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彝族医学的发展(3)(彝族的由来?)

医案日记 2023-06-07 15:29:41

彝族医学的发展(3)

由于彝族居住的地方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药材十分丰富。据1942年的《西昌县志·产业志》记载,当时西昌附近年产药材数万公斤并大量运往川、滇二省及内地。

凉山地区不仅药材丰富,其中名贵药材也是引人瞩目的。丰富的药材资源奠定了彝族医药的基础,使彝族古老的医药得以不断发展完善起来。

彝族善用动物药起源于原始时代,在长期和野兽接触的过程中,先民对动物的认识也随之增长,它对后来彝族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动物药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彝医学的相互交流,彝族地区的动物药越来越受到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重视。《名医别录》就记载了彝族地区的牛黄、麝香、犀角、露蜂房等动物药,并明确地记录了这些动物药的产地、性味、功能、主治。

彝族先民所使用的动物药中,有一部分药至今仍在普遍使用,如熊胆、蛇胆、野鸡胆、野猪胆、羊胆、牛胆、狐狸胆、蝙蝠胆,以及鹰肉、猴肉、虎肉、熊肉、野鸡肉、牛肉、羊肉、蛇肉、鸡蛋等。

成书于明代的《明代彝医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彝族医药专著。书中对16世纪前彝族医药经验做了系统总结。其中不仅详细记录了各种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的使用方法,还记载了各种动物药的胆、油、骨、血、肝、肉、肾鞭等药用部分,以及虫类药物等。较其他彝医书籍载述详尽确切。

书中胆类药物有10种:老鸦胆、狐狸胆、猪胆、岩羊胆、耗貂胆、黄鼠狼胆、獐胆、熊胆、鸡胆及其他的动物胆。

油类4种:小土猪油(白冷油)、生猪油、蝙蝠油、耗油。

骨类11种:大黑蛇骨、麂骨、龙骨(龙欧)、乌梢蛇骨、穿山甲壳、岩羊蹄壳。豪猪刺(刺猬刺)、岩羊角、绵羊角、绵羊蹄、鹿茸。

血类5种:斑鸠血、鸡血、岩羊血、麂血、羊血。

肉类22种:猪肚子(瓦黑肉)、蝙蝠肉、耗貂肉、黄鼠狼肉、螺蛳肉(阿古)、泥鳅、黄鳝、小鱼、虾、小绿雀肉、山麻雀肉、细子雀肉、腊肉、猴肉、豪猪肚子、小鸡、飞貂、石泵(阿皮)、娃娃蛇(阿杯勒)、团鱼、耗子肉、斑鸠肉。

肝、肺类3种:耗貂肝、牛肝(尼塞)、猪肺。

肾鞭、胎及胎衣7种:耗貂睾丸、熊胆(野包弱)、熊肾鞭、麂胎、马胎衣、野猪香、耗貂香。

虫类13种:飞蚂蚁蛋、臭皮虫(波那弱)、土小狗(嗄桥姆)、棕树上虫、黄刺果根(刹那波日)上虫、蜈蚣(塞西莫)、蚂蚁窝(树上蚂蚁包)、刘寄奴上虫、松树树上虫、蚯蚓、灶妈妈虫、竹中虫、蝌蚪。

分泌排泄物8种:鸡蛋(包括腌鸡蛋、鸡蛋清)、蜂蜜、燕窝泥、动物屎(包括旱獭屎、黄鼠狼屎、各种虫屎、老虎屎中骨、虫面、溏鸡屎)、人中黄、鹅蛋、耳屎、大土蜂(多拉雀)之柄(土蜂巢)。

其他4种:黄鼠狼嘴、头发灰、野猫尾巴、斑鸠脑汁。

可见彝族对动物药的认识是十分广泛的,而且擅长运用动物药。

彝族的由来?

