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归经研究方法
归经指中药对人体某部分具有选择性治疗作用的特性。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实验研究的思路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根据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及其作用部位研究中药的归经;二是根据药理效应选定某些特异性的药理观察指标研究中药的归经。
1.对确定归经的依据进行探讨
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以所治病证的脏腑归属确定归经。如能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疾病的药物归入肺经;能治疗心悸怔忡等心系疾病的药物归入心经;能治疗阳痿、遗精等肾系疾病的药物归入肾经等。二是以药物的自然属性确定归经。如以五味配五脏来确定药物的归经,则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酸入肝;以五色配五脏来确定药物的归经,则色白入肺、色赤入心、色黄入脾、色青入肝、色黑入肾;以五气配五脏来确定药物的归经,则燥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以药物的质地、形状等特征为依据来确定药物的归经,则质之轻者上入心肺,质之重者下入肝肾。如质地重坠之牡蛎、磁石能沉坠入肝肾;胡桃形似脑而补脑等。此种标定方法多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不足以反映归经理论的普遍规律。
2.药物有效成分代谢分布测定法
该方法就是通过现代药物动力学的技术,观察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在体内脏器的分布特点,以此来说明中药活性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与中药归经的关系,从而揭示中药归经的实质。在多数情况下,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与其药效有直接关系,运用此种方法能从一定层次上反映药物的归经。
3.微量元素法
不少研究者认为中药的某些作用与微量元素有关。提出微量元素“归经”假说,认为中药的微量元素在体内的迁移,选择性富集及微量元素络合物对疾病部位的特异亲合是中药归经的重要基础,并从中医“肾”功能方面探讨,认为微量元素锌、锰是中药归肾经的物质基础。通过对常用的21味补肾助阳药进行微量元素的系统分析,提出了以微量元素Zn、Mn、Fe作为共同的物质基础,实施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控制而呈现整体效应。明目类中药富含Zn、Mn、Fe等微量元素,其含量与眼组织中微量元素的浓度相关。
4.环核苷酸测定法
cAMP、cGMP普遍存在于体内各组织,且是细胞功能的重要调节物质,而且对多种信息尤其是药物的刺激非常灵敏,各脏器组织中的含量水平基本可以反映细胞功能的某一动态平衡状态,许多中药都是通过调节体内环核苷酸含量起作用。用五味子、鱼腥草、汉防己水煎剂分别给鼠灌胃,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动物脑、心、肺、肝、脾等组织中cAMP、cGMP含量,发现各组织cAMP、cG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的变化与各药物归经有关。
5.受体学说研究法
归经与受体学说均强调药物选择性作用。不少学者认为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受体是归经的物质基础。对于中药来说,其作用来自于某种有效成分的结构、构象符合了某种受体的要求,从而结合产生作用,表现为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和选择性。而中药所要说明的就是这种限定性和选择性。从受体学说来看,药物对作用部位的选择性就是受体对药物的选择性。受体具有饱和性、特异性和可逆性,某些受体的分布可以跨器官、跨系统。中药进入体内后,由于受受体性质的限制,只能作用于特定的受体,表现为某一种或某几种效应,而非其他效应,这与中医药理论上的归经极其相似。如细辛含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兴奋β1受体作用,而β1受体主要分布在心脏、肠壁组织,因此细辛可治疗心脏疾病,即古人言的归心经;槟榔含有乙酰胆碱,为心脏受体接受产生抑制作用,为胃肠受体接受产生兴奋作用,从而验证了《本草经解》所云槟榔归心、胃、大肠经的论述。
二、升降浮沉研究方法
中药升降浮沉之理论起源于《内经》,但升降浮沉理论还不够成熟,在中药学教材、工具书编写时,并未能给每一味中药都明确地标注升降浮沉之药性。升降浮沉学说的研究仍应从建立完整的学术体系开始。
被过滤广告
1.文献学与药效学方法相结合,建立完整的中药升降浮沉理论体系。
升降浮沉理论无非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历代医药学家对中药升降浮沉的文献记载,二是临床对升降浮沉药性的观察验证。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升降浮沉理论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在文献研究方面,着重揭示药物气味厚薄阴阳、四气五味、质地、炮制、功效主治等与升降浮沉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如有学者根据这些联系,将升降浮沉药性特点归纳为固有性、特殊性、双向性、不显性、可变性五个方面,有一定启发意义;在临床研究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验证中药药效,尤其是弄清老药的新用途,准确把握中药药效的趋向性和复杂性。
