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小品方》(卷1-5)粗校

医案日记 2023-06-08 05:02:51

《小品方》(卷1-5)粗校

《经方小品》。

十二卷。

东晋·陈延之撰。

约撰于公元454-473年。

总目、

卷一调治三焦、胸痹、胸胁及心腹胀满冷痛、下痢、咳嗽上气奔豚、水肿诸方;

要方第一卷

所治如下:

调三焦诸方

治胸痹诸方 治胸胁痰冷气满诸方 治心腹胀满冷痛诸方 治下利诸方 治咳嗽上气诸方 治气逆如奔豚状并诸汤方 治虚满水肿诸方 上七件

治胸痹诸方

橘皮汤,治胸痹方。胸痹之候,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唾燥呕沫是也。 橘皮(一升)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上三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栝蒌子汤,治胸痹方。 栝蒌子(一枚) 枳实(三两) 半夏(四两,洗) 薤白(三斤) 凡四物,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胸胁痰冷气满诸方

通气汤,主胸胁满气噎方。 半夏(八两,洗) 生姜(六两) 桂肉(三两) 吴茱萸(三十枚) 凡四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半夏麦门冬汤,治胸满短气方。 半夏(一升,洗) 麦门冬(一升) 生姜(八两) 桂肉(二两) 葱白(一虎口) 白蜜(二合) 淡竹叶(一虎口) 甘草(一两) 凡八物,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茱萸汤,治胸中积冷,心下痰水,烦满汪汪,不下饮食,心胸应背欲痛方。 生姜(五两) 人参(一两) 半夏(三两,洗) 桂肉(三两) 吴茱萸(三两) 大枣(三十枚) 炙甘草(一两)

凡七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纳白蜜五合,分三服。

生姜汤,治中冷失声,及服诸冷物食冷,心下强痛,或上气方。 生姜(一升) 半夏(五两,洗) 附子(二两,炮) 吴茱萸(三百枚) 凡四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半夏橘皮汤,治胸中冷痰气满,不欲食饮方。 半夏(五两,洗) 橘皮(二两) 桂肉(四两) 茯苓(三两) 人参(一两) 白术(三两) 生姜(五两) 细辛(一两) 甘草(二两,炙) 凡九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

半夏茯苓汤,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心下汪洋漕烦,或水鸣多吐,口清水自出,心胁弦急胀痛,不欲食,此皆胃气受冷故也,其脉喜沉弦细迟,方悉主之。若宜取利者,加大黄;须微调者,用干地黄佳。

半夏(五两,洗) 生姜(五两) 茯苓(三两) 旋复花(一两) 细辛(二两) 橘皮(二两) 桂肉(二两) 人参(二两) 桔梗(二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凡十一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病者先时喜有水下者,用术三两,除旋复花,去下便调瘥也。

半夏枳实汤,治冷热久癖,实不能饮食,心下虚满,状如水气方。 半夏(四两,洗) 枳实(五枚) 术(三两) 桂肉(二两) 前胡(四两) 生姜(四两) 茯苓(二两) 甘草(二两) 凡八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茱萸汤,治胃脘有寒病,烦满不受饮食,饮食呕逆方。 吴茱萸(五两) 蜀椒(一合) 桂肉(一两) 大枣(二十枚) 半夏(一升,洗) 人参(一两) 小麦(一升)

凡七物,以水一斗,煮小麦令熟,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茱萸汤,治胃中冷,胸中逆满方。 吴茱萸(一两) 甘草(一两) 桂肉(一两) 栀子(七枚) 生姜(三两) 当归(一两) 生竹叶(一把) 麦门冬(一两) 芍药(一两) 凡九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二合,分三服。

茱萸汤,治胸中少气,昼日少瘥,夜卧欲绝,腰背喜痛,手足逆冷,食不得味,时时呕吐,阴不足阳有余方。 吴茱萸(一升) 甘草(一两) 五味子(一两) 人参(三分,一方一两) 生姜(二两) 凡五物,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六合,分再服。

游气汤,治五脏有余寒虚气、劳气、惊忧气,其人喜悸,胸中热,上下无常,多悲伤,气流四肢常肿,齐四边核赤肿,小便不利方。

厚朴(四两) 桂肉(五两) 人参(二两) 茯苓(四两) 半夏(二两,洗) 黄芩(二两) 生姜(八两) 陈枳实(五枚) 甘草(二两) 凡九物,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三服。

治胸胁不利,腹中胀,气急妨闷,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洗去滑) 生姜(一斤,合皮切) 桂心(六两) 槟榔仁(二两,末。) 上四味,细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四合,绞去滓,分温五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快利为度。忌羊肉、饧、生葱、油腻。

治心痛腹胀满冷痛诸方

治腹气满,厚朴汤方。 厚朴(八两) 陈枳实子(五枚) 甘草(三两) 桂肉(二两) 大黄(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枚) 凡七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温脾汤方,治除冷实,肠胃中实,始作滞下,腹痛自下佳。 干姜(三两) 附子(三两) 人参(三两) 大黄(三两) 甘草(二两) 凡五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温胃汤,治胃气不平,时胀满,或呕,不能饮食方。 附子(一两,炮) 当归(一两) 干姜(五分) 椒(三合) 厚朴(半两) 人参(一两) 橘皮(一两) 芍药(一两) 甘草(一两) 凡九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当归大黄汤,治冷气牵腰背胁内痛,少腹坚,小便难且不禁,尺脉牢实者方。 当归(三两) 干姜(一两) 吴茱萸(五合) 桂肉(三两) 芍药(二两) 人参(一两) 大黄(二两) 甘草(二两) 凡八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芍药汤,治虚羸腹中痛,补益气力方。 芍药(三两) 茯苓(二两半) 当归(二两) 生姜(二两) 麦门冬(二两) 桂肉(一两) 大枣(二十枚) 甘草(一两) 凡八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寒疝心腹疼方。

夫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疼痛,灸刺诸药所不治者,桂枝汤加乌头汤主之。 桂肉(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乌头(五枚,破之,以蜜一升,煎取五合,汤成纳之) 凡六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纳蜜煎,分服五合,日三。

解急蜀椒汤,主寒疝心痛如刺,绕脐绞痛,腹中尽痛,白汗自出,欲绝方。 蜀椒(三百枚,一方二百枚) 附子(一枚) 粳米(半升) 干姜(半两) 半夏(十二枚) 大枣(三十枚) 甘草(一两) 凡七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汤成热服一升,不瘥复服一升,数用治心痛最良。一说寒气心腹痛,槎搅困急欲死,解结逐寒下气止痛方良。

芎汤,治卒寒,腹中拘急痛方。 芎(一两) 当归(一两) 桂肉(一两) 黄芩(半两) 芍药(一两) 干姜(半两) 杏仁(三十枚) 甘草(一两) 凡八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当归汤,主心腹绞痛,诸虚冷气满方。 当归(三两) 干姜(四两) 甘草(二两) 芍药(三两) 厚朴(三两) 黄芪(二两) 蜀椒(一两) 半夏(三两,洗) 桂心(三两) 人参(二两) 凡十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强人服一升,羸人服八合,大冷者加附子一枚。

治寒冷腹痛,茱萸汤方。 茱萸(二升) 甘草(一两) 人参(一两) 桂肉(一两) 生姜(一斤) 半夏(一两,洗) 小麦(一斤) 当归(二两) 凡八物,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服一升,日三。

治久寒坚,数吐下之,止痛温中,七物当归汤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干地黄(二两) 干姜(二两) 人参(二两) 阿胶(一两) 黄芪(三两)

凡七物,以劳水一斗,煮取三升,服七合,日三。

治寒疝腹中痛,及诸胁痛里急,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方。 当归(三两) 生姜(三两) 芍药(三两) 羊肉(三斤) 凡四物,以水一斗二升,煮肉令熟烂,出肉纳诸药,煎取三升,服七合,日三,试用验。

