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效房 朱 豫
在我们刚刚跨入新世纪的时刻,迎来了《中华眼科杂志》50周岁的生日。50年
来,《中华眼科杂志》作为眼科的权威杂志,反映了新中国在眼科学领域的成就,
为新中国眼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眼外伤学作为眼科学的一个领域,受到《
中华眼科杂志》的极大重视。1978年和1979年,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领导和
《中华眼科杂志》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并创办了《眼外伤
职业眼病杂志》。50年来,我国老一辈眼科专家在眼外伤与职业眼病的研究方面付
出了艰辛的劳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工作者,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在世纪
交接的时刻,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新中国眼外伤和职业眼病研究硕果累累,令人
振奋。
一、眼外伤学的研究成就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工业、农业、采矿等劳动力密集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同时
眼外伤患者亦相继增多。我国职业病防治机构的工作人员和许多眼科医师,为了适
应社会的需要,积极开展了眼外伤调查、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工作,在当时技术相
对落后、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开放性眼球损伤和眼内异物伤研究:开放性眼球损伤,尤其是眼内异物伤
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许多眼科医师积极投入这方面的救治和研究工作。在当时
诊断条件有限,仅依据眼部X线摄片判断病情的情况下,施殿雄、王永龄、罗秉相
、李子良、曾祥阶、宋玉斋等教授对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
探索。河南医科大学张效房教授等自1955年起对眼内异物的定位和摘出进行了系统
的研究,先后研制和发明了多种眼内异物定位方法,如薄骨定位法、方格定位法,
多种定位校正方法,以及眼内异物定位测量器,并于60年代初期在我国首先使用A
超辅助X线定位诊断方法;他们设计了多种眼内异物摘出方法,并于70年代首先应
用玻璃体切除技术摘出眼内异物,使我国在20世纪60~80年代初,眼内异物定位与
摘出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1976年他们又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引入眼内异物定位的
研究中,这是我国首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眼科领域;于80年代研制的眼内异物
电子计算机绘图定位法,是计算机技术在眼科临床应用的典型事例。80年代,宋国
祥、何慧珠、蒯慧玉和张康兰等教授率先报道了B超在眼内异物定位中的应用。80
年代末,李星星、马世英等教授率先报道CT在眼内异物诊断中的应用,90年代初,
崔红平和张效房等教授对CT技术应用于眼内异物定位进行了深入研究;周国筠、赵
俊峰等教授率先报道采用MRI进行眼内异物诊断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此后,程敬亮
、施光谱、张效房等教授对采用MRI方法检测眼内和眶内异物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
统的研究,为MRI技术应用于眼内异物定位诊断奠定了基础。这些研究有力地促进
了现代影像技术在眼外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对铁、铜、铅性等眼内异物的病理、生化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其除造成机械
性损伤外,所引起的眼部铁、铜等金属沉着症和铅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亦可导致
视力丧失或损害,因此应适时将异物取出;石、玻璃和塑料等异物在眼内无明显化
学损害,是否摘出及何时摘出应权衡利弊;植物性等有机异物滞留眼内,由于其生
物效应可引起眼内严重的炎性反应,因此应尽早取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设备,手术显微镜、玻璃体切割器、
眼内显微器械已普遍应用于治疗开放性眼球损伤及眼内异物摘出手术中,使眼内异
物摘出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开放性眼球损伤的视力预后亦得到极大改善,眼球萎缩
和丧失率显著降低。人工晶状体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使单侧外伤性无晶状体眼视力
得到提高,双眼高度屈光参差得到矫正;眼前段激光技术使虹膜闭锁、外伤性白内
障的治疗简单而有效;眼内激光技术使外伤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处理的成功率大大
提高;羟基磷灰石义眼座和活动义眼的应用改善了因外伤丧失眼球患者的外观;显
微手术和硅胶管置入技术使泪小管断裂修复成功率明显提高;临床处理水平的提高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以及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显著降低了开放性眼球损伤后交感性