2.药效学与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研究相结合,揭示升降浮沉理论的本质。
当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作用是向上、向外的谓之升浮,具有升阳、举陷、发表、开窍、催吐、祛风、散寒等作用;产生的作用是向下向内的谓之沉降,具有潜阳、降逆、收敛、止咳、平喘、清热、利水、通便、渗湿、止吐等作用。总之,升即向上,是指药物具有向上的作用趋向,如升举阳气的黄芪、升麻等,可治疗清阳下陷的久泻、脱肛、崩漏不止,子宫脱垂,胃下垂等病证;催吐的瓜蒂、胆矾等,治疗痰饮壅塞的病证;开通心窍的冰片、麝香等,治疗痰迷心窍、机巧失充的昏迷、癫狂、痴呆,瘀阻心脉的胸痹心痛等病证;升津止渴的葛根,治疗津不上承的消渴病证;聪耳明目的葛根、菊花等,治疗耳鸣、耳聋、眼目昏花等病证;通鼻窍的辛夷、苍耳子、白芷等,治疗鼻塞鼻渊等病证。
浮即向外,是指药物具有向外的作用趋向,如发散表邪的羌活、桂枝等,治疗风寒外束的感冒等病证;治疗皮肤搔痒的病证;透疹的薄荷、蝉蜕等,治疗麻疹、风疹等病证;宣肺的麻黄、桔梗等,治疗肺气失宣的咳嗽;托毒生肌的黄芪、人参等,治疗痈疽溃脓后疮疡脓水清浠、久不收口的病证;透营转气的银花、连翘,治疗温病热入营分证。沉即向内,是指药物具有向内的作用趋向。如敛汗之五味子,治疗自汗、盗汗之病证;敛神之酸枣仁、柏子仁,治疗失眠、多梦的病证;敛精之芡实、金樱子,治疗遗精、滑精类病证;敛肺之罂粟壳、诃藜勒,治疗久咳肺虚病证;敛疮之五倍子,治疗疮疡久不收口的病证,敛肠之赤石脂、禹余粮,治疗久泻不止的病证。降即向下,是指药物具有向下的作用趋向,如具有泻下的大黄、芒硝,治疗便秘的病证;利水渗湿的茯苓、泽泻,治疗小便不利浮肿病证;降逆止呕的半夏、代赭石等,治疗胃气上逆的呕吐、呃逆病证;纳气平喘的蛤蚧、胡桃肉、沉香,治疗肾不纳气的的久咳久喘病证;平肝潜阳的珍珠母、龟板等,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病证。
但是仅仅局限于药效学的研究,我们还难以揭示升降浮沉药性的本质,必须借助于药理学、药物化学、药代动力学方法,从中分析其药效物质,明确其作用靶点、作用机制,才能将升降浮沉之研究提高到现代水平,这方面的工作以前开展较少,应该加以弥补。
许多古代文献认为,人的生命是气作用的结果。《素问·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难经·八难》云:「气者,人之根本也。」《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类经·摄生类》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所以从气的层面研究中药药性,对认识中药药性大有裨益,将使中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中药生长在天地之间,受天地之气,四时之法而成,是天地孕育的精华。《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说明中药寒热温凉,升降浮沉都是天地之气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区、空间,时空天地之气不同,形成的药性亦不同。
人由气生,气对人的作用非常重要,疾病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正邪斗争,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活动失常的结果。《本草衍义·序》说:「人之生,实阴阳之气聚耳。若不能调和阴阳之气,则害生。」《素问·百病始生》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由此可见,百病的产生是由邪气亢盛,正气受损所致,治疗时就要利用药物的偏气调整人体的偏气。正如张景岳所说「病之生者,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亦不离开气。」因此,研究气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对中药临床应用有重要的意义。
同气相求与归经理论
关于中药归经,普遍认为是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归经的本质是人体、脏腑与药物同气相求作用的结果。
《吕氏春秋·应同》认为:「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李梴认为「草木昆虫之气,尽皆得气之先,所以虽干枯陈朽,亦可以调脏腑而治疾病,其气同也。」每个脏腑都有其五行归属,每种药材有其五味归属,同气相求形成了药物对脏腑的亲和作用,指明了药物的适用范围,说明药物的药效所在。
气之偏盛决定药物毒性
药物的毒性亦是天地偏盛之气凝聚而成。《医断》云:「药者,草木,偏性也,偏性之气都有毒,以此毒除彼毒也。」《医原》也说:「药未有不偏者,以偏救偏,故名曰药。」
明代张景岳《类经》云:「药以治病,因毒所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祛人之邪气。其为古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这些文献说明,中药的毒性是气的偏盛所造成的。
气之聚散造就中药形态
中药具有其不同的形态,即使同一药物,形态不同,其药效不同。如乌头、乌喙、天雄、附子、侧子五药,实为同一种植物,仅以大小,长短、形态而命名不同,药性也不同。
《本草蒙筌》:「天雄,其气亲上,补上焦阳虚;附子,其气亲下,补下焦阳虚;乌头,守而不移,居乎中者也;侧子,其气轻扬,宜其发四肢,充皮毛,为治风之妙也;乌喙,其气锋锐,宜其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直抵病所也。」生于同一地域,接受相同的光照,相同的水分、土壤的同一植物,药性却相差甚远,是什么导致这种差异的呢?
