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现代科技寻求中医的突破

医案日记 2023-06-09 03:51:06

现代科技寻求中医的突破

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十六个部门昨日联合发布《2006—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15年我国中医药要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技术水平,通过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医疗保健模式,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

应该说,这份规划纲要的发布很及时。去年,一场网上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签名活动,再次引起了中医的存废之争。纲要的出台,不言而喻地否决了取消中医的主张。但有些认识问题并不会随着一纸远景规划出台而烟消云散,而需要在落实纲要的过程中不断予以廓清和消除。

首先,不可再走回头路,把中医抽象化、神秘化,拽离科学的轨道。中医里诸如太阳、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之类的概念,难以把握。甚至某些人打着中医的旗号,把异物、污物入“药”,治病不成反添病;或者追求稀奇古怪的药引和奇方,让病人出尽全力也无法办到。翻开古老的医书,常常是一种疾病多种药方,一种药物多个名字;“良方”“千金方”多如牛毛,却很难拿出令人信服的临床依据。没有规范和标准,无法精确跟踪,仅仅是“运用之妙,存于一心”,这就不能形成明确的评价体系,没法精确无误地传授给弟子,难以保证中医的发展进入上升通道。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中医必须走携手现代科学技术之路。

其次,不能否定中医和现代科技结合的可能性。上述中医的一些虚幻概念和明显弊端,仅是中医医理和实践的一部分,并不是中医的全部。中医对人体的研究,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医病延年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医药能够绵延数千年,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疗效。上世纪50年代流脑流行、80年代甲肝大流行、2003年SARS肆虐,在重大疾病几次突然来临时,中医药的作用都得到证实。这说明,中医虽然体系庞杂,但的确包含着丰富的宝藏。古代的中国人受制于抽象的思维方式和落后的技术,没办法给中医建立起科学的体系。到了近代,由于抱残守缺势力的干扰,中医仍然十分“恋旧”而鲜有创新。现在,科技已被定性为“第一生产力”,各种精密科学仪器已能提供足够的技术保障,良莠杂陈的中医完全可以展开去粗取精的自新运动了。

再次,要避免完全以刻板的科学教条来强求中医。科技不是钦差大臣,中医也不是待宰羔羊,这是一个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事儿,不能完全抹杀中医中一些无法解释但的确管用的方法。医学本来就是一门实践科学,不是纯粹理论推演。暂时无法解释可能只是因为科学的发展还没到那一步,给中医保留一个呼吸的出口,可能就意味着未来的一个重大突破。

最后,要防止一些人用“伪科学”来糟蹋中医。比如现在的一些保健品,核心成分明明只是一些功效冲淡的中草药,却非要用时髦的科学术语来阐述“医理”,用貌似严谨的数据和案例来炫人耳目,请一些不辨真假的科研机构和专家摇旗呐喊,让人误以为是老祖宗的宝贵遗产嫁接到了现代科技的大树上,不明不白就掏钱买货。用了之后不起作用,甚至还有毒副作用,而随着大众对这些谎言骗局的识破,“祖国传统医学”也受其牵连,成了祛病无功而骗财有术的代名词。

目前情势下,一味强调“中医和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一样,强调一个整体的观察”已经于事无补,中医必须用科学实证的方法精细地梳理一遍,去伪存真、去芜存菁,中医才有可能走出理论和生存的双重困境,而寻得突破发展的生机和空间。

相关信息

原文阅读

中医药的历史及现代贡献

分类:医疗健康
解析: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研究

--------------------------------------------------------------------------------

[录入时间 2004/07/12 14:46 ]

[浏览次数 390]

黄明达

一、中医药文化的先进性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距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是在充分汲取了我国汉族及藏族、蒙族、苗族、彝族、傣族、 *** 、鲜族等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理论及对疾病防治经验系统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方医药学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传统医学理论最系统、内涵最丰富、应用最广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