眼炎的发生率。
同时,各地临床眼科医生对开放性眼球损伤患者的年龄、职业、病因、致伤环
境、临床特征、视力等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统计学分析,上海等地还进行了小
范围人口基数上的普查,为眼外伤的防治提供了可靠信息。
2.眼挫伤研究:蔡用舒、惠延年教授及其所在的第四军医大学等许多医疗单
位,在视网膜脉络膜挫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挫伤可分为可复性
(轻)与不可复性(重)2种类型,为临床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了依据。治
疗前房积血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使角膜血染基本消除,视力预后显著改善。河南医
科大学宋绣雯教授等对眼挫伤及眼球穿孔伤所致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及其发
生机制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解放军总医院的马志中教授、北京同仁医院以及
解放军第304医院,对视神经挫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进行了深入
的研究,使我们对视神经管开放手术和药物治疗效果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北京同
仁医院的宋维贤教授、上海第九医院的范先群教授等对爆裂性眼眶骨折发生机制、
修复手术中量效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3.化学性烧伤和热烧伤研究:解放军总医院宋琛教授以及河南省眼科研究所
等医疗单位对酸、碱等化学物烧伤和热烧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对病理损害特
征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于1982年制定了眼化学烧伤和热烧伤
的分级、分度标准。组织移植,尤其是角膜移植,结膜、角膜缘干细胞和羊膜移植
,使外伤性角膜白斑、重症化学烧伤的预后和外观得到了明显改善。
4.电磁波损伤研究:国内医院对核辐射、X线、γ线、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
等所致的眼组织损害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并认识到可见光、人工光(
如激光等)的损害。对全身放射治疗所引起的眼部并发症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电击
伤和雷电击伤亦可见到详细的文献报道。
5.动物所致眼外伤研究:国内医院对全国各地动物性眼外伤情况进行了大量
报道、统计分析和科学总结。对动物所致眼外伤的特征、治疗原则和方法的探讨亦
取得明显成果。
在广大眼科医生的积极呼吁和社会有识之士的支持下,许多城市立法禁止燃放
烟花爆竹,使我国每年减少数以万计的眼外伤患者。
二、职业性眼病的研究成果
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因生产工艺、劳动操作或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引起
的眼病称为职业性眼病。我国对职业性眼病的研究是伴随新中国工业的发展而兴起
。50年来,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突出成就。
1.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的建立和职业眼病的监测:党和人民政府对职业性疾
病的防治十分重视,国家、省和各地市均建立了职业病防治所,长期监测工作环境
中的有害因素,定期对有害场所的工作人员进行体检。1955年我国第1部《工业眼
科学》问世,1978年成立了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1979年创办了《眼外伤职业眼病
杂志》。1988年在襄樊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职业眼病学术会议和学习班。
我国参加职业性眼病研究工作的医疗单位不仅有各级职业病防治机构和研究所
,而且还有高等院校、工矿、部队医院和临床医院等,他们对矿区和不同工种职业
性眼病和眼外伤患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研究方法包括现场调查、临床观察和
基础研究3个方面。研究课题包括工业毒物、放射能和环境有害因素3方面对视觉器
官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常见职业性有害因素包括:气体或蒸汽、烟雾、粉尘、高
温与热辐射、电离辐射和不良照明条件等;常见引起中毒性职业眼病的有害物质有
:铅、汞、砷、锑、铊等金属及其化合物,以及三硝基甲苯、二硫化炭、甲醇、四
氯化碳、氧化炭、氯、氰化物等化学物质;酸、碱可引起化学烧伤;热气浪、电焊
和钢花可导致热烧伤。
2.工业中毒:我国的各级监测机构和眼科工作者,对工业中毒性眼部损害进
行了大量的调查、报道和实验研究,其中重点研究课题:(1)三硝基甲苯中毒性
白内障的发生与发展规律,视野缩小和暗适应减退的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2)
二硫化碳中毒导致视野缩小和眼底微血管损害的临床观察及发生机制;(3)铅中
毒对视力、视野、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影响。
3.放射线损害:我国各医院对放射能中的微波、激光、X射线、γ射线、中子
射线及紫外线引起的眼部损害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长期小剂量微波损害可引起白
