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刘氏脉诀-肝(胆)脉附:简谈诊脉方法

医案日记 2023-06-08 04:43:50

刘氏脉诀-肝(胆)脉附:简谈诊脉方法

误后学,我鉴于讲了《左右之误》,因此给予如下更正。

这里讲的左右,是以我们自己身体做参照的。

[原创]刘氏脉诀

肝脉总论

肝性喜柔,欣欣欲秀。条达而荣,遏抑而憔。

平和之际,微弦有神。粗细浮沉,安适为要。

旺乃邪盛,弱为正消。年少偏旺,耆老常凋。

右关定位三部寻,细把将军腹内敲。

第一脉

弦而不粗,中取有力。微浮之地,强硬难调。

肝气塞滞,郁结不通。烦恼压抑,所愿何从。

两胁胀满常作痛,胸背上腹亦难安。烦闷项强燥易怒,经痛量少色紫黯。

第二脉

右关弦大,强硬难柔。重按粗盛,抗手不休。

肝风内动,炎火汹汹。目赤眩晕,呕便黑红。

躁怒眩晕口干苦,胁痛耳鸣难闻声。溺黄便秘面充血,薄厥偏枯有凶征。

第三脉

右关微沉,应指皆弦,脉体细弱,无力不喧。

肝虚不足,血少何荣。二目昏涩,月信不中。

眼干目涩视昏渺,手足麻木耳鸣晕。爪甲枯败性急躁,经少色淡闭难循。

第四脉

右关及尺,细紧无和,实而有力,生意奈何。

寒主收引,生机退位。急需早图,如刃成魅。

少腹痛引睾丸痛,疝颓囊肿寒不通。寒滞其经如玉树,就暖避寒下元宫。

第五脉

右关沉缓,无力而散。无力湿热,有力湿攒。

肝胆有湿,虚热相交。湿重于热,急黄胆燋。

外眦睛黄皮色赭,胁痛溺赤呕吐噁。食少腹胀倦乏力,脂油腻肝患沉疴。

第六脉

右关粗弦,浮而有力。顶手躁数,右脉无异。

风毒外染,恶药伤肝。岌岌而炎,里邑或染。

罴极不保身无力,饮食无味口苦干。即使内外无症状,尤是凶恶早图安。

第七脉

右关之脉,突起如豆。顶手有力,强硬暴骤。

收政太过,金来乘木,硬缩难生,欲折可怖。

倦懒腹胀食难入,大腹水泛伴黄疸。胁下肿痛便溺涩,甲白掌红见蛛丹。

临床左关部常见之肝(胆)脉,暂时总结到此。

下面我们来简述一下诊脉法。另外,也对上述7脉作一下详细讲解。

1、脉诊的临床地位

脉诊又称切脉。属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内经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

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那么,把切脉列于第四位,并谓之巧,是否就是说切脉在四诊当中不重要了

吗?就临床来说,绝对不是!

内经所谓“神圣工巧”决不是有意在给四诊排名次!而是对四诊的对应性形容,

无褒贬之意。

望而知之谓神。神是什么?机体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精神气色以及形体变化!

《说文》对“神”的解曰:“天神,引出万物者。”

所以,我们可以将望而知之谓神理解为“望何而知之?神气神色也。”

同理,“圣”是什么?《说文》曰:“通也,从耳”。即听其言,闻其声而知之。

要正确的和错误的都听,有取舍才是“圣”。至于所谓“圣人真人”等之说,是一

种引申,不在此论。

“工”者,《说文》曰:“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即问诊要讲规矩,要头头是

道,不能乱问,要一问中的。

一句话,开口一问就问到患者痛楚,问到心里!

“巧”者,《说文》曰:“技也,从工。”即手上功夫,其它三诊不用手,而切诊

是唯一用医者的经验之手实际触摸患者,从而探知病情。除脉诊外,尚有切肌

肤,切经络等等!有人称脉诊为“三指禅”,确不为过!

