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芳今年13岁,平时学习成绩优良,曾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但因去年小学毕业考试有失误,所以成绩不理想,芳芳开始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沉默少语,睡眠不佳,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用的孩子,所以成绩差,回忆过去某次忘喊“老师早”,现在自认为那就是不尊敬老师。她又认为自己不能适应初中学习,十分悲观。
医生接诊时,发现芳芳的家庭情况也不尽人意,母亲因病去世后,芳芳与继母的关系一直不好,以致内心的痛楚无法向家人倾诉,长期压抑,终于因小考成绩不理想而诱发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大多是由于丧父或丧母,父母离异、家庭气氛不融洽所致。孩子缺乏亲人的关爱,或是由于患慢性疾病,长期住院,或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或处于被隔离的环境也可导致抑郁症。从芳芳身上可以看出,儿童抑郁症的发生与孩子失去关爱、有强烈精神压力未能及时获得排解有密切关系。应当指出,孩子患了抑郁症,家长不要过分紧张,因为一般说来,儿童抑郁症预后良好,如同感冒一样,治愈后不会留下后遗症。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及时治疗,长期持续的病情可能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而,对于儿童抑郁症,家长应以预防为主。那么,家长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呢?
首先应增进与孩子的感情交流。
父母除积极照料孩子的生活,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外,还要特别注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指导孩子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尊重孩子的正确意见,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提高孩子承受、应付挫折的能力。培养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延迟满足自己的需要。当家长预料孩子将要面临不如他自己意愿的情况之前,可先以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孩子,让孩子有一些心理准备,学到一些应付办法,事后可及时鼓励,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开导。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从婴儿期孩子学会爬和走时起,父母就应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鼓励孩子扩大活动范围,探索外部世界,使孩子在活动中学会各种技巧,锻炼意志,积极进取,敢于竞争。
父母应为孩子创造一个亲密、融洽、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孩子有错,应耐心说服,不用尖刻的语言刺伤孩子。父母一定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示出有不同意见,不应在孩子面前剧烈争吵,更不要因父母间的纠纷,且迁怒于孩子,给孩子的感情带来伤害,使孩子感到压抑。
最后,一旦发现孩子有类似芳芳的症状,可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在家服药治疗。但要注意,抗抑郁药用于儿童的效果有差异,剂量宜个体化,因此应在心理医生指导下服药。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解释: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解释: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诗词名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本名:辛弃疾。别称:辛忠敏。字号: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出生时间:1140年5月28日。去世时间:1207年10月3日。主要作品:《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清平乐.村居》《送剑与傅岩叟》《满江红》《卜算子修竹翠罗寒》等。主要成就: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讨平起义,创设飞虎军。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详细介绍:
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全文点此查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详细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三、背景
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四、辛弃疾其他诗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鹧鸪天》、《青玉案元夕》。五、注解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停止。
六、译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相同朝代的诗歌
《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_》、《送客至灵谷》、《叹_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详细信息
少年不识愁滋味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选自《稼轩长短句》。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博山:山名,在江西上饶市东,广丰县西南。古名通元峰,因形似庐山香炉峰,故改名为博山(博山为香炉名)。有博士寺,雨岩等名胜。辛弃疾词中有关博山的作品很多。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愁滋味: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参见北宋陈_《无愁可解》词:“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苏轼《小儿》诗:“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
层楼:高楼。唐代李德裕《盘陀岭驿楼》诗:“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层楼王故关。”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02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六疗法治心理感冒
下一篇: 男人脆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