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其寒,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 细辛(二两) 凡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温中当归汤方,治暴冷,心腹刺痛,面目青,肉冷汗出,欲霍乱吐下,脉沉细者,及伤寒毒冷,下清水,变作青白滞,及先作青白滞后,复清水者悉主之,此方可以调诸冷病也。 当归(二两) 人参 干姜 茯苓 厚朴 青木香 桂肉 桔梗 芍药 甘草(各二两)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日三服,不耐青木香者,以犀角一两代之。忌海藻、菘菜、猪肉、醋物、生葱等。

凡厥心痛,与背相引,喜瘛疭,如物从后触其心,身伛偻者,肾心痛也。

厥心痛,腹胀满,心痛尤甚者,胃心痛也。

厥心痛,痛如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灰状,不得叹息者,肝心痛也。

厥心痛,卧若从居心间痛,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

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腹中痛,发作种聚,行来上下,痛有休止,腹中热,喜涎出,是蛔虫咬也。

九痛丸,主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生来心痛,方悉主之。并治冷肿上气,落马堕车方。 附子(二两) 巴豆仁(一两) 生狼毒(一两,炙令极香,抨) 人参(一两) 干姜(一两) 吴茱萸(一两) 六味蜜和,空腹服如梧子三丸,卒中恶腹痛,口不言,二日一服。连年积冷,流注心胸者,亦服之,好好将息,神验。

又方 桃白皮煮汁,空腹以意服之。

凡暴心痛,面无色,欲死方。 以布裹盐如弹丸,烧令赤,置酒中消,服之。

治两胁痛方。 以热汤浸两手足,冷又浸之。

七气丸,治七气。七气为病,有寒气、怒气、喜气、忧气、恚气、愁气、热气。此七气为病,皆生积聚,坚牢如坏在腹,中,心痛烦怨,不能饮食,时去时来,发作有时,每发痛欲绝也。其寒气则吐逆,心下胀满;其热气则慌惚闷乱,常如眩冒,失精;其怒气则不可当,热病上荡心,短气欲绝,不得息;其恚气则积聚心下,不得食饮;其喜气则不可疾行久立;其忧气则不可苦作,卧不安席;其愁气则恕忘,置物四旁,不复忆处,四肢手足跗肿,不得举。亦治产生早起中风余疾也。 大黄(十分,炮) 人参(三分) 椒(二分,熬) 半夏(三分,炮) 乌头(五分,炮) 桔梗(三分) 细辛(三分) 茱萸(三分,熬) 干姜(三分) 菖蒲(三分) 茯苓(三分) 芎(三分) 紫菀(三分) 甘草(三分) 石膏(三分) 柴胡(三分) 桃仁(三分) 凡十七物,冶合下筛,和以蜜,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至十丸为度。

治伏梁心积方。 铜器盛白马尿一升,旦旦服之,妙。

治凡所食不消方。 取其余类烧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陆光录说:有人食桃,有不消作病,时已晚,无复桃,就树间得槁桃子烧服之,登吐出,病即瘥。

治下利诸方

黄连汤,治春月暴热,解脱饮冷,或眠湿地,中冷腹痛,下青黄汁,疲极欲死方。 黄连(四两) 当归(三两) 干姜(三两) 厚朴(二两) 凡四物,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冷彻赤白滞下不断,变成赤黑血汁,如烂鱼肠,腹痛枯瘦,不能饮食方。 黄连(四两) 吴茱萸(三两) 当归(三两) 石榴壳(二两) 凡四物,以水三升,渍黄连一宿,明旦更加三升水,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杂下方。第一下赤;二下白;三下黄;四下青;五下黑;六固病下,下如瘀赤血;七久下;八下不可止;九连年下;十卒下;十一下少血数;十二霍乱而下;十三下如舍水;十四下已则烦;十五息下,一作一止;十六下而不欲食;十七食无数,但下者;十八下但欲饮水;十九重下;二十杂错不可名状,合二十种下,江夏太守以此法治,是下尽愈方。 黄连(一两) 黄柏(一两) 熟艾(一两) 附子(一两,炮) 甘草(一两) 干姜(二两) 乌梅(二十枚,去核取肉,熬之) 凡七物,合捣下筛,蜜和丸,如大豆,饮服十丸,渐渐至二十丸,日三。

青要结肠丸,治热毒下不绝,不问久新,悉治之方。 苦参 橘皮 阿胶(炙) 独活 芍药 黄连 蓝青(一方干姜四分代) 鬼臼 黄柏 甘草(各四分) 凡十物,合捣下筛,蜜烊胶和之,并手捻作丸,如梧子,干以饮服十丸,日三,不知稍增。

久卒赤白下方。 烧马屎一丸作灰,分服。酒、水随意服。已试,良

治青下、白下,姜附散方。 干姜 附子(炮) 皂荚(炙,去子) 上三味,等分,捣筛为散,饮服方寸匕,不过再服即愈。亦可丸服。

治咳嗽上气诸气

治咳嗽,紫菀七味汤方。 紫菀(半两) 五味子(一两) 桂心(二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两仁,碎) 干姜(四两) 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上药切,以水九升,前取二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蒜、面、腥腻。

治咳,生姜五味子汤方。 五味子(五合) 生姜(八两) 紫菀(一两) 半夏(二两,洗) 吴茱萸(一两) 款冬花(半两) 细辛(一两) 附子(一枚,炮)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炙) 桂心(一两)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温三服。老人可服五合。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羊肉、饧、生菜、醋物、生葱 。

治咳逆,喉中如水鸡声,贝母汤方。 贝母 甘草(炙,各二两) 麻黄(去节) 桂心(各四两) 半夏(洗) 干姜(各三两) 杏仁(七十枚,去尖皮两仁者熬) 上七味,切,以水二斗三升,先煮麻黄,得十沸,纳药,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葱、羊肉、饧。

治咳而上气,咽中如水鸡声,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二枚) 麻黄(去节) 生姜(各四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如大钱许,八枚,洗) 大枣(七枚,擘) 上九味,切,以东流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菜。

治咳嗽上气,呼吸攀绳,肩息欲死,覆杯汤方。 麻黄(四两) 甘草(二两) 干姜(二两) 桂肉(二两) 贝母(二两) 凡五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再服即愈。

沃雪汤,治上气不得息卧,喉中如水鸡声,气欲绝方。 麻黄(四两) 细辛(二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四两) 半夏(四两) 桂心(一两) 凡六物,以水一半,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投杯即得卧,一名投杯汤。令得汗,汗多喜不得眠,汗者一服,消息后服。

治气逆如奔豚状并诸汤方

黄帝问金冶子曰:惊为病,如奔豚,其病奈何?金冶子对曰:惊为奔豚,心中踊踊,如车盖惊,人所恐,五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狂痴欲走,闭眼谬言,开眼妄语,或张面目,不相取与,众师不知,呼有所负,奔豚汤主之。黄帝曰:善。

黄帝问金冶子曰:忧思奔豚,何以别之?金治子对曰:忧思奔豚者,气满支心,心下烦乱,不欲闻人入声,发作有时,乍差乍剧,吸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众师不知,呼有触忤,奔豚汤主之。黄帝曰善。

师曰:病如奔豚者,气从少腹起,上冲喉咽,发作欲死,复还生,皆从惊恐得之,肾间有脓故也。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者,皆从惊发。得之火邪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若新亡财,为县官所捕迫,从惊恐者,治用鸱头铅丹,复余物未定,所言奔豚者,病人气息逆喘迫上,如豚奔走之状,奔豚汤主之。

治卒伤损,食下则觉胸中偏痛,栗栗然,水浆下亦尔,问病与相应,急作此方。 生李根(一斤,细锉之)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桂心(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

奔豚汤,治虚劳五脏气之损,游气归上,上走时若群豚相逐憧憧,时气来便自如坐惊梦,精光竭不泽,阴痿,上引少腹急痛,而乍热赤色,喜怒无常,耳聋,目视无精光方。 葛根(八两,干者) 生李根(切,一升) 人参(三两) 半夏(一升,洗) 芍药(三两) 当归(二两) 桂心(五两) 生姜(二片) 甘草(炙,二两) 上九味,切,以水二斗,煮得五升,温服八合,日三,不知稍增至一升,日三。忌羊肉、饧、生葱、海藻、菘菜等。

