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情志失调伤五脏

医案日记 2023-06-07 16:25:04

情志失调伤五脏

我们都知道,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故善养生者,应注意情志调节。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节、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情志伤心

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疾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喜伤心的病例。

情志伤肺

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等。《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证明。

情志伤脾胃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情志伤肝

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情志伤肾

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甚至可致人于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吓死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减退,调节适应能力较弱,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难以承受而易引起疾病。如陈直说:“虚者风烛,百疾易攻。”这说明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充满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以自寻烦恼。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增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爱好,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俯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赵民生)

喜、怒、忧、思、恐,你的情绪决定了五脏的健康【橘杏教育】

我们经常说,人有七情六欲,适当的情绪抒发有助于身心健康。但凡是不能太过,过尤不及,过度的情志会影响五脏的正常运转。

不同的情志变化影响不同的脏腑,分别是“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忧,肾在志为恐”。

所以,七情内伤与脏腑的对应分别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

一、怒伤肝

肝为刚脏,“肝气、肝阳常为有余”,也就是肝气、肝阳容易升泄太过。《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成语更有“怒发冲冠”的形容。气上,就是气机上逆。

过度愤怒伤肝,就是大怒、多怒,易使本来就易于升泄的肝气一下升动太过,而致肝气上逆。

这时通常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胸胁胀满、呼吸急促等;如果气迫血逆,血随气升,则见呕血;若气闭神昏,则见猝然昏倒。这就是“怒伤肝”。

反过来,如果肝气升发太过,这个人的脾气也容易急躁、易怒。因为肝气易升、易动;而怒则气升,同气相求、同象相应。

发怒引起的不适,如果调理,以柔肝平肝为主。

二、喜伤心

喜,一般来说属于心神对外界信息的良性反应。“人逢喜事精神爽”,本就是心气舒缓和达,神情愉快的表现。

《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缓。”正常情况下,喜悦是一种良性刺激,能缓和紧张情绪,使气血和调,营卫通利,心情舒畅,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但“气缓”,本就有“缓和”与“涣散”的双重意思。一旦过犹不及、狂喜暴乐,则心气弛缓而涣散,而致精神浮荡,神不守舍。

轻则心神不宁,出现少气无力、心悸失眠、精神不集中;重则心神失守,出现神志失常、语无伦次、举止失常、狂乱等病症。

一般来说,大多数心气涣散的表现并不那么严重,经常是遇到了意外之喜,或大喜过望的时候,出现失态的情况,比如语无伦次,举止失措,过后很快就恢复正常,一般不需要治疗。

假如稍重一点,要调理,一般就是 补心气、安心神,同时收敛神气 。

三、思伤脾

思,为思虑、思考,是人们认识事物、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灵枢·本神》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属于心识神主导下思维过程的一部分。

思维活动之思,是与“脾藏意”相连的。如果脾虚气血亏乏不能养神明,那么它藏意主思的功能就难以正常发挥。

《济生方》说:“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法当理脾使神志清宁,思则得之矣。”

表明意与思相连,主要与思维过程的记忆、思考有密切关系。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 常用归脾汤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或以补中益气汤健脾升清 。

脾主运化,以运为健,而《素问·举痛论》说:“思则气结。”也就是“思虑过度”“所思不遂”时,气结聚于脾。那么,脾就欲动而不能动,欲运而不能运,升降失常,纳运失调。

这种情况,我们大概都有过体会,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茶不思、饭不想,腹胀,大便溏泻,倦怠乏力等症。而 调理则以健脾行气为主 。

四、悲忧伤肺

忧愁和悲伤均属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指出: “预事而忧则肺劳”。因此忧愁过度,肺脏首先受累。

《素问·举痛论》说: “悲则心气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悲则气消”,由于肺主气机的升降,所以悲忧易于伤肺。反之,在肺气虚时,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下降,而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此外,肺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因此,当人忧愁而哭泣时,常会痛哭流涕。

肺主气,司呼吸,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日久耗气伤阴,出现感冒、干咳、气短、咯血、音哑以及呼吸频率改变等症状。

忧悲之病,调理当以补气宣肺为主。

五、恐伤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肾……在志为恐。”《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气下,即气泄下陷。

肾藏精而位居下焦,以蛰藏为要,其用则肾精化生肾气,气化上行,通过三焦布散全身,以激发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但“恐则气下”,在恐惧状态下,肾中精气失藏而走泄于下,轻则两脚发软,重者二便失禁,遗精,滑精。

不但肾的精气不得蛰藏或正常布散,还走泄而失,就对肾的功能产生较大的病理影响,所以说“恐伤肾”。

反过来,如果肾的精气不足,蛰藏本来就不牢靠,则稍逢刺激就易畏惧,惶恐不安,而见精气下泄之症。

恐病之治,当补肾固涩、宁心安神为要。

喜怒哀乐忧对脏腑器官有那些伤害?

喜怒哀乐忧对脏腑器官有那些伤害?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致病,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一)影响脏腑气机,七情致病,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逆乱,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其中主要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二)直接伤及内脏。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三)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情志活动的异常,既然能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么,对已患的疾病就必然有所影响,或使病情加重,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异常的精神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故养生者,应注意情志调摄,因为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怒伤肝: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疾病的重要原因。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易于恢复身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即可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受损。《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晕、阳痿,并可致人于死地。民间常俗说“吓死人”,就是因为恐则气下。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贯穿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情况。事情过后,不要长期放在心上,自寻烦恼。要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要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长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多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促进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

各种情绪伤的是人的五脏中的哪个部分?

中医的五志就是喜怒忧思恐五种精神情绪的活动表现,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精神情绪的变化状况,都是属于人们的心理状态反映。由于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一般地说人们都有一定的情志活动表现,这些情志活动只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对人的健康没有影响。《灵枢·本脏篇》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这里所说的志意和,就是指人的正常情志变化,这样的情志变化是属于生理性的,对人的健康无损。但是如果情志变化过度过激,喜怒无常,长期失调,那就由生理性的情志活动,转化为致病因素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逆,脉满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喜怒不节,则伤脏。”以上论述都是说明由于情志变化失常失和,过激 过度,由量变引起质变,由理性的情志活动,转化为致病因素,导致了种种疾病。

五情与五脏

五情与五脏

中医将人的情志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种,并且每种情志过度宣泄会伤及对应的脏器。

所谓“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比如:过度思虑会影响脾胃运化,过度愤怒会造成肝气郁结,所以想养护好身体,要做到:不狂喜、不大悲、不嗔怒、不惊、不忧、不恐,心平气和的人才更长寿。

怒伤肝

“盛怒”、“暴怒” 导致肝气上亢,耗肝血,则出现阳亢而阴不足的病理状态;

喜伤心

“过喜”、“暴喜”会消耗心气,过喜之后往往喘不上气,头晕,心悸,入睡不深,严重时可引起精神失常;

思伤脾

“思虑”、“思念”等情绪太过,气血受阻,郁结在一处,出现食欲下降,食后腹胀,消化不良等,人也会愈发消瘦;

忧伤肺

“愁忧”、“抑郁”导致肺气闭塞,过度愁忧会导致肺气阻滞,肺的宣泄能力下降,引起胸闷气短,皮肤粗糙,便秘等;

恐伤肾

“惊恐”不仅会伤及肾气,还损伤肾精,可出现精神萎靡、神经衰弱、心悸、甚至休克、痴呆等症。

只想说一句,市面上膏药有很多种,但这个膏药我实际用下来效果最显著、最好的!良心推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09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