西医也一样。真正的好西医十分注重“触”“扣”之诊,即检体诊断。

看到上面所论,相信诸位同仁会感觉到切诊的重要性。所以临床我们常将切脉

作为明病情,知症状,细辨证的第一步,之后是问闻望相结合。才会百诊不殆。

2、脉诊的分类

(1)三部九候

三部九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是指身体的头,寸口、足部三个部位各有三部脉,共有九种。

狭义的三部九候,是指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又有浮、中、沉(即

举、按、寻)三种候法,三三为九。

(2)经脉脉法

十二经奇经八脉的脉象,在此暂不作论述。

我们临床常用寸口脉来进行诊断和辨证。为什么?因为:

1、方便快捷,不用脱衣跣足,医者乐其易,患者乐其简。

2、肺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为相傅之官。主一身之气。肺又是人体与外

界交换能量和信息的主要场所。肺之经脉在寸口。

3、心为君主,藏神,主一身之血脉。是身体内部能量与信息的聚会之地。

心与肺,一君主,一相傅,一主血脉,一主气,二者同会于寸口。盖一国之

事,皆会览于国之君主与宰相。身体也如此。

另有全息之说,也曾有所解释,请参阅相关文章,作为一个佐证。

《难经》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3、寸口脉诊法。

内经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在我们自身右侧)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在我们自身左侧),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左以候左,右以候右。

根据临床,这里有几点要说明。即两尺部可以候两侧季肋。左尺候肾水,右尺

和右关及左关相参候相火。另外,哪一部脉弱无力,就是哪部火不足。左右尺还主腹部病情。上竟上,是寸部再上移半指,其脉主头和主胸喉,但可互相参看。下竟下,是尺部再向下移一指,可候少腹腰股膝胫足的病情。另外诸“腑”的寸口部位就是相表里的五脏寸口部位,但要结合实际生理部位来推。

4、寸口脉象。

寸口脉象主要分整体脉和分部脉。

何谓整体脉?即寸关尺三部都呈现一种脉。如三部皆弦。

何谓分部脉?即三部脉中,寸关尺各有不同脉象。如寸虚,关弦,尺芤。

临床要记住的脉有:浮沉、大小、虚实、迟数、滑涩、弦细、长短、洪芤革、

促结代。

另外,在临床中,常见各种脉象不是单一出现,而是以相兼脉的形式出现。这

种脉就是某一疾病的特定脉,需要临床实践总结和传承。切而知之的瓶颈也在

此。

至于素女脉的六亲、荣辱、灾福的脉法以及有些人的脉象起卦、脉象风水等,

微术末技,于医家有补者甚少,望学者不要误导。

5、脉诊与问诊结合的艺术。

临床常见患者来诊时,常一言不发,投腕待诊。什么意思?你不是中医吗?好

中医就要评脉说病。你说的准确,好,赶紧开药就是!说的不对?嘿嘿!抬身

就走,嗤之以鼻!南韩人看中医,就是一个代表,更甚于中国人!

所以我说,学中医不容易,要过临床三关,诊脉就是一关!第一关不过,是不

会有多少患者找你看病的!这是事实。

实际上,临床有很多脉证不符的,也有很多有其脉无其证者。你即使精通脉

法,也不敢说开口就板上钉钉。

怎么办?用”工“啊!”工“就是有规矩的巧饰啊!

怎么应用啊?譬如一个患者见到脉弦,你就问:头晕吗?患者说不晕。(呵

呵,如果你开口就说:你肯定头晕!那么后果会如何可想而知。)

接着再问:口苦咽干吗?患者就可能会惊讶的说:太对了。再问:胸闷胃不舒

吗?有默默不欲饮食吗?患者会兴奋地说:很对,就是因为这个才来看病的。

再下去,你不用问,患者自然就会娓娓道来,不问自招。

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很多病都有一个特定”征候群”。看到某个脉归某个“症候

群”,不妨拿几个症状来问。一旦问对1-2个症状,其它症状就可随之“捋”出

来。

上述方法,要在脉学上有过硬功夫才可得心应手。否则,超过三问而不应,会

非常尴尬。

另外,在诊脉前要向患者交代,即有脉症不符的,也有很多有其脉无其症者,

需要科学的,一分为二的看待脉诊云云,相信患者会理解的。

下面讲一下临床常见的7种肝胆脉(还有很多,但以此7种最多见)。(待续)

