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产生影响。一年之中,四时气候的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一切生理活动。场非典的侵袭又一次告诫人类,自然的病毒不断地被消灭,也不断地在产生,由此造成的各种疾病也将不断地挑战人类,伴随着人类存在的始终。因此,如何不违反“人与天地相通”的规律,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努力使自己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防治因四时气候变化造成人体的病理反应,这是养生的一重要方面。汉代司马迁曾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
,夏季又将来临,夏季是胃肠道疾病高发季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并已出现心力衰竭的人会因夏季的炎热而使病情迅速加重;老年人会因高温而使体内内环境紊乱诱发各种疾病。那么在夏季如何适应自然变化呢?我们来看看夏季的特点。夏天这三个月,是万物茂盛秀丽的季节,动植物的生长和新陈代谢加快,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气与地气上下交合,万物由此开花结果。此时,作为顺应大自然这种规律,人们应当晚些睡觉,早些起床,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绪,不必厌恶夏天日常天热,而应心情保持愉快,心静而少怒,如有花苞的植物那样,使其恬淡而成秀,使体内过多的阳光能够向外宣泄,保持体内外的平衡,从而做到适应夏天“长气”的调养。
在调养夏天的“长气”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避免“疰夏”
什么叫疰夏?疰夏是夏季特有的病症。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期是在夏季,天阳下逼,地火上腾,夏令酷热令人生畏。而在初夏到来之时,因为刚刚过了春天梅雨季节,较多的雨水加之闷热的气候使水气难以散发,水湿之邪侵入人体,造成发热缠绵,产生疰夏。疰夏引起的发热不高,但是全身重而乏力,这是湿浊之邪侵犯人体,造成的人体脾胃功能失调。脾胃一旦为湿邪所困,亦称之“湿困脾胃”,产生了胃口不好,即使能吃一点东西,因脾不能健运,化成的营养物质不运送到身体各部,以至日渐消瘦。湿邪留在体内,储于经络,阻滞关节,则由此产生四肢无力,精神不振,舌苔白腻。这些表现常被怀疑为肝炎的先兆,因为肝炎的早期也是全身乏力,胃口不好,加上疰夏的见到油腻食物出现恶心,其实化验肝功能马上就可排除肝炎。此外,疰夏还因患者疲乏,浑身关节酸胀沉重而被疑为关节炎,当然化验血液指标也属正常。令人十分烦闷的是如果患了疰夏,有一点点发热,没什么药片可服。其实,中药的调理还是颇具疗效的。一些芳香化湿,醒脾和胃的药物如藿香、佩兰、蔻仁、苏梗等都能祛湿化浊,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复。
小心夜冷
夏季感冒很多,多由在炎热夏天的晚上吹了过多的凉风所致。空调、电扇、室外露宿、受到雨淋都可使本来就已气虚的人感受风寒,产生了汗闭、头痛、怕冷、周身酸楚,而且这些“热伤风”在炎热的夏天又因汗出不出来而格外难受,此时,只要服些午时茶、姜汤等解表发汗的中药,只要达到发汗的效果就可以了。
冬病夏治
几千年来古代医家在实践中发现,许多冬季常可发生的疾患或以体质阳虚的病症,在夏天进行调治,通过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可以达到疾病少发或不发,这就叫做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抓住了夏季阳气最盛,冬季阴盛阳衰为主这个特点,在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进行调治以防治冬季常发的疾患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久咳、哮喘、痹症、泄泻是冬病夏治效果最好的疾病,常用的方法有针灸和进补。值得一提的是进补不应囿于冬令,夏天汗出很多,津液大量流失,对于一些阴虚体质的人在夏天服用西洋参、石斛、沙参、生地等是非常必要的。
调理起居
在夏季,由于天气炎热的关系,饮食起居很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不注意,会使许多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更应注意。生活起居随意化,晚睡晚起,贪吃贪睡,四肢不勤,以为这样是享清福,实际上后患无穷,只会加速衰老的到来。早在《春秋左氏传》中就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定时的生活作息制度对人的健康长寿至关重要,而炎炎的长夏,是一年四季中生活作息制度最难以做到的。看看是一些小事,如定时起床,定时进餐,定时劳作,定时锻炼,定时睡眠,定时排大便等,却在每个人的生命长寿指数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夏季即将来临,愿人们加强自我保健意识,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度过一个令人身心健康的愉快的长夏。
