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泻下剂

医案日记 2023-06-09 10:19:22

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小承气汤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泻热良。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复方大承气汤 更有复方大承气,大承气加桃芍菔;能泻腑实消胀满,可治急性肠梗阻。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热实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大陷胸丸 再把葶苈杏仁入,和丸更治项背强。

温下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疝痛方;冷积内结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温脾汤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三物备急丸 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三物白散 三物白散桔梗贝,再把巴豆一齐配;寒实结胸痰涎壅,祛痰泻积功力倍。

润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土燥津枯便难解,肠润热泻诸症却。

润肠丸 润肠丸用归羌活,大黄桃麻两仁合;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确。

五仁丸 五仁柏子加松米,桃杏两仁陈郁李;血虚津枯肠中燥,理气润肠通便秘。

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阴虚血弱肠中燥,滋阴补血便自通。

逐水

十枣汤 十枣逐水效力佳,大戟甘遂与芫花。

控涎丹 控涎丹用遂戟芥,攻涤痰涎力不差。

舟车丸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青皮橘皮轻粉入,泻水消胀力量强。

疏凿饮子 疏凿饮子泻水方,木通泽泻与槟榔;羌艽苓腹椒商陆,赤豆姜皮退肿良。

攻补兼施

新加黄龙汤 新加黄龙草硝黄,参归麦地玄海姜;滋阴养液补气血,正虚便秘此方良。

黄龙汤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桔枣共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通便不碍气血伤。

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玄地冬,更加硝黄力量雄;温病阴亏实热结,养阴泻热肠道通。

承气养营汤 承气养营归芍知,生地大黄与朴枳;数下阴伤热结在,正是此方效显时。

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

  中药方剂即中药药方与中药调剂,是古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形成中药方剂,中药方剂的种类很多,你知道要怎么去记住它们吗?下面由我给你带来关于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一、解表剂   1、麻黄汤--干妈贵姓

  (炙甘草 麻黄 桂枝杏仁)

  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

  (大枣 芍药 甘草 生姜桂枝)

  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 细心防穿胸枪

  (黄芩 生地黄 苍术 白芷 甘草 细辛 防风 川芎 羌活)

  4、香苏散--扶苏批草

  (香附子 紫苏叶 陈皮 甘草 )

  5、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

  (芍药 干姜 五味子 麻黄 炙甘草 细辛 半夏 桂枝)

  6、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

  (陈皮 桔梗 荆芥 白前 ** 百部甘草 紫箢)

  7、银翘散--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

  (荆芥子 牛蒡子薄荷 银花 竹叶 豆豉 甘草 芦根 桔梗 连翘)

  8、桑菊饮--荷叶杏花,草根更俏

  (薄荷 桑叶 杏仁 菊花 甘草 芦根 桔梗 连翘)

  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与方名一样)

  10、柴葛解肌汤--钦差抢劫时 只要姜枣草根

  (黄芩 柴胡 羌活 桔梗 石膏 白芷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 葛根)

  11、升麻葛根汤--麻哥要草

  (升麻 葛根 芍药甘草)

  12、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 何止钱财少

  (独活 人参 生姜 羌活 桔梗 川芎 茯苓 薄荷 枳壳前胡 柴胡 甘草)

  13、参苏饮--目前只办富姐申诉陈根打姜草

  (木香 前胡 枳壳 半夏 茯苓 桔梗 人参 紫苏叶 陈皮葛根 大枣 生姜 甘草)

  14、加减崴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

  (玉竹 桔梗 东白薇 薄荷 大枣 炙甘草 淡豆豉 生葱白)

  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二、泻下剂   1、大承气汤--小黄识谱

  (芒硝 大黄 枳实厚朴)

  2、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

  (大黄桃仁 芒硝 牡丹皮 冬瓜子)

  3、大陷胸汤--大陷胸汤谁大笑

  (甘遂 大黄 芒硝)

  4、大黄附子汤--细心大夫

  (细辛大黄 附子)

  5、温脾汤--黄夫人当家炒姜忙

  (大黄 附子 人参 当归 ** 甘草干姜 芒硝)

  6、麻子仁丸--朴实妈要黄杏蜜

  (厚朴 枳实 麻子仁 芍药 大黄 杏仁 蜂蜜 )

  7、济川煎--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枳壳 泽泻 ** 升麻肉苁蓉 牛膝 当归)

  8、十枣汤--甘愿着急

  (甘遂 芫花 大枣 大戟)

  9、黄龙汤--肖大人识谱当炒姜枣根

  (芒硝大黄 人参 枳实 厚朴 当归 甘草 生姜 大枣 桔梗)

