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为我国各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医药工作。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要努力发掘、整理、总结、提高,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族人民健康的作用”。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卫生工作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建国以来,我国的民族医药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和其它各行各业一样,民族医药工作进入了真正稳步发展的阶段。
1982年卫生部召开的衡阳会议,提出了省地县都要建立中医医院或民族医院的要求,为民族医药的机构建设从部门政策方面打下了基础。
1984年9月,卫生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历史性地总结了我国民族医药工作的情况,明确了民族医药在卫生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了《民族医药事业“七五”发展规划和意见》,并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强全国民族医药工作的几点意见》,促进了民族医药事业的稳步发展。
1989年,全国第一次民族医医院工作会议在新疆召开,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了民族医医疗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八五”以后,民族医药工作逐步走上了注重内涵发展的道路。1995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与国家民委联合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这次会议自始至终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了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并且提出了“316计划”和一系列旨在促进民族医药机构的内涵建设,提高综合效益与队伍整体素质,发挥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引导民族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民族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会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民委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于1997年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医药工作的意见》,从思想认识、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工作、理顺和发展民族药的产供销渠道等多方面对民族医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全国民族医医院已由1984年的76所发展到了134所,其中藏医医院56所,蒙医医院41所,维医医院30所,其它民族医医院7所。各地还建起了一批民族医专科医院和门诊部。许多民族地区的综合医院和乡卫生院设置了民族医科。全国民族医的床位数由1984年前的2597张发展到6000多张,其中民族医医院的床位数达4629张。全国民族医医院的职工总数为7387人,而包括整个卫生系统在内的全国民族医药人员(含民间医生)的实际总数估计已超过10442人。这些民族医医疗机构在各民族地区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民族医医院在建院时间短、人员少、规模小、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其门诊量已接近同级其它医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
西藏、内蒙、新疆分别建立了高等藏医、蒙医、维医院校和一些中等民族医药专科学校。1997年,3所高等民族医药院校在校学生数达1361人。建校以来,这3所院校已经培养民族医药人员3500多人。此外,青海藏医学院仍在筹建之中,并已开始招收部分本科学生。成都、甘肃等中医药院校还开设了民族医系或民族医专业。
西藏、内蒙、新疆、云南、辽宁、吉林、广西、甘肃、贵州等地还相继建立了一批民族医药科研机构,其中有独立编制的县级以上机构15所,为促进民族医药的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各民族地区普遍开展了当地民族药物资源的专题考察,并在民族医药的标准化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八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地方政府一起重点扶植了西藏、新疆、青海、内蒙的4所民族药制剂中心的建设。其中,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制药厂已成为目前全藏最大的藏药生产基地。1994年国务院又明确安排由江苏省投资3000万元(后来追加到5800万元),将该厂扩建成现代化的大型藏药厂。其它几个制剂中心通过几年来的建设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总体来说,民族药的生产手段正在逐步改进,已能生产十多种剂型,品种也越来越丰富(目前已有藏药350个品种,蒙药300个品种,维药190多个品种)。西藏、青海等地已经有十多个制剂品种获得了省(自治区)级的药品生产正式批准文号。另外,许多省级和地市级民族医院都设有制剂室,虽然设备条件比较简陋,但对于缓解医药脱节的矛盾,解决院内用药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97年,我国第一部由国家行政部门组织编写、全面反映各民族医药状况的专著──《中国传统医药概览》的出版,为了解各民族医药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该书涵盖了包括中医在内共计32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发展简史、事业现状、理论体系、诊疗方法、药物资源等,不仅是对多年来民族医药挖掘、整理、研究工作的总结,也对更好地把握各民族医药的基本特征和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于1997年11月正式成立。这不仅是开展民族医药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的需要,同时也是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弘扬民族精神、发展经济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协助行政主管部门巩固、充实现有的民族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加强内涵建设,积极培养人才,注重科学研究,实施分类指导,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对民族医药医疗保健的需求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看一则小新闻“浙江温州民间著名中医潘德孚日前去世。虽然他医术高超,却一直没有取得最低的执业助理中医师资格。根据《执业医师法》规定,他的诊所生前已被依法取缔。”
对于广大民间基层中医,当前最迫切关心的就是无证中医人转正,乡村医生开诊所,师带徒取得执业医师证等问题。
今年也就是17年4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发布了“关于征求《中医诊所备案暂行办法》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意见的通知”,民间中医人的医师转正问题有了明确的途径。
中医药作为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瑰宝,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民族医药体系之一,国家还是相当重视的,颁布这一系列政策,也是给中医一个保障,在保证中医合法行医的前提下,才能大大发展!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独特的魅力在很多瞬间得到体现。
以下是可以感受中医魅力的瞬间:
