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脉诊断病有何奥妙

医案日记 2023-04-29 19:05:54

脉诊断病有何奥妙

本报记者 周颖

美国一病人以“左侧肩膀痛”为主诉,到医院求诊。经主管医生在肩及手部的穴位针灸治疗后,疼痛症状虽有减轻但仍不满意。当时在美国讲学的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传统疗法科主任周达君经过脉诊发现,患者的病情是“足太阳膀胱经不利”,于是嘱咐主管医生加针双侧昆仑穴及攒竹穴,其余治疗不变。随后,患者症状立刻缓解。

这是为什么?周达君解释,中医治疗最大的优点就是整体观念,脉诊的精妙之处也在于对患者整体状况的把握。这位病人虽然病在肩,但脉诊提示其病情是“足太阳膀胱经不利”。于是在治疗中就采取了先疏通足太阳经,再治疗局部的思路。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为人体的头项背腿,主人一身之表。攒竹穴位于面部眉头陷中,是膀胱经的第二个穴位。昆仑穴则位于足跟,是膀胱经的经穴。此二穴相配,一上一下,一降一升,可以疏通整个膀胱经。故加针此二穴后,效果明显增强。

良好的效果,使患者主动说明自己最初发病是因为洗澡后背部吹空调引起。这与周达君对病情的认识与采取的治疗措施都是相符的,同时也证明了脉证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与可靠性。

作为《脉诊导论》一书的作者,周达君对脉诊研究有较高造诣。他就脉诊概念、历史沿革、分类与特色进行了介绍,并诠释自己对脉诊的新观点和发展思路。

脉诊轨迹清晰可见

什么是脉诊?教科书的定义是,脉诊即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患者的脉搏,感知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诊查方法。

周达君说,中医脉诊发展经历了散乱、规范、推广和创新几个时期。在汉以前是形成期,其特点是以诊测人体动脉搏动规律为媒介,形成了不同的诊断体系,如“五脏脉法”、“十二经脉法”、“三部九候脉法”、“寸口脉法”以及“仓公脉法”等。同时,医家对脉象的表述各不相同,比较散乱。

在汉末及晋唐是规范期。脉诊知识已经收录在《伤寒论》、《脉经》及《千金方》中,并经历了传承及演化过程。当时,有很大一部分医生已经采用寸口脉法为主的脉诊形式了。医圣张仲景则采用的是以“寸口脉”为主合参“人迎脉”、“趺阳脉”的方法,从而清楚地显示脉诊在发展中的轨迹。随后,王叔和在《脉经》中确立了后世寸口三部九候脉诊法形态,并完成由张仲景所开始的对脉法、脉象的规范工作。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脉法部分,就已经与此后的脉法基本相同了。

唐宋元明清是成熟与推广期。标志是《王叔和脉法》与《脉赋》、《四言脉诀》的成书。这期间脉法是以寸口三部九候脉法为主体,主要是研究具体病证与脉象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时期出版的著作也很多,每个著者都对脉诊有自己的经验与思考,但主体结构已经确定。这一时期,最出名的脉书则是《濒湖脉学》。

自民国到现在,应该是反思与创新期。其中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现代医学思想的引入,带来的问题就是“脉是真的还是假的”,人们怎能从那小小的一段动脉中取得那么多有用的东西?二是全息生物学的提出,为人们理解脉象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掌握绝技从师明理

在古代,脉诊一直为中医学者所重视。在古医籍《黄帝内经》中有“善诊者,查色按脉,先别阴阳。”《难经》中讲“切而知之谓之巧。”由于脉诊相对客观与稳定,它的可靠性与医师对其的掌握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民间就有用脉诊水平来判断医师能力的说法,脉诊也就变成了绝招。

