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高峰体验与心理健康

医案日记 2023-06-06 21:55:35

高峰体验与心理健康

什么样的人心理更健康呢?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那些最成功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书画家等是心理最健康的人。而且他们经常具有共同的感受: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文艺欣赏或投身于大自然时,感受到一种奇妙、着迷、忘我并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美好感觉。这种使人情绪饱满、高涨的“高峰体验”往往难名其状。马斯洛认为:那些心理健康的成功者几乎都有这种“高峰体验”,而且次数频繁。他们的成就阈值更高,更有自信心,更少抑郁等消极情绪,因而他们的心理更健康。

马斯洛的研究一方面说明了心理健康的人会有更多的”高峰体验“;另一方面也说明“高峰体验”中高涨的情绪和美妙的感觉可以更好地愈合心灵创伤,使人振奋向上。这里所说的“心理更健康”,并非单指“善于适应环境”,而是泛指“更有自主性、更具独立性”。正像马斯洛所说:“这些科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书画家等,他们表面上承认习俗,但实际上对这些习俗是漫不经心的,马马虎虎的和超然的,也就是说他们能够接受这些习俗,又能遗弃它们。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全部地、平静地、幽默地抵制文化的愚蠢和缺陷,用或大或小的努力来改进它们。他们明显地表现出与这些缺陷进行坚决斗争的能力。”所以说,心理更健康的人并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做八面玲珑的“应声虫”,或者是毫无原则的“和事佬”。心理健康当然应该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合理的对抗;心理健康的人,更有独立性,他们在必要时会“我行我素”,是有高度“心理自由”的人。

人们都希望自己“身心健康”。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当人们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三者合而为一”的综合指标时,身心状态肯定是最健康的。《黄帝内经》中曾有句名言“百病皆生于气”,是很有哲理的。

人生是美好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积极、热情、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具备了这样的态度,每当你办成一件成功有益的事情之后,就会享受到一次奇妙无比的“高峰体验”,就会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并产生一种情绪饱满、难名其状的振奋心情。心情悦愉了,精神振奋了,心灵的创伤便会愈合。在生活中,不妨对日常琐事“糊涂”一点,对国家大事关心一点,对内心冲突释然一点,对人生态度潇洒一点。这样,抑郁、烦恼就会更少一点,“高峰体验”才会更多一点;你的心身会因此更加健康,生活也会变得更加幸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是体验式的公约是什么

“体验式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活动、游戏和情境?呈现或再现、还原教育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教育观和教育形式。体验式教育是让学生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很自然地进行的一种自我教育?通过相关的联想和领悟?从思想、感情、心理上逐步形成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体验式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与过去理论式教育模式相比?有独特、新颖的一面?能够使大学生从体验中感悟?从感悟中实践?再从实践中获得真正的理解。通过自身内心的体会变化?将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用积极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来自外界各方面巨大的压力和挫折等。因此?体验式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欢迎?并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

一、体验式教育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体验式教育模式的合理移植将会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以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拓展自我素质”转变?教育内容由“单纯的知识性讲授”向“更广泛的素质训练”转变?教育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育方式由“单纯课堂讲授”向“多种方法并用”转变?教育重点由“注重课程本身”向“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转变。转变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具有以下特点。

1? 以人为本?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心理健康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以说教和灌输为主的教

2/5页
育方式?缺乏能够让学生直接感知体验的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兴趣和主体意识很难被激发出来?学生往往是心里很明白的道理?却在实际操作中难以体现?导致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最终无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验式教育通过实践层面的亲历?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或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诱发其主动体验的动机?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 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能够从行为和情感上直接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知识?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多层次的、多角度的思维? 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去探索? 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参与中达到领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构建和谐的教育氛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单向的注入式的教与学?在“授一受”式的教育环境下?课堂是教师“独白”的舞台?难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快乐的教育氛围。体验式教育则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体验” “做”共同置于一种情境和氛围之中。教育双方在共同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消除了师生间的距离感和压迫感?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言传身教?从而营造更加和谐快乐的教育氛围。教师可通过游戏法、头脑风暴法、讨论法等适合年轻人的教育方法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把理论与实践、培训与技能、学习与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缩短“知识一能力一素质一运用”之间转化的时间。抛弃陈旧传统观念中教师“独讲”的状态?在教育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且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自主性?通过课堂上学生不同的思维感悟和行为表现?使教师在体验式教育中更加清晰、透彻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自身优缺点? 因人施教?抓住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鼓励、引导等方法?实现教育内化和认同?建立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自信和兴趣?从而提高教育实效性。研究表明?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远比教师在课堂上死板教条地大讲人生哲理更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树立明确的目标?促进其成熟思想的快速成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验式教育在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和师生间的生活情感互动的同时?还关注了学生生命意义的建构?这种教育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体验式教育?则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3?与时代相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当今社会处于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基于学生可能遇见的各种不能独自处理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危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当有预见性和指导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式也要随之变化?使学生在心理认知上有正确的理解?掌握冷静分析新事物和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至于在新时代的巨大压力下产生心理疾病。在体验式教育下?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时代性?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对心理健康能力的要求?针对个体和形势要求设计适合受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和

