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化学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一、血清酶学检查:
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
二、肝功能检验:
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
三、血脂检查:
血清总胆固醇(Tch)、血清胆固醇酯(CE)、血清磷脂测定(pL)
四、血液电解质检查:
钾(K)、钙(Ca)、钠(Na)、血清磷、镁(Mg)、铁(Fe)、锌(Zn)、铜(Cu)、汞(Hg)、硒(Se)
一、血清酶学检查:
1、丙氨酸转氨酶(ALT)
[正常参考值]
速率法(酶法):5-35IU/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肝坏死、肝癌、胆管炎、胆囊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肌炎、多发性肌炎、酒精、化学毒物、药物等因素致肝损害。
2、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
[正常参考值]
速率法(酶法):10-36IU/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急、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变、心肌炎、心肌梗塞、肾炎、胆管炎、皮肌炎等病症。
3、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参考值]
速率法:50-170IU/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阻塞性黄疸、胆道结石症、胆管癌、肝癌、纤维性骨炎、佝楼病、骨折修复愈合期。
4、乳酸脱氢酶(LDH)
[正常参考值]
速率法:55-135U/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肝炎、心肌梗塞、肺梗塞、某些恶性肿瘤、白血病、贤病综合征、休克、溶血性贫血等病症。
二、肝功能检验:
1、总胆红素(TBIL)
[正常参考值]
咖啡因法:0.3-1.Omg/d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等病。
2、直接胆红素(DBIL)
[正常参考值]
盐酸法:0-0.35mg/d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胆石症、胆管癌、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3、间接胆红素(IBIL)
[正常参考值]
0.3-0.7mg/d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肝细胞性黄疸等疾病。
4、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
[正常参考值]
0-6u。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急、慢性肝炎等病。
三、血脂检查:
1、血清总胆固醇(Tch)
[正常参考值]
2.9-6.0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肾病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胆总管阻塞、胆石症、胆道肿瘤、糖尿病、粘液性水肿等。
减低 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恶件贫血、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化胆固醇合成减少等。
2、血清胆固醇酯(CE)
[正常参考值]
2.34-3.38mmol/L。
[临床意义]
减低 见于肝脏实质性病病变,并提示病情发展,预后不良。
3、血清磷脂测定(pL)
[正常参考值]
1.10-2.10g/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肝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等病。
减少 见于甲亢、溶血性贫血等病。
四、血液电解质检查:
1、钾(K)
[正常参考值]
3.6-5.5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休克、组织挤压伤、低醛固酮血症、重度溶血、口服或注射含钾液过多等。
减低 见于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严重呕吐、腹泻、服用利尿剂和胰岛素、钡盐中毒、代谢性碱中毒、低钾饮食等。
2、钙(Ca)
[正常参考值]
2.1-2.6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维生素D过多症、结节病、急性骨萎缩、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多发性骨肿瘤、血液中二氧化碳张力增加等。
3、钠(Na)
[正常参考值]
135-145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垂体前叶肿瘤、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严重脱水、中枢性尿崩症、过多输入含钠盐溶液、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
减低 见于糖尿病、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消化液丢失过多(如呕吐、腹泻)、严重肾盂肾炎、肾小管严重损害、应用利尿剂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毒症的多尿期等。
4、血清磷
[正常参考值]
0.87-1.45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慢性肾炎尿毒症、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维生素D过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等。
减低 见于佝偻病、软骨病、糖尿病、肾小管病变、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维生素D过少症、长期吸收不良及腹泻致磷摄入减少等疾病。
5、镁(Mg)
[正常参考值]
0.8-1.2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阿狄森病、肾功能衰竭、多发性骨髓瘤、严重脱水症、关节炎、镁制剂治疗过量、糖尿病昏迷等。
减低见于呕吐、腹泻、使用利尿剂、慢性肾功能衰竭、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高血钙、糖尿病酮中毒、低白蛋白血症、长期使用氨基糖类抗生素等。
6、铁(Fe)
[正常参考值]
男:8.95-28.64μmol/L;女:7.16-26.85μ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贫血、急性病毒性肝炎、肝坏死、维生素B6缺乏症、铅中毒、雌激素及铁剂治疗时。
减低缺铁性贫血、感染、尿毒症、痔疮、溃疡病、子宫功能性出血、饮食中缺铁或铁吸收障碍、恶性肿瘤等。
7、锌(Zn)
[正常参考值]
7.65-22.95umol/L。
[临床意义]
减低青少年可产生生长迟缓、贫血;成人可见于急性心肌梗塞、乙醇中毒性肝硬化、慢性感染、胃肠吸收障碍、肾病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急性白血病、长期多汗、反复失血等。
