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疲劳是因为持续近距离视物之后出现的视蒙、眼胀、眼部干涩、灼痛、眼及眼眶酸痛等症状,以及头痛、恶心、乏力等周身不适的一组综合征。随着电脑、电视等家电的不断普及,人们对眼睛的使用强度和密度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视疲劳发生的人越来越多。现代医学对其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予以中药治疗,往往可收显效。
中医认为,视疲劳多为肝血不足,肝肾阴虚所为,应予养肝益肾,选用相应的中成药治之。
一、内治法
1、肝血不足型主要表现为,视力疲劳,视物模糊,眼目干涩,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予以养血补肝,可用养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当归养血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或当归养血精亦可);复方阿胶浆,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阿胶补血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
2、肝肾阴虚主要表现为视疲劳,视物模糊,眼目干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腰膝酸软,甚或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当滋补肝肾,养阴明目,可选用杞菊地黄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或杞菊地黄丸(浓缩丸),每次8丸(每瓶200丸),每日3次,口服;首乌宁,每次9片,每日3次,口服;明目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精乌冲剂(颗粒),每次10克,每日2次,冲饮。
二、外治法
1、珍珠明目滴眼液每次1—2滴,每日3—5次,双眼交替进行。
2、麝珠明目滴眼液每次1—2滴,每日3—5次,双眼交替使用。
3、千里明眼膏每次2次,午休及睡前进行。
4、千里明滴眼液每次1—2滴,每日3—5次,双眼交替使用。
内治与外治同时进行,效果更佳。
中成药越来越多出现在市场上,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那怎么服用呢,不妨和我一起来了解下中成药的服用方法等相关知识,欢迎大家的阅读!
中成药的服用方法
实际上,服用中成药时需要的?水?大致有:热水、凉水、黄酒、米汤、姜汤、淡盐水等,如何选用呢?现简要说明如下。
温水
温水具有助阳气、行经络的功能,若为虚寒之症(如风寒感冒),应服温热之剂,此时就应用温热的水送服了;风寒感冒无汗时,最好用温热的水服药,有助发汗,感冒自然好得快些。
凉水
凉水具有降火气的作用。热证采用清热之剂,若同时用凉开水送服,则可增加清热药的效力。胃火盛或习惯喝凉开水的人,发烧时最好以凉开水服药,从而解热降温,加速药效。但根据水温来服药,也要因人而异,别?矫枉过正?,应先分清个人的体质,对于咽喉肿痛、上火发热的人,应该服用清热败火的药,如双黄连片,尽管喝凉开水能解热,但如果本身脾胃虚寒,反而会造成胃肠不适,影响药效。
黄酒
黄酒性辛热,有舒筋活络、发散风寒等作用,可用于送服治疗腰腿、肩臂的疼痛,血寒经闭及产后诸疾与跌打损伤、疮痈初起等症的中成药,如活络丸、追风丸、妇女养血丸与七厘散、云南白药等,一般每次用温热的黄酒15~20毫升送服。
姜汤
姜汤具有散风寒、暖肠胃、止吐等功用。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兼有脾胃虚寒的中成药,像藿香正气片,显然也有助于药效的发挥。
盐汤
盐汤具有引药入肾、软坚散结、清热凉血之效,补肾药宜用淡盐汤送服,如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金锁固精丸、安肾丸等。用时取食盐2克,加温开水半杯搅拌溶化即可。
米汤
米汤具有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刺激。故常用于补气、健脾、利嗝、止渴、利尿及滋补性中成药。如以小米汤送服香连丸,以大米汤送服八珍丸、十全大补丸等。有时取煮饭之汤汁,不拘浓淡及用量。
藕汁
藕汁具有清热止血等作用。如用它送服十灰散等,效果颇佳。用时取鲜藕洗净,切碎,加入凉开水少许捣烂,用纱布包裹挤压取汁,每次饮半杯,约100毫升即可。
葱白汤
葱白汤具有发散风寒、发汗解表的作用,可用于送服风寒感冒冲剂、九味羌活丸、荆防败毒丸等。用时取新鲜葱白2~3根切碎,煎水送服。
芦根汤
芦根汤以鲜者为佳,具有清热、生津、止吐、止血作用,对外感风热或痘疹初起等症尤为相宜。用时取芦根10~15克,煎汤送服银翘解毒片、大小回春丹等。
大枣汤
大枣汤具有补中益气、补脾胃与缓和药性等功用。可用于送服归脾丸等,一般用大枣5~10枚加水煎汤送服。此外,用竹沥汁送服治疗风热咳嗽的中成药,用茶叶汁送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成药也有一定的作用。送服中成药的用水,中药店不便保存,故需患者自备。但用量不可太小,也不宜过大,应遵照医嘱使用,才能达到增强药物疗效,减少毒副反应的功效。
中成药使用误区
煮沸或用沸水冲服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中成药均应以温开水吞服。沸水冲服或是煮沸后服用不但不利于药效的发挥,而且部分挥发性药物成分也会因此丧失。另外,滋补品所含的糖酵素和不少营养素很容易在高温下分解变质。
苦味中成药加糖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苦味本身也有治疗作用,比如有些健胃药靠苦味来促进消化液分泌,加糖后会降低其刺激作用。同时,药物的化学成分复杂,其中的蛋白质鞣酸可与糖起化学反应,因此加糖不但影响药效,还可能危害健康。
盲目与西药同服