经过几千年的医学实践证明,中医药学不仅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重大贡献,而且在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从阴阳互动的平衡观、脏腑经络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以人为本的生命观、三因治宜的辩证观对疾病的预防控制上,还是在人类生育、健康、衰老、疾病、死亡等生命现象全过程的科学认识方面,尤其是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延长人类生存寿命,防治慢性病和老年病,对目前现代医学病因不清、疗效不佳的各种疑难杂症及高死亡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肾病综合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以及新型的高致病性传染病,如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甚至对21世纪有黑死病之称的高致命性传染病如艾滋病等,都显示出了中医药独特疗效和显著优势。对于患有现代社会文明病及占世界城市人口70%-80%的亚健康人群,传统医药学及中医养生学在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尤其是在对于13亿中国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及独特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东方医学最具代表性的中医药产生了浓厚而广泛的兴趣,并加大了经费及人员投入,希望能从古老的传统中医药学中领悟其现代生命科学的真谛,寻求解决数量在不断增加的人类疾病的最终方案。与现代西方医学生命科学物质还原论研究相反的方向上,传统中医药学对疾病辨证、动态的宏观认识和对生命现象整体把握,在疾病防治尤其是适应WHO提出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适应能力的社会医学模式方面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可行性。从疾病生物医学到生命医学,从生命医学到生态健康医学,中医药最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和科学发展价值,是人类医学生命科学价值体系的完整体现和先进文化的突出代表。在未来后现代医药学发展时代,中医药不但不会消亡,将继续为13亿中国人民及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中外医学界有识之士尤其是从事边缘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已基本达成共识,中医药所代表的先进的生命观和科学的医学方法论将引领世界未来医学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并将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二、全面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

中医和中药是传统医药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要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就必须首先对中医药有一个正确、客观、全面、系统的理解与认识。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自上而下过度强调了现代中药研究、中药现代化和中药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问题,而严重忽略了对现代中医研究,中医对中药研究的主体指导地位以及中医产业化开发的问题,出现了“胡子眉毛一把抓”和“一手硬、一手软”的政策导向问题。没有在中医与中药的研究及发展方面实现平行互动。由于中药西制、中药西用、废医存药倾向,并以中西结合为名而实行以西代中为实的策略,导致了如马兜铃酸事件、龙胆泄肝丸事件、小柴胡汤事件等所谓“问题中药”的社会争议,接连不断地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中药信誉危机,这不仅对中药产业经济发展是一个信誉重创,而且在中国加入WTO后将为国外西药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扫平了道路。因此,在弘扬中医药的口号下必须重新审视我们过去的政策导向及具体策略,必须以最大程度地满足13亿中国人民卫生保健的实际需求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必须站在为人类医学生命科学做出更大贡献的历史高度。在促进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同时加强传统中医药研究开发并推动中医产业发展。

在发展中医药国际化之前首要目标应是中医药本土化发展的最大化。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本土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而且还因为中医药在中国最具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最具经济可行性。中医药本土化发展应成为中医药国际战略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是最大的经济,也是最大的政治。

中医药现代化应在中医药研究与研究中医药两个方面同时展开,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中医药国际化不仅是技术标准的国际化更是民族文化的国际化。偏面追求唯技术论和唯成分论,只有加速中医药的消亡,我们这一代人将成为历史的千古罪人。只有在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之间实现东西方医药学双向接轨,以文化辅轨,以理论接轨,以服务为基础,以产品为载体,才能真正体现中医药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中医药国际合作与发展战略。

中药现代研究方面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应以复方中药制剂的方剂学研究与开发为重点,创立具有中医药学科特色的现代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疗效两大标准体系。中医现代研究方面应在充分保留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内涵的同时,以中医现代医学生命科学表述研究为重点,创立具有中医药学科特色的现代中医生命科学理论及其标准语言体系,尤其在经络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开发方面是中医最具国际化发展机会的重大领域,应创立具有中国比较优势的现代中医经络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开发具有巨大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全球经络养生产业。

在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方面,除以往重视国家各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资源与技术力量之外,还应加强对民间中医药技术与人才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对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民间验方与治疗技术及各医院门诊的内部制剂和协定处方的研究开发给予高度重视,在技术、资金以及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中医药的灵魂在其独特的先进文化,而中医药的活力在于其丰富的临床医学实践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疗效是硬道理,尤其是中医药人体临床应用的医学实践研究更具有科研开发的可行性和应用推广的实用性。过去以往比较重视对中药新资源、新成分、新机理、新标准的药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实验动物药理学研究,却对在生命整体水平上的医学实践及临床比较学研究重视不够。而且目前所推崇的循证医学研究又缺乏中医药学科特色及文化内涵,不能完整系统地体现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技术优势,需要在未来进一步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并充分体现中医药比较优势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工作,在此之前不宜将现代西方循证医学研究方法生搬硬套地用于中医药研究,否则将丢失对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尽管循证医学的初衷有利于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一切传统医学、自然医学疗法及成果在疾病临床治疗规范方案中的应用推广,但不要因为所采用和实施的具体方案有误而影响到我们最终目标实现。