中草药的香气: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很多草药具有独特的香气。比如,当归有一种非常温暖而芬芳的香气,被称为“女性之药”;菊花则有清香扑鼻的气息,可以舒缓情绪,减轻疲劳。这些香气可以在煎药时散发出来,也可以制成芳香剂、香薰等形式使用。这些香气不仅有助于调节人的情绪,还能够让人感觉非常舒适和放松。 中医师的手法:中医师在进行诊疗时,会使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比如按揉、推拿、拔罐等。这些手法可以刺激身体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的流通,舒缓疼痛和肌肉僵硬。例如,在按摩时,中医师会在特定的穴位上用力按摩,以帮助患者调节身体机能。这些手法既能够起到治疗的作用,也能够让人感觉非常舒适和放松。 中医诊断的精准性:中医诊断的过程非常严谨,通常会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来辅助诊断。中医师通常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结合病史和症状,综合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病因。这些细节的观察和分析非常精准,有助于确诊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的疗效:中医药在治疗很多疾病时,能够达到良好的疗效。例如,针灸可以缓解疼痛、中草药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艾灸可以调节身体机能等等。这些治疗方法在实践中已经被证实有很好的疗效,让人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医药的魅力。 中医理论的深刻性:中医理论体系非常庞大,包括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多个方面。其中,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们是中医对于世界万物变化的基本规律的总结和把握,也是中医诊疗和预防疾病的基础。经络脏腑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医师通过观察和判断人体经络和脏腑的状况,来诊断和治疗疾病。气血津液则是中医治疗的基本物质,中医师会通过草药、针灸等手段来调节体内的气血津液,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这些理论的深刻性在于它们不仅能够解释现实世界的变化,也能够指导中医师的实践操作,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这些理论虽然在现代医学中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但它们在中医学界内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广泛的应用,是中医学的重要财富。 综上所述,中医魅力的瞬间不仅体现在中草药的香气、中医师的手法、中医诊断的精准性、中医药的疗效等方面,也包括了中医理论的深刻性和综合性。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它在治疗和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发掘。
中医药发展贵在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充分利用人类文明成果。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是根本,充分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是助推器。
换句话说,中医药的发展应在中医药的理论指导下,遵循中医药的思维方法,充分利用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全面综合运用中医药的防病治病方法与手段,采用中医药的疗效评价体系,以中医的思维看待中医才是中医药发展之本,将现有的激光、超声、纳米技术等人类文明成果为中医药所用,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回首几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历史,中医药服务于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有《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问世,更有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等千古名医,古代中医药的繁荣正是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最好体现。西医的发展也是充分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得以快速发展的见证。
但「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充分利用人类文明成果」也不易。一些中医院为了寻求快速发展之路,跟随西医医院跑,抛弃了中医的科室、病种命名,谈吐西医的名词术语,完全借用西医的诊疗思路和方法,采用西医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忽略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没有正确认识中医药,失去了中医药的主体地位。更有甚者把中医的手术疗法说成是西医,把超声、激光等人类文明共同成果说成是西医。长此以往,中医院临床萎缩、特色淡化、优势弱化,医院的发展抛弃了中医,中医为生存而不得不学西医,中医慢慢被西医吸收,最后被西医完全吸收。
为此,中医院要发展,首先得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是党的卫生工作方针「中西医并重」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精神实质。中医药具有完整的诊疗及疗效评价体系,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医药的发展只有坚守自身的思维模式与理念,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及疑难、慢性疾病治疗上的优势,促进中医药发展。
其次是充分吸收和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将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强化内涵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抓好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做好中医品牌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各环节管理,合理配置中医设备,强化中医药的综合治疗,推进治未病的探索与实践,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日前评选表彰了30名国医大师,他们当中年龄的93岁,年龄最小的74岁,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都在55年以上。由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中医大师,新中国成立以来尚属首次。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一代代名医大家素为人们所景仰。此次评选表彰,我们在学习国医大师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之余,感受更多的却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大力营造名医辈出良好氛围的紧要。
发展中医药,人才是根本。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人才青黄不接,出现传承危机。中医药从业人员数量逐年下降,中医药在全国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份额不断减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医从业人数约550万人,而中医只有40万人左右,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20%.
评选“国医大师”的重要目的,就是推进中医药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做到代有传人,生生不息。而加强对“国医大师”成才规律和培养机制的研究和借鉴,有利于探索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进一步探索建立和完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德业双修的人才梯队。
医生可能是最无法速成的职业之一。此次评选的国医大师都年事已高,只有19位参加了表彰会。还有一位国医大师在表彰会召开之前就去世了。随着老一代中医纷纷故去,中医中药如何薪火相传?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邓铁涛说,要继承和发展中医,就一定要培养“铁杆中医”——立足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上,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的人才。“铁杆中医”要从青年抓起,只有更多的年轻人热爱中医、学习中医、继承中医,去发掘中医药这一宝库,才能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
当然,除了国医大师的榜样力量和学术思想的传承,还需要为中医人才培养提供“沃土”。让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衔接配套起来,从制度上创造良好的氛围,“铁杆中医”们才不会有后顾之忧。在韩国,由于韩医的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好,受人尊重,韩医也就成了年轻人竞相追逐的职业,想学韩医的比想学西医的还多。的庆熙大学韩医学院的录取率有时竟高达170∶1.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中医药事业目前都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传统医药的决议》,传统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医药事业在新世纪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中医药的人才培养,要趁势而上,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吸收到中医队伍里,才能培养造就新一代名医大家,推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49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民族医药与社会保健
下一篇: 中国民族医药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