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来自婴儿身体的奇怪声响

医案日记 2023-05-20 00:21:49

来自婴儿身体的奇怪声响

1、关节弹声响

小婴儿韧带较薄弱,关节窝浅。关节周围韧带松驰骨质软,长骨端部有软骨板主关节做屈伸活动时可出现“弹响声”随着年龄增大,韧带变得结实了。肌肉也发达了,这种关节弹响声就消失了,有的成年人,若关节活动不正常仍可出现弹响声,有的挤压指关节时可出现清脆的弹响声,如无特殊症状,属正常现象。若膝关节伸屈有响声,伴有膝部疼痛。应排除先天盘状半月板,若髋关节出现关节弹响声,应排除先天髋关节脱位。

2、骨“叫”声

骨是空腔脏器,当骨内容物排空认后,骨部就开始收缩,这是一种比较剧烈的收缩,起自贲门,向幽门方向蠕动。我们都知道,不论什么时候,骨中总存在一定量的液体和气体,液体一般是骨粘膜分泌出来的骨消化液。气体是在进食时随着食物吞咽下去的,骨中的这些液体和气体,在骨壁剧烈收缩的情况下,就会被挤捏揉压,东跑西窜,发出“叽叽咕咕”的叫声,所以小儿腹中出现叫声可能是饥饿的信号,但在骨胀气、消化不良时也可出现这种声音。

3、肠鸣声

肠管和胃一样,都属空腔肮器,同样,肠管在蠕动时,肠管内的气体和液体被挤压,肠间隙之间腹腔液与气体之间揉擦也可出现“咕噜”声,叫肠鸣音,一般情况下需要听诊器听诊方能听到。声响大时,裸耳即可听见,正常小儿可听到,腹胀时或患肠炎,肠功能紊乱时可听到较明显,频繁的响声。

4、疝

人体内的脏器或者组织本来都有固定的位置,如果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通过人体正常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间隙进入另一部位即形成疝,常见的腹股沟斜疝、股疝、脐疝等,多是肠管疝入“疝中”内,当令其复位时可出现“响声”,小儿脐疝,特别是婴儿脐疝,特别是婴儿脐疝,当挤压“疝”时可发出“咯叽”的响声,还有罕见的横膈疝,食管裂孔疝,即腹腔中的空腔肮器疝入胸腔,在肺部听到肠鸣音或骨蠕动声,疝是病症,应及时治疗。

新生儿身上5种“奇怪”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本领,也是健康指标

自从宝宝出生以后,我们除了照顾宝宝的生理所需,每天做得最多的事,便是守在孩子的身边,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会有一系列“奇怪”的动作和反应,让爸妈感觉新奇又存疑虑。

比如,用手指轻轻触碰宝宝的嘴角边,他会自动转头并张嘴,做出要吃奶的动作;他睡觉总喜欢把两个胳膊高高举过头顶两侧;他的小手,自出生起就握着小拳头,掰也掰不开……

新生宝宝特有的这些反应,看着萌趣又可爱。但是也有不少爸妈担心,这些反应是正常的吗,会不会影响宝宝的 健康 呢?

其实啊,这些都是新生儿原始的神经反射行为,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所以爸妈们根本不必担心。假如新生宝宝该有的反射行为不明显,那才是真正要发愁的事。新生宝宝的原始反射都有哪些?下面跟莞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指新生儿遇到突然性刺激而引起的全身性动作。比如突然发生较大的声音或响动,身体或头落空失去支撑时,宝宝会猛然向外张开双臂,弓起背部,接着双臂向内收拢合起,就像吓了一大跳,往往还伴随着大哭。

宝宝出生后 8周左右是摩罗反射最强烈的时期,通常到3-4个月左右会逐渐消失 。但是宝宝仍可能对一些不能预期、刺激性较大的声响或动作,表现出惊跳反射。

【 育儿 提醒】

家长可通过摩罗反射,观察宝宝的神经传导以及肢体反应功能是否正常。比如有些婴儿可能臂神经丛损伤,就会出现单边的反射动作。

摩罗反射动作过于频繁、剧烈,反射消失过快,都要引起注意,以防神经病变的可能。如果说过了6个月仍有明显的摩罗反射,则需要做进一步的评估和检查。

物体触碰到宝宝的手掌时,他会立刻将物体握紧。刺激宝宝的脚掌,也有类似的反应,他的脚趾立刻向下,脚掌紧缩起来,这又叫 足底反射

宝宝出生以后,几乎一直都握着小拳,莞妈还记得以前家里老人开玩笑说:“看娃把手抓得那么紧,将来长大了,指定是个爱财的人。”