3/5页
培训方式?使其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必须关注社会变化和社会现实?把握体验式教育的精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场景体验?充分发挥体验式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1?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实施体验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目标不是单纯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环境适应、 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的能力。学习是需要体验的? 因为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习者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严格来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实践操作?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情绪的唤起和情感的共鸣?意义在于助人自助。教师的作用是协助?是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针对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年龄特点?选用鲜活的素材?创设出丰富的情境或氛围? 引导学生融人其中?亲身去感受?激起情感体验、 良好、适宜的教学情境是体验性教育模式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更加积极地进行思考?教育的效果也才会更好。体验式训练活动应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操作?在愉快的氛围体验中得到提高。教师在课堂内要充分结合各个专题?学习、开展切合实际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技巧。心理学课应以行为训练为主?常规的固定座椅的教室有局限?如果能有专门的宽阔的心理课教室?座椅是活动的?效果会更好。

2?拓宽团体心理辅导领域?促进学生心理体验。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体验和自我探讨? 以学生积极成长为出发点?通过创设特定的教育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寻找自身积极力量?主动进行自我素质的完善?引导学生重视个体的个性及情绪。在体验式培训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疑惑及感受与他人分享?可采用合作学习和团队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在多种或多方面的活动中巧妙地运用、积累和创造自身的力量?体会到自身的生命价值。让学生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感悟、体验?并尽量营造体验环境?关注个体?与需要迎和他人的价值观、要求、意志进行思考和行动的灌输式教育事件不同?具有仅仅局限于书本世界的教育所不具备的魅力?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积极心理素质的发展。如?针对新生班级团体?通过“滚雪球” “相识接龙”等活动?消除学生的陌生和紧张?相互间开始相识并熟悉?然后通过分组活动? 引导大家讨论团体规范?进而建立班级规范?并通过“同舟共济” “千千结”等活动?

4/5页
让同学们体会互相帮助?沟通合作的重要。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使学生感觉到了团体的温暖、真诚的氛围?学会表达及应对的方法?并运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这对新班级的建立作用非常好。

3?拓展实践空间?深化学生内心体验。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探究习得的知识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自己所学知识加以证实?将所学知识加以合理应用?还得通过实践练习方能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可布置学生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相关任务?让学生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而应用本身也成为一种体验?学生可以在“体验一应用”循环中不断进步。例如上完“人际沟通”体验课后让学生去和陌生人交流?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达到了质的飞跃?有了成就感和成功感?就会产生一种“高峰体验” ?这个阶段中既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还进一步陶冶升华r学生的情感。职业指导课教师应努力使课堂向社会延伸?鼓励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通过开展创业实践、现场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融人社会去亲历体验?在动态中掌握知识、 内化情感、指导行动?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体验式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说教的教育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随着对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需要?体验式教育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注重体验式教育?促进学生在体验中自我成长。