彝族主要来源于古羌人,刚开始并不叫彝族,是建国之后才改的名字。千万不要低估彝族,它是我国六大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主要是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的山区和沿海丘陵之间。自去年年底,彝族总人口已经有871万了,是个非常庞大的少数民族了。

彝族人的祖先是在青藏高原附近生活的古羌人。根据中国和彝族的权威史料记载,在古代,彝族与分布在中国西部的羌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彝族应该是从古羌族进化而来的。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古羌人大规模南迁,这些南迁的古羌人被称为氐人。他们从四川西部一直向南到云南北部,然后到广西南部。他们不仅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也带来了他们这个民族的习俗。

关于彝族的创始人其实,彝族的创始人不止一个,但最为出名的就只有支嘎阿鲁了。他不仅创造了彝族历史,而且也为彝族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众多彝族人仍然视他为祖先。

彝族的第二个创始人叫阿普笃慕,根据古代彝语书籍《洪水泛滥》中的记载,阿普笃慕生活在洪水时代,不仅被居住在各地的彝族人奉为祖先,也被称为六祖。希慕遮是第三个祖先,也是对彝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他不仅制造了新石器文化,还发明了采矿技术和冶炼技术,为彝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奠定了基础。

彝族人的新年是在每年冬至的前后,就像我们的春节一样。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小海镇,有一个小村庄,这里就是传说中彝族祖先的出生地。在这个村庄里,有一棵历经沧桑的马桑树,它见证了彝族人民的过去,也描绘着彝族人民美好的今天。

彝族社会内部的发展和变化是怎样的?

? ? ? ?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滇中、滇南和川西南安宁河流域地区,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作为彝区农村广大农民开展商品交换的主要场所——“里”或“赤”(街子)的数量迅速增多,且规模不断扩大,街子的周期不断缩短,商品交换的种类、范围和数量不断增多。随着交易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街子逐步发展并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近代村镇,成为一个个的大小集市贸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在一些城市或集镇,如个旧、蒙自、开远、临安(建水)、开化(文山)、河口、德厚、平坝、马塘、江那(砚山)、平远、稼依、阿猛、丘北、八道哨、双龙营、曰者、腻脚、八寨、古木、珠琳等不少县城或集镇中,还出现了一些坐地或往来大小街子的彝族商贩。

? ? ? ? ?一方面,在帝国主义商品的排挤下,和农业密切结合的家庭手工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最普遍的手工业——家庭纺织业受到了严重冲击,洋纱、洋布、洋火(火柴)等不断进入彝区,古老的棉、麻纺织机械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越来越多地停止了流动,蒙自、开远、宜良以及昆明周边郊县农村的石、木榨油机械也逐步失去了功用,越来越多的被闲置起来。另一方面,一些手工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出现了从农业中逐渐独立出来的趋势。如南华县哈苴村、建水县太平村、砚山县稼依、文山市德厚、丘北县腻脚等一些彝族地区出现了专业加工经营的造纸、白酒和食油等加工业,这些加工业的生产过程和工序也有了初步的分工,生产的产品基本都是运往外地销售。

? ? ? ? ? 彝良县彝族大家族陇家的酿酒作坊酿的酒,过去主要是家族内农闲时生产自用。到了清朝末期以后,陇家将酿酒作坊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组织人员常年从事专业酿酒,所生产出来的酒通过彝良、奎香等地的商贩销往滇、黔两省的许多地区。同时,陇家还组织专业的马帮运输商队往来于四川叙永、云南昭通、宣威、昆明等地,贩运食油、食盐、布匹等。在文山州,类似这样的情况也开始出现。丘北县的八道哨、普者黑、腻脚,砚山县的维摩、稼依,文山市的古木、迷勒湾、老寨(今蒙自市老寨),马关的八寨、大栗树等地的酿酒、食用油加工业,丘北县舍得的羊毛毡加工业等,也不再只是单一的自产自用,而是以销售盈利为目的,逐步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

? ? ? ? 在交通运输十分不便的旧社会,马帮运输是城乡和地区物资交流的重要工具,文山、砚山、丘北、马关等县的彝族聚居区,随处可见长期或季节性运输的马帮,还有一些靠肩挑身背搞贩运的“货郎担”。通道沿线村镇,马店、食宿店随处可见。马关县大栗树乡的彝族李姓人家,一家人几代不分家,家庭人口多时达百人。家里除了种庄稼外,常年有数十匹规模的马帮队来往于文山、蒙自、个旧、开远之间,贩运地方土特产和洋货。家庭人口多,分工细。跑马帮的、收购贩运物资的、放牧的、在地里做农活的、在家办伙食管理家务的,样样分工细致,责任明确,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08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