增高见于急性锌中毒、溶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8、铜(Cu)
[正常参考值]
男:10.99-21.98μmol/L;女:12.56-24.34μ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风湿热、白血病、贫血、结核、甲状腺机能亢进、肾脏病透析者、恶性肿瘤、心肌梗塞、肝硬化、各种感染等。
减低见于肝硬化、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肾病综合征所致的低蛋白血症、脑组织萎缩。
9、汞(Hg)
[正常参考值]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0.25μmol/L。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汞中毒。
10、硒(Se)
[正常参考值]
用荧光法:1.27-4.32μmol/L。
[临床意义]
降低见于贫血、心肌损害、恶性肿瘤等。
增高见于硒中毒、白内障、肝硬化等。
血常规各项目的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它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血红蛋白也称为血色素,遇盐酸后变成褐色酸性血红蛋白,然后再加蒸馏水,直到与标准比色柱颜色一致时,所读到的液平面刻度,便是血红蛋白的克数。血常规检查也要同时进行血涂片,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及用血细胞分类计数器进行白细胞各类细胞的观察与分类计数。
我国正常成人的红细胞数量为:男性(4.5~5.5)×10^12/升;女性(3.5~5.0)×10^12/升。而血中血红蛋白的数量为:男性120~165克/升;女性为110~155克/升。临床上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数量上的增减往往相并行。
生理上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增多,仅见于初生婴儿,但以后可逐渐降至正常。在严重呕吐、腹泻或出大汗等机体脱水状态下,因血液浓缩,可引致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增多。在一氧化碳中毒、高山病或潜水病等缺氧状态下,因机体紧急总动员,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也可相应增多。心力衰竭或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人,其血红蛋白与红细胞都可出现代偿性增多。
而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数量的减少,则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偏食及吃素等不良饮食习惯所致的营养不良性贫血更较常见,一般需补充营养、铁剂及维生素B12等。在钩虫病流行区,钩虫病病人会因长期肠道出血而引起贫血。还有外伤后大失血、活动性胃溃疡或食道静脉曲张的大呕血,支气管扩张、空洞性肺结核病人的大咯血,以及子宫功能性反复出血和血友病病人、痔疮病人、坏血病病人等长久而慢性的失血,也可引致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是骨髓的造血功能发生了障碍。正常情况下的红细胞相对减少,有时也可见于老年人,但也常与营养状况有关。我国正常成人血中白细胞的数量为:(40~100)×10^9/升;儿童(50~120)×10^9/升。生理性的白细胞增多,可见于新生儿、饭后、剧烈运动后或妊娠与分娩阶段。而病理性白细胞增多,则常见于各种化脓性的球菌或杆菌的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肾炎、急性胆囊炎及猩红热等。白血病的主要表现是白细胞的无限增生。
而白细胞的减少,则常见于病毒引起的流感、麻疹、肝炎或伤寒、布氏杆菌病等某些杆菌性疾病。也可见于粟粒性肺结核或败血症等严重感染及磺胺药、砷、苯及放射性物质中毒时。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白细胞随红细胞制造的减少而一同减少。严重营养不良性贫血的病人,其各种血细胞普遍贫乏,白细胞当然不例外。
进行血涂片后,显微镜下可发现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红细胞大小与形态不均,细胞中心发白区域扩大。若见到红蓝色较幼稚红细胞增多,可判知其骨髓再生机能旺盛。
在正常状态下,白细胞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其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50%~7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约1%~4%,淋巴细胞约20%~35%,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都很少,分别为1%~6%、1%~4%、1%左右。中性粒细胞的增多,为最常见、最重要的改变,见于大多数传染性疾病与化脓性疾病,也见于中毒。而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则常见于病毒所致的流感、麻疹、肝炎及某些杆菌性疾病。
血小板的正常数为(100~300)×109/升。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急性感染和中毒时,血小板也可减少。而血小板增加,则见于急性出血停止后,或脾切除后,多为一时性增多。
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常用符号是: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H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主要是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这个要根据您的病情,结合血常规检查判断。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12~5.3×10^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12~5.0×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12~5.3×10^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提示: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的检验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针对血常规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机理是按血细胞有型成分的体积分类计数。由于只是在体积上计数,而没了传统的形态识别,检验的结果可能产生误差。对于临场医师来讲怀疑检验结果会有异常的,要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镜下复查;对于检验师来讲检验结果出现异常也应该显微镜下复查。
顺便提一句,有一个北方记者报道拿茶水到医院检查结果检查出尿道炎,一个南方《**007》(这里不提了 可以百度一下 “茶水 尿道炎”)也模仿北方记者这样做,媒体也敢对这些进行报道。感叹啊!“无知者无畏”,一类敢干一类敢登,纯属TMD恶意炒作。如果是尿检验不出现异常那就是真的有问题了。看看原因:
1尿液分析仪器与试剂的设计和检测原理都是针对人体尿液的,没有区别尿液和其他液体的功能。(既然狗粮可以吃,SB记者和编辑为啥不自己吃狗粮?)
