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药疗效好,副作用少,许多患儿家长求治于中医中药。但苦于未能掌握给小儿服中药的方法,最后只好作罢。其实,只要按照婴幼儿不同时期的特点、不同的药物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给婴幼儿服中药就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相反还是一件容易的事。
煎药量与服药方法 给新生儿喂药,每日药量30-50毫升,分9-10次服完。因新生儿味觉发育尚未健全,可将药汁直接放在奶瓶中由他自己吮吸,或用滴管慢慢滴入口内。1-3岁的婴幼儿,每日药量在100毫升左右,分6-7次服完。这时期的婴幼儿的味觉非常敏感,所以喂药的方法很重要。首先药汁的温度要低于37度,这样可以减轻苦味,另外在不影响药效的情况下,可以在药汁中适当加入些冰糖、白糖等辅助品来减轻苦味。3-7岁的幼童,每日药量在300毫升左右,可分3-4次服用。此阶段的幼童已有自己服药的能力,因此可对他们进行诱导、说理,切不可用粗暴打骂的方式,否则病儿就会产生对抗情绪。
被动喂药法 对极个别不愿服中药的幼童,只好采用被动喂药法了。首先将病儿抱成半卧位,头部抬高,颈部垫上毛巾,固定手足,取吸管吸满药汁,将管口放在病儿口腔颊黏膜与臼齿之间慢慢挤滴。由于体位的关系,药汁可慢慢从舌尖后部入口,这样可减少药汁与舌尖的接触,使苦味大减(因为舌尖的味觉最为敏感)。如小儿不肯咽下,则用拇指和食指捏小儿的两颊,使之吞咽,切不可捏鼻子灌药以防药汁呛入气管,导致窒息。药的温度药适中,过热容易烫伤婴幼儿的咽喉、食道、胃黏膜等,过凉则会造成胃部不适,肠道功能紊乱,还会影响药效。
喂药时间 喂药应在两餐之间,这样才能使药物充分吸收和发挥作用,餐前服药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餐后容易造成呕吐,一般情况下,服药后尽量休息一段时间,以利药物吸收,也可避免因活动量大而引发呕吐,从而影响疗效。
【中药用量】
小儿中药用量,与成人有别,在临床处方用量时,不能简单地把成人的用量用于小儿,必须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等方面,采用合理的用量。由于小儿用药一般均中病即止,用药时间较短,加上给服时药物多有浪费,所以小儿中药用量按年龄较成人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的中药,更是如此。但对辛热、苦寒、攻代及药性较猛烈的药物,在使用时对其用量必须严格按比例用量。为方便临床上计算方便,可按成人中药一般用量为准,进行折算:如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儿为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的2/3,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成人一般用量,可按《方剂学》所制订的标准,但决非用量,更不是医生的个人经验用量,如黄芪、太子参、白术等为9克,麻黄、细辛等为3克等。以黄芪为例,成人用9克,新生儿在处方中用1.5克,婴儿用3~4.5克,幼儿及幼童用6~9克,学龄期儿童用9克。
在具体计算用量时,还须注意几点:
1.疾病轻重不同,用量应有所变化 以上比例用量用于门诊和病情不十分危重的病例。若重急病儿,中药用量可随病情需要,增大用量,如治暑温证(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抽搐,对清热解毒的中药如生石膏、板蓝根、紫草、连翘等,均需用大剂量才能奏效,此时可能超过成人剂量,但对挽救生命会起到重要作用。