1、热水洗脚
脚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区和五脏六腑的反射点。 古人云:“睡前洗脚,胜似补药。”夏季也不例外。当时虽然感觉有点热,但事后反而会带来凉意和舒适。
2、喝热茶
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而喝热茶却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明显降低,这是简便易行的绝妙良方。
另外,加强耐热锻炼,提高体温调节功能,热适应能力增强,不但可增强体质,还可有效地防止中暑和其它热症发生。
3、护阳气
虽然气温较高,但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亦即常说的“春夏养阳”。阳气是人的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夏季阳气旺盛且常浮跃于外,反易被外邪折伤,如大汗则亡阳。换言之,在炎热的夏季,一般不宜进行大量运动, 运动之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4、热毛巾擦身
因为夏季的炎热,人的脸面和身体会比平时比较容易出汗,而及时擦汗可以促使皮肤透气,但是毛巾必须得用热的,这样才能适应人体降温的节律。
5、洗热水澡
夏天洗冷水澡会使皮肤收缩,洗后反觉更热,而热水洗澡虽会多出汗,但能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夏天该出汗时出汗,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的方式。
6、顺应节气
立夏之后,北半球阳光照射充足,日照时间延长,加之气温升高,人的睡眠会减少。有睡眠障碍的人则更易加重,辗转难眠,或夜卧不安。中医讲夏季宜“早卧早起”,顺应节气。若夜晚不能早睡,中午适当的午休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调整。夏季早起进行适度的晨练,是最佳的安排。
相比于其他三个季节,夏季不太受欢迎,尤其到了三伏天,简直是个蒸笼,又热又闷又潮,容易诱发各种问题,比如心情烦躁,失眠,睡不好,食欲下降,腹泻肠胃疾病等等,总之,没几个人喜欢过夏天的。
但庄稼需要夏天,没有夏天的高温酝酿,农作物就无法开花结果,到了秋天也就谈不上收成了,到了冬天可能要喝西北风了,所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对 健康 而言,夏天可以出汗排毒,冬天藏了几个月,夏天正好可以出汗驱驱寒,当然如果整天呆空调房的话,可能没这个机会了。
夏季的划分有着不同的说法,我国民间习惯把阴历四、五、六月划分为夏季;也有人习惯把公历6、7、8月划分为夏季。在气象学上所指的夏季,是将连续5日平均气温高于22 的季节定为夏天;在天文学上所指的夏天,是把从“夏至”之日起,到“秋风”前一日止定为夏季;我国古代所指的夏天,是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前一天止定为夏季。
尽管说法不同但面对对即将迎来炎炎夏日,应该如何愉快而 健康 地度过夏天呢?今天系统化地说一下。
一、夏季特点:
1、夏季万物华实
《黄帝内经》记录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三月,指农历四月至六月,阳历六月至八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蕃,即茂盛;秀,即华美。在夏天的这三个月中,阳气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充分交合。期间清气充实,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茂盛、最华美的季节。人是万物之灵,也应该神气饱满,情绪外向,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机。这时候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比较强盛,总体上显现出夏季万物华实的特点。
2、夏热夏长
夏热夏长为夏季的气候特点。在《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里说“四时万物者阴阳之根本”。所谓四时阴阳,就是指一年四季温热凉寒的变化。而温热凉寒的变化是由一年中阴阳消长所形成的。因为从夏至之日起,已进入夏季,这一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日照地面时间最长,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从这一日起,北半球开始进入炎热的夏季,万物开始生长发育。整个夏季是阳盛阴弱、阳消阴长的过程。
3、盛夏的主气——暑与湿。
暑为盛夏的主气,人们把气温高于30 极热天气为暑天,一年四季惟有夏季才有暑天;湿也是盛夏的主气,盛夏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气候闷热,阴雨连绵,空气中湿度很大。