  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三、和解剂   1、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

  (生姜 黄芩 柴胡 甘草 大枣 半夏 人参)

  2、大柴胡汤--秦皇只要半壶枣酱

  (黄芩 大黄 枳实 芍药 半夏 柴胡 大枣 生姜)

  3、蒿芩清胆汤--皇陵青竹,半壁植皮

  (黄芩 茯苓 青蒿 竹茹 半夏 碧玉散 枳壳 陈皮)

  4、达原饮--后母要冰炒黄果仁

  (厚朴 知母 芍药 槟榔 甘草 黄芩 草果仁)

  5、四逆散--柴草制药

  (柴胡 甘草 枳实 芍药)

  6、逍遥散--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

  (茯苓 白芍 柴胡 当归 甘草 ** 白术 烧生姜 薄荷)

  7、痛泻要方--猪皮少缝

  (白术 陈皮 白芍 防风)

  8、半夏泻心汤--秦莲婶炒枣拌姜

  (黄芩 黄连 人参 甘草 大枣 半夏 干姜)

  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四、清热剂   1、白虎汤--师母炒米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2、竹叶石膏汤--草人半夜卖米糕

  (甘草 人参 半夏 竹叶 麦冬 粳米 石膏)

  3、清营汤--瞧皇帝住西单卖银元

  (连翘 黄连 生地 竹叶 犀角 丹参 麦冬 银花 元参)

  4、犀角地黄汤--单脚扫地

  (丹皮 犀角 芍药 生地)

  5、黄连解毒汤--百子练琴

  (黄柏 栀子 黄连 黄芩)

  6、清瘟败毒饮-- 十母亲住西草原,接连巧生赤皮子

  (石膏 知母 黄芩 竹叶 犀角 甘草 元参 桔梗川连 连翘 生地 赤芍 丹皮 栀子)

  7、凉膈散--住黄山大忙敲草核

  (竹叶 黄芩 山栀子 大黄 芒硝 连翘 甘草 薄荷 )

  8、普济消毒饮--黄牛白马联合巧耕陈草根,胜元胡

  (黄芩 牛蒡子 白僵蚕 马勃 黄连 薄荷 连翘 桔梗陈皮 甘草 板蓝根 生麻 元参 柴胡)

  9、防风通圣散--黄妈石河值勤住草房,忙借船摆渡归金石桥

  (大黄 黄麻 滑石 薄荷 栀子 黄芩 白术甘草 防风 芒硝 桔梗 川芎 白芍 ** 当归 荆芥 石膏 连翘)

  10、仙方活命饮--贾母造房,没花金银,只要陈甘归乡

  (穿山甲 贝母 皂角刺 防风 没药 天花粉 金银花白芷 赤芍药 陈皮 甘草 当归 乳香)

  11、导赤散--草地牧主

  (甘草 生地 木通 竹叶)

  12、龙胆泻肝汤--皇帝通知龙龟卸柴草车

  (黄芩 生地 木通 栀子 龙胆草 当归 泽泻 柴胡 甘草车前子)

  13、左金丸-- 昨进黄鱼

  (?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为6:1?)

  14、苇茎汤--冬桃已萎

  (冬瓜子 桃仁 薏苡仁 苇茎)

  15、泻白散--赶白骨精

  (甘草 桑白皮 地骨皮 粳米)

  16、清胃散--生母当皇帝

  (升麻 牡丹皮 当归 黄连 生地)

  17、玉女煎--师弟卖母牛

  (石膏 熟地 麦冬 知母 牛膝)

  18、葛根黄芩黄连汤--秦莲割草

  (黄芩 黄连 葛根 甘草)

  19、芍药汤--草官要秦香莲当大兵

  (甘草 官桂 芍药 黄芩 木香 黄连 当归 大黄 槟榔)

  20、白头翁汤--百翁练琴

  (黄柏 白头翁 黄连 秦皮)

  21、青蒿鳖甲汤--庆贾母诞生

  (青蒿 鳖甲 知母 丹皮 生地)

  22、清骨散--知青浇草,地鳖胡饮

  (知母 青蒿 秦艽 甘草 地骨皮 鳖甲 胡黄连 银柴胡)

  23、当归六黄汤--弟弟骑白龟练琴

  (生地 熟地 黄芪 黄柏 当归 黄连 黄芩)

  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五、祛暑剂   1、清络汤--河边西瓜和丝瓜不如猪心金银扁豆花

  (荷叶边 西瓜脆衣 丝瓜络 竹叶心 金银花 扁豆花)