《本草思辨录》的答案是:「乌头老阴之生育已竞者也,天雄孤阳之不能生育者也,附子即乌头天雄之种,含阴包阳者也。老阴生育已竞者,其中空,以气为用。孤阳不能生育者,其中实,以精为用。气主发散,精主敛藏。发散者能外达腠理,敛藏者能入筋骨。附子则兼备二气,外强健,且其物不假系属,以气相贯而生,故上下表里无乎不到。」
《素问·六节藏象论》有「气合而成形」之说,宋·张载《正蒙·太和》有「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为太虚。」现代研究发现,地球上众多的生物,虽千姿百态,但本质都是高度一致的,当所有生物进入分子层面时,核酸与蛋白质的形成和结构,核酸结构与蛋白质的结构对应关系在整个生物界中都是一致的,可以想像,当研究进入到更微观的层面时,世界万物的组成将是高度一致的。
我国古代的哲学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从而形成了「气一元论」的说法,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继承此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中医的气学理论,一直指导著中医学的发展。应该说,古代文明与现代研究高度一致,便是气对万物形成发展的重要作用。由此,《本草备要》称「药之头入头,干入身,枝入肢,皮入皮,汁似血入血」也就不难理解。
气升降出入与药升降浮沉
气是时时刻刻运动的,气的运动使整个宇宙充满了生机,促使新生事物孕育发生,使旧事物衰败消亡。气升降出入的运动作用于中药材,使中药材有了升降浮沉的性能。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二气氤氲交感,相错相荡,从而赋予了中药材或升或降,或浮或沉的性能,如诸花接受了众多上升之气的推动,因而具有升发宜散的作用。《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气的阴阳转化 产生药物四气五味
植物的生长收藏,动物的生长壮老皆属有形之体自身不断更新气化的过程,也称为新陈代谢,动植物的这些变化是在有形之体内部与无形之气之间的升降出入转化中进行的。《医原》云:「草木虽微,其气味有阴阳之分,体质有刚柔之别,一物之太极也。」
《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周易·系辞上》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明·缪希雍:「天布令,主发生,寒热温凉,四时之气行焉,阳也。地凝质,主成物,酸苦辛咸甘淡,五行之味资焉,阴也。」
《淮南子·天文训》认为,天地及自然界万物都由气生成,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云:「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素问·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古语有:「通乎药性,然后可以为医。」气影响着中药的药性。因此,从气的角度去认识中药,对理解中药、指导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一:中药学需要学习什么课程大一: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解剖、物化学等)、病理学、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数等
大二临床中药学,方剂学,物理化学,药用植物学等
大三,炮制学、制剂、药理、中药药理,分析化学,中药化学等
大四,药事管理,等。
以上为主药要学习的。
你是想咨询大学嘛?还是资格考试?
问题二:中药学学什么中药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包括中药的发展 产地 采集 炮制 性能 应用 各味中药的分类 产地药用部位 炮制方法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等
问题三:请教:中药学专业(本科)都学些什么?1:中药学专业一般要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郸药药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中药化学》等等,这些基本上是重点。
2:很多实验课都很有意思哈,比如中药鉴定,看药物的形态特征;中药制剂实验,教你如何动手制作各种剂型的药品;中药炮制实验,亲自动手炮制原药材……
3:实习比较多,比如去峨眉山野外采药实习,也要去一些药厂参观实习,还要去药材市场参观实习。都很有意思。
4:就业前景嘛,一般除考研进行深入研究外,还可以进药厂搞生产或者检验,也可以搞销售,也可以考公务员和进事业单位。
感受就是,学的知识挺有实际用处的,就业情况嘛,还可以吧。
我是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的大四学生。
问题四:中药学专业都要学哪些课程?要详细的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高数,药用植物学,中医基础,中药学,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统计分析,文献检索,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制剂设备与原理,中药新剂型,大概就是这些,有的学校还有其他的一些郸,并不都一样
问题五:学中药学能干什么呢?你现在还小,做有些事情肯定是缺乏自信的。所以个人觉得你应该先把眼前事情做好,比如学校里的学习(虽然说学得好,不代表就能赚钱),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比如拿奖学金,通过这些需要付出努力并具有竞争性的事情来给自己树立自信,可以比其他人强,这样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
假期也可以找一些事情做锻炼自己,不一定是为了一点钱,而是为了接触社会上各种人,锻炼自己的表达、交往能力。
不要过于纠结于自己这个专业,可以多接触一些高年级的同学,了解一下他们的出路,再结合自己的情况考虑一下
问题六:中药学的主要是什么少阴头痛,是三阴头痛之一。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少阴经头痛就是手足少阴经病变导致其巡行部位的病变,因为会过头部,所以会引起头痛。
问题七:中药学主要学哪些方面?白癜风是一种常见多发的色素性皮肤病,该病以局部或泛发性色素脱失,形成白斑为特征。其是一种获得性、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色素脱失症,是一影响美容的常见皮肤病。易诊断而治疗难。目前病因不清楚,可能与免疫、黑色素细胞缺失、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白癜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愉快的心情,良好的心态治疗,及时调节不良情绪,避免消极,抑郁,烦躁等,良好的心态才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问题八:中药学专业有哪些专业课?主要课程:中医俯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分析。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问题九:中药学是学什么的?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中药学》介绍 1.