由于中、西药的物理、化学特性各有不同,合理同用可减少毒副作用,提高效果,但并非所有的中、西药都能合用,有的合用可能相互干扰,降低效果,甚至发生中毒现象。因此,即使没有药物禁忌,也应相隔适当时间服用,以确保安全。
药效慢不能用于急救
对于各种急性病的急救,人们往往首先想到西药,而不是中药。其实中药不但可以治疗急性病,而且可以用于急救。?独参汤?、?参附汤?、?四逆汤?等都是古人用于抢救危重病人的良方。现在已根据古方制成疗效更好、更迅速的中药制剂。所以,只要用之得当,中药也可以治疗急性病。
可以长期应用
许多中药,特别是矿石类中药容易产生蓄积中毒等不良反应,如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可致肾损伤等。因此,需要长期服用中药者,一定要在中医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作主张。
任意加大剂量
有的中成药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服用时有严格的剂量限制,即使是不含毒性成分的药品,也不可随意过量服用。比如更衣丸,其主要成分是芦荟和朱砂,其中朱砂为矿物类,不易消化,适量服用可镇静促眠,过量服用则适得其反。还有的中成药含有西药成分,如消渴丸中含有优降糖,大剂量服用可导致低血糖。
不辨证,随意选药
以感冒为例,在中医上分风寒、风热等不同证型,感冒清热颗粒用于风寒感冒,双黄连用于风热感冒,而不是见感冒就可用感冒清热颗粒或双黄连;还有许多人发现自己?上火?了,就自行服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殊不知?火?亦有实火和虚火之分,还有虚实夹杂之证。如患者本身脾胃虚寒,若咽喉肿痛就自行用牛黄解毒片之类的清热解毒药,可能更加损伤中焦阳气,加重脾胃虚寒。
把补益类中成药当营养品
补益类药物有补阳、补气、补血、补阴之不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应用补益药应遵循?虚则补之?的原则,要注意?防止不当补而误补?和避免?当补而补之不当?。补气、补阳药多温燥易助火生热,补血、补阴药易滋腻碍胃。如高血压患者甚至健康人服用过量人参,可能出现?滥用人参综合征?;痰湿体质者选用六味地黄丸、阿胶等来滋补身体,则可能出现腹胀等症状。
中成药没有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药品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必然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中成药当然不例外。若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一定的毒副作用。另外,有些中成药本身含有毒成分,如大活络丸含草乌,补肾益脑丸、柏子养心丸含朱砂等。这些药物一定要在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指导下服用。
剂量随意用
中成药的用量应以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而定。如果不了解药物的成分,尤其是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药,随意加大剂量,不但无法达到治疗目的,反而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剂型选择不合理
中成药剂型十分丰富,每种剂型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临床需合理选择。如丸、片剂吸收慢而作用持久,适用于轻、慢性病患者;冲剂、散剂吸收较快,适用于急性病患者;浸膏剂通常以滋补为主;注射剂因作用快、吸收迅速,适用于重症和急救或不能口服的患者。
疾病复杂时,可以联合用药
包括中成药与汤药、不同的中成药、中成药与西药等。在联合用药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其成分,避免含?十八反?的中成药联合应用。例如消渴丸是含有西药格列本脲的降糖中成药,若随意与其他降糖西药合用,可能出现血糖过低等严重不良反应。
夏季不宜服汤药
有人认为,中药汤药煎煮热服在夏季使用不便,从而有夏季不宜服汤药的说法。其实无论是从应用方便与否,还是从疗效上讲,汤药在夏季都是可以应用的。古人已总结出许多适合夏季使用的名方,如?藿香正气汤?、?黄连解毒汤?等。
中成药怎么服用相关文章:
1. 中成药的服药方法介绍
2. 补血中成药中医用药
3. 服用中成药要注意哪些方面
4. 常用补气血的中成药
5. 正确吃药的方法有哪些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那有哪些中成药对治疗湿热有效果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可以治疗湿热的中成药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
治疗湿热重的中成药
龙胆泻肝丸
成份: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功能: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人参健脾丸
组成:由人参、白术、甘草、山药、莲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当归、枳壳等药物组成。
功能:健脾养胃,消补兼施。口服每次6-12 克,每日2次。
附子理中丸
组成:含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中药。
功能:口服每次6? 9克,每日3次。孕妇慎用。
加味香连丸
主要功效:清热祛湿,化滞止痛。
适用病症: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腹痛下坠、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药性分析: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止泻痢,为君药。黄芩、黄柏加强黄连清热燥湿之功,共为臣药。白芍、当归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气止痛;厚朴、枳壳、槟榔、木香行气和中,行滞止痛;吴茱萸温中燥湿止泻,也制苦寒之品,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化滞止痛之功。