教育心理学 分析教师角色应怎样发展

一说到教育心理学理论,绝大多数老师首先想到的是,有哪些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对学生的教化工作,可以直接用在学生的身上,而很少有人思考哪些知识可以用于对自身的塑造或曰改造的工作。古人说“教然后知困”,教师不是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暴露出的弊病肯定不在少数,那么我们该怎么对待这些困惑和毛病呢?希腊大哲苏格拉底说“自知无知所以求知”,教师不是“生而知之者”,老师们必须不断学习以填补无知,纠正错误,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在教育工作中犯错。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者,而要学习的对象,就包括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一、人文主义心理学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很多老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想当然地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而不问这样做有没有科学的依据,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有些老师认为,对学生就要严格要求,“严师出高徒”的古训不会有错,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有缺陷的。人文主义心理学提出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有这样一些原因:命令与指示;警告与威胁;训诲说教,强调必须、应该;讲解与逻辑说服;判断、批评、责难与反驳;劝告与建议;讽刺与讥笑;解释、分析与诊断;保证、同情与安慰;诘问与追究;屈辱与压抑。所有这些原因几乎全部是由教师造成的,而这些表现,在我们教师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几乎是家常便饭。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类似于患者与医生(来访者和当事人)的关系。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都能选择自己未来的生活,都有度过难关的能力。学生都能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关键是在他有困难时,要有人给他同情、认可和鼓励,促使他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教师要扮演的,其实就是这样的同情者、认可者和鼓励者的角色。
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唯一要做的,是称赞与支持,从具体的方面而非大的人格上称赞学生,支持他们的努力,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力。教师应遵循如下四项原则:
教师要高度相信人类机体,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的潜力,相信他们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教师要学会移情,即理解欣赏他人的感情,要学会理解欣赏学生的感情;
教师要能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不加判断地认可学生,这是人性的需要;
教师对待学生要真诚,不要装腔作势,因为学生具备了成人的心理。
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教师应积极地听,懂得复述,把信息反复地重复,以示自己正专心地听,重视他的话;点头微笑,这将能起很大的鼓励作用;用语言来表示,如“继续说下去”,“后来呢?”“哦”,“好,我能明白”,等等,这都是 积极的鼓励和良好的心理暗示。
师生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所采取的态度,我们只有细致了解了学生的心理规律,并掌握有效的教育手段之后,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标准:让教师先健康起来
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生怕他们在求学路上出现问题,其实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自己,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了,才会有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不能无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9年提出“心理健康”的概念,说明全人类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这个概念大致上可以这样定义: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马斯洛在《走向人的心理学》一书里,从49个案例的心理调查结果中,总结出15个发展性的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
正视现实:指能够如实地看世界,而非根据自己的需要看世界;
接纳自我:通俗称之为喜欢自己,或曰悦纳自我;毫无抱怨、毫无焦虑地对待自己的一切优点和缺点;
言行坦率:不隐藏自己的情感、情绪,能够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热爱事业:把工作看作快乐的源泉,而不是劳苦,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独立独处:能够忍受寂寞与孤独;
与环境的关系和谐: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安然处之,随遇而安;
欣赏日常生活:不会因为经验的重复而烦恼,在生活中随处可以找到快乐,比如剖开一只西瓜,见红瓤黑子,汁水溢出,欣喜万分;对月光、夕阳都有莫名的好感;
具有高峰体验(一种流的体验):陶醉、忘我的时候,或放纵的时候,使身心放松;
同情关心他人:对人有强烈深厚的感情,愿意帮助他人,在帮助他人中有喜悦的体验;
人际关系深刻:有深刻的友谊和崇高的爱;
待人民主平等:能够宽容地接受一切人,不盲目地清高和孤傲,这样可以满足人的交往动机;
信守道德标准:道德是规范人的行为的有力工具,任何社会得以延续,是因为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心理健康的人都会信守一定的道德标准;
富有幽默感:幽默是以一种诙谐和风趣的方式揭露人世间的荒诞和不合理的品质,它能有效化解人世间的怨仇,是一种智慧;
富有创造性:对普通人而言,创造性不是指科学创造,它主要从两方面来衡量:其一,喜欢社会的新鲜事物,对新事物较敏感;其二,喜欢变化生活的方式,不刻板,适应性强; 
重大问题有自己的信念,不随波逐流:心理健康的人有人生的信念和自己的原则,当前社会上许多人心理不健康,是因为心里无信念。 
在老师们用这些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心理状况之前,老师们应该先用它来测量自己,让它作为标尺测出自身的问题,努力使教师的心理先于学生而健康起来,这样教育才会是健康的教育,学生才会是健康的学生。