  2、香薷散--猴想炒扁豆

  (厚朴 香薷 炒白扁豆)

  3、新加香薷饮--香花逗俏猴

  (香薷 银花 扁豆花 连翘 厚朴)

  4、六一散--六一拾草

  (滑石与甘草用量比为6:1)

  5、桂苓甘露散--憨猪倌责令猪羔滑竿

  (寒水石 猪苓 官桂 泽泻 茯苓 白术 石膏 滑石 甘草)

  6、清暑益气汤--师母深夜卖黄瓜和糙米

  (石斛 知母 西洋参 竹叶 麦冬 黄连 西瓜脆衣 荷梗 甘草粳米)

  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六、温里剂   1、理中丸--草人赶猪

  (甘草 人参 干姜白术)

  2、小建中汤--姜姨要草枣汁

  (生姜 饴糖 芍药 甘草 大枣 桂枝)

  3、大建中汤--姜姨任教

  (生姜 饴糖 人参 蜀椒)

  4、吴茱萸汤--乌江找人

  (吴茱萸 生姜 大枣 人参)

  5、四逆汤--将干父子

  (干姜 甘草 附子)

  6、回阳救逆汤--陈夫人下令炒五香酱猪肉

  (陈皮 附子 人参 半夏 茯苓 甘草 五味子 麝香 干姜白术 肉桂)

  7、当归四逆汤--肝大的同志要当心

  (甘草 大枣 ** 通草桂枝 芍药 当归 细辛)

  8、黄芪桂枝五物汤--姜只要大旗

  (生姜 桂枝 芍药 大枣 黄芪)

  9、阳和汤--皇帝将生贵娇子

  (麻黄 熟地 姜炭 生甘草 肉桂 鹿角胶 白芥子)

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有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目 录 第一部分 中成药概述

一、中成药的剂型

二、中成药分类

三、中成药安全性

第二部分 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第三部分 各论

一、解表剂

二、泻下剂

三、和解剂

四、清热剂

五、祛暑剂

六、温里剂

七、表里双解剂

八、补益剂

九、安神剂

十、开窍剂

十一、固涩剂

十二、理气剂

十三、理血剂

十四、治风剂

十五、治燥剂

十六、祛湿剂

十七、祛痰剂

十八、止咳平喘剂

十九、消导化积剂

二十、杀虫剂

第四部分 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

前 言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
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第一部分 中成药概述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中成药剂型种类繁多,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近几十年,中成药剂型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开发了大量新剂型,进一步扩大了中成药的使用范围。

中成药的剂型不同,使用后产生的疗效、持续的时间、作用的特点会有所不同。因此,正确选用中成药应首先了解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一)固体制剂 固体剂型是中成药的常用剂型,其制剂稳定,携带和使用方便。

1.散剂 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散剂粉末颗粒的粒径小,容易分散,起效快。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散剂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但也应注意散剂由于分散度大而造成的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等方面的影响。

2.颗粒剂 系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颗粒状剂型。颗粒剂既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临用时煎煮不便的缺点,且口味较好、体积小,但易吸潮。根据辅料不同,可分为无糖颗粒剂型和有糖颗粒剂型,近年来无糖颗粒剂型的品种逐渐增多。

3.胶囊剂 系指将药材用适宜方法加工后,加入适宜辅料填充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制剂,可分为硬胶囊、软胶囊(胶丸)和肠溶胶囊等,主要供口服。胶囊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易于吞服;
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
对药物颗粒进行不同程度包衣后,还能定时定位释放药物。

4.丸剂 系指将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浓缩丸等类型。其中,蜜丸分为大蜜丸、小蜜丸,水蜜丸的含蜜量较少;
水丸崩解较蜜丸快,便于吸收;
糊丸释药缓慢,适用于含毒性成分或药性剧烈成分的处方;
蜡丸缓释、长效,且可达到肠溶效果,适合毒性和刺激性较大药物的处方;
浓缩丸服用剂量较小。

5.滴丸剂 系指药材经适宜的方法提取、纯化、浓缩,并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滴丸剂服用方便,可含化或吞服,起效迅速。

6.片剂 系指将药材提取物、或药材提取物加药材细粉、或药材细粉与适宜辅料混匀压制成的片状制剂。主要供内服,也有外用或其它特殊用途者。其质量较稳定,便于携带和使用。按药材的处理过程可分为全粉末片、半浸膏片、浸膏片、提纯片。