2 茶叶水中的物质极其复杂,主要包括有水、蛋白质、氨基酸、咖啡因、多元酚类等等。茶水中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物质影响尿液潜血(红细胞)分析试纸的指示剂,从而可能产生假阳性反应。茶水中的酚类及其他有机物能与白细胞分析试纸中的重氮盐发生偶合反应,可以产生假阳性反应。
3 即使进行显微镜下检测。但是,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形态与血液中的不同,其形态多不完整,也不典型,有的仅留下细胞的碎片或残形。茶水里的微粒、尘埃、茶碱结晶、茶叶碎屑等成分,会极大地干扰检验人员的判断和鉴别。
中国的医患关系一直不好,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改善做出的贡献真是“功不可没”啊!!!!!
病情分析:你好,常用肝功能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肝功能正常值-谷丙转氨酶(ALT
):参考值为小于50单位,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
病情轻重相平行。在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活动,ALT均可升高。但ALT
缺乏特异性,许多肝疾和肝外疾患均可升高,另外,ALT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
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ALT并不升高。 2:肝功能正常
值-谷草转氨酶(AST):前者位于细胞浆,后者位于细胞线粒体中。AST升高
的意义在诊断肝炎方面与ALT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其升高幅度不及ALT,如果
AST值高于ALT,说明肝细胞损伤、坏死的程度比较严重。如果测定其同功酶则
意义更大,轻度肝损时仅有ASTs升高,而重度损害则ASTm明显升高。 3、
肝功能正常值-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与值为30-90u/L。由三种以上同功
酶组成,即肝脏型、肠型(含量极微)及胎盘型(仅见于中后期孕妇),还有
一部分来自骨骼。ALP经由胆道排出。因此,肝脏疾患出现排泄功能障碍,胆
道疾患,骨骼疾患(如成骨肉瘤、转移性骨瘤)均可使ALP上升。 4、肝
功能正常值-谷氨酰转移酶(-GT):健康人血清中-GT水平甚低(小于40单位
),主要来自肝脏,少许由肾、胰、小肠产生。-GT在反映肝细胞坏死损害方
面不及ALT,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
肝外梗阻(如胆道系统阻塞)以及肝硬化、中毒性肝病、脂肪肝、肝肿瘤均可
升高。 5、肝功能正常值-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
正常值TP为60-80克/L,A为40-55克/L,G为20-30克/L,A/G为1。5-2。5:1。
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常出现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增加,使A/G比例倒置。
6、肝功能正常值-血清总胆红质和直接胆红质(Bc):肝病时出现黄疸,TB和
Bc均可不同程度升高,正常值TB为2-20umol/L,Bc小于3。4umol/L,如Bc明显
升高,提示为梗阻性黄疸。 7、肝功能正常值-总胆固醇(Ch)及胆固醇
酯(cbE):可了解肝病时脂质代谢障碍情况,阻塞性黄疸时Ch可增加,脂肪
肝时也可能增加,如严重肝脏损害,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均可下降。
意见建议:
血液常规检查
1.白细胞(WBC或LEU)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L ; 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 ×109/L
6个月-2岁为(11.0-12.0) ×109/L;4-14岁为8.0×109/L左右
临床意义:(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 、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
和脾功能亢进等。
2.白细胞分类(DC)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75(40%-75%), 儿童0.3-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 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减少常见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 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
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
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何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增多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减少无临床意义.
3.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7(50%-70%).