运动对我们的心理健康的好处

  我们都知道适宜的运动对身体有好处,但很多人并不一定了解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帮助。运动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有哪些好处?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运动可以改善人际关系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舒畅、容光焕发, 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萎靡不振, 对生活缺乏应有的乐趣。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人际关系好的人相比人际关系不好的人,更善于制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相互产生更强的吸引力,而热衷于运动便是其中之一。

  原因是什么,因为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它总是与人群发生著交往和联络。我们看无论是三大球专案,还是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小球运动、还是广场舞、健身操、滑冰游泳等等都离不开与他人的接触,可以说运动是增加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好形式。由于运动本身的需要,人们在运动中不仅能够突破害羞腼腆,增加沟通增进了解、能够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面、并且通过运动还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消除心理上的孤独感。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也曾指出, 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而运动恰恰对消除人的孤独感和改善人际关系具有显著的作用。

  心理研究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对社会联络的需要更强烈,换言之,内向性格者需要更多地从事运动锻炼,以增加与他人联络的机会。内向性格人应该多选择团队运动,参与的人越多,越可以增强自身活力和合作共赢的精神,从而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运动可以降低心理压力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还是在影视剧的演绎里,我们都听到这样的话语,“别愁眉苦脸的啦,咱们去跑步机上出出汗,你的心情就会好些的”、“工作压力好大啊,咱们去打场球,好好放松放松”。这些描述绝不是空穴来风,运动减压是十分有效且无副作用的“良药”。面对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现实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结,要处理自己的心事、减轻焦虑和压力,都可以用运动来解决。

  科学研究发现,运动本身可以促进人体的内分泌变化。大脑在运动后会产生名为内啡肽的物质,人心情的好坏与大脑内分泌出来的内啡肽多少相关。运动可以 *** 内啡肽的分泌,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内啡肽的分泌增多,在内腓肽的激发下,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内啡肽因此也被称为“快乐激素”,它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心理学家认为,运动可使人减轻因精神压力过大带来的心理负担, 这如同人们在愤怒时“敲、砸、撇、摔”一样具有释放和宣泄作用, 只不过用运动这种合理的行为进行替代, 实现减弱或消除心理压力的目的。并且我们遇到心理压力,选择长时间冥思苦想、穷思竭虑会引起生理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疲劳,而运动能使不良 *** 得到变换,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 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为了更好的享受运动带来的减压效果,我们建议选择中等偏上强度的运动,比如健身操、跑步、登山、羽毛球等,运动30分钟以上才能 *** “快乐激素”的分泌。当然为了实现完全放松身心的作用,要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专案也是非常必要的。记住,你郁闷呀?那就运动吧!你想快乐吗?那就运动吧!
  运动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成功人士都喜欢那么一、两样运动。比如王石喜欢登山,马云玩太极,跑步达人非潘石屹莫属。我们也会将经常锻炼的人描述为“更积极、更专注”,心理学称之为心理效能感高。这是我们每一个人走向成功需要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而运动思为我们提供提高它的途径。

  在解释原因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自我效能感。通俗的讲就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我们在运动中,需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环境、难度、意外等和主观困难胆怯、退缩、不自信等去做运动,如果我们通过不断的练习、训练和磨练,在运动中得到了肯定、赞美和羡慕,必然会获得自我成功的认知和高峰体验。成功的经历是影响自我效能感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它是检验自己能否调动成功所需的一切提供最可靠的证明,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提供了最有效的支撑。自我效能感不断提高,能够让我们人感觉到自己有能力、有实力去完成自己面对的各类艰难险阻,也就是常说的我能行、我最棒、一定没问题。

  读到这里,大家会更清楚的知晓运动对我们的益处。运动的好处除了强身之外,更是使一个人心理健康保持最佳状态的的途径,所以说运动有理也“有礼”,那就是康心又健体。

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各种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沉迷于网络世界里无法自拔,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篇一

  《网络视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互联网是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产物,在互联网的发展下,网络的规模也逐渐壮大,在互联网上学习、娱乐的人也越来越多。根据统计,网民的数量占比最多的是青少年,而青少年运用网络主要是玩网络游戏或者看网络视频。长时间的看网络视频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网络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视频;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网络在信息社会中产生并逐渐扩大发展。而青少年是使用网络视频的主体,受网络视频的影响最大。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极影响;另一面是消极影响,本篇文章对网络视频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做出阐述。