周达君介绍,因视角的不同,脉诊有多种分类。一是以时代分类。汉以前的脉诊方法为“先古脉法”,包括《黄帝内经》中的脉法,张仲景的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而《脉经》以后的寸口三部九候脉法,为“后世脉法”。二是以部位分类。有单部位的诊法,如寸口脉法(后世之寸口三部九候脉法);有遍诊法,如三部九候遍诊法、十二经脉遍诊法。三是《脉诊导论》中所特有的分类方法,以指导思想与诊脉的目的分类。分为气韵脉法与全息脉法。不论哪种分类方法,脉诊的基本指导思想,都来源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中医理念。从脉来说,它本身就是构通人体内外上下的通道,所显示的信息更为深层,也较少干扰,更能接近疾病的病机与本源。

脉诊对诊断疾病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具有相对客观与稳定;直达病机,洞见病源;提纲携领,汇聚诸证等特点。从脉诊理论源头看有两大体系,一种是诊气的脉法,以查病气、病因、病机为主要目的。一种是诊形的脉法,以查患者的病情、病形、病位为主要目的。他强调,真正的“明医”是将诊气和诊形两种脉法通而明之,并通过四诊合参把各种信息资料归纳起来,得出最佳的诊断结论,并验之临床。

周达君认为,掌握脉诊这种绝技,在学习中有几个难点。分别是手感难寻,师承不同,表达各异,理解难通。手感难寻指每个人指端的感受,以及对这种感知的表达是不一样的。所以手感的养成与规范,就非常重要。在古代,脉诊技术是手手相传,如今,这便成了大问题。

对此,周达君提出,“明理”是第一要务。只有明白了脉诊的道理,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古人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掌握脉诊绝技最重要的一是要有师承,二是要有实践。

发展之路更新理念

周达君说,中医历来的思想模式是重归纳而轻分析。历经千年后,使得脉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从而有了“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叹。

其实,前人为了将脉诊的问题讲明白,也采用多种方法。如取类比象法,就是以“如盘走珠”指示滑脉,以“如按琴弦”指代弦脉。综合归纳法,以浮脉为纲,包括浮脉、芤脉、濡脉等;以沉脉为纲,包括沉脉、弦脉、紧脉、实脉等。这些方法因时代所限,总是偏于模糊,难于实践。所以古人脉书,多有自相矛盾。

通过研究,周达君对脉诊的新定义是“脉诊是通过判断人体动脉搏动规律,进而搜集人体内在体质特征与疾病信息的方法”。修改后的这个定义不再提脉搏的形象,而直接提脉动规律,表述更准确。同时,脉诊不再仅仅将病情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将搜集信息作为诊脉的目的。

“脉重解析”是周达君在《脉诊导论》中提出的观点,即从现代分析归纳的思想模式出发,来理解脉诊的特性。他将脉分为位置、速度、边界、流利度、力度、形态几个要素。与一般观点不同的是,他提出的是单因素回归,需要对这些要素进行分别定性。如临床诊脉时,先对某一个脉的不同要素进行分解,进而分析每一个要素所提示的问题,最后将对不同要素的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得到对诊治疾病具有指导价值的脉诊结论。

发展脉诊有何思路?周达君强调,首先要更新理念。前人已经注意到脉诊有速度、力度这些变化,但只是将其分类依据,或者描述方法。后人只是接受了分析归纳这种思想后,才有可能将这些要素作为单因素分析,从而为脉诊的客观化表述铺平道路。其次,要解决脉诊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问题。几十年前的脉诊仪,是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研制的。虽然,它只是对脉搏力度与位置的描述,但发现了脉搏波,这就为现代的脉学研究起到了带头作用。在有了多种探测手段和电脑的现代,新的研究方法将有可能带来更多的启示。

中医真的这么神奇,把一下脉就知道病症了吗?