湿热如何形成的
外感湿邪。
长时间居住在潮湿的地方;下雨天没带雨伞,冒雨回家后没有及时处理从而出现湿邪,另外,湿邪没有及时除去,入里化热,出现了水热互结的现象从而出现湿热。
饮食习惯。
喜欢吃油炸、生冷、烧烤等油腻肥甘之类容易上火的食物,导致脾胃消化功能差,脾湿淤积易产生湿热。
服用太多的西药,导致湿热加重。
药物进入人体后,攻击邪气的同时还会损伤正气。特别是西药如抗生素,都属于苦寒性药物,很容易生湿热,而且对脏腑的伤害比较大,许多老年人每天至少服用3-5种西药,因此他们体内的正气会逐渐虚衰,导致湿热缠身,整天头晕脑胀、眼花耳鸣、消化不好,一会血压高、一会血糖高、一会关节痛,总之浑身都是毛病,他们就会服用更多的药来缓解疾病,而不知道祛除湿热,这样恶性循环就会导致身体越来越糟糕。
烟酒无度,熬夜不止,湿热滋生伤五脏。
酒,性热而有毒,湿中发热,近似于火,所以要少喝。酒性本来就气热质湿,酒热里面带有湿,很容易伤及脾脏和肝胆,诱发一系列疾病,比如:酒精麻醉脾,导致脾的功能停滞,脾的调度功能丧失,消化能力势必会减弱,主要表现为:胃酸、胃胀、烧心、厌食、呕吐;饮酒过多还会损伤肝的疏泄功能,表现为腹痛、腹胀的时候呕痰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舌苔厚腻、面目俱黄。
而烟性热味辛,有毒,伤肺气,肺主气,主水液,肺气虚,身体健康就会出现问题,五脏六腑出现相应的疾病转化,气血、阴阳失衡,人就容易生病。很多的调查结果都显示,吸烟的人罹患肺癌、胃癌、膀胱癌、肝癌等概率非常高,另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猝死综合症、呼吸功能下降、中风等都是由于吸烟的人体内湿热淤积过重造成的。
湿热重如何饮食调理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藿香等,但这些菜也偏湿,不能吃得太多,可把这些菜当配菜来吃,以清除湿气。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这些菜可以作为主菜来吃,有利湿作用。
粥:湿热的季节粥也是很好的选择,茯苓、白术、小米、大米各适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湿养胃。
茶:偏于温性的艾叶、佩兰,可以除湿,偏于凉性的竹叶、荷叶可以清热,每天泡茶喝,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
作料: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湿、发汗等功效,每天做饭时适当放一点有温中祛湿的作用。
汤: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适量煲汤,清热利湿。
痔疮这种疾病,一般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痔疮,我们可以采用外用药的来治疗,那么治疗痔疮的中成药都有哪些呢?接下来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治疗痔疮的中成药 1、七厘散。
取约3000毫升的温开水,加入一克高锰酸钾,洗浴肛门半小时左右。然后用磺胺软膏5支,加入七厘散3克,调成糊状,涂于肛门内外患处,每晚一次。
七厘散
2、云南白药。
内服,每日3次,每次0.3~0.4克,同时辅以外敷,以75%的酒精将其调成糊状,敷于外痔上,每日换药一次。
3、京万红油膏。
是治疗烧伤的特效药,将其用于各种内外痔疮的治疗,也能够收到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由于其止痛与止血作用尤为突出,可有效缓解症状和促进伤口的愈合。
4、如意金黄散。
取如意金黄散两袋,生肌散1.5克,冰片粉1.5克,凡士林250克,混合后,调成软膏备用。敷药前先坐浴一刻钟,然后根据病变大小将药膏敷于患处,敷料固定。此法尤适用于炎性外痔、内痔嵌顿以及肛门脓肿初起等。
痔疮的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的性质可为无痛、间歇性、便后鲜血,便时滴血或手纸上带血,便秘、饮酒或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加重。
2.单纯性内痔无疼痛仅坠胀感,可出血,发展至脱垂,合并血栓形成、嵌顿、感染时才出现疼痛。
3.内痔分为4度。①Ⅰ度 排便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痔不脱出肛门;②Ⅱ度 常有便血;排便时脱出肛门,排便后自动还纳;③Ⅲ度 痔脱出后需手辅助还纳;④Ⅳ度 痔长期在肛门外,不能还纳;其中,Ⅱ度以上的内痔多形成混合痔,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可出现疼痛不适、瘙痒,其中瘙痒常由于痔脱出时有粘性分泌物流出。后三度多成混合痔。
4.外痔平时无特殊症状,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可有肿胀、疼痛。
痔疮的检查事项 1.肛门视诊
除I度内痔外均可见,蹲位可观察脱出程度。
2.直肠指诊
对内痔意义不大,但可了解直肠有无其他病变。
3.肛门镜
可直视下了解直肠、肛管内情况。
痔疮的鉴别诊断方法
1.直肠癌
主要症状为大便习惯改变,可有直肠刺激症状,指诊可及菜花样肿物,结肠镜及活检病理可定性。
2.直肠息肉
儿童多见,多为低位带蒂息肉,呈圆形、实性,活动度好。
3.直肠脱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28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辨证论治:冬病夏治六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