  1网络视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1.1积极影响

  1.1.1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心理活动复杂的阶段,求知欲望强,课本中的知识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望,而互联网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为广泛的知识空间,可以满足青少年日益增涨的求知欲望。互联网具有快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互联网可以快速为青少年找到需要的信息,在查找资料的方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互联网的知识范围涵盖广,任何的知识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查找到。而且互联网的知识比较丰富,不是单调的文字展示,通过网络视频展示所需要的知识。而网络视频在展示知识的时候,文字以及图片动静结合,吸引了青少年的注意力,丰富了青少年的知识内容。

  1.1.2网络视频也是青少年的情感更加丰富,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例如,青少年想要了解一些社会新闻的时候,文字还原信息不能够引起青少年的责任感,当视频中真实的出现的场景可以让青少年有直观的情感感受,网络视频也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加直接的了解社会的现状,也可以让青少年更加清楚社会的现实。

  1.1.3青少年的情感比较敏感,在遇到压力或者有不良其情绪无处发泄的时候,观看网络视频也是一种宣泄。互联网中有很多有趣搞笑的网络视频,当青少年心情不好的时候,点击一个搞笑的视频可以缓解压力,再看网络视频的过程中,也可以让青少年处于放松的状态,暂时的忘掉烦恼以及压力。

  1.1.4在互联网中也存在着很多激励的视频,青少年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自身的积极情感。例如:国庆期间的阅兵,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现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人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都能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绪。在地震、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时,青少年没有办法去现场救灾,但是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了解现场的情况,在观看视频的时候,看到现场的情况感同身受,同情心激增。

  1.2消极影响

  1.2.1青少年的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是相对于现实社会中一个虚拟的空间,在网络上是有自由的权利,人民隐藏真实的身份进行交流。随着心情发布一些信息或者制作一些违反道德的视频,网络的广泛性除了知识的广泛也包括传播内容的防范,当网络中出现一些色情、暴力的视频,会给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影响。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太多的网络暴力视频会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在观看暴力的视频后,青少年会觉得暴力的事情是正常,甚至会模仿视频的内容,对其他的人也实施同样的暴力,这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同时对青少年的成长也不利。

  1.2.2网路的虚拟的世界,青少年长时间的观看网路视频,会把自己沉浸在网络视频中,缺少和其他人的交流,渐渐的与社会脱节,造成青少年心理封闭,使青少年的交往能力减弱,对生活缺少激情,对亲情也更加的冷淡,长时间的沉浸在网络视频中,还会使青少年的性格逐渐沉闷,孤僻甚至是自私,这样不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

  1.2.3非法网站对青少年的性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很大危害和威胁。青少年正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时期,对性的认识比较模糊,互联网上一些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视频,往往会吸引青少年浏览,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造成青少年错误的认识,产生性心理障碍,甚至犯罪。

  2如何克服网络视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2.1通过教育手段,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轻松民主的家庭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家庭和睦,和谐融洽的家庭中,孩子的性格自然比较活泼开朗,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的途径也就比较多,这就避免了过分依赖网络视频寻求精神寄托的可能性。第二,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随时了解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难与疑惑,为孩子排忧解难。第三,引导孩子用正确的、积极的方式思考问题。家长要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对待孩子,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总能得到关怀与帮助,这样也可以避免青少年在遇到困惑时消极逃避。第四,适当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青少年毕竟是不成熟的和缺乏理智的,所以,家长平时应该关怀他们,注意他们平时观看的网络视频是否合适,如有不当,就要用合适的方法说服他们,不要使青少年过分沉迷在网络之中。

  2.2通过社会干预,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2.2.1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多停留在学校级别,且良莠不齐,许多网站有名无实,没有真正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只有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关心青少年的上网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才能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

  2.2.2利用先进技术,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网络的?纯洁性?。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内容的过滤。使用先进的手段,真正对所有涉嫌黄、赌、毒的内容进行清理,加大对所有网络用户尤其是网吧等公共场所的监管,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对一些不健康的内容,直接屏蔽或删除。其次,建立广泛的认证制度,使网络行为者身份可查询。改进网络服务器,使其具有对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的功能,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够迅速解决和处理。

  结束语

  由以上内容可知,网络视频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有两面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以学习为目的观看网络视频,可以提高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丰富青少年的知识内涵,对青少年的心灵健康也有促进作用,但是网络视频中也有血腥、暴力等不良的视频,青少年在观看不良视频后,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使青少年的心理发生畸形,对社会也是一种危害。因此,网络视频中积极的部分要发挥作用,帮助青少年健康发展,同时也要加强对网络视频的管理,保证网络视频积极健康。

  参考文献

  [1]岳嵩,霍晓红.浅析网络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J].南方论刊,2010(6).