所言如奔豚之状者,是病人气如豚奔走,气息喘迫上逆之状也。汤方用奔猪者,谓雄豚豭斗子是,先逐之,使奔之,然后杀取血及脏合药也。

葛根奔豚汤方。 葛根(八两,干者) 生李根(一升,去皮) 人参(三两) 术(二两) 半夏(一升,洗,炙) 芍药(三两) 当归(二两) 桂肉(五两) 生姜(一斤) 甘草(二两) 凡十物,以豚汁二斗,煮得五升,温服八合,日三。

牡蛎奔豚汤,治奔豚,气从少腹起冲胸,手足逆冷方。 牡蛎(三两,熬) 桂心(八两) 李根白皮(一斤,切) 甘草(三两,炙)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七升,煮取李根皮,得七升,去滓,纳余药再煮,取三升,分服五合,日三夜再。忌生葱、海藻、菘菜。

治手足逆冷,胸满气促,从脐左右起,郁冒者,奔豚汤方。 甘草(四两,炙) 李根白皮(一斤,切) 葛根(一斤) 黄芩(三两) 桂心(二两) 栝蒌(二两) 人参(二两) 芎(一两)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再。忌海藻、菘菜、生葱。

又方,桐君说。 伏出鸡卵壳中白皮 梨木灰 麻黄(去节) 紫菀(各等分) 上四味,捣下筛,作丸、散,随宜酒服十丸,如梧子,散者方寸匕。治三十年喉中结气咳逆立瘥也。亦可水煮为汤,以意分之。

治虚满水肿诸方

治水肿,大豆汤方。 大豆(三升) 上一味,以水六升,煮令熟,出豆澄汁,更纳美酒五升,微火煎如饧,服一升,渐增之,令小下。

桃皮酒,治水肿方。 桃皮(三斤,剥去上黑皮,取里黄皮) 女曲(一升) 秫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三斗,煮桃皮,令得一斗,以五升汁渍女曲,五升汁蒸饭,酿如酒法,熟漉去滓,可服一合,日三。耐酒者增之,以体中有热为候,小便多者即是病去,便愈。忌生冷、酒、面,一切毒物。

麝香散,治水肿方。 麝香(三铢) 芫花(三分,熬) 甘遂(三分) 上三味,合下筛,酒服钱半边匕,老小钱边三分匕。亦可丸服之,强人如小豆十丸,老人五丸。

治水肿,商陆膏方。 商陆根(一斤,生者) 猪膏(一斤,先煎,可有二升) 上二味,合煎令黄,去滓,以摩肿。亦可服少许。忌犬肉。

小女曲散,治利后虚肿水肿者,服此药小便得利,止肿亦消方。 女曲(一升,生用) 干姜 细辛 椒目 附子(炮) 桂心(各一两) 上六味,为散,酒服方寸匕,不知,服二、三匕,日三。 产后虚满者大良。忌猪肉、生葱、生菜。

麻黄甘草汤,治皮中涌水,面目身体虚肿方。 麻黄(去根节,二两) 甘草(一两) 上咀三钱,水一杯,煮麻黄五沸,纳甘草八分,煎服,汗出,慎风冷。有人患气促,积久不瘥,遂成水肿,服之效。此治表实,老人和虚人不可用之,宜详。

十水丸,治水肿方。肿从头起,名为白水,其根在肺,椒目主之;肿从胸起,名为黄水,其根在脾,甘遂主之;肿从面起,名为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肿从腹起,名为气水,乍实乍虚,其根在肠,芫花主之;肿从股起,名为黑水,其根在肾,玄参主之;肿从面起至足,名为悬水,其根在胆,赤小豆主之;肿从内起,坚块,四肢肿,名为石水,其根在膀胱,桑根主之;肿从四肢起,腹肿,名为风水,其根在胃,泽漆主之;肿从腹起,名为冷水,其根在小肠,巴豆主之;肿从胸中起,名为赤水,其根在心,葶苈主之。

上十种,随其病始所在,增其所主药皆一分,巴豆四分,去心皮,冶末,合下筛,蜜丸,服如梧子三丸,得下为度,不下日三。亦可作散末,食服半钱匕,大便利,明朝复服如法,再服病愈。即禁饮食,但得食于鱼耳。

十水散,治水肿方。先从脚肿,名曰清水,其根在心,葶苈子主之;先从阴肿,名曰劳水,其根在肾,泽漆主之;先从腹肿,名曰冷水,其根在大肠,蜀椒主之;先从面目肿,名曰气水,其根在肺,桑根主之;先从手足肿,名曰心水,其根在小肠,巴豆主之;先从口唇肿,名曰黄水,其根在胃,大戟主之;先从胁肿,名曰饮水,其根在肝,芫花主之;先从腰肿,名曰肝水,其根在膈,甘遂主之;先从胸肿,名曰石水,其根在脾,茯苓主之;先从背肿,名曰鬼水,其根在胆,雄黄主之。

上十物,分等,主十水。随肿所从始,案方偏加药二分,合捣下筛。空腹以水服方寸匕,当下。水多者,减服;下少者,益之。

葱豆洗汤,治虚热及石热,当风露卧,冷湿伤肌,热菹在里,变成热风水病,心腹肿满,气急不得下头,小便不利,大便难,四肢肿,如皮囊盛水,晃晃如老蚕色,阴卵坚肿如斗,茎肿生疮如死鼠,此皆虚损,肾中有热,强取风冷,湿损脾胃故也。纳依方服诸利水药,外宜以此汤洗四肢竟,以葱豆膏敷之,别以猪蹄汤洗阴茎疮烂处及卵肿也。 葱(合青白切,一升) 蒺藜子(一升,舂碎) 赤小豆(一升) 菘菜子(一升,舂碎) 蒴藋(切,五升) 巴豆(一百枚,合心皮,打碎) 上六物,以水一石二斗,煮取八斗,以淋洗身肿处。

葱豆膏,猪蹄汤方在本方。

葶苈子回神酒,治风水通身洪肿,肉如裂者,服之小便利,自随消方。 春时酿清酒五斗(一方五升,)葶苈子三升,熬,著酒中渍再宿,便服一合,以渐增之,病去,小便利,肿自消灭及缩也。神良,有验。若不得春酒,余极好酒亦佳。

水肿尿泣,用乌犍牛尿半升,空腹饮,小便利良。

卷二治头面风、喉痛、暴厥、中风、狂妄噤痉、脚弱诸方,

治头面风(论杂风状)诸方

说曰:风者,四时五行之气也,分布八方,顺十二月,终三百六十日。各以时从其乡来为正风,在天地为五行,在人为五脏之气也。万物生成之所顺,非毒厉之气也。人当触之过,不胜其气,乃病之耳,虽病然有自瘥者也,加治则易愈。其风非时至者,则为毒风也,不治则不能自瘥焉。

今则列其证如下:

春甲乙木,东方清风,伤之者为肝风,入头颈肝俞中。为病多汗,恶风,喜怒,两胁痛,恶血在内,饮食不下,肢节时肿,颜色苍,泄,嗌干鼽衄。

夏丙丁火,南方汤风,伤之者为心风,入胸胁腑脏心俞中。为病多汗,恶风,憔悴,喜悲,颜色赤,洞泄清谷。

仲夏戊己土,同南方汤风,伤之者为脾风,入背脊脾俞中。为病多汗,恶风,肌肉痛,身体怠惰,四去不欲动,不嗜食,颜色黄,憙因人虚实之变。阳气有余,阴气不足者,则内外生热,在中者令人喜饥。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者,则内如有寒从中出,肠鸣而痛。