肝与胆皆属木,应春天万物生发之气。欣欣向荣,生发不息。顺其条达之性,

则生机常在,如果受到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便会郁郁不舒,进而导致疾病产生。

肝胆正常脉象是“微弦”。即: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的感觉,要不浮不沉,

不粗不细,软硬适中,不快不慢,跳动柔和,并且要在春天三个月出现,才是

真正的无病脉。其它季节也可见到,但终归属于不协调。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

青少年无论季节,见到此脉,均属正常。

如果脉象出现太过与不及,太过邪盛,不及正虚,均属病脉。

肝胆脉的部位在左手关部。

第一脉

左手关部脉弦,不粗大,沉浮之间,即中取,强盛有力顶手,再浮取轻按,脉

象强硬而不柔和。

该脉主木郁,肝气郁结。现代医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抑郁症,月经异常,

胆囊炎、肝胆结石常见此脉。

症状:两胁胀满疼痛,胸背部胀痛,右上腹疼痛拒按,有时疼痛在右肩背部。

或胸闷气短,项强,烦躁易怒,痛经,经来量少,色黑,有时夹杂瘀血块。

以上都是因为情志压抑,心情不舒畅,恼怒太过伤肝所致。

第二脉

右关脉弦,大而粗,按之强盛有力而顶手。

临床为厥阴太过而生风,有”飓风“之象,所到催枯拉朽,极险恶!

其症状可见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急躁易怒,面目红赤充血,胁肋痛,口干苦,尿黄便秘。非常凶险。

西医的高血压、上消化道出血,急性结膜炎、肝硬化、脑中风等,常可见此脉。

水寒土湿木郁之间的病理关系

浅谈学习和研究中医的方式方法

本草精论-细辛

本草精论-附子

本草精论-桂枝

通经点穴法治疗腰突症120例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粉瘤的方法

网球肘的最佳疗法-针刀松解

温灸简谈

中医的号脉如何入门?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时间 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但也不是说其它时间就不能诊脉,汪机认为:“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总的来说,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在特殊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病人,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

体位 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不正确的体位,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象。

指法 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称为单按。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且易哭闹,不合作。

举按寻 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

滑伯仁《诊家枢要》说:“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之义。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

平息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如脉之迟数,均以息计。另外,还提示医生诊脉时,要虚心冷静,思想集中,全神贯注的体会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五十动 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其意义是:一方面借以了解脉搏跳动五十次中有没有出现结、代、促脉。必要时可以延至第二或第三个五十动,总以达到辨清脉象为目的,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3~5分钟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两按草率从事,张仲景说:“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平脉特点 平脉是正常人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平脉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相当于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正常变化。平脉有胃,神,根三个特点。

(1)胃?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人体营卫气血之源,人之死生,决定于胃气的有无,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脉亦以胃气为本,有胃气的脉象,古人说法很多,如《灵枢·终始》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或中取以候胃气。总的说来,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是为有胃气。即使是病脉,不论浮沉迟数,但有徐和之象,便是有胃气。诊察胃气的盛衰有无,对判断疾病的进退凶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神?脉贵有神,心主血而藏神,脉为血之府,血气充盈,心神便健旺,脉象自然有神,脉神的形态是柔和有力,即使微弱的脉,微弱之中不至于完全无力的为有神;弦实的脉,弦实之中仍带有柔和之象的为有神。总之,脉之有胃,有神,都是具有冲和之象,有胃即有神,所以有胃有神的脉象形态是一致的。

(3)根?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肾气足,反映于脉象必有根,沉以候肾,尺以候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形态,若病中肾气犹存,先天之本未绝,尺脉沉取尚可见,便还有生机,正如《脉诀》所说的:“寸口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影响因素 (1)四季气候?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平脉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因为春季虽然阳气已升,但寒未尽除,气机有约束之象,故脉稍弦。夏天阳气隆盛,脉气来势盛而去势衰,故脉稍洪。秋天阳气欲敛,脉象来势洪盛已减,轻而如毛,故脉稍浮。冬天阳气潜藏,脉气来势沉而搏指。

(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能影响脉象,南方地处低下、气候偏温、空气湿润,人体肌腠缓疏,故脉多细软或略数;北方地势高,空气干燥,气候偏寒,人体肌腠紧缩,故脉多表现沉实。