  [2]郭加书,王鑫.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刘晶晶,李斌,李培庆.网络色情泛滥对青少年的危害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

  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篇二

  《网络情境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初探》

  关键词:网络情境;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日渐普及,正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学习与和生活。美国KPCB风险投资公司发布的《2013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指出:中国传统互联网用户已达5.6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42%;而早在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就超过了桌面网民数量,业内人士估计到2013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或将首次超过互联网用户数。有统计数据显示,学历越高,网民普及率越高。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的普及率达到91.5%[1]。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开始在学校生活中随时随地携带使用移动互联网,不少学生更是对网络产生了极强的依赖心理,使得高职院校在管理方面面临了新的挑战。因此,分析网络情境下高职学生心理的特点,探析网络对其心理产生的影响,对培养学生和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情境

  网络情境包括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前者即国际信息互联网络;后者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是传统互联网的补充和延伸。从技术方面看,网络具有全球化、数字化、去中心化、多媒体化等特点;从社会性角度来看,网络具有资源的丰富性、信息的互动性、空间的虚拟性、言行的匿名性、价值观多元化等特点。

  二、网络情境的新特征

  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深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大多数人会在某些情境下表现出和自身性格差异极大的行为。学者JohnSuler的观念是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着差异,需要考量在此之中体现出的数字化世界的延拓。正是数字化世界的特殊性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

  (一)感知经验受到局限

  人们在真实生活中能得到全方位的感知经验的整合,但在网络体现中感知经验却会受到限制,因为无法营造出体验的真实氛围。虽然个体能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极大的联想空间,但是却会出现认识的偏差和主观臆断性。

  (二)身份的虚无性和匿名性

  因为网络天生具备的虚拟性,个体是通过网络这一媒介进行交流的,所以后续的很多感知要素也是构建于此。个人的身份往往隐藏在网络另一端,当身份的隐匿得以实现后,个体往往会突破身份的约束而宣泄自身的情感,或是通过此种匿名性来将自身的真实想法完全的展现在公众面前。

  (三)身份、地位的平等

  高职学生生活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几乎人人都拥有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习惯了网上冲浪的他们也喜欢这种自由、平等发表自己声音的环境。有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网络民主?。在现实世界中,普通学生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渠道不多,而网络却提供了这方面的平台,几乎每个学校都在著名的社交网络平台上拥有自己的社区,如百度贴吧等,往往在上面能听到很多来自学生内心的声音。

  (四)网络社交新变化

  在网络社交中,由于网络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束缚,人们可以选择隐藏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身份,重新构建新的自我身份认同与个人社交网络。这种?身体缺席?式的沟通互动,冲击了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面对利弊兼具的网络社交,应在规范、净化网络社交环境的同时,通过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社交观念,既充分发挥网络社交的信息分享功能,又最大限度地遏制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三、高职学生网络心理特点

  所谓网络心理就是在虚拟的网络情境里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网络情境下,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不同于一般青年,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思维表现出批判性与创造性心理并存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思维已经日趋独立并表现出批判性。他们不愿意完全接受别人的观点,而希望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展现出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探求心理。并且自尊心非常强烈,喜欢通过逻辑表达阐述自己的观念,但是常常也会因为情绪的冲动而导致语言的暴力倾向,容易在网络表达的过程中带着很多的负面情绪。但总的来讲,网络也带给高职学生很多正面的积极作用:积累知识、带促进思考、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了自身的经验体系。

  (二)在获取处理信息时表现为猎奇、从众的特点

  正是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高职学生群体所具备的心理特征,也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现象的产生,譬如少数学生散播谣言、病毒等,这本身已经是违法行为。还有一个方面是体现在高职学生在对于网络信息知识的获取和整理之中,也存在着主观上的臆断以及趋于大众化的妥协态势。譬如有些学生在网站上发布谣言,很多学生进行附和。这里面也就会出现高职学生网络群体从众以及好奇的心理,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良性的规范,可能会在后续操作处理中产生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所以需要把握其中要素是分析的关键核心,在力求效果最大化的前提下,充分保障信息获取的准确性以及知识学习的有效性。