秋庚辛金,西方凉风,伤之者为肺风,入肩背肺俞中。为病多汗,恶风,寒热,咳动肩背,颜色白,霈然病疟,昼瘥夕甚。

冬壬癸水,北方寒风,伤之者为肾风,入腰股四肢肾俞中。为病多汗,恶风,腰脊骨肩背颈项痛,不能久立,便出曲难不利,阴痹,按之不得小便,腹胀,面庞然有泽,肿,时眩,颜色黑,令人厥。

上四时正气之风,平人当触之过,得病证候如此。

四时风总名:春九十日清风,夏九十日汤风,秋九十日凉风,冬九十日寒风,其气分布八方,亦各异名也。太一之神,随节居其乡各四十五日,风云皆应之。

今列其风名如下:

东北方艮之气,立春王,为条风,一名凶风,王四十五日。

东方震之气,春分王,为明庶风,一名婴儿风,王四十五日。

东南方巽之气,立夏王,为清明风,一名弱风,王四十五日。

南方离之气,夏至王,为景风,一名大弱风,王二十七日,合仲夏也。

仲夏中央之气,主立八方之气,戊己王十八日,合夏至合四十五日,风名同。

西南方坤之气,立秋王,为凉风,一名谋风,王四十五日。

西方兑之气,秋分王,为阊阖风,一名刚风,王四十五日。

西北方乾之气,立冬王,为不周之风,一名折风,王四十五日。

北方坎之气,冬至王,为广莫风,一名大刚风,王四十五,

上八方之风,各从其乡来,主长养万物,人民少死病也。

八方风不从其乡来,而从冲后来者,为虚邪,贼害万物,则人民多死病也。故圣人说避邪如避矢也。邪者,风也。今人寿夭多病,是不知避邪也。

为病证候如下:

凶风之气内舍大肠中,外在胁腋骨下四肢节解中,书本遗其病证,今无也。

婴儿风为病,令人筋纫湿。其气内舍肝中,外在筋中。

弱风为病,令人体重。其气内舍胃中,外在肉中。

大弱风为病,令人发热。其气内舍心中,外在脉中。

谋风为病,令人弱,四肢缓弱也。其气内舍脾中,外在肌中。

刚风为病,令人燥,燥者枯燥瘦瘠也。其气内舍肺中,外在皮中。

折风为病,则因人,脉绝时而泄利,脉闭时则结不通,喜暴死也。其气内舍小肠中,外在右手太阳中。

大刚风为病,令人寒,寒者患冷,不能自温也。其气内舍肾中,外在骨中、脊膂筋中也。

上八风,从其冲后来者,为病如此。

新食竟取风为胃风,其状恶风,颈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饮不下,胀满,形瘦,腹大,失衣则填满,食寒则洞泄。

因醉起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渴,近衣则身热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解惰,不欲自营。

新沐浴竟取风为首风,其状恶风,面多汗,头痛。

新房室竟取风为泄风,其状恶风,汗流沾衣。

劳风之为病,喜在肺,使人强上,恶风,寒战,目脱,涕唾出,候之三日中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则微有清黄脓涕如弹丸大,从口鼻中出为善也,若不出则伤肺。

风者其气喜行而数变,在人肌肤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动静乃变其性,其证如下:

有风遇寒则食不下,遇热则肌肉消,寒热。

有风遇阳盛则不得汗,遇阴盛则汗自出。

肥人有风,肌肉厚则难泄,喜为热中目黄。

瘦人有风,肌肉薄则恒外行,身中寒,目泪出。

有风遇实则腠理闭,则内伏,令人热闷;若因热食,汗欲通,腠理得开,其风自出,则觉肉中如针刺,步行运力欲汗,亦如此。

有风遇虚,腠理开则外出,凄然如寒状,觉身中有如水淋,时如竹管吹处。

治口眼相引僻者方。 以生鳖血涂之,以桑钩钩吻边挂著耳也。血干复涂之,用白酒胜血。

眼眶动,口唇动,偏,皆风入脉故也,急服小续命汤,摩神明膏。

治喉痛(喉痹)诸方

治喉痹,卒不得语方。 浓煮桂汁服一升,覆取汗。亦可末桂著舌下,大良。

又方 取炊甑荜烧作屑,三指撮,少水服之,即效。

又方 浓煮大豆汁含之,无豆煮豉亦良。

治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下入,七八日即杀人,治之方。 熬杏仁熟捣,蜜丸如弹子,含咽其汁,亦可捣杏仁末,帛裹含之。

治喉中卒毒攻痛方。 章陆根,切,炙令热,隔布熨之,冷转易,立愈。

苦酒热熬敷喉,亦疗喉痹。 鸡子一个治喉病。

治风诸方

丹参膏,治伤寒时行贼风恶气方。 在外即肢节麻痛,喉咽痹,寒入腹则心急胀满,胸胁痞塞。内则服之,外则摩之。并瘫缓不随,风湿痹不仁,偏枯拘屈,口耳聋齿痛,头风痹肿,脑中风动且痛,若痈结核漏瘰疬坚肿未溃,敷之取消,及丹疹诸肿无头欲状骨疽者,摩之令消,及恶结核走身中者,风水游肿,亦摩之。其服者如枣核大,小儿以意减之,日五服,数用之悉效。 丹参 蒴藋(各三两) 莽草叶 踯躅花(各一两) 秦胶 独活 乌头 川椒 连翘 桑白皮 牛膝(各二两) 十二物,以苦酒五升,油麻七升 煎令苦酒尽,去滓,用如前法,亦用猪脂同煎之。若是风寒冷毒,可用酒服。若毒热病,但单服,牙齿痛单服之,仍用绵裹嚼之,比常用猪脂煎药。有小儿耳后疬子,其坚如骨,已经数月不尽,以帛涂膏贴之,二十日消尽,神效无比。

治中风喑癔不随痛肿诸方

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甘草(一两) 麻黄(一两) 防风(一两半) 防己(一两) 人参(一两) 黄芩(一两) 桂心(一两) 附子(一枚,大者,炮) 芎(一两) 芍药(一两) 生姜(五两) 上十一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服三四剂必佳。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有人脚弱服此方,至六七剂得瘥。有风疹家,天阴节变辄合之,可以防喑癔也。

羌活汤,治中柔风,身体疼痛,四肢缓弱,欲作不随方。 羌活(三两) 桂肉(三两) 生姜(六两) 干地黄(三两) 葛根(三两) 芍药(三两)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凡八物,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

治中风不语

独活一两,酒二升,煎一升,大豆五合,炒有声,以药酒热投,盖之良久,未瘥再服。

治狂妄噤痉诸方

远志汤,治中风,心气不定,惊悸,言语谬误,恍恍惚惚,心中烦闷,耳鸣方。 远志(三两,去心) 茯苓(二两) 独活(四两) 甘草(二两) 芍药(三两) 当归(二两) 桂肉(三两) 麦门冬(三两半,去心) 生姜(五两) 人参(二两) 附子(一两,炮) 黄芪(三两) 凡十二物,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服八合,人羸可服五合,日三夜一。

张仲景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烦,发作心乱,恶寒引日,不欲饮食,秘方。 麻黄(五分,去节) 独活(五分) 细辛(一分) 黄芪(二分) 黄芩(三分) 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一服即小汗出,两服大汗出,即愈。

治卒发狂方。用其人著地,以冷水淋其面,终日淋之。

治脚弱诸方

风毒中人,多不即觉,或因众病乃觉也。其状或有见食呕吐、憎闻食臭,或有腹内痛兼下,或胸中冲悸,不欲见光明,或精神昏愦,或喜妄语错乱,或壮热头痛,或身酷冷、疼,或喜举体转筋,或两脚微肿,或直痹,或膝至脚不仁、时缓纵不随。此皆脚病之证也。

治转筋方。 以白醋煮粉,令一沸,因以洗足腓至足,立愈。

脉浮大者,病在表;沉细者,病在里。其脉浮大紧驶者,三品之中最恶脉也。

脚气脉三种,以缓脉为轻,沉紧为次,洪数者为下。

卷三治渴痢、虚劳、遗精、失眠诸方;