不叫神奇,这都是由人体所表现的种种状态。也有很多症状中医把脉是看不出来的,比如说腿骨断过,那里表皮肉里长了一瘤子,女孩是不是处女之类的,是不可能把脉号出来的。例行检查身体还是必要的,西医可以照X光CT或者其他,中医不可能透视你的人体,呵呵~~
而且中医不仅仅是把脉来断症,中医断症说的是望闻问切,只要综合所有的答案来分析,集合所有情况,根据患者的体质不同来下药,才给出最准确的处方。
说点粗俗的:
中医医人是用天然的生理消化吸收方法来协调人体内部的循环运作,是纵观性的让人体协调来达到身体的健康。就像现在社会为什么要和谐一样,只有和谐才能良好的发展。
西医呢,却是微观处理,直接的对病灶进行攻击或者强行阻止病灶的蔓延。但是有科学的仪器,可以准确地了解到直接性的创伤位置(断腿断手,内部血管破裂之类最有效),而中医对这个只能靠经验来达到,接驳血管之类的中医就没办法,也会延迟比较长的时间,要开膛破肚之类的中医就要逊色很多。
但是西医在一些病里面就不敢苟同,比如肝脏肾脏已经受到病毒损伤的情况下继续对其用药,强行将其病毒用抗生素或者其他激素进行打击,但是就是因为病毒本来已经是强势的情况下,肝脏肾脏才会出毛病,本来内部已经受伤,加上西药的情况下会增加其内脏的损伤,就算病毒打败了,内脏的损伤也大大增加,本来的功能也就大大的减弱了,就因为该内脏的功能减弱了,以后也常常会出现毛病复发的或者受到另外一种病毒侵害。
所以中西要结合,结合西医的科学仪器跟手术长处加上我国中医的智慧调理才是最合适的。
别看大片大片的,谁看谁鄙视,地球人都知道

中医的脉象到底能诊断什么病

脉“象”和卦“象”,这其中的“象”是什么意思呢?此两“象”其实是一个意思,都是用抽象的概念解释事物的表象,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这种表面的现象在一定的情况下是不能够反应事物的本质的。 脉“象”即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这种形象包括脉动的频率(迟脉、数脉),节律(结脉、代脉、促脉),充盈度(虚脉、实脉),通畅的情况(滑脉、涩脉),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而这些形象能否如现代老百姓所认为的中医“一把脉”就什么“病”都知道了呢?这要从现代老百姓所认为的“病”说起。现代老百姓认为的“病”多数是西方医学的一些诊断名词,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炎、胃炎、肾炎等等,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痰饮、血瘀等等证候上来,即使能够认识到这方面来,多数也是片面的,不够全面。这是西医学对中医学的一种影响,也是国人对中医认识上的一种误区!况且,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一诊,也不能够反应中医诊断的全貌。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脉学专著是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此书汇集汉代以前的脉学之大成,选取《黄帝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根据脉的形象总结出二十四种脉。李时珍的《濒湖脉诀》发展为二十七脉。李士材再增入疾脉合为二十八种。脉象是中国经数千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而西医学传入中国不过百十余年的历史,但是,其在诊断技术上发展迅速。准确率高。简单的说从发展的时间上来看,中医的脉象和西医的病名也就百十余年的交集,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哪个人能够把西医的某个疾病同中医的某一种脉象联系到一起。况且,中医、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也不可能联系到一起。但两者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治疗疾病已期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所以说,中医的脉象是不能够如老百姓所认为的“一把脉”就把自己心目中的西医诊断病名给“把”出来的。 而《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有原文说:“按其脉,知其病”。又做何解释呢?当时所指的“病”即是当时老百姓所认识的病证,如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等证候。而那时的病名没有现在西医病名的干扰。时间不同,意义也不一样了。 那么,中医的脉象主病又是什么意思呢?又能主什么病呢?脉象主病是指脉象主要提示的病症。现把脉象与主病列述如下:1.浮脉主表证,也主虚证。2.沉脉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3.迟脉主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4.数脉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5.洪脉主气分热盛。6.微脉主阳衰气少,阴阳气血诸虚。7.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元气离散,又主湿病。8.散脉主元气离散。9.虚脉主虚证。10.实脉主实证。11.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12.涩脉主伤精,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13.长脉主肝阳有余,阳盛内热等有余之证。14.短脉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15.弦脉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16.芤脉主失血,伤阴。17.紧脉主寒,痛,宿食。18.缓脉主湿病,脾胃虚弱。19.革脉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20.牢脉主阴寒内实,疝气,症瘕。21.弱脉主气血不足。22.濡脉主诸虚,又主湿。23.伏脉主邪闭,厥证,也主痛极。24.动脉主痛,惊。25.促脉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也主肿痈。26.结脉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症瘕积聚。27.代脉主脏气衰微,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28.疾脉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另外,有相兼脉与主病。所谓相兼脉象是指这些脉象互相兼现来说,如徐灵胎所说的合脉。相兼脉的主病往往等于各个脉象所主病的总和,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临床上又有舍脉从症,舍症从脉的情况,说明脉症也有真假之分。脉有从舍,说明脉象只是疾病临床表现的一个方面,因此,不能把脉象作为诊断疾病的唯一依据,只有全面的运用四诊,四诊合参,才能从舍自如,得出正确的中医诊断。最后忠告患者朋友:凡是“一把脉”,不经过四诊辩证,详细询问病史,就给你开出药的中医大夫,千万不要吃他开的药,吃了也不对证,耽误病情。这样的中医大夫忽悠人、骗人的太多了!!!