2.处方中药味多少不同,用量也有一定变化药味特别少的处方,只要不是攻伐和有毒性中药,用量可稍为增大。如补虚用的处方,仅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每味用量可增加1/4~l/3;再如早产的新生儿,机体功能较低,常用单味别直参3~4.5克煎服,其用量已超出比例用量2~4倍。若药味较多的处方,主药不减,辅助药可适当减小。
3.严格控制药性猛烈中药用量 有两类中药要严格控制用量。一类是药性偏热、偏寒,或有引起吐泻作用的药物,除了要慎用外,一旦进入处方,原则上按上列比例用量,但要加强观察,中病即止。另一类是剧药和有毒的中药,这类药物有专门的管理和使用要求,必须严格执行,小儿应避免使用,特殊病例需应用时,也应从最小量开始,视病情变化再考虑适当增加,一旦病势已减,即应停止。
4.草药用量可以偏大 草药用量,在1岁以内婴儿应谨慎,一般用成人常用量的1/3~工/2,如蒲公英、鸭跖草成人用30克,婴儿用9~15克;1~3岁幼儿,一般用成人的1/2~2/3量;3岁以上儿童,可用成人常用量。
5其他中药剂型可按比例用量 丸剂、片剂、散剂,也可按上述比例用量,但要注意药性是否猛烈,还应视具体药物对小儿的作用和影响而定。如果中成药有具体的用法说明,那末可按说明给药。
【煎服方法】
治疗小儿疾病,中药汤剂是主要剂型,只有掌握好正确的煎服方法,才能达到治疗目的。否则既浪费药量,又因煎法不合理,会明显影响疗效,甚至延误病情,丧失治疗时机。
1. 小儿中药煎法 煎煮小儿汤剂。在煎煮时间、次数及煎出的药量方面,与成人煎法有区别。在煎煮前,应将中药用清水清洗一下,洗去泥土与杂质,然后再用清水浸泡半至卫小时,让中药浸透。但在炎热夏季,中药只能浸泡半小时。煎药开始用旺火,煮开后改用小火。如果属治感冒的中药,再煮10~15分钟;而属调补的中药应再煮30~40分钟;而其他性质中药,如健脾、化湿、理气、活血、止咳、祛痰等处方,可掌握在20~30分钟间。由于小儿吃的药量比成人少,一般只需煎一汁,不需像成人那样煎头汁、二汁,煎出的药量多少,可根据儿童年龄大小来决定:新生儿吃的汤剂,一日量只需煎到50毫升左右;婴儿为60~100毫升;幼儿及幼童为150~200毫升;而学龄期儿童则应煎到250毫升。以上为常规煎药量,根据病情,也可有一些变化,需灵活掌握,如病毒性感冒商热持续不退,用疏散表邪、清热解毒的中药是很有效的,但服药量不能拘于以上的数量,可以煎得多一些,分3~4次服用。而素体脾胃虚弱的小儿,若患病后需服用中药汤剂,煎的药量可浓缩一些,较上列数量减少 1/3左右,以免引起恶心呕吐。
2.小儿中药喂服方法 给小儿喂服中药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由于患儿不懂服药的重要性,除年长儿外,多数小儿不会自觉服药,由于中药汤剂苦涩,还会出现拒服或服后呕吐等。因此掌握正确的喂药方法是很重要的。小儿服用中药,应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服药次数。新病、急病要多煎一些药量,分几次服;而慢性病、调理病一日二次服药。不管急病还是慢性病,小儿一日服中药汤剂的次数不得少于2次。如肺炎等急病,每日中药应服3~4次;而哮喘这类过敏性疾病,则应根据其发作规律服药,若发于夜间者,下午服药1次,临睡前再服1次,若发于清晨者,隔夜把中药煎好,清晨发作前服1次,次日白天再服2次,而昼夜持续发作,一日内服药次数不得少于3次。小儿服中药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给婴幼儿喂药,更需耐心,可以先喂几口药,吃少许甜食,慢慢再喂,每次喂药时间可控制在5~10分钟,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一杯汤药全部吃下。
对拒服的小儿,可固定其头手,用金属汤匙将药液送入口中,使之自然吞下。汤药中可加适量调味品,如白糖、蜂蜜、冰糖、橘子汁等,如果脾虚的小儿,容易大便稀薄,不能加蜂蜜,可改用白糖或冰糖,加入后一定要再煮沸几分钟,以杀灭白糖中的杂菌和螨虫。