治渴利诸方

论曰: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医者多不知其疾,所以古方论亦缺而不言,今略陈其要。按《洪范》稼穑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饧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皆能甜也。足明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则上蒸精气,气则下入骨髓,其次以为脂膏,其次为血肉也。其余别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余也。臊气者,五脏之气;咸润者,则下味也。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变,其色清冷,则肌肤枯槁也。犹如乳母,谷气上泄,皆为乳汁。消渴疾者,下泄为小便,此皆精气不实于内,则便羸瘦也。

又肺为五脏之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即肺润,若下冷极,即阳气不能升,故肺干则热,故《周易》有否卦,乾上坤下,阳阻阴而不降,阴无阳而不升,上下不交,故成痞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盖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则不上,此板终不可得润也。火力者,则为腰肾强盛也。常须暖将息,其水气即为食气,食气若得暖气,即润上而易消下,亦免干渴也。是故张仲景云:宜服此八味肾气丸,并不食冷物及饮冷水,今亦不复渴,比频得效,故录正方于后耳。

凡此疾与脚气,虽同为肾虚所致,其脚气始发于二三月,盛于五六月,衰于七八月。凡消渴,始发于七八月,盛于十一月、十二月,衰于二月、三月,其故何也?夫脚气者,拥疾也,消渴者,宣疾也,春夏阳气上,故拥疾发,即宣疾愈也。秋冬阳气下,故宣疾发,即拥疾愈也。审此二者,疾可理也。又宜食者,每间五六日空腹一食饼,以精羊肉及黄雌鸡为臛,此可温也。若取下气,不食肉,菜食者,宜煮牛膝、韭、蔓菁;又宜食鸡子、马肉,此物微拥,亦可疗宣疾也。拥之过度,便发脚气,犹如善为政者,宽以济猛,猛以济宽,随事制度,使宽猛得所,定之于心,口不能言也。

又庸医或令吃栝蒌粉,往往经服之,都无一效。又每至椹熟之时,取烂美者,水淘去浮者餐之,候心胸间气为度,此亦甚佳。生牛乳暖如人体,渴即细细呷之亦佳。

张仲景云:足太阳者,是膀胱之经也,膀胱者是肾之腑也,而小便数,此为气盛,气盛则消谷,大便硬;衰则为消渴也。

男子消渴,饮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肾气丸主之,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茯苓(三两) 山茱萸(五两) 泽泻(四两) 牡丹皮(三两) 附子(三两,炮) 桂心(三两) 上药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丸,少少加,以知为度,忌猪肉、冷水、芜荑、胡荽、酢物、生葱。

说曰:少时服五石诸丸散者,积经年岁,人转虚耗,石热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小便数利,则作消利。消利之病,不渴而小便自利也,亦作消渴,消渴之疾,但渴不利也。又作渴利,渴利之病,随饮小便也。又作强中病,强中病者,茎长兴,终不痿,溺液自出。亦作痈疽之病。

凡如此等,宜服猪肾荠苨汤,制其肾中石势,将饵鸭通丸便瘥也。

猪肾荠苨汤 猪肾(一具) 大豆(一升) 荠苨 石膏(各三两) 人参 茯神(一作茯苓) 磁石(绵裹) 知母 葛根 黄芩 栝蒌根 甘草(各二两)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猪肾、大豆取一斗,去滓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渴乃饮之,下焦热者,夜辄合一剂,病势渐歇即止。

鸭通汤方 白鸭通(五升,沸汤二斗半淋之,澄清取二斗汁) 麻黄(八两) 豉(三升) 冷石(二两) 甘草(五两) 石膏(三两) 栀子仁(二十枚) 上六味,咀,以鸭通汁煮六升,去滓,纳豉三沸,分服五合,若觉体冷小便快,阔其间。

若热犹盛,小便赤促,服之不限五合。宜小劳之,渐进食,不可令食少,但勿便多耳。

铅丹散,治消渴,止小便方。 铅丹(二分) 栝蒌(十分) 泽泻(五分) 石膏(五分) 赤石脂(五分) 白石脂(五分) 胡粉(二分) 甘草(十分) 凡八物,冶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增,年壮服半匕。得病一年,服药一日愈,二年二日瘥。甚者夜以水服,勿用酒。

治日饮一石许,小便不通,栝蒌丸方。 栝蒌(三分) 铅丹(三分) 葛根(三分) 附子(一分,炮), 凡四物,冶下筛,蜜丸如梧子,饮服十丸,日三。

治消渴方。 取活螺三斗,以江水一石养之,倾取冷汁,饱饮之。经日放去,更取新者渍之。

夫内消之为病,皆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内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去,而不渴也,治之枸杞汤。 枸杞枝叶(一斤,冬根三两) 栝蒌根(三两) 石膏(三两,一方无) 黄连(三两) 甘草(二两) 凡五物,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一服五合,日三。

治小便多,昼夜数十起方。 小豆生霍(一把) 凡一物,捣绞取汁,顿饮三升便愈。亦治小儿利。 消渴家忌食猪肉。

治虚劳诸方

黄芪汤,治虚劳,胸中客热,冷癖痞满,宿食不消,吐噫,胁间水气,或流饮肠鸣,不生肌肉,头痛,上重下轻,目视,惚惚志损,常躁热,卧不得安,少腹急,小便赤余沥,临事不起,阴下湿,或小便白浊,伤多方。 黄芪(三两) 人参(一两) 芍药(二两) 生姜(半斤) 肉桂(三两) 大枣(十四枚) 当归(一两) 甘草(一两,炙)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有寒加厚朴二两。忌生葱、海藻、菘菜。

增损肾沥汤,治肾气不足,消渴引饮,小便过多,腰背疼痛方。 肾(一具,猪羊并得) 远志(二两)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五味子(二合) 泽泻(二两) 干地黄(二两) 茯苓(一两) 桂心(二两) 当归(二两) 芎(二两) 黄芩(一两) 芍药(一两) 生姜(三两) 枣(二十枚) 螵蛸(二十枚,炙) 鸡膍胵里黄皮(一两) 上十七味,以水一斗五升,煮肾取一斗三升,去肾煎药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生葱、芜荑、酢物。

加减肾沥汤,治大虚内不足,小便数,嘘噏焦熇,引水浆,膀胱引急方。 肾(一具,猪羊并可用) 远志(二两,去心)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一两) 大枣(四十枚) 芎(二两) 五味子(二两) 当归(二两) 泽泻(二两) 桂心(四两) 干姜(二两) 干地黄(三两) 黄连(二两) 桑螵蛸(二十枚) 龙骨(二两) 甘草(三两,炙)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五升,如常法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芜荑等物。

黄芪汤,治虚劳少气,小便过多方。 黄芪(二两) 麦门冬(二两,去心) 大枣(三十枚,擘) 芍药(二两) 干地黄(二两) 黄芩(一两) 桂心(二两) 生姜(二两) 当归(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芜荑、猪肉、冷水。

治心虚惊悸,羸瘦者方。 荆沥二升,火煎至一升六合,分作四服,日三夜一。 肾虚腰痛,治之方。 牡丹(二分,去心) 萆薢(三分) 白术(三分) 桂心(三分) 上四味,捣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作汤服之。忌生葱、胡荽、桃李、雀肉等。

治腰痛少气,阴弱寒冷,小便清冷沥滴,阴下湿痒,少腹急,无子息方。 甘草(十四分,炙) 续断(三分) 麦门冬(三分) 薯蓣(三分) 附子(三分,炮) 干姜(二分) 棘刺(四分) 上七味,捣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忌猪肉、冷水、海藻、菘菜。

治腰痛,皆积年痛者方。 干地黄(十分) 白术(五分) 干漆(五分) 桂心(八分) 甘草(五分,炙) 上五味,捣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忌桃李、雀肉、生葱、海藻、菘菜、芜荑等。 治卒腰痛不得俯仰方。 鹿角(长六寸,烧) 上一味,捣筛为末,以酒服方寸匕。 