在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方面不仅要重视科技与产业化发展,而且更要努力并加快培养与未来中医药发展相适应的能够真正领会中医药真谛,有坚实的中医理论与实践功底,又具有现代生命科学广泛知识的新型人才。因此必须从加强中医药的传统文化教育入手,不仅要继续重视和加强中医药高等教育,而且还要努力发展传统医学文化的中等教育,甚至从小学开始就要将祖国医学养生文化植入全民素质教育之中。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不仅是中医药行业内的头等大事,也是全民族发展的大事,应在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高度给予重新认识和政策定位。

新中医的研究方向

中医理论是中医药学术领域中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原理和法则。中医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中医学发展的突破口,成为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瓶颈。当前,对中医理论研究现状的评价,基本上是这样的模式:中医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来说,对中医的理论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与进展,值得我们很好的深思。
其实,每一个热衷于中医学研究工作者们都在认真思考:中医理论应如何研究?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与进展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与进展?因此,笔者拟从“突破性成果”入手,逐步阐述中医理论研究的方向。 从上述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评价中不难看出,“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是当前人们对中医理论研究寄予的最为迫切,并且不甚明了的美好愿望。之所以说“不甚明了”,是因为“突破性成果”就象小孩子常要的“好吃的东西”,个体差异非常大,针对其对症下药之难不说,其结果也如同中医的疗效难以得到公认。目标决定战略,因此在确立中医理论的研究方向之前,首先应该明确中医理论研究的目标,由此确立公认的“突破性成果”。
关于中医理论研究的目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而有一项研究结果不能不提。1999年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开展了《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软课题研究,全国百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十余次研讨会,分析了如今医学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21世纪中叶,中医现代化的课题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目标。其中,2001年-2015年,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有两个阶段目标:⑴2001—2005年的阶段目标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对证候、藏象、经络、治则、方剂及中药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整理,深入挖掘和研究,抓住其理论精髓,揭示其深刻内涵,加强其在防病治病中的指导作用。在专业术语统一、概念内涵清楚、理论层次明确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探索其科学基础,创立新的学说,使中医学基础理论得到发展和创新,丰富现代生命科学的内容和研究领域。”⑵2006-2015年阶段目标是“初步完善现代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必须突破原有构架,通过继承、移植与创新,充分阐明理论的科学内涵,使其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更新与提高,从经典中初步完善为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并使中医学随着社会医疗保健的需求和疾病谱、医学模式及生态环境的变化,从大量新事实、新经验的积累中进行理论的总结与升华,产生新理论,实现对传统的超越”。此项研究的初稿经过数十位两院院士、名老中医及重点中医院校、院所的专家、学者审阅、修改、数易其稿。在2001年5月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可见其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权威性是不容质疑的。
简而言之,创立新的学说,使中医学基础理论得到创新,突破原有构架,使其完善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近阶段目标。换句话说,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可以说是中医理论具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最终体现形式。 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是决定当前中医理论研究是否为“突破”的衡量标准。当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将会是什么样还在争论不休,人人衡量标准不统一的时候,盲目追求“突破”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浪费财力而毫无意义。只有我们确定了明确的方向,并向此方向进行扎扎实实的工作,才会取得真正的“突破”。
传统中医学理论体系(与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相对而言)比较全面的得以阐述,其现存最早的中医学文献典籍是《黄帝内经》。《内经》反映出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内经》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病证、诊法、治则治法、养生、运气学说。中医学发展史上所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性来看,基本上都是从《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把《内经》尊之为“医家之宗”。那么什么是“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从字面上来看,对“现代”的认识是理解“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汉语辞典》中“现代”指的是“如今这个时代(中国多指 1919 年~至今)”,既然中医理论体系研究迄今无突破性成果,当前的中医理论体系是称不上“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因此这肯定不是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现代”的涵义。以“现代医学”泛指西医学相比较,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较为接近的涵义应当是现代化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因为“现代化”的涵义为“使具有现代先进科技水平”,也就是要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先进科技水平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这样的理论体系将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与现今的中医理论体系将有何区别与联系,其理论将用什么术语阐述,其科技水平的先进性将用何衡量标准……等等,有关“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其刻画、描述得越详细,宏伟蓝图展现在眼前,中医理论的发展就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中医理论的研究工作也不会失去重心,同时也会更有动力。 “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要在“突破原有构架”中建立起来,那么什么是中医学“原有构架”,这也是要研究的课题之一。旧的框框、死的框框在哪里都不清楚,就不会有的放矢,更谈不上突破,也就是在“认识自我”之后,方可达到“突破自我”。而建国以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古典中医学文献中的学说和观点的整理研究,基本处于分散、自发状态,未能统一规划;缺乏对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内涵和内在科学规律的深入探索和系统研究,未能按科学范式进行学科建设,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规范化整理,以致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内涵模糊、概念不清、其说不一等缺欠,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深化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内涵,由此促进中医基础理论总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另外,还需要研究的是,中医学的原有构架中保留什么?保留到什么程度,建立起来的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还称得上是中医学理论?也就是继承什么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当前的认识是只要坚持了中医特色,不管采用什么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进行中医研究、发展中医,都是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换句话说,中医学的继承其最基本的要求是要保留“中医特色”。“中医特色”是什么?“中医理论体系的特色”是什么?在中医理论研究中,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对中医理论体系的认识与评价问题。只有在全面、深刻认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进行客观的、非学术价值观导向性的评价,才能准确概括出中医理论体系的特征。
而更棘手的问题是,对于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的某些中医理论体系的特色,我们将进行怎样的处理?比如,有学者指出:中医原有的理论体系已经在许多方面暴露出缺陷和不足,甚至严重滞后了中医的发展。其表现之一是哲学指导思想和认识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来源于古代哲学的阴阳和五行学说构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的指导意义随着其自身缺陷的暴露而受到置疑。而另有学者指出:“中医特色在基础理论方面,是以阴阳五行体系为指导的脏腑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和天人相应学说为依据”。总之,“当前中基理论面临的危机,与中基理论自身的某些特点是密切关联的,当然也与人类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医学对中医的影响和渗透有关。但后者起到的仅是一种对危机的触发作用”。因此建立一个具有中医特色的与现代科学相统一的新的理论体系,在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本质基础之上,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中医特色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第三中医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观).
第二中医哲学观--辩证观
第一哲学观---整体观 阴阳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经络分形维数