  (三)色情信息对性心理的冲击

  因为网络信息具有着跨国界差别的(有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特性,这种超越时空的信息传播方式,深远的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的方式。但在承认它对于人类发展所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不少负面效果,体现在网络信息精华和糟粕的交融。在信息发布、传播和交流之中也会出现很多色情暴力以及思想几段的内容。有调查研究表明,网络上非知识性信息中有着47%的色情信息。由于高职学生群体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性意识渐强,而学校又没有提供正常的信息渠道。所以他们往往具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理,如果抵抗不良信息的意志力很差,将会由此引发不良的后续影响。有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学生无意中接触到色情网络信息,更有甚者由此产生性犯罪。

  四、网络对高职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

  (一)网络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满足高职学生信息的获取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会使部分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

  升入高职高专后,除了少数人能在社交场合或专业学习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更多的学生在高中时学业成绩就不够理想、平时表现非常一般,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也很难引起别人的关注。心理上体验不到成就感。与上面的现实生活相对应的是他们在网络情境中找寻了别样的精彩,可以缓解现实中的压力和烦恼,同时也能够充分满足在现实生活中难寻踪迹的成就感。譬如他们在游戏的过关等环节中,在愉快的同时也能够带来所谓的?高峰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然而在网络游戏状态中感受到的极致成就感带来的快感不具有持久性。现实的无奈将会以恶性循环的态势向前发展。最后使这些沉迷网游的学生渐渐的丧失了生活的动力,学习的兴趣以及现实目标的获取。这将会非常严重的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无论是从社会、学校,还是家庭的角度分析,均是不利的。

  (二)网络社交的便捷性以及隐蔽性,使高职学生获取人际交往需要满足的同时,却忽略了现实中的真实交流

  高职学生正经历着青少年向成年人过度的阶段。一方面他们渴望获取更多的关怀以及关注,同时有的时候也是困惑于人际交往的方式,表现在社会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学生群体心理的单纯天真。在学校生活中有很多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如何去做。有的学生正是在这种交往的过程中逐渐的趋向于负面交往情绪以及负面交往状态,甚至由此引发人际交往障碍,包括社交恐惧、多疑封闭、回避害羞等。当他们使用网络的时候,会感觉到网络社交的神奇,似乎在现实中的问题全部没有,并且具有其独具的优点,不再以貌取人,没有等级的划分,可以更赤诚的进行交流没有顾虑。认识的朋友圈也更加的广泛,没有地域的限制。完全是投缘的行为,所以它的出现带来很多的诱惑力,也充分满足很多学生现实的心理社交需求,不可否认也会带来交往的快乐,也带来了相应的成就感。但是与此同时就会产生很多的现实问题,将现实的社交持续恶化。渐渐的产生了迷恋网络,回避现实的状况。可能正是因为有网络媒介的存在,在获取不同寻常的社交快乐的过程中,会导致着现实中的社交状况变差,进而产生了孤独的感觉。

  (三)网络情境对高职学生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作为人格的核心内容的?自我意识?,能够在网络情境中被塑造和强化,尤其是他们在学校生活中非常注重自我意识,渴望被尊重。而网络的出现,对他们来讲,是一种全新生活理念展现的媒介,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学生生活网络化的延伸,同时也能够实现现实中很多难以实现的意愿,所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关注度,也更深入的使他们体验到自由的含义。网络对于高职学生人格影响中,有利的一面是能够通过网络更好的锻炼自身,帮助其形成人格上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是不利的方面也是非常显著:网络情境的身份的虚无性和匿名性也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在行为上表现出没有自我约束能力,进而产生过犹不及的现象。长此以往,将会产生人格的障碍,表现出双重人格以及多重人格等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的成长。

  五、结语

  对社会和个体而言,互联网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对高职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影响;同时高职学生过度沉溺、依赖互联网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困扰着教育工作者们。引导高职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对促进其身心的成长以及高职院校规范管理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松英.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5

  [2]金伯利.s.扬.网虫综合症――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04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