如何从脉象判断病情 脉象都说明了什么

这个问题要回答非常多.不说左手的心肝肾,也不说右手的肺脾肾,就从大体上说常见的一些脉象简单的分析一下.
首先可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位.
一般寒性病脉象多紧,沉,缓.而热性病多数,急,有力为实症,无力为虚症.
如浮(轻摸就能摸到),说明病邪在表,如沉,用力才能摸到,说明病在里,或是说在脏.
二是可推断一些疾病的进退.
如本来为表症,脉浮,但渐脉象变洪大,高烧,说明邪盛正衰主病进.如从洪大渐趋缓和,也就是病从重渐好转了.
脉象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我收藏了一个脉象口诀,原箸是吉林省已故老中医李治民先生,你看看是否有用。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号脉的科学根据是什么?真的有效?

中医的独特的诊病方法——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促结代脉,即促脉、结脉、代脉,均为节律异常、有间歇的脉。促脉为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而有力者为阳热亢盛之证,促而无力者多为气虚将脱之象;结脉为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有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等多种主病;代脉为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或气滞血瘀之证。
脉象还有许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几种脉象。中医临床治病,除了望、闻、问诊外,切脉也非常重要。唐代名医孙思邈就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辨证时,脉象常常起决定作用。
如最近治疗一位经常反复腹泻多年的老年患者,就诊时大便一日5 6次,水泻,大便臭味不甚,无脓血,不能进食任何含粗纤维的食品,每日只能吃少量稀饭或烂面条,否则腹泻次数更多。察其舌淡红,苔薄白腻。从以上症状看,似无热象。但患者之脉甚数(每分钟124次,有冠心病史,经常心悸,胸闷等症状)。辨证认为,患者病程很长,脾气已虚,但夹有火热之邪,火邪下迫大肠则腹泻,上扰心神则心悸。故用补气的党参等配伍清热泻火的黄连(既能泻大肠火,也能清心火,一举两得)治疗,七剂后复诊,大便减为每日1 2次,心悸症状改善,心率也有所减慢。
当然,疾病的病因与病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临床上所见的病脉往往也很复杂,常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象并见,如脉浮数、沉迟、滑数、弦涩等。还有脉证相符与不相符的问题,不相符时,就须决定是舍症从脉,还是舍脉从症等。另外,理论上谈脉诊不难,但实际操作中要确定是何脉、解释分析脉与病的关系等不是一日之功。古人就说:“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不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细心体会,不用心去悟、去比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脉诊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58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