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医崇倡治未病

医案日记 2023-06-09 04:51:42

“最高明的医生是把没有发生的疾病扼杀在‘襁褓’中。”专家指出,在多数人眼里,中医只是侧重于慢性病的治疗,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中医最早、也最倡导“预防为主”,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

指导专家:河北省中医院院长 李佃贵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院长 董尚朴教授

河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张庚良

写:本报记者 赵强

“上工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始见于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的“上工治未病”,也就是说,高明的医生在疾病还没有发生时,就已经将其治好了。这一理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也突出了预防在先的主题。

从其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中医“治未病”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是这一学术体系中的精华,即“三级分层预防法”。它将预防思想贯穿于疾病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使之在整个医疗过程中都得以充分体现。

“治未病”不同于“亚健康”

说起“治未病”,有些人会和现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专家认为这种看法欠全面。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仅是中医未病中部分阶段的表现,即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的时期,而不能包括中医未病说的全部。换句话说,中医的“治未病”说,针对的不仅仅是亚健康状态,而是包括亚健康状态在内的、具有更广泛意义的大健康学说。

中医预防方法简便

“病未发,防微杜渐;病既成,把握进退;病痊愈,慎防劳复。”其实,中医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很简便。

养精调神。中医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医者从了解患者的精神因素入手,针对与病情有关的心理、情感障碍,应用开导、鼓励、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疗法,为患者开出可操作的精神疗法处方。在帮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碍的同时,再辨证地开出药物处方。

合理饮食。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生化。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或病重。因此,养生之要当以食为本。古人告诫人们“饮食有节”以及主副搭配、荤素结合的思想,不仅很有见地,而且与现代倡导的健康食谱几乎完全相同。

强身健体。运则立,动则健,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否、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强弱、疾病治疗和恢复得快慢等,都和运动息息相关。

科学用药。中医的防治原则,始终贯穿着“治未病”的思想,要求医者在准(辨证准)、精(用药精)、廉(价格廉)、便(使用方便)上下工夫、做文章。中医对药物毒副作用和药源性疾病的认识,同样是“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关键词:舌诊 中医舌诊不可或缺

舌诊属于“四诊”中的“望”诊,因为舌头和人体脏腑关系密切,通过观看舌头的色泽、形体等变化可以帮助确诊病情。

舌头是人体内的一面镜子,舌尖可以反映心肺,舌边可以反映肝胆,舌中心可以反映脾胃,舌根可以反映肾。中医舌诊的内容主要分望舌质与舌苔两个方面。舌质,又称为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即舌质淡红,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舌苔薄白,干湿适中。

看舌体变化,主要是观察四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舌神,舌体有光彩,有生气,灵动红活,就是有神;如果干枯死板,失去光泽,则是无神。舌有神,则预示疾病的治疗效果可能比较好,反之则可能不好。其次是舌色。舌体的红色变浅,反映气血不足;舌体的红色加深,是热证的表现,且红色越深,热势越重;舌体出现瘀点,瘀斑、又是瘀血证的常见征象。第三是舌形。舌体淡白而肿胀,并出现齿印,反映病证属于虚寒性质;舌体瘦小、深红而开裂,则是阴虚有热的表现。第四是舌态。如果舌体变得转动不灵,可能表示病情严重:舌体颤动,可能为虚损太过或动风之证;伸舌歪向一边,多见于中风或中风之先兆;舌体软弱,无力屈伸,多由气血损伤严重所致。

关于舌苔,主要观察苔色与苔质。外感疾病初起阶段的表证,舌苔较薄;涉及脏腑病变的里证,舌苔可以增厚。寒性病证的舌苔多呈白色,热性病证的舌苔多呈黄色,黄色越深,说明热势越重,甚至可以出现焦黄、焦黑色的。舌苔干燥表示津液亏损,舌苔滑润表示湿浊不化。

现代医学的临床观察也表明,在许多疾病中,舌头确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对于中风病人的歪斜舌,中西医就有着共同的认识。近年来,国外也很重视研究舌头与疾病的关系。例如德国有位学者发现肝硬化的患者常可见到舌头充血肿胀,呈蓝红色,称为“肝舌”。

关键词:脉诊 “三部九候”看脉象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病方法,即通过切摸寸口脉象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这是中医经数千年实践累积下来的临床经验,根据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人体脏腑的气血、阴阳、生理与病理的状况。脉象,是医生手指所感受到的脉搏跳动的形象,包括数、律、位、形、势的变化。

诊脉时,医师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来触摸患者两手的寸口(即前臂下端拇指侧掌横纹以上部位),通过辨别桡动脉的搏动状态来诊断脉象。相对于医师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患者的左右手脉各分为寸、关、尺三个部位,两手共六部,与人的五脏六腑之气相应。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与否,不仅可以通过寸口脉象反映出来,而且不同的寸关尺部位,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功能状况。再根据医生每个指下所给予轻、中、重三种不同的压力,可获得浮取、中取、沉取三种不同的效果,中医称为“三部九候”。

中医用“三部九候”对脉象进行分析,区分平脉与病脉。平脉是指人在健康状况下的脉象,平脉有神有根,并能反应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而病脉是指人在疾病状态下的脉象,不同的疾病或不同的证候,可有不同的病脉表现。在中医脉学中常见的有28种不同脉象,对诊断不同的病证有重要的意义。

脉诊虽然神奇,但有时也会出现“反脉”现象,即脉诊反映的病情和患者的症状并不相符,这时就需要综合患者的其他因素来确诊,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这需要由医生来做决定。

关键词:针灸 针灸讲究“从外治内”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医的针灸是针刺与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简称,是中医特有的治病手段。

针刺疗法是用特制针具(现在一般以金属针具为主),刺激人体穴位,运用操作手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治疗目的。艾灸疗法是用艾绒(即药用植物艾的干燥叶制成)搓成团或艾条,点燃之后温灼穴位皮表,以达到温通经脉,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说,针灸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对经络、腧穴的局部刺激作用,来治疗全身疾病。

专家指出,目前被世界卫生组织所认可的最适宜针灸治疗的共有43种疾病,包括鼻炎和哮喘等。

关键词:推拿 不可盲目进行推拿

推拿也称按摩,古代还称为按跷,是医生用手或上肢的其他部位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的一种医疗方法,属中医外治法范畴,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等作用。推拿手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手法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推拿主要运用的手法包括:按、摩、推、拿、揉、掐、搓、滚、抖等等。推拿虽然治疗疾病的范围广泛,可涉及伤、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的许多疾病,但专家强调,推拿不可盲目进行,必须在临床辨证中,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结合必要的临床检查,正确了解与掌握疾病的发病过程和全部情况,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实施推拿治疗,否则将会事与愿违而加重病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27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