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这些慢性病病人不宜秋冻

医案日记 2023-05-21 07:52:46

这些慢性病病人不宜秋冻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流传已久的养生保健谚语。“秋冻”是说秋季到来之后,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应有意识地让身体适当“冻一冻”,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用现代养生观点来看,是耐寒锻炼的方式。但是,秋季,特别是深秋时节气温变化大,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这种多变的天气会使人产生冷热不均的感觉,不利于某些疾病的控制。对于患有某些慢性病的老年人,秋冻一定要适度,有些人不但不宜秋冻,还应注意保暖。

脑血管疾病人体受寒冷刺激后,常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循环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脑血管负荷加重,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引发脑出血或使脑血栓形成,所以患有脑血管疾病的老人不宜受冻。

心血管疾病深秋时节的低温和多风,常常是心脏病的诱发因素。这是因为,人体要抵抗低温,就必须把血液从皮下血管送到身体内部,用以保存能量,这就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增高,心脏搏动加快,势必加重心脏的负担,使原本就有病变的心脏加缺血、缺氧。如果此时再不注意保暖,就会使冠状动脉严重缺血、缺氧。缺氧会使冠状动脉加强收缩,易造成附壁血栓或动脉硬化栓子脱落,从而阻塞冠脉血流,导致心肌梗死。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不宜秋冻及长时间逆风行走。

呼吸系统疾病患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疾病的老人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慢性胃病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身体不慎受到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易使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原有胃病的人会再次发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所以,秋凉时节,有胃病的老人应注意保暖,一旦有疾病复发的征兆,应及时服药治疗。

关节炎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因此,关节炎患者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后引起关节疼痛加重。

糖尿病糖尿病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疼痛,严重者可表现为坏疽。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此外,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也不宜秋冻。

此外,对秋冻的理解不应局限于天气寒冷而不急于增衣保暖,还应加强体育锻炼。要想增强机体的耐寒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加强锻炼。就耐寒锻炼而言,在身体状况和生活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常年坚持洗冷水浴或游泳,是增强身体御寒能力行之有效的健身方式。此外,还可经常散步、跑步、打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新陈代谢能力。人体新陈代谢越旺盛,耐寒能力就越强。

文/易善永

秋冻来临,奶奶告诉我们什么,要随着季节的变化,增加或减少衣服?

秋冻来临,奶奶告诉我们,要随着季节的变化,增加或减少衣服,意思就是说要春捂秋冻,就是春天不要一下子因为天暖和就把衣服都脱了,秋天天气变冷衣服要稍微冷点再往上加,要逐渐的适应环境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农村俗语,“春捂捂、秋冻冻”,如此应对季节交替,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春捂捂“,虽然说春天的气温回升,但是立春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天气依旧很寒冷,甚至有倒春寒的现象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就换上比较薄的衣服,很容易因经不住寒冷,引起感冒。

二、”秋冻冻”:

1、秋天降临,万物凋谢,一片肃杀之景,天气变凉不假,但是夏天的余热仍然没有褪去。这样一来,气温还没有降到需要穿厚衣服的时候。只有过了中秋、重阳等节日,秋意很浓之后,需要多多注意添衣。但对于刚换季的时候,冻一冻也不会生病。

2、冻一冻非但不会生病,反而会让人少生病。当秋天越来越冷,人们经过夏天的酷暑,并没有很好的体质,来应对如此寒冷的天气。

因此,适当的少穿一点衣服,可以让自己逐渐适应寒冷的天气,增强自己的体质。在面对一场秋雨一场寒之后,不至于因为季节的猛烈变化、寒热不均,而引起感冒等其他病症。

扩展资料: 秋冻穿衣法的技巧:

1、老少要慎冻

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老人:阴阳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寒冷可导致一系列老年慢性病复发。

2、三秋冻不同

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仍高,显然“冻冻”无妨,无须急忙加衣。

中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这时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青壮年,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

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3、10℃左右不冻

晚秋: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就应该结束“秋冻”了,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容易惹病上身,尤其要注意肩颈、腰背、脚部保暖。

4、外冻内不冻

注意:“秋冻”指的是让皮肤接受外界气温的“捶打”与“锻炼”。至于内脏,是不能“秋冻”的。

提醒:从保护脾胃角度来说,爱吃冷面、瓜果、冷饮的人入秋后要注意节制了。否则,会让本来就处于虚冷状态下的脾胃苦不堪言。

5、三个部位不冻

腹部: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中医曾说“不通则痛”,所以有胃病史的人不宜秋冻,受寒后容易胃痛,而且经期女性受寒后容易痛经。

双脚: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所以,双脚不宜秋冻。

后背:入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只有聚足阳气,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冬天就不怕寒邪侵袭了。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因此,养护阳气就要让后背暖一暖,不宜受寒。

6、冻中要有动

秋天是耐寒训练的好时机,“秋冻”是要我们在冷的环境中锻炼,以提高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而不是待在寒冷的环境中硬冻着,那样必然冻出病来。因此,要想抗冻,须“冻”“动”结合,登山、慢跑、打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锻炼方式。

7、对于有慢性疾病的人可是“冻不得”,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压患者。

心脑血管病人:这是因为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压上升,心、脑负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慢性胃病者: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且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关节病变者: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因此,关节炎患者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后引起关节疼痛加重。

呼吸道疾病者: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这类病人,身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春捂秋冻”分人群!春季养生肺为重!中医教你一个简单的小妙招

春季干燥,早晚温差较大,容易引起人体生理机能上的失调,"春捂秋冻"是一句古老的谚语, "春捂"指春季不要过早脱掉棉衣,"秋冻"说的是秋季气温稍凉,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