7.胶剂 系指以动物的皮、骨、甲、角等为原料,水煎取胶质,经浓缩干燥制成的固体块状内服制剂,含丰富的动物水解蛋白类等营养物质。作为传统的补益药,多烊化兑服。

8.栓剂 系由药材提取物或药材细粉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制剂。既可作为局部用药剂型又可作为全身用药剂型,用于全身用药时,不经过胃,且无肝脏首过效应,因此生物利用度优于口服,对胃的刺激性和肝的副作用小,同时适合不宜或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

9.丹剂 系指由汞及某些矿物药,在高温条件下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如红升丹、白降丹等。此剂型含汞,毒性较强,只能外用。

10.贴膏剂 系指将药材提取物、药材和/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和基材制成的供皮肤贴敷,可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一类片状外用制剂。包括橡胶膏剂、巴布膏剂和贴剂等。贴膏剂用法简便,兼有外治和内治的功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巴布膏剂,是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基质,加入药物制成的外用制剂,和传统的中药贴膏剂相比,能快速、持久地透皮释放基质中所包含的有效成分,具有给药剂量较准确、吸收面积小、血药浓度较稳定、使用舒适方便等优点。

11.涂膜剂 系指由药材提取物或药材细粉与适宜的成膜材料加工制成的膜状制剂。可用于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创伤科、烧伤科、皮肤科及妇科等.作用时间长,且可在创口形成一层保护膜,对创口具有保护作用。一些膜剂尤其是鼻腔、皮肤用药膜亦可起到全身作用。

(二)半固体剂型

1.煎膏剂 系指将药材加水煎煮,取煎煮液浓缩,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的稠厚状半流体制剂。适用于慢性病或需要长期连续服药的疾病,传统的膏滋也属于此剂型,以滋补作用为主而兼治疗作用。

2.软膏剂 系指将药材提取物、或药材细粉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常用基质分为油脂性、水溶性和乳剂基质。

3.凝胶剂 系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按基质不同可分为水溶性凝胶和油性凝胶。适用于皮肤黏膜及腔道给药。

(三)液体制剂

1.合剂 系指药材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制成的口服液体制剂,是在汤剂基础上改进的一种剂型,易吸收,能较长时间贮存。

2.口服液 系指在合剂的基础上,加入矫味剂,按单剂量灌装,灭菌制成的口服液体制剂。口感较好,近年来无糖型口服液逐渐增多。

3.酒剂 系指将药材用蒸馏酒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酒剂较易吸收。小儿、孕妇及对酒精过敏者不宜服用。

4.酊剂 系指将药材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有效成分含量高,使用剂量小,不易霉败。小儿、孕妇及对酒精过敏者不宜服用。

5.糖浆剂 系指含药材提取物的浓蔗糖水溶液。比较适宜儿童使用,糖尿病人慎用。

6.注射剂 系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

(四)气体剂型 气雾剂:系指将药材提取物、药材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封装在具有特殊阀门装置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喷出呈雾状、泡沫状或其他形态的制剂。其中以泡沫形态喷出的可称泡沫剂。不含抛射剂,借助手动泵的压力或其他方法将内容物以雾状等形态喷出的制剂为喷雾剂。可用于呼吸道吸入、皮肤、粘膜或腔道给药。

二、中成药分类 中成药分类的方法较多,按中成药的功效可分为以下20类:

1.解表剂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2.泻下剂 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3.和解剂 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

4.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退虚热、气血两清。

5.祛暑剂 祛暑清热、祛暑解表、祛暑利湿、清暑益气。

6.温里剂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7.表里双解 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

8.补益剂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9.安神剂 重镇安神、滋养安神。

10.开窍剂 凉开、温开。

11.固涩剂 固表止汗、涩肠止泻固脱、涩精止遗、敛肺止血、固崩止带。

12.理气剂 理气疏肝、疏肝散结、理气和中、理气止痛、降气。

13.理血剂 活血(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温经活血、养血活血、凉血散瘀、化瘀消症、散瘀止痛、活血通络、接筋续骨)、止血(凉血止血、收涩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

14.治风剂 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15.治燥剂 清宣润燥、滋阴润燥。

16.祛湿剂 燥湿和中、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

17.祛痰剂 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

18.止咳平喘剂 清肺止咳、温肺止咳、补肺止咳、化痰止咳、温肺平喘、清肺平喘、补肺平喘、纳气平喘。

19.消导化积剂 消食导滞、健脾消食。

20.杀虫剂 驱虫止痛、杀虫止痒。

三、中成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第二部分 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 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 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
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
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混合配伍,应分开使用。除有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通道。

(二)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针对具体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

2.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也应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

