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除了过去古人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外,上计算机去搜寻数据,都是及手可得之事,然而在这众多的知识来源当中,是否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则大大影响着我们的未来,因此,在佛教的观点中,能帮助我们提升净化心灵、趋向于正道的,就称这些人为「善知识」,善知识除了将他们好的观念与我们分享外,更无形中带领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而善知识的归类中,约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称之为外护善知识,也就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上点滴细节的人,因为即使修行,还是需要吃饭,但如果忙于三餐的准备,又會疏於修行的功課,因此當我們在修行的同時,如果有人能夠幫助我們備辦好這些食物等,便能讓我們安心修道,而這些協助修道打點好東西的人,就稱為外護善知識。
第二類善知識稱之為同行善知識,也就是在修行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懶惰懈怠的情況發生,這時如果有同伴能夠提醒、鼓勵,就比較容易度過難關,因此修行的伴侶,也是善知識之一。
第三類善知識,則是在修行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提供經驗或指導的對象,這類善知識除了有豐富的學識外,更能幫助我們解決困難,因此稱之為教授善知識。
其實,除了佛教徒需要有善知識,在我們人生的旅程中,也都應該具備以上三種善知識,比方提供我們知識、增長我們見聞的教授善知識;共同學習過程,鼓勵我們、提攜我們的同行善知識;幫助我們提供我們種種助緣條件的外護善知識。這些善知識,幫助我們在人生大海中自在周遊。
了解了善知識對我們的好處後,進一步則需要知道,以什麼樣的心情來跟善知識學習。佛教有名的《華嚴經》中有一段《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事例,可以提供我們參考。
文殊菩薩知道善財童子已發起了菩提心,亦求菩薩行,便要他先從參訪善知識著手。善財童子困惑問:「我不知道哪裡有善知識!我也分不出誰才是善知識。」文殊菩薩告訴他:「你只要記住,跟他人學習時,要看他的好處、長處,專注於他的優點等,如此,他就是你的善知識。同時,參訪善知識時不可以生懈怠的心,要用虛心、恆心、誠心、恭敬心去學、去求得。對於善知識的教誨,應該虛心受教;對於他們的善巧方便,卻不可妄加批評!因為菩薩為了普度眾生,所使用的善巧方便,是隨著眾生的根器而有所不同,這些並不是一般凡夫用膚淺的眼光,所能了解的!」
善知識,能帶給我們許多的因緣,並能成就我們,因此以一顆虛心、恭敬心來與善知識學習,方能於其中得到護念,也才能對我們有所幫助。
概说有四:
(一)属于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
(二)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善知识。
(三)属于化身佛的善知识。
(四)属于报身佛的善知识。
这四类善知识要用自己的情况来审断。如果自己是一个初修业的人,当然就很难去依止佛陀或地上阶位的大菩萨们。因此,必须去依止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了。在自己的业障净除以后,即可以依止地上阶位的大菩萨;如果自己已经证得资粮道以上的果位,才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识;等到自己证得地上的果位时就可以依止报身佛之善知识了。
对我们来说,在这四种善知识当中,谁的恩德最大呢? 这要数众生类的善知识的思德为最大了!由于我们这些初学佛的人都是困在业障和烦恼的暗室当中,根本没有能力见到佛菩萨一面!遑论依止!由于遇见了众生类的善知识,依于他的指示明灯”才能知道学佛之道,逐渐亲近诸佛菩萨,故说在所有的善知识中要以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们恩德为最大了!
普通众生类之善知识者,其条件可由八种,四种或二种来说明之。八种条件者,如菩萨地论云:“菩萨善知识若具八相是为圆满。何者为八?”
(一)多闻大乘经典;
(二)持守菩萨戒律;
(三)具足修行证悟;
(四)悲心济众;
(五)无有畏惧;
(六)忍耐兼和;
(七)心离悔戚;
(八)善于言辞。
四种条件者,庄严经论云:
“多闻离诸疑,能持诸善法,二门说真如,为菩萨相,为圆满法师。”
多闻是说由于多闻广学的缘故,能广大的开示法要。因为智慧广大的缘故,能除众生的疑惑;持守善士之作业故,堪受赞扬。“二门说真如”是说能由烦恼染污门和清净寂灭门来说明真如实相的道理。
二种条件者,入菩萨行论云:
“真善知识者,深通大乘教,持菩萨胜律,虽逢命难缘,不舍菩萨戒。”
这是说善知识(的最低条件),必须深通大乘教义和持守菩萨戒律。
善知识就是真正有修有证的人,这种人就可以称他是菩萨。唯有这样的人才可以解经,才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好老师。凡夫再聪明,也不能解经,全把经义搞错了!误法误人。
听闻正法就是听善知识讲经,他讲的经上契如来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
听明白了,我们的思想、言语、行为就要改正过来,合情合理合法。身、口、意三业都要遵守老师讲的原理原则,不是听完就没有事了,这就是如理作意。
法随法行。前一个法指一切事事物物,包括的范围太广了,我们的生活工作都在其中。第二个法是佛法。我们一天的生活工作都要与佛法相应。佛让我们做的,我们一定照做,不让我们做的,决不违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52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不必谈铊色变
下一篇: 防晒SPF与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