如果处方中有较多苦寒中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山桅、陈胆星等,可用适量增加方中甘草用量的办法来减轻苦味,以利服用。中药丸剂、片剂,不能吞服,可研成细末,用温开水调服。中药散剂,如山药粉等,数量较多,可调在米汤、豆浆中加调味品服用。
此外还要注意服药的时间与药温。服药时间一般以饭前或饭后2个小时为宜,不要与吃饭时间过于接近。凡调补用的丸剂和冬天吃的膏滋药,放在清晨空腹及临睡前服用,这些药的药味不苦,或带有甜味,服后不会出现呕恶,空腹服有利药物吸收,有增强补益的作用。驱虫的中药,应空腹服用,有利于驱虫排虫。而消食导滞的中药,宜放在饭后服用,有利于消化开胃。汤药一般应温服或温凉服,发表药为了发挥发汗解表功效,应趁热服下,有时还可在药后吃些热粥,以助发散。壮热邪实或阴虚潮热者,中药可以凉服。如属中药与西药同用,二者必须分开服用,不能在同一时间内服下。
婴幼儿服药最不易合作,常造成拒服,或入口后不肯咽下,或往外吐出,因此喂药时可将患儿抱起,取半卧位,但喂药动作要轻柔,不要强行喂服,防止口腔粘膜或齿龈受损出血。不要捏鼻灌药,以防药液呛人气管或引起窒息。喂药后将患儿抱起名轻拍击其背部,使胃内空气排出。学龄期儿童均能自己服药,但要加强督促,防止他们将药倒掉。对重危病儿,神识昏迷,若用中药应鼻饲给药。丸剂、片剂研碎后放在温开水中易有沉淀而阻塞鼻饲管,可用米汤调匀后注入,注入时宜缓慢,注入后需用温开水冲鼻饲管,防止堵塞。
小孩适合服用中药吗?基本上,既然生病当然要给医师看诊,其实西药或中药对小孩都是一样有治疗效果,并没有适不适合的问题,比较难克服的是让小孩顺利服药,如果药物有特殊气味时,小孩通常会抗拒服用,就必须融于开水中用灌饮或针筒的方式喂食。西医设有小儿科专科是将未满18岁的孩童及青少年都归为生理器官发育未完全的状况而另设一个科别,小儿科医师为根据孩童状况评估当时状态是否合理,例如:小孩体温比一般成人稍高,对于发烧的判断标准相对不同;还有小女生初经来潮2年内的月经周期不规则,此时不能给予过量的贺尔蒙补充剂去调整月经,若是给药失当会使身高不再增加而提早进入青春期。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并会适时的注意以上这些特殊情况,所以经验与临症对于中医师是很重要的。
服用中药没有年纪限制 近年来婴幼儿过敏的比例相当高,有很多父母心急却不知如何处置,明知耳鼻喉科给的西药吃多并不好,或甚至很多幼童服用多量的西药后引起食欲不佳、轻微抗药性等状况,却有着迷思觉得年纪太小不敢带给中医调理。其实老实说医学不断进步,可是现在的小孩越来越不健康;过去数千年来中医药也替中国人的健康把关了这么久,为何现代人却对中医的信心越来越低呢?
行医过程中曾经有个来诊所打工的小妹只有18岁,原本不敢吃中药的状况下长期感冒后引起支气管扩张,呼吸量只剩30%,西医坚持要开刀治疗,成功率有50%,她的母亲很伤心不肯让她开刀,她请我帮她开药治疗,服药一个半月后回复到呼吸量70%,西医不肯相信,但也就不坚持要她开刀了,追踪3个月后回复到呼吸量90%。因为这个女孩愿意相信医师配合治疗,她原本是想控制一段时间后再考虑是否开刀,没想到能让她躲过一刀。
其实小孩没有服用过中药时对中药是没有特殊喜恶的,也不是所有中药都是苦味的,大部分的中药都有特殊气味,甚至有些药物是有香味或是甜味的,其实如果不要强调是药物,小孩的接受度其实很高。最小曾经有个五个月来看诊的幼儿,试着把磨细的粉末放入幼儿嘴中时,小孩会主动咀嚼并吞咽,根本没有喂药的困难。不过一般科学中药的粉末对二岁以下婴幼儿而言颗粒过大,要磨细服用才安全。大于三岁以上的幼儿,服用中药就都没有问题了,只是剂量会比成人少许多。
小孩适合服用中药吗? 小儿的问诊重点 婴幼儿的问诊有一定的困难度,必须配合其他诊断方式,所以中医古代称儿科为「哑科」,因为没办法顺利问诊,只能用望诊-也就是看小孩表情有无不适及面色是否异常(面带青色、黄色、眉头浮有青筋);闻诊──听小孩呼吸声是否正常、说话声是否沙哑、咳嗽声是否有喘鸣声;切诊-把脉及接触小孩肌表热度是否正常、敲击腹部是否有疼痛或鼓胀等,以上必须有耐心及细心才能完成。