内障和视网膜出血,激光主要导致视网膜损伤(分为4级),紫外线损伤主要发生
在角膜上皮;并对上述3种常见损害的屏蔽、防护服和防护眼镜进行了研究,取得
了可喜的成就。
4.异常大气压影响:国内医院对潜水减压和飞行加速度的视器及对视功能影
响进行了大量研究。
5.视疲劳的防治:详细分析了因工厂特殊工作环境、精细工作、荧光屏和暗
室工作导致视疲劳的原因,提出了改善照明度、增加通风、实行科学的工间休息制
度和做眼保健操等相应预防措施。
6.职业性眼病诊断标准的制定:分别制定了职业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中毒
性白内障、放射性白内障、电光性眼炎、二硫化碳中毒性眼部损伤的诊断标准,同
时制定了视功能职业选择标准和眼科工伤评残标准。
7.对眼外伤职业眼病防护经验的总结:(1)加强安全教育和卫生宣教,组织培
训、建立群众性防治网;(2)改善厂房设备,建立岗位安全操作制度;(3)对危险及
有害的机械和作业设立防护屏、防护罩及通风除尘设备;(4)使用防护帽、盾,防
毒口罩和面具;(5)不同工种使用相应的防护眼镜。
值得提出的是,杨敬文教授领导的上海市眼病防治所在工业眼外伤职业眼病防
治、工厂特殊环境下视疲劳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成绩卓著。北
京医科大学李凤鸣教授首先主持了我国医用放射线工作者晶状体损害的调查工作,
制订了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并进行了二氧化硫(SO2)中毒性眼损害的实验病
理研究。天津医科大学袁佳琴教授对TNT中毒性眼部损害和应激性眼部损伤进行了
开拓性的研究;浙江医院楼苏生教授率先对微波性眼部损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抚
顺的蔡怀诚教授等在煤矿眼外伤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三、队伍建设、人员培训和国内外学术交流
1.组织机构的建立:早在70年代,辽宁、吉林和哈尔滨成立了东北三省煤矿
工业性眼外伤防治协作组。70年代初,华北五省眼外伤协作组成立。1978年,根据
中华医学会的文件精神,在眼科学分会的领导下,全国眼外伤与职业性眼病协作组
成立,其任务为拟订工作计划、指导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的研究工作。全国协作组
帮助煤炭、石油和化工系统成立了各系统眼外伤职业眼病专题组,北京、上海、河
南、山东和广州等省组织了区域性专题组。1984年,全国协作组改名为全国眼外伤
职业眼病学组。1998年该学组扩大为眼外伤暨眼成形学组。1982年,在郑州成立了
我国第1个省级眼外伤研究所,即河南眼外伤研究所。
2.队伍建设、人员培训:为普及眼外伤职业眼病防治知识,扩大队伍,提高
技术与学术水平,华北协作组分别在山西太原市、内蒙呼和浩特市和河北石家庄市
举办了学习班;东北三省协作组主办多次眼外伤防治经验交流会。1960年河南省眼
外伤学术会议召开;1973~1976年,受卫生部和解放军总后的委托,河南医科大学
先后举办了5期全国及全军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学习班;1982年至今,全国眼外伤
职业眼病学组举办了10期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学习班,参加医师近2000人,50多
位专家、教授应邀授课。一些医学院校在70年代末期开始培养眼外伤专业硕士及博
士研究生,如今已有近百名硕士以上学历的眼外伤专业人才在我国的各级医院眼科
和研究院所起着学术骨干作用。国内一些眼外伤治疗中心长期接收培养进修医师。
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防治工作的发展,使专业技术、临床治
疗水平和学术水平得到提高,使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成为我国专业人员队伍最庞大
、学术研究工作最活跃的学组之一。
3.创办专业杂志: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领导下,1979年眼外伤职业眼病
学组经过1年的努力,创办了《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从1997年开始杂志从季刊
改为双月刊,版面扩大为大16开,每期120页,现已发行21卷,共89期,订数700
0多册,成为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为促进眼外伤职业眼病乃至眼科学的发展和学术
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一定贡献。杂志设有论著、临床实践、调查报告、经验介绍、学
术探讨、病例报告、综述、通讯园地等栏目,报道范围涉及眼外伤、职业眼病的各
个方面内容,是国际上惟一专题报道眼外伤职业眼病方面信息的定期杂志。
4.出版专著:袁佳琴(1955)、赵金甲教授(1959)分别撰写的《工业眼科
学》及杨敬文、孙民德教授(1983)编著的《工厂常见眼病防治》,对普及职业眼
病知识、提高对职业眼病的认识、促进防治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张效房教授
(1976)的《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丁云鹏教授(1979)的《眼外伤》、张效
房、杨景存教授(1984)的《机械性眼外伤》、蔡用舒教授(1988)的《创伤眼科
学》、张效房、杨进献教授(1997)的《眼外伤学》以及其他专著,汇集了国内外
眼外伤研究的结晶,成为眼外伤专业的中文经典著作,对指导眼科临床医师、战场
