发育和丰满曲线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尤其是腿部,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研究显示,多动脚趾可以养脾胃。

最好选择和缓、低强度、少量、持续坚持的运动方式,运动后身体微微汗出,筋骨舒展,以不感到过度劳累为宜。运动后大汗淋漓的项目并不适合,因为这种运动方式耗气伤津,反而会加重气短乏力的症状,降低我们的机体免疫功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53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