一般5岁以上幼童大多都能配合一般的问诊,像是:有无咽部疼痛、有无咳嗽鼻涕、有无腹部不舒服、有无排便等,所以小孩服用中药要考虑的是诊断的困难度而非中医药本身的疑虑。
青少年看诊该注意的重点 至于青春期的少女及少年就必须小心药物的使用,所谓转骨是指高度已经足够而要使第二性征及骨架转变为成人的过程,而不是泛指整个长高的过程。男孩的长高时段大约在15~18岁(有些青少年到大学阶段还会长高),女孩大约在13~15岁(最晚曾有高中生还会长高)。
其实长高并不是以年纪来判别,男生从喉结及 *** 开始长出就是青春期的开始,成长时间长短不固定,女孩从胸部成长及初经来潮就是青春期的开始了,比较吃亏的是初经算起2年内是最后的成长期,这时千万不要急着调理月经,刚开始月经不规则代表卵巢尚未完全成熟,此时如果身高还不是很够就要适当的调整作息(早睡)或饮食习惯、加强运动量或进而适当服用药物配合调理。所以转骨绝对不是同一帖中药从头吃到尾,千万不要寻找所谓的秘方任意给小孩服用,甚至会有副作用,还有如果从小食欲和消化吸收就不佳的小孩必须提前先调理脾胃功能,消化吸收功能差给任何昂贵的药物都没有意义。
小孩适合服用中药吗? 小孩生病就该看医生 每次看到骨瘦如材的小孩都很疑惑为何不带去给医师调理,现在健保制度如此便利,吃一段时间就可以稳定的小病都往大医院去,真令人唏嘘。遇到小孩鼻过敏或肠胃不健康都去买益生菌给孩子吃,请大家记得「开脾」是中医的强项,买益生菌、优酪乳、养乐多给小孩吃不如带去给中医看。
感冒时看中医比较慢吗?又是另一个迷思,如果真是伤风感冒(温差引起、着凉引起)其实有时中药2~3包就已经改善了,除非急性细菌性感染引起肺炎、高烧等急症,此时就真的建议先配合稳定急症再调理其他症状,可是大部分的感冒都只是鼻涕咳嗽,中西药都有一定的疗效,而且慢性鼻炎或慢性支气管炎通常配合中药调理比较能完整改善所有症状。
总而言之,小孩生病就该看医生,选择中医或西医各有优缺点,只要对小孩有帮助就不需要排斥去尝试,或许有些小孩天生对中医药的治疗反应很好,只是记得要选择有执照的合格中医师,比较有保障,而且记得要保留服用过的药单,好让其他医师了解曾经服用何种药物,如果医师不提供药单,就必须主动索取服用的药品名称,以目前的法规已规定必须提供服用药物的品项,民众要有知的权利。
孩子天生喜甜不喜苦的味道。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就是给新生儿尝试甜味和苦味。当尝到甜味时,他们的表情比较放松,一副十分享受的样子。当尝到苦味时,他们会张开嘴,做出看起来十分痛苦的模样。
孩子排斥苦的味道,这是生理使然。对于给孩子喝的药,制药厂商也是想尽了办法,比如添加乳糖、蜂蜜、香精、色素等添加剂。对于这一类添加剂,西药的味道容易被巧妙的遮盖,但很多的中药,尽管厂家想尽了办法,也难以袪除其中的苦味。
做为家长,为给孩子喝药,可是伤透了脑筋。不给喝药吧,严重了还得吊水。如果给喝药吧,纵使父母使出十八般武艺,孩子也难得买回帐,最多用舌头沾一下,然后就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硬扛模样。
在这一点上,文明一点的做法是用买玩具、零食等来哄着孩子喝,这样的做法弊端在于每次都得要这样的哄,而且容易让孩子养成要挟的习惯。粗暴一点的做法是全家大人一起上,抓的抓手捉的捉脚,捏的捏鼻子,灌的灌药,一副不灌完不罢休的样子。这样的做法在我们小时候要见得多一些,一般会以哭到吐为结局。
今天中午我给孩子喝中药时,我拿出手机告诉孩子我要给她拍个喝苦药的视频,并且要把这个视频发给她们的带班老师,让全班同学向她们学习,结果孩子眉头都没皱一下,一口气把药都喝完了,喝完后一脸的神气,我也是一身的轻松。
让孩子主动喝吃药,这大概是每个家长梦寐以求的事情。上例中我是抓住了孩子对于自尊和荣誉的需要,所以孩子能乖乖的把药给喝了。这个细分下来,我的过程有以下三步:
第一步:教。有事没事的时候教孩子念这句格言:良药苦口利于病,让这句话在孩子的心里扎根。我家娃随口就会念:良药苦口利于病。别看才三岁的孩子,虽然不会读书认字,但天天念这句话,慢慢的对苦药的排斥感就没那么强了。
