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现代家庭教育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医案日记 2023-06-03 14:06:23

现代家庭教育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曾有一位女生倾述:“我是一名初二女生,不知道怎么了,自从上了初中,我和我的父母总是说不到一块儿去。我的母亲一直对我要求很严格,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对我一讲再讲,有时甚至婆婆妈妈、唠唠叨叨,让人简直受不了;我的父亲工作地点离家较远,只有在周末才能回一次家,但他也只偶尔问问我的学习,从不与我谈心,也从不带我出去玩。我有时想,我的父母怎么不像其他同学的父母呢?但父母还总是口口声声说是为了我好……”

无独有偶,一位母亲则说:“我的孩子上了初中后,简直象变了一个人。平时,我们都忙于工作,上下午和晚上孩子都在学校,只有到周末一家三口才能团团圆圆,但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与我们说的话却越来越少。上次孩子过生日,他请了很多同学到家里来,却要我和他爸爸到外面去吃饭。有时,对他的学习、生活多说几句,他就显得十分不耐烦,有时甚至还要和我们顶嘴……我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另一位粗心的妈妈还讲了这么一件事:一天,自己正在上初一的女儿放学回到家一改往日要看一会儿电视的习惯,径直到自己的房间睡起觉来。吃饭的时候发现她的神情很沮丧,而且与平日饭桌上谈笑风生也不同,好像有什么心事。问她是不是生病了或是否在学校里受了委曲也总是摇头。过了两天,班主任老师找上门来,说孩子这两天总是沉默少言,郁郁寡欢,上课也明显发现她在走神儿。老师还以为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所以特地来家访。好在这位母亲发现孩子避着自己洗衣服时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一些家庭忽视了子女的心理需要。而另一些家庭则人为地造成了子女的心理负担。一位女生说,她的母亲每到她考试前就说:“你这次如果考不好,看我怎样收拾你。”结果,这位女生从小学开始,如果那回大考(期中或期末考试)没有及格,都会受到妈妈的打骂,上了初中仍然这样。这位女生说,“我怕考试。”“事实上每次我都想考好,而且每次我考差时都希望有人能帮我分析原因。”“考不及格,老师的白眼,同学的讽刺我都可以接受,但没想到生我养我的妈妈也看不起我,我还有什么信心把学习搞好呢?”

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长总是以成人的心态来强迫生理、心理都尚在成长期的子女去做应该成人才能完成的事情,忽略了成长中的子女的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心理需要。一次家长会时有一位母亲大倒苦水:“自己的孩子每天回到家里总不愿做作业,不是倒在沙发上看电视,就是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听流行歌曲,怎么劝他学习都不听。”其他几位在场的家长也表示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听完诉说,我们请她谈谈自己工作一天的感受,她说:“每天从单位回到家,觉得全身骨头都快要散架了,只想躺在沙发里舒展舒展,啥事都不想做。看到孩子也在耍,更是火冒三丈。”我们立即反问她,“如果我们用自己工作一天的感受去体会学生学习一天的感受,作换位思考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教心态可以理解。但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习要求超过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并且,当孩子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考试没考好)时,“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总是更加责难孩子不认真、不努力,甚至打骂孩子。结果造成的恶果是:子女怕学习、行为习惯也不好;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对老师的教育反感;在家里与父母的关系更是一团糟。有些学生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与家长最初的愿望背道而驰。

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呢?有这样一些表象可供参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融洽,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自觉性强,学习欲望强烈不厌学,面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

当然,家庭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可能简单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

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宣讲,不相信自己的子女会出现心理障碍,把子女有过失行为、违规行为统统视作对子女管教不严所致。对子女的某些需要不选择地满足或根本不理睬;常常拒绝他人对其子女的心理帮助或象对待感冒病一样轻描淡写地处理子女的心理问题。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秘化。

对发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问题大惊失色,对子女的行为疑神疑鬼,把心理问题框框化,在探寻致障因素时也把主要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没有也不会从自身、从家庭、从亲子关系去寻求原因,过分地依赖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子女心理问题,而自己明显地束手无策。