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谨慎联合使用。如果中西药注射剂确需联合用药,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自的用药原则选药,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减少联用药物的种数和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2.中西注射剂联用,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穴位注射、静脉注射)。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谨慎考虑两种注射剂的使用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严禁混合配伍。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1.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

2.妊娠期妇女使用中成药,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3.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中成药,为妊娠禁忌。此类药物多为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组份,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蟞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

4.可能会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等副作用,属于妊娠慎用药物。这类药物多数含有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气破滞类枳实、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1.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法,儿童中成药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2.宜优先选用儿童专用药,儿童专用中成药一般情况下说明书都列有与儿童年龄或体重相应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推荐剂量选择相应药量。

3.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相应药量。一般情况3岁以内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4.含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或者含有对小儿有特殊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应充分衡量其风险/收益,除没有其它治疗药物或方法而必须使用外,其它情况下不应使用。

5.儿童患者使用中成药的种类不宜多,应尽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6.根据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儿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第三部分 各类中成药临床应用

一、解表剂 解表剂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临床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辛温解表剂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例如感冒清热颗粒、九味羌活丸(颗粒)。

2.辛凉解表剂 适用于外感风热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例如银翘解毒丸(颗粒、胶囊、片)、桑菊感冒片、柴胡注射液。

3.扶正解表剂 适用于正气虚弱复感外邪而致的表证。可根据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有所区别。气虚感冒者症见反复感冒、低热汗出、倦怠、舌质淡有齿痕、苔薄、脉弱等。例如玉屏风颗粒(口服液)、参苏丸(胶囊)。

注意事项:

(1)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

(2)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最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
汗出太多,则耗伤气津,重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

(3)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

(4)服用解表剂时忌生冷、油腻之品,多饮水,注意休息;

(5)若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二、泻下剂 泻下剂是以大黄、芒硝、火麻仁、牵牛子、甘遂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利大便、泻下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中成药。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及攻补兼施五类。临床以大便秘结不通、少尿、无尿、胸水、腹水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便秘、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门梗阻、胸腔积液、腹水等见上述症状者。

1.寒下剂 适用于里热与积滞互结之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或满或胀或痛,甚或潮热、苔黄、脉实等。例如三黄片(胶囊、丸)、当归龙荟丸、复方芦荟胶囊。

2.温下剂 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等。例如苁蓉通便口服液。

3.润下剂 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实等。例如麻仁润肠丸(软胶囊)、麻仁滋脾丸。

4.逐水剂 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症见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例如舟车丸。

5.攻补兼施剂 适用于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兼气血阴津不足表现。例如便通胶囊(片)。

注意事项:

(1)泻下剂作用峻猛,大都易于耗损胃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2)老年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伤,以及亡血家等,应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三、和解剂 和解剂是以柴胡、黄芩、青蒿、白芍、半夏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用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胃肠不和、肝脾不和等证的中成药。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临床以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呕吐下利等为辨证要点。临床可用于治疗疟疾、感冒、各类肝炎、胆囊炎、慢性肠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见上述症状者。

1.和解少阳剂 适用于邪在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例如小柴胡颗粒(片)。

2.调和肝脾剂 适用于肝脾不和证。症见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手足不温等。例如加味逍遥丸、逍遥丸(颗粒)。

3.调和肠胃剂 适用于肠胃不和证。症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等。例如半夏泻心汤等。

注意事项:

(1)本类方剂以祛邪为主,纯虚不宜用;

(2)临证使用要辨清表里、上下、气血以及寒热虚实的多少选用中成药。

四、清热剂 清热剂是以银花、连翘、板兰根、大青叶、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丹皮、桑白皮、紫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滋阴透热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中成药。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等六类。临床以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与非感染炎症性疾病如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牙龈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各类肺炎、肝炎、胃肠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见上述症状者。

1.清气分热(清热泻火)剂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盛津伤之证。症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例如牛黄上清丸(胶囊、片)、黄连上清丸(颗粒、片、胶囊)。

2.清营凉血剂 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发斑、出血、昏狂、舌绛、脉数等。例如石龙清血颗粒、五福化毒丸、新雪丸(颗粒、胶囊、片)。

3.清热解毒剂 适用于火热毒邪引起的各类病证。症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便秘溲赤或大热渴饮、谵语神昏、吐衄发斑、舌绛唇焦;
或头面红肿焮痛、痈疡疔疮、舌苔黄燥及外科的热毒痈疡等。例如西黄丸(胶囊)、双黄连合剂(颗粒、胶囊、片)、银黄颗粒(片)、板蓝根颗粒、季德胜蛇药片、连翘败毒丸(膏、片)、如意金黄散。

4.清脏腑热剂 %C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29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