中医认为人们容易感受暑湿之邪而犯病因此要注意防范。
二、夏季 养生 的关键——清燥解热
夏季 养生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天的特点是燥热,“热”以“凉”之,“燥”以“清”驱之。因此,清燥解热是夏季 养生 的关键。
盛夏酷暑蒸灼,人易感到困倦烦躁和闷热不安,因此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静,做到神清气和,切忌暴怒,以防心火内生。注意养心,夏季是心脏病的高发期,中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应”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所以夏季更要注意心脏的 养生 保健。夏季 养生 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 养生 的目的。
三、夏季 养生 的原则
1、晚睡早起,天长夜短
《黄帝内经》说,夏季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我们指出夏季应该遵循的 养生 原则。
2、健脾除湿
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佩兰等。
3、清热消暑
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 酸角、薄荷、金银花、连翘等来祛暑。
4、补养肺肾
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5、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如用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6、以清为主
夏天气温高,人们出汗多,胃口差,当然,如果“清淡”意味着吃东西更要讲究卫生,不吃过多的油腻食物,多吃点水果多饮水,那还是有道理的。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夏天的特点是“热”,故 养生 的关键在于“清”。
7、头脑宜清净
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烦躁不安,生气易怒。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切忌烦躁不能自制,因躁生热,从而心火内生。要使心情像清澈平静的湖水一样,正如古人所说要“静养勿躁”,这样才能避免因情志诱发疾病。
8、环境宜清凉
夏天不能整天依赖空调,要趁着早晚气温稍低时,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避免室内空气的污浊。尤其是下雨时及雨后,空气清新,含有丰富的负离子,这时应关掉空调,打开窗户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精华。
四、 养生 具体方法
1、养心。
在中医里,心不仅指心脏,还包括了人的神志精神活动。
所以,养心要从两个方面来讲:精神层面和食药滋补。
①精神层面
*心里调节法:古代没有空调设备,因此到了夏天,酷热难当时,心情就特别烦躁;现代人到了夏天,虽有条件使用空调,但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也容易心神不安。更何况,空调并非万能用品,只有学会自我调节才是上策。
影响心的主要是心态和情绪,外界环境燥热容易诱发心情烦躁,特别是阴虚火旺者,肾精亏虚,血虚,血热者,外界的高温蒸腾,加上出汗,体内更加干燥缺“水”,不光身体干,心态容易崩溃。
*有意识地去控制情绪,每次想发火就闭目深呼吸;
*每天安排时间静坐冥想,是修心的好方法;
*劳逸结合,每周安排时间放松休闲,这并非浪费时间,遇到太多珍惜时间从不放松,结果郁火都出来了,人反而焦躁不爽,人毕竟不是机器,不管工作还是学习,最终都是为了好好的活着;
*学会调节,谁都有不开心的时候,难受的时候,怎么办?有的沉迷其中得了肝郁调节不过来,有的能迅速调整跳出来,遇到不顺的情况,不妨主动调节,比如放下手头一切外出逛逛, 旅游 ,聚会,回家陪父母,倾诉,看电影...都能帮助走出低迷情绪。
*不要抱怨天气太热,下雨之类,人类作为宇宙中极为渺小的一员,学会顺应适应大自然的规律,违背或强制改变这些规律,只会让身心受到伤害。
②食药滋补。
心的问题还是很多,比如心阴不足,心血虚,心火旺,心脉瘀堵等等,夏天的话,主要是针对心火旺。
A:实火:
表现: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口舌生疮,心烦,夜寐不安,口渴思饮,小便黄赤,淋漓不尽,尿道赤痛,甚或尿血,舌苔薄黄。
调理:清心降火利尿。
代茶饮:淡竹叶+白茅根+绿茶:2-5克,煮水代茶饮(注意:淡竹叶和竹叶是不同的)
其余莲子心,苦瓜等都可试试,不过寒凉,不宜频繁饮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567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夏季留神室内霉菌添乱
下一篇: 夏日科学饮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