卫生救护人员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眼外伤研究人员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5.国内外学术交流:我国在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工作,方格定位法获得国内外的公认。张效房教授自1980年起先后应邀到美、日等
国10所大学和研究所讲学,获得高度评价,提高了我国眼外伤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学
术地位;张效房、惠延年教授任国际眼外伤学会理事会理事至今;张效房教授任美
国《Journal of Eye Injury》(不定期刊)编委。1979至1999年间,眼外伤职业
眼病学组分别在大连、昆明、天津、深圳、襄樊、张家界、咸阳、沈阳、厦门和北
海等地举办的10届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学术会议;《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分别在
1992年和1998年主办了2次眼外伤学术交流会,这些会议均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眼外
伤职业眼病基础研究、临床诊断、预防、治疗等各方面学术水平的提高。1988、1
993、1996年在我国郑州世界眼科基金会和美国联邦眼外伤注册中心分别参与主办
了3次国际眼外伤学术会议,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以色列、埃及、波兰及伊
朗等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眼外伤学界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了专题演讲,
2000多位国内外眼科医生参会,不仅促进了国际间眼外伤学方面的学术交流,而
且增进了中外眼科学者间的友谊。
总之,我国的眼外伤职业眼病研究人员队伍,伴随着共和国经济基础的发展,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已能很好地肩负起12亿国民眼保健的重任。他们的辛勤
工作,使我国的眼外伤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在进入
新世纪的时刻,让我们铭记50年来为共和国眼外伤职业眼病防治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的功臣们。今天,我们能够看的更高、更远,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明天
,我们要飞得更高更远,那不仅需要前人为我们插上翅膀,更需要我们努力地工作
四、眼外伤研究的发展趋势
20世纪后期,尽管眼科学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但在眼外伤研究领域中,仍存
在许多问题。临床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重症开放性眼球损伤的治疗、重症眼外
伤引起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眼球萎缩的预防及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早期
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方法、眼球和视神经挫伤的有效治疗方法、眶壁骨折复视的消除
和眼位的恢复等;基础研究方面包括交感性眼炎的发病机制、眼球创伤后视觉损伤
机制、化学性烧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电磁波损伤的机制及其防护等。由此可见未
来眼外伤研究的发展趋势:
1.更加重视眼外伤流行病学、统计学方面的调查研究:流行病学方面的调查
研究,将显示眼外伤疾患的总体发病率,发病时间、地点、场所和原因,以及所造
成的盲目、低视力和社会负担等情况,为眼外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目
前,许多发达国家均开展了建立在人口基数上的眼外伤人数数据普查工作,建立了
重症眼外伤国家注册统计中心、国家住院疾病统计分析中心等机构,定期分析眼外
伤发生及治疗情况,提出确切有效的预防措施。我国目前尚缺乏以人口基数为基础
的眼外伤发生率及致盲情况的系统资料;各地区临床统计资料项目设计欠规范,无
法进行统一分析,且与发达国家的统计资料无法接轨;缺乏深入的学术讨论与合作
研究。21世纪,希望我国能尽早建立眼外伤注册中心,采用规范的眼外伤资料统计
标准,开展建立在全国人口基础上的流行病学调查,每年进行全国范围内的住院眼
外伤病例的统计分析,为制定防治眼外伤的战略规划提供可靠信息。
2.强化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20世纪医学的发展,得益
于动物实验、细胞培养、多中心大规模临床合作研究。许多发达国家对眼科疾病进
行了多中心的联合研究,得到了公认有效的、重复性好的防治方法。目前我国的临
床眼外伤研究,多为分散状态,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多未经他
人重复验证,因此无法被公认和采用,只能束之高阁。这类普遍存在的研究缺陷,
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临床大量眼外伤病例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临床眼外伤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组织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合作研究,确定疾病的诊断程
序和有效治疗方法,势在必行。对于眼外伤基础理论研究,国内有条件的研究中心
,应共同努力,联合攻关,争取取得创新性的突破。
3.继续进行临床眼外伤疾患的诊断分度或分级工作:随着对疾病发生发展规