课程基本内容: 中药、中药学、本草学、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功效、主治和毒性的含义,中药的起源、产地、采收及其炮制方法。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2.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可使同学们掌握139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临床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炮制的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86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药的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89种较常用药物的功效、某些药的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3.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一个好医生必须做到“医理通,药性熟”,由此可见中药学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学等。
问题十:请教:中药学专业(本科)都学些什么?1:中药学专业一般要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郸药药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中药化学》等等,这些基本上是重点。
2:很多实验课都很有意思哈,比如中药鉴定,看药物的形态特征;中药制剂实验,教你如何动手制作各种剂型的药品;中药炮制实验,亲自动手炮制原药材……
3:实习比较多,比如去峨眉山野外采药实习,也要去一些药厂参观实习,还要去药材市场参观实习。都很有意思。
4:就业前景嘛,一般除考研进行深入研究外,还可以进药厂搞生产或者检验,也可以搞销售,也可以考公务员和进事业单位。
感受就是,学的知识挺有实际用处的,就业情况嘛,还可以吧。
我是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的大四学生。
归经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归,是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早在《内经》中已有萌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就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的记载。《灵枢·九针论》也有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的论述。这对后世归经学说的创立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如肺经病变,每见喘、咳等证;肝经病变,每见腹痛、抽搐等证;心经病变,每见神昏、心悸等证。我们根据药物的疗效,与病机和脏腑、经络密切结合起来,可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医疗作用。
早期的本草著作,如《神农本草经》,论述药物功效,大多以主治病症为主。但也有一些把药物作用与脏腑机能结合起来约论述。如“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唐、宋时诸家本草,对药物功效及脏腑功能的论述日益增多,诸如“补肺”、“益脾”、“安心”之类的名词,比比皆是。北宋的寇宗爽,在论述泽泻的功效时,已有“引药归就肾经”的说法。
金元时代,随着医学的发展,推动了药性理论的研究。著名医家张元素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补泻等方面,作了全面的阐述,撰成了《珍珠囊》一书,书中最早创药物归经学说,对每味药几乎都有“归经”和“引经”的讨论。认为深切了解药物性味而使各归其经,则疗效更著。若归经不明,无的放矢,即难获得确效。张元素所创的药物归经引经学说对后世临床处方用药颇有帮助。李时珍曾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
到了明清时期,有的本草书籍已为药物归经专设了项目,如刘文泰编著的《本草品汇精要》一书,在其论述每药所设的24个项目中,就专列了“走何经”一项,用以指出药物的归经。《本草纲目》不仅全部继承了以前的归经学说内容,而且对药物的“入气分”、“入血分”论述更详。沈金鳌在他的《要药分剂》一书中,每药专列了'归经'一项。由于他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药物的多种性能,因此后世学者大多采用了他的这一提法。至此,归经学说也就基本趋于完备了。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脏腑及其经络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如同属寒性药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或偏于清肺热,或偏于清肝热,各有所长。再如同一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因此,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作进一步归纳,使之系统化,这种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前人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步认识到每种药物治病都有一定的范围,以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十分准确。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桔梗、杏仁能治胸闷,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朱砂能安神,归心经,全蝎能定抽搐,归肝经。这说明归经的理论,是具体指出药效的所在,是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每种药物具有不同的形、色、气、味等特性,有些医家(特别是古人)有时也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其中尢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然按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往往带片面性,即便是将其特性合参时也不准确。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指导医生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而选择用药。如热证有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指导医生根据脏腑经络病变的传变规律选择用药,有的放矢,疗效更佳。
(整理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53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药提高肺间质纤维化疗效
下一篇: 洋柑橘吃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