腰疼方。 鳖甲(一枚,炙令黄,刮削令净洁) 上一味,捣筛,空腹以汤、饮、酒服方寸匕,日三。忌人苋菜

治腰中常冷如带钱方。 甘草 干姜(各二两) 茯苓 术(各四两) 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为三服。

治梦泄诸失精众方

龙骨汤,治梦失精,诸脉浮动,心悸少急,隐处寒,目眶疼,头发脱者,常七日许一剂,至良方。 龙骨 甘草(炙,各二分) 牡蛎(三分,熬) 桂心 芍药(各四分) 大枣(四枚,擘) 生姜(五分) 上七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虚羸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三分、附子三分炮,故曰二加龙骨汤。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

薰草汤,治梦失精方。 薰草 人参 干地黄 白术 芍药(各三两) 茯神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为二服,每服如人行四五里。一方又有茯苓三两。忌桃李、雀肉、大酢、海藻、菘菜、生葱。

韭子汤,治失精方。 韭子(一升) 龙骨(三两) 赤石脂(三两) 凡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龙骨散,治男子失精,百术不治方。 龙骨(大如指,赤理锦纹者) 熏草(二两) 桂肉(二两) 干姜(二两) 凡四物,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神良。

治多汗方

治大病后,虚汗出不禁方。 粢粉豉 凡二物,分等,火熬令焦,烧故竹扇如掌大,取灰合冶,以绢囊盛,敷体立止,最验。当先熬豉末之,与粉等也。

治大病之后,虚汗不可止方。 杜仲 牡蛎 凡二物,分等,冶之,向暮卧以水服五钱匕,汗止者不可复服,令人干燥。

治发汗后,遂漏汗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此为胃干也,桂枝汤加附子主之方。 大枣(十四枚,擘) 桂枝(三两) 附子(一枚,碎之八片) 凡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百病后虚烦扰不得眠诸方 流水汤,主虚烦不得眠方。 半夏(二两,洗十遍) 粳米(一升) 茯苓(四两) 上三味,切,以东流水二斗,扬之三千遍,令劳,煮药,取五升,分服一升,日三夜再。忌羊肉、饧、醋物。有半夏必须著生姜四两,不尔,戟人咽,不审古方,何以如此,今改正之。

大乌梅汤,治被下之以后,虚烦燥不得眠,剧者颠倒,心中懊憹方。 大乌梅(十四枚,擘) 好豉(七合) 凡二物,以水四升煮梅,令得二升半,纳豉令四五沸,得一升半,分二服。

卷四治霍乱、中恶、食毒、血证、发黄诸方。

治吐下血鼻衄尿血诸方

治吐血方。 用东向蘘荷根,捣绞取汁一二升,顿服立愈。 亦治蛄毒痔血,妇人腰腹痛,大起后出清血也。

治吐血、汗血,大小便血,竹茹汤方。 竹茹(二升) 甘草(六分) 当归(六分) 芎(六分) 黄芩(六分) 桂心(一两) 术(一两) 人参(一两) 芍药(一两) 凡九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汗出如水浆,及汗血、衄血、吐血、小便血殆死,都梁香散方。 都梁香(二两) 紫菀(一两) 桂肉(一两) 人参(一两) 生竹茹(一两) 肉苁蓉(一两) 干地黄(二两) 凡七物,冶筛,以水服方寸匕。

治吐血内崩,上气,而色如土方。 干姜、阿胶各(二两) 艾(一把)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纳马通汁一升,煮取一升,顿服。

治下血,连岁不愈方。 黄连(半斤) 上一味,捣末,以鸡子白和为饼子,微火炙令黄黑,复捣筛,饮服方寸匕,日三,有效。下清血,痿黄失色,医不能治者,皆瘥。忌猪肉。

诸下血者,先见血后见便,此为远血,宜服黄土汤;若先见便,后见血,此是近血,宜服赤小豆散。

赤小豆散方。 赤小豆(三升,熬) 当归(三两) 凡二物,冶筛,服方寸匕,日三。

黄土汤方 灶中黄土(半升,绵裹) 甘草(三两,炙) 干姜(二两) 黄芩(一两) 阿胶(三两,炙) 干地黄(五两,一方三两) 凡六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断血诸方所云:下血者,其从腹里出者,悉为下血也。有痔病,血从孔边出者,别寻痔方。

治鼻衄血出数斗,眩冒,剧者不知人方。 干姜屑,龙骨末,吹之即止。

又方 取乱发五两,烧之冶末,取如枣核,著筒头,吹著鼻孔中。不止,益末吹之,并服方寸匕,日三,甚者夜二。

又方 未龙骨为散,著苇筒中,吹鼻孔中即断。苦从耳出亦可吹之。

又治鼻衄积年,夜卧起,而肩头有凝血数升,众治不瘥方。 舂叶,绞取汁,日饮三升,不过四五饮愈,神良。

治小便血,菟丝丸方。 菟丝子 蒲黄 干地黄 白芷 荆实 葵子 败酱 当归 茯苓 芎(各二两) 上十味,合捣为末,以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加至五六丸。刘洪玘方。已效,常服。忌酢物、芜荑。

生地黄汤,治小便血方。 生地黄(半斤) 柏叶(一把) 黄芩(二两) 胶(二两) 甘草(二两) 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绞去滓,纳胶令烊,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发黄患淋诸方

黄疸,麻黄醇酒汤主之方。

麻黄(一大把,去节,绵裹) 上一味,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顿服尽。《古令方》云:伤寒热出表,发黄疸,宜汗之则愈。冬月用酒,春宜用水煮之,良。

治黄疸,身目皆黄,皮肤曲尘出,三物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一把) 栀子(二十四枚,擘) 石膏(一斤,完者)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以猛火烧石膏,令正赤,投汤中,沸定取清汁,适寒温服一升。自覆令汗出周身,遍以温粉粉之则愈。若不汗,更服一升,汗出乃愈也。

凡人无故,忽然振寒,便发黄,皮肤黄曲尘出,小便赤少,大便时闭,气力无异,食饮不妨,已服诸汤,余热不除,久黄者,苦参散方。 苦参(一两) 黄连(一两) 葶苈子(熬) 瓜蒂 黄芩 黄柏 大黄(各一两) 上一味,捣为散,饮服方寸匕,当大吐,吐者日一服,不吐日二,亦得下,服药五罩上ⅲ恢<芍砣狻⒗渌?nbsp;

黄家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身汗出者,表和里实也,宜下之,大黄黄柏皮栀子硝石汤方。 大黄(四分) 黄柏(四两) 肥栀子(十五枚,擘) 硝石(四两,末)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三物,得二升半,去滓,纳硝石更煎取一升,先食顿服尽。

黄家日晡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反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大便必黑,腹胪胀满如水状,大便黑溏者,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方。 硝石(熬黄) 矾石(烧令汁尽) 上二味,等分,捣,绢筛,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汗,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也。大麦则须是无皮麦者。

治黄疸之为病,日晡所发热恶寒,小腹急,体黄,额黑,大便黑溏泄,足下热,此为女劳也,腹满者难治方。 滑石(五两,碎研) 石膏(五两,研) 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极利则瘥。

地肤汤,治下焦诸结热,小便赤黄,数起出少,大痛或便血者,温病后余热,及霍乱后当风取热,过度饮酒房劳,及步行冒热,冷饮逐热,热结下焦及散石热动关格,少腹坚,胞胀如斗大,诸淋服之即通方。 地肤草(三两) 知母 猪苓(去皮) 瞿麦 黄芩 升麻 通草(各二两) 海藻(一两) 葵子(一升) 枳实(二两,炙)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大小行皆闭者,加大黄三两;妇人房劳,肾中有热,小便难不利,腹满痛,脉沉细者,加猪肾一具。

治淋,榆皮汤方。 榆皮(半斤) 滑石(二两,一方一两) 黄芩(一两,一方二两) 甘草(炙) 瞿麦(各二两) 葵子(一升)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旦服。忌海藻、菘菜。