第二步:抓。即抓住孩子的需求,孩子需要鸡蛋,绝对不给鸭蛋。这里说的需求不是马斯洛需求层次里最底层的生理或安全的需要,而是高层的自尊、自我实现需要等。孩子对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第三步:编。即利用孩子对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编故事或场景。如果孩子上了幼儿园,就利用孩子的对荣誉的追求,把喝药上升到是否能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给全班同学做榜样这个高度来。也可利用孩子好胜心强的心理,和同龄的伙伴比比谁更能喝苦药。
抓住孩子的需求点,给孩子编个小小的故事,让孩子爱上喝苦药即能吃苦的感觉,主动的拿起碗就喝,是大人最省心孩子最省力的事情了。
给婴幼儿煎煮汤药,最好用沙锅,不要用铁铝铜等锅,防止中药和这些金属锅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疗效。
煎药时不可频频打开锅盖,以防气味走散,减少挥发成分外溢。煎煮要有耐心,但一旦煎糊变焦,就不要再给孩子服用了。
煎煮时间,要根据小儿疾病的性质来决定,一般在煮沸后10~15分钟即可停火、过滤,倒出药物,这是头煎。为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加水再煎一次,然后把两次煎好的药物混在一起分次服用。
调理、滋补身体的药剂则需再煮30分钟,切不可煎煮时间过长,过于浓缩的药汁有时也会影响疗效。
不宜久煎的药物,应在其它药物将要煎好时再放入(即后下后煎);而某些有效成分不宜煎出的药物,如含有矿物质的`药物龙骨、生牡蛎等,较难溶于水,必须先煎一会再加入其它药物。
补气、补血等滋补性药物,应用小火慢慢地煎熬。
煎出的剂量要根据小儿年龄大小来决定,以下剂量可供参考:
婴儿(1岁以下)60-100cc
幼儿(1~3岁)100-150cc
学龄前儿童(3-6岁)150-200cc
学龄期儿童(7-12岁)200-250cc
喂服中药
给婴幼儿喂中药要讲究方法。中药汤剂在多数情况下应当温服,一般宜在饭后2-3小时服用。
服用大碗汤药,婴幼儿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为避免恶心、呕吐、可适量加点糖。
对拒服汤药的小儿,家长可固定其头部与手,用小匙将药液送到小儿舌根部,使之自然吞下,切忌捏鼻硬灌,以免呛入气管造成急性气管阻塞而危及生命。
中药丸及片剂,必须捣碎研成细末,调成糊状后再让小儿吞服,药剂也可加入米汤、豆浆内服。
专家表示,婴幼儿年龄小,胃容量也小,而且大多数中药味道苦,孩子不喜欢吃,因此在为孩子煎制中药时需要把握的原则是煎的量少而浓,每副汤药可以煎30~40毫升。一般分3次口服。
从喂药的时间来看,给宝宝喂药最好选择在两次饭中间喂药,因为饭前服药刺激胃黏膜,饭后喂药容易引起孩子呕吐,可以用喂药器或者用小勺顺着嘴角灌入。每次喂完药后可以给孩子一小块糖,以纠正孩子嘴里的苦味。
特别提醒,不少家长怕孩子吐药,会捏着孩子的鼻子灌药,这样的做法绝不可取,因为很容易呛到气管中,引起危险。
中医向来有小儿是“稚阳之体”的说法,阳气偏盛,孩子易受外感、易积滞,所以以热症、阳症多见。一些家长认为中药安全,喜欢给孩子吃一些“下火”的偏方或者滋补的中药,尹志超表示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婴幼儿脏腑娇嫩,用药不当也容易受到损害,因此要慎重用药。使用中草药或中成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43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吃中药要看药引
下一篇: 如何服中药(中成药怎么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