如何拯救中医

你好!首先祝你身体健康!以下我来给你谈谈关于“拯救”中医的问题。
中国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好东西还剩下什么?
只剩下一个--《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干什么的?答:是中医药之根、之源。
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可以用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己的东西只有中-医-药!
但是,目前,中医药危机四伏!中医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你不信?请看--
火药是我们伟大而骄傲的发明,没错。但现在不用了,历史上,关于火药的应用中,既有鞭炮礼花给我们带来的欢庆,也有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攻破我们的国门的沉痛。
造纸术是我们伟大而骄傲的发明,没错。现在也被更新的技术淘汰了,历史上,我们既用它扎制裱糊过祭奠亡灵的纸人纸钱,也用它签署过无数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活字印刷术是我们伟大而骄傲发明,没错。现在也进了博物馆了,历史上,活字不仅印过经文礼法约束、愚弄国人,还印出过洋教圣经麻痹过国人。
指南针就更悲壮了,它的伟大对中华民族而言,更不实惠。它让仅仅一个郑和下过西洋,带的是礼品,却引来过无数个列强,带的是枪炮。
……
为什么我们的好东西在给我们带来了进步之后,还带来了加倍的苦难和屈辱?
我们先发明、我们先用的东西,为什么用的最好、笑到最后的却总是洋人?
因为我们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去升级它的用途和价值。
因为我们传儿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学术习惯,使我们的一切伟大都缺乏内部交流。
因为我们满足于创造的自豪,却总是忽略对创造的延伸。
因为我们轻慢、漠视过自己的过去。
因为我们虽不缺勤劳智慧,却缺乏胸怀和勇气……
因为……
……
回忆很伤感。
眼下,有一件事儿即将更伤感——中!医!药!我刚才说“中医药危机四伏!中医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绝不是耸人听闻,下面这些数据会让你不寒而栗--
A. 2004--2005年,中国的中药出口只占全球中药出口的5%,不仅落后于日本,居然还落后于韩国。
B. 2004--2005年,中国居然是最大的中药进口国。
C. 中国的西医的院、校、系10倍于中医的院、校、系。
D. 中国报考西医的大学生比报考中医的大学生多12倍。
E. 中国的西医医生比中医医生多15倍。
E. 中国的西药销售额比中药销售额多30多倍。
G. 中国的西医门诊量比中医门诊量多50多倍。
H. 中国老百姓生病后“首先找西医”的比“首先找中医”的多100倍。
I. 中国的药政部门编制的OTC药品中,西药的数量比中药不知道要多多少倍。
J. 中国的社保报销的西医消费比中医消费高N倍。
K. 中医收的红包跟西医相比,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少得可怜。
L. 西医的老婆平均比中医的老婆漂亮的多!
……
你信了吧?你知道中医药危险到什么程度了吧?
对自己的好东西,不学、不信、不爱、不用、不尊、不敬、不扬、不崇、不宣……怎能不危险?怎能不可怕?
但最可笑的是--正是我们不信、不爱、不尊、不敬的中医药,在西方发达国家,却越来越被崇拜、被赏识、被尊敬、被学习、被模仿、被剽窃……除了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热都在普遍升温。