治石淋方。 取附船底苔,大如鸭子,以一区半水煮取一区,一服一升,日三。

治石淋方。 浮石取满一手,捣为末,以水三升,苦酒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温服一升,不过再三服,石即便出。

治石淋神方。 车前子二升,以绢囊盛,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尽服之。日移一丈。石子当出,宿不食,饮之良此。

又方 生葎茎叶,合捣取汁,服一升,日三。

小便不通及关格方。 取生土苽根,捣取汁,以少水解之于筒中,吹纳下部即通,秘方。

治小便闭方。 豉半升,水四升,煮一沸,去滓,一服立愈,通。

治小便不通方。 熬盐令热,纳囊中,以熨少腹上。

卒小便不通及胞转方。 车前草一斤,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

卷五治鬼魅、狂癫诸方;

治邪狂颠诸方

别离散,治男子女子风邪,男梦见女,女梦见男,交欢日久成劳。悲愁忧恚,怒喜无常,日渐羸瘦,连年岁月,深久难治,或半月或数月日,复发者方。 杨上寄生(三两,炙) 菖蒲 细辛 附子(炮) 干姜 蓟根 天雄(炮) 桂心(各一两) 白术(二两) 茵芋(二两) 上十味,合捣下筛,以酒服半方寸匕,日三,不饮酒,用童子小便调服,合药勿令妇人见之,勿令病人见。见者,令邪气不去,禁之为验。忌生葱、生菜、猪羊肉、桃李、雀肉、饧等物。

治鬼魅,四物鸢头散方。 东海鸢头(是由跋) 黄牙石(又名金牙) 莨菪 防葵(各一分) 上药捣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欲令病人见鬼,增防葵一分;欲令知鬼主者,复增一分,立有验。防葵、莨菪并令人迷惑慌惚如狂,不可多服。

治癫疾发作,僵仆不知人言语,妄见鬼方。 莨菪子三升,清酒五升渍,出曝干,复纳,汁尽,曝干,捣冶末,空腹服四分匕,日三。

治卒癫疾,癫狂莨菪散方。 莨菪子三升,末之,酒一升渍多日,出捣之,以向汁和,绞去滓,汤上煎令可丸,服如小豆三丸,日三,口面当觉急,头中有虫行者,额及手足应有赤色处,如此必是瘥候,若未见,服取尽矣。)

栀子汤简介

目录1拼音2《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栀子汤 2.1处方2.2制法2.3功能主治2.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2.5摘录 3《千金》卷二十二 3.1方名3.2组成3.3主治3.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4《外台》卷三十七引《小品方》 4.1方名4.2组成4.3主治4.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4.5制备方法 5《医心方》卷二十引《深师方》 5.1方名5.2组成5.3功效5.4主治5.5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6方出《外台》卷二十二引《古今录验》,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九 6.1方名6.2组成6.3主治6.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6.5制备方法 7《外台》卷三引《延年秘录》 7.1方名7.2组成7.3主治7.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7.5制备方法7.6用药禁忌 8《外台》卷四引《延年秘录》 8.1方名8.2栀子汤的别名8.3组成8.4主治8.5栀子汤的用法用量8.6制备方法8.7附注 9《千金》卷三 9.1方名9.2组成9.3主治9.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0《外台》卷二引《范汪方》 10.1方名10.2组成10.3主治10.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10.5用药禁忌 11《千金》卷十九 11.1方名11.2组成11.3主治11.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2《圣济总录》卷一○六 12.1方名12.2组成12.3主治12.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12.5制备方法 13《外台》卷二引《广济方》 13.1方名13.2组成13.3主治13.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13.5加减13.6用药禁忌 14《圣惠》卷十二 14.1方名14.2组成14.3主治14.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5《苏沈良方》卷三 15.1方名15.2组成15.3主治15.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15.5栀子汤的临床应用 16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一引《古今录验》 16.1方名16.2组成16.3主治16.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7《普济方》卷三十四引《圣惠》 17.1方名17.2组成17.3主治17.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17.5制备方法17.6用药禁忌 18《圣济总录》卷—一○ 18.1方名18.2组成18.3主治18.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18.5制备方法 19《圣济总录》卷一○三 19.1方名19.2组成19.3主治19.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0《圣济总录》卷八十九 20.1方名20.2组成20.3主治20.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20.5制备方法 21《圣济总录》卷六十 21.1方名21.2组成21.3主治21.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21.5制备方法 22《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22.1方名22.2栀子汤的别名22.3组成22.4主治22.5栀子汤的用法用量22.6制备方法22.7附注 23《普济方》卷三五二 23.1方名23.2组成23.3主治23.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4《幼科类萃》卷六 24.1方名24.2组成24.3主治24.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24.5制备方法 25《疮疡经验全书》卷四 25.1方名25.2组成25.3主治25.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25.5附注 26《易氏医案》 26.1方名26.2组成26.3主治26.4栀子汤的临床应用26.5各家论述 27《古今医彻》卷二 27.1方名27.2组成27.3主治27.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8《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28.1方名28.2组成28.3主治28.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28.5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栀子汤 1拼音 zhī zǐ tāng

2《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栀子汤

2.1处方

栀子14枚 常山9克 车前叶27枚(炙干)秫米14粒

2.2制法

上四味,哎咀。

2.3功能主治

治疟经数年不愈者。

2.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服,未发前一服,发时一服,发后一服.以吐利四五行为愈;不止,冷饭止之。

2.5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3《千金》卷二十二

3.1方名

栀子汤

3.2组成

栀子仁27个,芒消2两,黄芩3两,甘草3两,知母3两,大黄4两。

3.3主治

表里俱热,三焦不实,身体生疮及发痈疖,大小便不利。

3.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减半,下大黄,取1升8合,去滓,纳芒消,分3次服。

4《外台》卷三十七引《小品方》

4.1方名

栀子汤

4.2组成

栀子仁2两,甘草(炙)2两,芒消(汤成下)2两,黄芩2两。

4.3主治

因热食及啖诸热饼肉,致小便稠数者。

4.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分2次温服。取利即愈。

4.5制备方法

上切。

5《医心方》卷二十引《深师方》

5.1方名

栀子汤

5.2组成

黄芩3两,栀子4个,豉3升。

5.3功效

解散石毒。

5.4主治

服石,口中伤烂,舌痛。

5.5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5升,先煮栀子、黄芩,令得3升,绞去滓,乃纳豉,煮令汁浓,绞去滓。平旦服1升,1日3次。

6方出《外台》卷二十二引《古今录验》,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九

6.1方名

栀子汤

6.2组成

大青4两,山栀子1两,黄柏1两,白蜜半升。

6.3主治

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入。

6.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煎取1升,去滓,下蜜更煎12沸,含之。取愈止。

6.5制备方法

上切。

7《外台》卷三引《延年秘录》

7.1方名

栀子汤

7.2组成

栀子3两,黄芩3两,豉1升(熬,绵裹),葱白(切)1升,石膏4两(碎,绵裹),干葛4两(切)。

7.3主治

天行12日,头痛壮热,心中热者。

7.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6合,去滓,分3次温服,如人行89里再服。

7.5制备方法

上切。

7.6用药禁忌

忌面、酒、生冷等物。

8《外台》卷四引《延年秘录》

8.1方名

栀子汤

8.2栀子汤的别名

栀子散

8.3组成

栀子仁4两,黄芩3两,柴胡4两,升麻3两,龙胆草3两,大黄3两,栝楼3两,芒消2两。

8.4主治

遍身黄如橘,心肋满急。

8.5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2升8合,去滓,分3次温服,相去45里进1服。

8.6制备方法

上切。

8.7附注

栀子散(《圣惠》卷五十五)。《圣惠》本方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千金》卷三

9.1方名

栀子汤

9.2组成

栀子30个,当归2两,芍药2两,蜜5合,生姜5两,羊脂1两。

9.3主治

产后儿生处空,流血不尽,小腹绞痛。

9.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将栀子以水1斗,煮取6升,纳后药,煎取2升,分3次服,1日3次。