第三,知行冲突。

表现为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也能从自身出发,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调适的过程中,选取对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径和手段。但或因工作原因,或因个人性格等等因素,对子女进行心理保健并不能切中要害,或不能持之以恒,有的则采取教训的口气要子女强迫接受或用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去要求子女仿效。

现代家庭必须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目前尚无统一的模式可供借鉴。不过,家长广泛涉猎子女保健的常识,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平等地同孩子交流,及时地发现并正确的指导孩子在成长期的行为变化。同时,借鉴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有益做法,多花精力,借助自己、孩子、老师和社会多方位的力量,不失时机地、恰如其分地开展子女心理保健,是能够取得效果的。

综上所述,社会行为心理学的发展趋向是整合;关节点是要将社会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社会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整合起来研究;切入点是当代社会热点、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而聚群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整合探讨是整合的着力点。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的交互点主要表现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群体与群体、社会与群体交叉作用上。(天晓推荐)

浅谈家庭中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未来的人才不仅应具有良好的智力、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学家指出,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人生观,有坚强的意志、毅力,自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具备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不被未来社会所淘汰。而幼儿时期是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时期,幼儿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关系到幼儿今后的人生走向。但在现实中,幼儿的生理健康得到人们的重视,而心理健康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现在的孩子心理负担较重,加上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导致患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请看报道:一学生因受不了父母的批评而离家出走;一女孩因考试不理想而自杀;一大学新生因受不了酷暑的炎热而跳楼自杀,等等触目惊心的事件,怎不令我们家长及教育工作者震惊。反思其原因:

  首先,家庭中一些不良环境因素是导致孩子产生不良心理品质的重要原因。一是当前家庭中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所有心血都放在自家的独苗身上,很少提出让孩子为自己、为别人做些什么。久而久之,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关心和爱护养成了幼儿唯我独尊的心理,只知享受,不知分享与付出。二是不少父母只注重幼儿的智力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性交往行为的发展。第二,众多家庭对幼儿品质的培养未能从理论上得到指导,只注重对幼儿的“养”,而忽视对幼儿的“教”。第三,对幼儿进行人格品质培养时,方法单一而且运用不当,一些家长常以权威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态度专横,使得说服教育变成无物的训话或说教。在使用奖惩这一手段时,要么奖励只重结果,要么惩罚过于严厉,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些伤害孩子心理的行为,久而久之导致孩子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了孩子健康。因此,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家长、幼儿园教师及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家庭是启蒙教育的第一站,个体社会化的第一步,作为家长,应从哪些方面关注幼儿健康心理呢?

   一、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培养幼儿健康心理受很多因素影响,心理环境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家长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主意识,行为是他控的,情感也稚嫩脆弱,因此需要成人的保护和关爱。.给孩子创造宽松的家庭环境,家庭各成员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使家庭充满温暖。家长要尽可能做孩子的朋友,使幼儿在融洽、轻松的家庭环境中,学会关心别人,尊重别人,理解别人,情绪稳定,乐观,热情,学习效率高,心理健康愉快。

   二、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现代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长辈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首先我们的长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必须有统一认识,克服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会懂事等错误的观点。如今特别是祖辈们对孙子孙女特别的溺爱和顺从,经常为一些小事情,父母说应该这样做,而祖辈却说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行。长辈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孩子无所适从,使之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我们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为幼儿做出良好的示范。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一日生活中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因素。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玩具玩后收拾物品,就有一个责任心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问题。有的幼儿玩具丢得到处都是,就去玩了,家长就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当孩子有点滴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让幼儿在“我要做”、“我能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增长经验,克服困难。使幼儿形成自信、自尊、自强,勇敢,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四、家园同步、科学育儿

  家庭是幼儿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作为完整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幼儿健康心理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大家只重视学校方面的教育作用,忽视家庭教育的意义,从而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如:在幼儿园,教师要求幼儿要关心、尊敬长辈,要学会分享,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家长觉得孩子小或太宠爱而不让孩子去做,使得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不但不能形成正向合力,取得正效应,反而抵消了原有的教育效果。因此,为了让幼儿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家园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01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