临床意义:(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
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灶者。中度感染时,白细
胞数超过10×109/L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
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叶或更多(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4.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单位:个/L正常值:(50-300)×106/L
临床意义:同白细胞分类
5.红细胞(RBC或BLC) 单位:个/L
正常值:成年男性为(4.0-5.5)×1012/L成年女性为(3.5-5.0) ×1012/L
新生儿为(6.0-7.0) ×1012/L婴儿为(3.0-4.5) ×1012/L
儿童为(4.0-5.3) ×1012/L
临床意义:(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
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6.血红蛋白(HB或HGB)单位:克/升(g/L)
正常值:成年男性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婴儿为100-140g/L儿童为120-140g/L
临床意义:同红细胞
7.红细胞压积(HCT)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男性为0.40-0.50(40%--50%)女性为0.37-0.48(37%--48%)
新生儿为0.49-0.60(49%--60%)
临床意义:同红细胞
8.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单位:飞升(fl)正常值:80—95飞升
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减少:常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9.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单位:皮克(pg) 正常值:27—32皮克
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降低:常见于小细胞性贫血。
10.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0.32—0.36(32%--36%) 临床意义: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1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0.109—0.157(10.9%-15.7%)
临床意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时有意义,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营养缺乏性贫血。目前
Bassmen提出了平均红细胞体积(或容积)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分类法,在临
床上应用价值较大,见表1-1
表1-1几种贫血的MCV和RDW变化
MCVRDW
正常人正常 正常
缺铁性贫血降低 升高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升高 升高
再生障碍性贫血正常 正常
溶血性贫血升高 升高
铁幼粒细胞贫血正常 升高
单纯小细胞贫血降低 正常
12.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单位:百分数(%)
正常值:约0.0001(0.01%) 绝对数<300/109红细胞
临床意义:明显增多可见于铅、汞、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增多可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13.网织红细胞(RC或RET)单位:个/升(个/L) 或百分比数(%)
正常值;成人绝对数为(24-84)×109/L ;百分数为0.005-0.015(0.5%-1.5%);
新生儿绝对数为(144-336) ×109/L ;百分数为0.02-0.06(2%-6%)
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大出血。
减少:常见于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14.血沉(ESR) 单位;毫米/小时(mm/h)
正常值:男性为0-15女性;0-20
临床意义: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有使用抗炎药物等。
15.血小板(PLT)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100-300)×109/L ;(旧制单位:10-30万/mm3).
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16.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单位:飞升(fl)正常值:6.3-10.1飞升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血小板破坏过多、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镰状细胞性贫血等。
17.红斑狼疮(LE)细胞正常值:为阴性,即未找到LE细胞。
临床意义:阳性,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期阳性率可高达80%),亦可见于一些结缔组织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18.血常规化验报告单;见表1-2
19.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仪9CELL-DYM3500型血球分析仪)报告形式见表1-3
了
表1-3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报告单
检验项目英文缩写正常参考值 计量单位
红细胞计数RBC男4.0-5.5 ×1012/L ;
女3.5-5.0 ×1012/L ;
红细胞压积HCT男0.4-0.545 %
女0.37-0.48 %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4-100 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31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g/L
血小析计数PLT 100-300 ×109/L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6.8-13.5 fl
血小板压积PCT 男0.108-0.272 %
女0.114-0.282 %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15.5-18.0%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0.109-0.157%
白细胞计数WBC4.0-10.0 ×109/L
血红蛋白HGB男120-160 g/L
女110-150 g/L
淋巴细胞绝对值LYM#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20-40%
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50-70%
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
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 3-8 %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OS#50-300 ×109/L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0.5-5 %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BASO#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O 0-1%
#为仪器打印后标志
选择肝功能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根据病情选择某几项肝功能试验并定期复查作动态观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治疗是否有效。如急性肝炎病情好转时,GPT由增高恢复到正常;如GPT长期波动或持续升高,则提示肝炎有转慢趋势等。某些肝脏功能试验有肝外疾病时,检查结果也可见异常,如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等导致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减少;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可有血清胆固醇减低。而某些药物、外伤等,均可导致血清转氨酶升高。因此在选择肝脏功能试验及分析结果时应结合临床具体分析。当临床怀疑肝炎或已确诊为急性肝炎需进一步了解病变的程度时,可检测GPT(谷丙转氨酶)或复方碘试验。尿三胆试验、血清凡登白试验和胆红素定量。如为慢性肝炎,除以上试验外还可检测A/G(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必要时检测血清蛋白电泳。如病人无黄疸、且其他肝功能正常而不能排除轻度肝脏损害者,可检测碱性磷酸酶。对原发性肝癌,除一般的肝功能试验外,可进行AFP(甲胎蛋白)、γ- GT(γ-谷氨酸转肽酶)、AKP等测定以帮助临床诊断。在各项较大手术前,一般检查血清GPT、A/G,必要时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以了解肝脏情况,做好术前准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596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临床免疫学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