律的掌握、诊疗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化,采用分度或分级的方式对疾病的严重程
度和视力预后进行描述,是临床工作的发展趋势。眼外伤疾患适合进行临床分度的
内容较多,包括机械性眼外伤导致开放性眼球损伤的程度、眼内容脱出多少、眼部
挫伤的程度、前房积血多少、眼内炎的严重程度、辐射性损伤的程度等。利用智能
化的诊断仪器,可对因外伤而导致的眼部功能及结构的异常进行定量诊断,因此这
类仪器将在眼外伤领域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我国临床眼外伤病例较多的优
势,开展多中心联合观察研究,争取使我国眼外伤临床诊断分度及分级工作走在世
界的前列。
4.临床和基础研究向纵深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临床研究已由以往的病例
报告、简单的临床统计分析及回顾性分析,逐渐向多因素分析、前瞻性及多中心联
合研究的方向发展;基础研究已从细胞水平发展至分子水平。目前我国临床眼外伤
前瞻性及多因素分析性研究很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重视统计
学和数理知识的学习,科学地分析临床资料,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进而才能得到
理性认识。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此方面的差距应当引起教育机构、尤其是研究生教育
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者,而不是手术匠。国外眼外伤基
础研究已经进入分子水平,而我国有关分子水平研究报道甚少,重视分子生物学技
术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是我国今后眼外伤学研究人员的重任。相信分子生物学
技术将对眼外伤研究领域中重大问题的解决发挥重要作用。
5.分工精细化,运用知识综合化,研究手段现代化:目前我国正在形成和建
立一些有关开放性眼球损伤、眼挫伤、热烧伤、化学烧伤、辐射性损伤等研究及临
床治疗中心,以及工业眼外伤和职业眼病防治中心。分工精细的专业研究系统,使
眼外伤各个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对眼外伤的处理是眼科综合知识的应用。眼外伤
专业医师必须掌握眼科学各个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善于应用新技术、新疗法,
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新世纪眼外伤研究的发展做出我们新的贡献。
6.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及仪器设备:21世纪电子计算机的普
及应用,将极大地加快社会文明的进程。信息技术将成为新世纪的灵魂,互联网将
成为我们获取知识和技术的有效手段。眼外伤专业医师应当勤奋学习,努力掌握新
生事物,跟上时代的潮流,把握时代的脉搏,为新世纪眼外伤领域的研究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21世纪眼外伤研究领域充满着挑战,同时也充满机遇,我们要勇敢
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抓紧机会、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争取使我国眼
外伤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
北京最好的眼科医院有北京同仁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等。北京最好的眼科医院之一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创建于1886年(清光绪12年),是一所以眼科、耳鼻咽喉科和心血管疾病诊疗为重点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同仁”字号和图徽是国家商标局认定的国内医疗服务业首家驰名商标。眼科和耳鼻咽喉科技术实力雄厚。眼科的眼底病、眼外伤、青光眼、角膜移植、眼部整形、激光诊疗;耳鼻咽喉科的人工耳蜗植入、全耳再造、听力康复、头颈肿瘤治疗、气管异物取出、鼻内窥镜技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治疗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始建于1953年,已有50年的发展历史。它不仅是全军眼科中心,也是全军眼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现拥有国内一流的医疗,教学,科研,保健设备和在国内享有盛誉的眼科专家。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保健于一体的全军重点学科。1980年被批准为国家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83年成立全军眼科中心,1998年成为眼科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目前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3名,硕士研究生75名,在校研究生26名。眼科中心在医疗、保健、教学及科研总体水平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23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听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