其实这跟宝宝爱不爱财没关系,只因 新生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成熟,手部肌肉活动调节力弱。曲手指的肌肉收缩占优势,而张手指的肌肉相对无力 ,故表现为握拳的状态。

【 育儿 提醒】

新生宝宝的握持反射大概3-4个月消失,最终会以自主抓握取代。若超过4个月握持反应还比较明显,或仅单侧出现此反射,就要谨防神经病变的可能。

家长平时可 多抚触按摩宝宝的手掌 ,刺激其产生一定的张手反应,让宝宝慢慢学会自然伸开小手。当宝宝自己会把手张开后,再训练他的抓取动作,激发更多的 探索 欲望,从而锻炼脑部,刺激发育。

宝宝一出生就会找奶吃。比如用手指轻轻触碰宝宝的嘴角或面颊,他会因受到刺激而将头部转向刺激的来源,并做出张嘴等反射性动作。

觅食反射是宝宝出生后为获得食物、能量、养分而出现的求生本能反应,因此又叫做寻乳反射 。故当宝宝饥饿的时候,觅食反射更为明显。当他吃饱喝足或睡着的时候,反射就会减弱很多。

【 育儿 提醒】

宝宝的觅食反射会随着宝宝成长而慢慢消失,在6个月左右完全消失。但宝宝长到3-4个月时,慢慢学会用哭声表达需求,因此觅食反射会慢慢变得不再明显。

正因宝宝出生就有觅食反射,因此医生会尽快地将新生儿抱到妈妈身边,让母婴肌肤接触,并让宝宝吸吮乳头。这样能使妈妈体内产生更多泌乳素,以尽快下奶。

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时,就经常吞咽羊水、吸吮嘴唇以及自己的手指,这是为出生后吃奶做准备呢。宝宝出生后立刻就能吸奶,无论什么东西靠近嘴巴,他都能自然地做出吸吮反应。

宝宝的吸吮能力比较强,有时甚至能将妈妈堵塞的乳腺吸通。新生儿吃奶只能通过吸吮动作来完成,正因为他天生具有觅食反射和吸吮反射,才使得他能顺利进食,并获得足够的营养。

【 育儿 提醒】

新生儿吸吮反射,是判断其脑部发育的重要指标 。如果宝宝的吸吮力不足,那么他可能在进食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要排除是否因缺氧、缺血或脑部损伤而导致的吮吸无力。

宝宝的吸吮反射,严格来说不会消失,但会随着他的成长, 变为一种可自我控制的能力 。当宝宝成长到一定程度,他会 从吸吮进食过渡到咀嚼进食的阶段

许多爸妈不太理解什么是强直性颈部反射。那么你可以测试一下:让宝宝仰躺,把他的头转向一侧,会发现他同侧的手脚伸直,而对侧的手脚则弯曲起来,有点像拉弓射箭或击剑的动作。

据说这种与生俱来的反射动作,能够防止身体柔软、四肢不能自主控制的新生儿 由仰卧滚向俯卧,或由俯卧滚向仰卧,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 育儿 提醒】

新生儿的强直性颈部反射,最早在孕28周时的胎儿身上发现,据说能有助于胎儿肌肉张力成熟,并帮助生产。宝宝出生后,爸妈能 根据反射动作了解宝宝的手眼协调性

宝宝的强直性颈部反射最终会在3个月左右消失,若迟迟不消退,则可能手眼协调能力受到一定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平衡能力,甚至将来写字都会显得吃力。

新生宝宝除了以上这几种反射,还有:

踏步反射 眨眼反射 追踪反射 吞咽反射 呕吐反射 头后缩反射 游泳反射 巴面金反射 ……

这些都是新生儿的生理反射行为,是宝宝为了适应身体所受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本能和自我保护机制,也是宝宝 健康 发育的参考指标。

通常这些反射行为出生时就有,大部分会在3个月左右消失,少部分延续至6个月。如果家长发现宝宝的反射行为异常,或有不对称、持久不消失、消失后又重现,都应引起重视,最好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评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526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