类似于四大发明的那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悲剧,即将在中医药领域重新上演。西夷东倭、北霸南寇已经武装到了牙齿,准备再用中医药这个属于我们的文明瑰宝,重新羞辱、攻击、玩弄我们一次:赚我外汇、买我资源、窃我技术、霸我遗产……这绝不耸人听闻。
《天工开物》已经让日本的冶炼技术领先了美国十年、领先了我们50年,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一定是《黄帝内经》,也只能是《黄帝内经》,因为其他的东西已经快被他们偷光了。
现在唯一的障碍是《黄帝内经》不好学,不仅不是白话文,甚至连文言文都不是,小鬼子的汉语水平暂时还搞不明白。其实,我们的汉语水平难道就高吗?我看也未必!半斤八两。
为什么洋人对我们的中医药有如此兴趣?那是因为--
第一,西医在人类的健康问题上,解不开的困惑越来越多,譬如说:对癌、心脏病等慢性疾病,为什么总也没有根治之道?西医的道高一尺为什么总赶不上病的魔高一丈?为什么抗生素的剂量在30年内被迫增大了数百倍?药的发展为什么总也赶不上病的创新?为什么永远都有难以治愈的病?西医在困惑、西药在困惑、牛津的医学院在困惑、基督耶稣也没闲着……
……
一言以蔽之:如果西药能治好病,这世界上早就没病了。
……
真不知道,对于这样的西医西药,我们的国民为什么还那么的趋之若鹜、前仆后继。只知己病、不察其术,只知道慌乱、焦虑、排队、挂号、找熟人、请专家、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跟着下不害怕、大多数人总没错……本来,大多数的中国人就生活在莫名其妙的恐惧中,再加上“有什么别有病”的千古经验的自我恐吓……慌乱盲目中,“樯橹”灰飞烟灭、医院高楼林立、大夫盆满钵满,乃至于今年两会前,中纪委不得不把严惩商业贿赂的矛头首先指向了卫生界。
什么叫病急乱投医?我们已经用实际行动示范、彩排、演绎、行动了多年,并且仍在继续。
可西方人不盲目,他们深刻地知道“西医发展至今的历史性的瓶颈”、“方向性的谬误”、“治疗哲学的悖论”,那正是西医最牵强薄弱心虚的“七寸”、软肋、破绽,你听清楚--
以病为中心的治疗思想是西医最大的谬误!!!
以病为核心的治疗观,永远带不来健康的结果,因为你根本就没有以“健康”为核心,健康何来?!
还有--病是人得的,你只研究病、不研究人,人能好吗?!
……
我都知道,洋人当然更知道!
一样的病痛,我们痛苦而虔诚,洋人痛苦而清醒。
清醒中,洋人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和非常业余的文言文水平,再加上道听途说、连蒙带猜……他们朦朦胧胧的知道了中医的深邃玄机,那就是中医思想的根基、中医殿堂的镇宅之宝--
中医是以人为核心、以健康的生命状态为核心!
洋人大喜,这才是唯一有可能正确的起点、这才是在哲学上不可能偏差的方法论。遂千方百计地学、悟、买、偷、剽、窃、仿、试……再加上他们雄厚的制药产业基础、科技研发平台、提纯萃取技术、资金资本实力……直到今天,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们开始了合理的卖我原料、注我专利、撬我人才、赚我外汇……
现代科技最缺什么?医学探索最缺什么?西方科学最缺什么?这世界最缺什么?
不就是方向吗?!不就是研究和思考的方向吗?
中医的“以人为核心、以健康为核心”虽然不是成果,但那不正是最重要的方向吗?!
有了正确的方向,迎刃而解就是必然,就是迟早的事儿!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采纳为答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26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