(3)性别?妇女脉象一般较男子稍弱而略快,妇女婚后妊娠,脉常见滑数而冲和。

(4)年龄?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每分钟脉搏120~14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脉搏90~110次;年龄渐长则脉象渐和缓。青年体壮脉搏有力;老人气血虚弱,精力渐衰,脉搏较弱。

(5)体格?身躯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人肌肉薄,脉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脉常沉。凡常见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阴脉;六脉常见洪大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阳脉。

(6)情志?一时性的精神刺激,脉象也发生变化,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就恢复正常。

(7)劳逸?剧烈运动和远行之后,脉多急疾,人入睡之后,脉多迟缓,脑力劳动之人,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

(8)饮食?饭后,酒后脉多数而有力;饥饿时脉象稍缓而无力。

此外,有一些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飞脉;若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名叫反关脉,还有出现于腕部其他位置的,都是生理特异的脉位,即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病脉。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促结代脉即促脉、结脉、代脉,均为节律异常、有间歇的脉。促脉为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而有力者为阳热亢盛之证,促而无力者多为气虚将脱之象;结脉为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有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等多种主病;代脉为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或气滞血瘀之证。

脉象还有许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几种脉象。中医临床治病,除了望、闻、问诊外,切脉也非常重要。唐代名医孙思邈就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辨证时,脉象常常起决定作用。

脉象与疾病的关系当然,疾病的病因与病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临床上所见的病脉往往也很复杂,常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象并见,如脉浮数、沉迟、滑数、弦涩等。还有脉证相符与不相符的问题,不相符时,就须决定是舍症从脉,还是舍脉从症等。另外,理论上谈脉诊不难,但实际操作中要确定是何脉、解释分析脉与病的关系等不是一日之功。古人就说:“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不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细心体会,不用心去悟、去比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脉诊的。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踵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惟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凡是看过中医的患者,往往会看到医生先给病人“号脉”教科书上叫“切脉”,切脉的同时医生会先“看”,看病人的“动”、“静”,也就是病人的“神”然后观察病人气色、通过气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脉象的迟数和尺肤的寒温,分清疾病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再看病人的舌,舌体分上、中、下,舌质,舌底,上以求上“心、肺、头、上焦”,中以求中“脾胃、中焦”,下以求下“肝肾、下焦”。通过舌苔的厚薄,以及脉象的浮沉,探求疾病的“表里”,通过脉象的有力、无力,分清患者的“虚实”。“八纲”既明,通过病人对疾病的主诉,进一步辨明疾病所属的脏腑、经络。以此辩证,论治。

你认为把脉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END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寸口脉又可以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这就是寸口诊法的的三部九候。

脏腑在寸关尺上的分布,文献记载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END

黄帝内经》中记载诊脉以平旦为佳,也就是说诊脉最理想时间是清晨。但一般很难做到,一般要求诊脉时保持诊室安静,且应让病人候诊,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尽量减少干扰因素,以达到平旦诊脉的同样效果。尤其对一些危重病人更不必拘泥于候诊而耽误救治时间。

END

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畅通,以便诊察脉象。

如果侧卧、上臂扭转,均可能导致脉管受压,脉气不能畅通;手臂过高或过低,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

END

诊脉常用的指法,可概括为选指、布指和运指等。

选指

医者在诊脉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诊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以便于诊脉。


布指

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当。

运指

医生运指概括为7种。

举法:指医生用较轻的力量按在皮肤上察脉的方法。又称为“浮取”、“轻取”。

按法:指医生用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体察脉的方法。又称为“沉取”、“重取”。

寻法:有两层意思:其一,寻即寻找,指医生手指用力可轻可重,左右推按,仔细体察脉象,寻找脉搏跳动最明显的部位。其二,是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取脉的方法,即“中取为寻”。

循法:指用指目沿着脉道的轴上下移动来取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体察脉搏的长短。

推法:指指目对准脉脊后,顺应脉搏的动势,左右内外推动以体察脉象快慢、力量、趋势的一种方法。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

单按:用单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数、形、势等变化特征。

END

平息的“息”,指一呼一吸。平息是指医者在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平息的意义有二:一方面医生以自己的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检测病人的脉搏搏动次数。正常人呼吸每分钟16~18次,脉搏每分钟72~80次,以此推算每次呼吸脉动大约为4-5次。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五十动”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即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15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