适宜的凉爽,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 在逐渐降低的温度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名老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王鸿谟教授在《养肺黄金期!五位中医名家养肺课》中讲到 ,“秋冻”对于体格健壮的人来说没大问题,但对于本身就体寒体虚、有慢性病史、心血脑血管疾病、肠胃病、关节病的人群来说,“秋冻”不仅不会增加自身免疫力,还会导致病情加重,不利于身体 健康

春季 养生 ,肺最重要,中医称“肺为娇脏”,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损伤。春天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凉爽。 因此春天也容易肺燥,咳嗽就是最常见的症状。 春季 养生 ,应注意保养肺气,避免呼吸系统出现问题。

一副好肺,能为身体供应充足的氧气,使生命动力更足,人体自愈力更强。最近气温急剧下降,很多人都出现流清涕,咳嗽等症状。这些都是肺气不能宣发所导致的。

除了吃药,还有什么好方法能让我们在短期内告别这些身体上的不适呢?

要想强肺,防治肺病,是可通过按摩肺经上的穴位方法达到目的 。今天给大家介绍强肺 养生 要穴——鱼际穴,它可将肺经体表经水导入体内,排泄体内肺经之气。

鱼际穴的坐标定位

当我们摊开手掌,在大拇指根部有块肌肉明显突起,这个地方叫做大鱼际。在这块突起肌肉的中间,也就是从大拇指根部和手腕连线中点,就是鱼际穴。

中医专家指出,虽然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很多,但鱼际穴却是强肺的 养生 要穴。同时,它还有着“保命穴”之称,每天坚持搓按鱼际穴可谓好处颇多!

1、帮助感冒恢复

鱼际穴就属于手太阴肺经之荥穴。经常按摩此穴,可解表、利咽和化痰的功能,对咽痛、打喷嚏等感冒的早期症状,也有明显疗效。有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疾病的人群,都不妨通过按摩鱼际穴来辅助治疗。

2、辅助治疗便秘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的疾病可通过冶肺来消除,按摩肺经的荥穴可起到清肠热、化肠燥、通大便的作用。每次最好在排便之前揉搓穴位,从而有利于缓解和治疗便秘。

3、提高机体免疫力

按摩大鱼际穴,帮助促进血液循环,疏通脉穴,可增强肺主皮毛的功能,帮助人体提供抵御外邪的能力;

改善易感体质,达到保健 养生 之功效。对老年人、久病体虚及患慢性病的人,每天可适当增加按摩次数。

4、缓解心脏不适

鱼际穴所在的位置,正好位于手掌部的心脏反射区。

如果突然心悸、心绞痛、胸口憋闷,特别不舒服,用大拇指的指尖掐揉大鱼际,用重力狠狠地掐九下,利用一个强力刺激来缓解心脏的压力。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此方法仅起辅助作用,当身体症状缓解后请及时就医。

5、治疗鼠标手

对经常与电脑打交道的人来说,经常会因为过度使用鼠标,而引起手腕和胳膊酸痛、手指麻木。

按摩手上的鱼际穴可增加血液循环,再配合双手做握拳运动,每天重复多次,可增加肌腱柔软度,消除手部疲劳。

① 点按式用右手大拇指按揉左手大鱼际部位,按揉至手掌发热,然后换做用左手大拇指按揉右手大鱼际,如此每天按摩2~3次;每次大约1~2分钟。

② 合掌式即双手合掌,对搓时两手的“大鱼际”应贴合,以搓得双手发热为度。亦可一手固定不动,另一手对其搓动,再两手上下交替互相摩擦1至2分钟。

③ 敲击式如果觉得手指点按的力度不够,可用“抱拳礼”的姿势,用一侧手指关节敲打对侧手掌大鱼际;或靠双手掌跟的力度,在鱼际穴附近互相敲击,至掌侧发热便可。

按摩,每天坚持,力度适中

一般保健按摩,可每天做2至3次,每次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左右。按摩鱼际穴,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随时随地都可按摩,注意按摩时力度要适中,就像做运动一样,要循序渐进,不必急于求成。

养肺就要找对养肺秘方,其实在养肺方面,中医还有很多的名方,对养肺护肺超管用,我推荐你好好看看这门课—— 《养肺黄金期!五位中医名家养肺课》

点击下方免费试看课程↓↓↓



王鸿谟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名老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生物医学特征辨识学会副主席,中国针灸学会经络研究分会委员,《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副总编,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学会 养生 专家。

知道养肺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养肺呢? 王鸿谟教授携4位专家专门制作了7节养肺润肺知识, 全面覆盖呼吸系统问题。让广大朋友们远离咳嗽、哮喘、发烧和肺炎。

四位专家分别是:

张晓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 主任医师

王蕾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 主任医师

冯淬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中医科主任医师

张永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 主任医师

这门课就是要帮助大家, 正确的认识肺和人体,各个系统、各个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生活中怎么样科学合理的养肺护肺。

在这门课程里,你将学到相关的养肺润肺饮食汤方、一键了解咳嗽和支原体肺炎等相关问题。 这个系列课里面,还会有很多实际的调理方法和小窍门,比如一些非常简便易行的中医代茶饮、小药方、按摩的办法等等 ,因为中医有句话叫简便验廉,希望大家学到这些以后,在生活里面用起来更加的方便。当然啦,有些很顽固的、单一的方法是不行的。

这门课程,除了 适合有不良习惯的人群、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群、久咳嗽,受寒咳嗽,气虚咳嗽,阴虚咳嗽,痰湿咳嗽等人群之外,也适合宝爸宝妈人群、 养生 人群。

只需要在想学习养肺的时候,点开视频,戴上耳机跟着王鸿谟教授一起学习养肺的小知识!非常轻松简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559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