10《外台》卷二引《范汪方》

10.1方名

栀子汤

10.2组成

栀子14个,豉1升,桂心2两,麻黄2两,大黄2两。

10.3主治

伤寒愈以后,饮食劳复。

10.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先煮麻黄掠去沫,纳余药,更煮取2升,去滓温服1升,1日2次。当小汗及下利。

10.5用药禁忌

忌生葱。

11《千金》卷十九

11.1方名

栀子汤

11.2组成

栀子仁3两,芍药3两,通草3两,石韦3两,石膏5两,滑石8两,子芩4两,生地黄1升,榆白皮1升,淡竹叶(切)1升。

11.3主治

肾劳实热,小腹胀满,小便黄赤,末有余沥,数而少,茎中痛,阴囊生疮。

11.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

12《圣济总录》卷一○六

12.1方名

栀子汤

12.2组成

山栀子3分,升麻3分,决明子(微炒)3分,黄芩(去黑心)3分,黄连(去须)1两,干蓝叶1两,大黄(锉,炒)1两。

12.3主治

风热毒气,忽冲眼肿,白睛似水泡,疼痛不可睡卧。

12.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入朴消末半钱匕,再煎沸,放温服,临卧再服。

12.5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3《外台》卷二引《广济方》

13.1方名

栀子汤

13.2组成

栀子14个(孽),香豉1升(绵裹),葱白1握(切),粟米3合,雄鼠屎27个(烧令烟绝,末)。

13.3主治

伤寒因食劳复,头痛壮热。

13.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8升,煮取2升3合,去滓,纳鼠屎,分3次服。服别相去如人行67里。

13.5加减

须利,纳芒消5分。

13.6用药禁忌

忌面、炙肉、蒜。

14《圣惠》卷十二

14.1方名

栀子汤

14.2组成

栀子仁14枚,豉1合。

14.3主治

伤寒56日,大下之后,余热不去,心中结痛,欲解者。

14.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相和,分为2服。每服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5《苏沈良方》卷三

15.1方名

栀子汤

15.2组成

栀子2两,附子(炮)1两。

15.3主治

胸痹切痛。

15.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大盏,薤白3寸,同煎至5分,温服。

15.5栀子汤的临床应用

胸痹:泗州有人病岁余,百方不愈,服此二服顿愈。

16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一引《古今录验》

16.1方名

栀子汤

16.2组成

大黄2两,麻黄2两,栀子仁14个,豉1升。

16.3主治

时气病起诸劳复。

16.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5升,煮取3升,分2次服。当小汗及下痢。

17《普济方》卷三十四引《圣惠》

17.1方名

栀子汤

17.2组成

栀子仁20枚,升麻2分,黄芩2分,大青2分,茯神(去木)2分,甘草(炙,锉)5钱。

17.3主治

腹热气逆,口苦烦渴。

17.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豉50粒,煎7分,去滓,入蜜半合,更煎23沸,食后温酒服。

17.5制备方法

上为末。

17.6用药禁忌

忌热面,炙煿。

18《圣济总录》卷—一○

18.1方名

栀子汤

18.2组成

栀子仁半两,犀角屑1两,木通(锉)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大黄(锉,炒)1两,瞿麦穗1两,黄连(去须)3分,车前子1两。

18.3主治

肝心热毒,目生疮及碜痛。

18.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入竹叶7片,煎至8分,去滓,投芒消半钱匕,食后温服,临卧再服。

18.5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9《圣济总录》卷一○三

19.1方名

栀子汤

19.2组成

山栀子7个,大黄末3钱。

19.3主治

赤目。

19.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取山栀子鉆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1升半,煎至8合,去滓,入大黄末搅匀,食后旋旋温服。

20《圣济总录》卷八十九

20.1方名

栀子汤

20.2组成

栀子仁半两,地骨皮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柴胡(去苗)半两。

20.3主治

虚劳骨节烦热,盗汗不止。

20.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竹茹,小麦各少许,煎7分,去滓温服。

20.5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1《圣济总录》卷六十

21.1方名

栀子汤

21.2组成

山栀子仁半两,枳壳(去瓤,麸炒)1分,大黄(锉,炒)1两。

21.3主治

黄疸,心中懊憹,烦热。

21.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豉20粒,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1.5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2《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22.1方名

栀子汤

22.2栀子汤的别名

栀子仁汤

22.3组成

栀子仁1两半,石膏4两,黄芩(去黑心)1两半,泽泻2两,柴胡(去苗)1两半,赤芍药2两,萎蕤1两半,车前草(切)半两。

22.4主治

妊娠大小便不通,脐腹胀痛。

22.5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水1盏半,加淡竹叶10片,同煎至8分,去滓,食前服。

22.6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2.7附注

栀子仁汤(《普济方》卷三五四)。

23《普济方》卷三五二

23.1方名

栀子汤

23.2组成

芍药4两,牡丹3两,虻虫3两,栀子14个。

23.3主治

产后月水不调,及腹内胀不除,身强痛。

23.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用水5升,煮取2升,分为3服。

24《幼科类萃》卷六

24.1方名

栀子汤

24.2组成

栀子仁2钱,木通2钱,当归尾2钱,白芷2钱,防风1钱,甘草1钱。

24.3主治

小儿心脏积热,小便赤肿,口内生疮。

24.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麦门冬汤送下。

24.5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5《疮疡经验全书》卷四

25.1方名

栀子汤

25.2组成

甘草、柴胡1两,漏芦2钱,连翘2钱,山栀2钱,黄芩2钱,防风2钱,人参2钱,茯苓、黄耆2钱2分。

25.3主治

疮疡,久发热不已。

25.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两,水煎服。

25.5附注

方中甘草、茯苓用量原缺。

26《易氏医案》

26.1方名

栀子汤

26.2组成

黑山栀、人参、麦冬、乌梅。

26.3主治

妇人身倦怠,呵欠,口干饮冷,饮食不进,脉右寸微沉,右尺洪大侵上。

26.4栀子汤的临床应用

肺火病:一妇人患浑身倦怠,呵欠,口干饮冷,一月不食,强之食数粒而已。诸治不效。次年更甚,肌消骨露。诊之三焦,脉洪大侵上,脾肺二脉微沉,余部皆和平。以栀子汤饮之,进二服,即知饥喜食,旬日气体充实如常。

26.5各家论述

方中山栀炒黑,以去三焦屈曲之火,人参、麦冬以收肺中不足之金,乌梅酸以收之,火势既降,金体自坚,气畅血和而愈。

27《古今医彻》卷二

27.1方名

栀子汤

27.2组成

栀子1钱(炒黑),山楂2钱,橘核1钱,荔枝核1钱,泽泻1钱,枳实1钱,归尾1钱,茯苓1钱,小茴香1钱(盐水焙),柴胡7分。

27.3主治

疝气或左或右,疼痛肿大。

27.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28《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28.1方名

栀子汤

28.2组成

栀子仁1两,甘草1两。

28.3主治

代指。

28.4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升,煎至1升半,去滓,温浸指上,1日35次。

28.5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栀子汤 《医心方》:[卷第十九]服石发动救解法第四 栀子豉汤,服三剂瘥。〔(或本云二剂瘥矣)今按∶栀子汤在第二十卷"口干方"。〕或龈肿,唇烂齿牙摇痛,...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六伤寒门]伤寒后劳复(附论) 寒瘥后。因饮食动作。致劳复如初。麻黄(去节一两)山栀子(半两)鳖甲(去裙醋炙一两)雄鼠粪(炒三七粒)...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五个。若内热甚者。错语心烦。不得眠者。加黄连黄柏山栀仁各一钱。名柴胡解毒汤。若脉弦长。少阳与阳明合病...

《伤寒总病论》:[卷第三]发汗吐下后杂病证 ,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香豉栀子汤主之;少气者,加甘草;呕者,加生姜。栀子香豉汤...

《脉经》:[卷七]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15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