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华医典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年之中如何养生)

医案日记 2023-05-19 19:43:26

中华医典养生之道

1、淡食能多补(肥浓能滑入肠,令人生痰。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

五味之嗜,在负重辛苦之人自不可缺,而修养者当渐减少之,则谷气壮而真气长,并无疾之为害。

2、搓涂自助颜(面不离手,金浆玉液常涂面,颜色如童永不改)

先以唾津傅面,次搓手掌极热,向脸上搓之数遍,或睡时、或醒时、或清晨行之,俱无不可。

3、运睛除眼翳

闭目转睛,左右各七次,忽然大睁急视,自觉眼内热气出,即是妙境,有金花恍惚者佳。转睛时口鼻闭气,睁眼时尽力用口呵出浊气,吸入清气,各七次。又东坡云:洒醒后清晨行之,可消宿疾。

4、掩耳去头旋

每清晨或临昨时,搓两耳令热,以手急掩住,左右扭颈回顾,各七次,又尽力点头如鸟啄之状,七次,呵出浊气七口,永无头旋之疾。

5、叩齿牙无病

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通,永无虫牙之患。

6、兜礼治伤寒

偶觉身上寒热不均,头痛口苦,类伤寒之状,即舒两腿,两手兜礼治外肾囊,闭气低头,至气促,张口呵之,如此者七次,则盘膝而坐,鼻纳清气,或行猿臂熊经之法亦可。

7、鼓呵清积聚

晨起,两手抱臂,闭气鼓腹,澄心下视脐轮,待气促,缓缓呵之,如此九次。又紧抱其肩左右扭之,各七次,名曰搅轳。腹中自然快利,能消积聚,亦治心疼、腹疼、泄泻诸疾,其验。

8、膝风摩涌泉

膝疼有三种:曰风痛,曰冷痛,有精血虚而气不通,注于下部,名曰胫痛。临睡时,摩搓左右足心各七遍,令极热,抱膝而眠,足趾常常自挠之,使血气能通,而痛自止矣。人年四五十多感此疾。

9、猿臂和血脉

左手伸直,以右手控左手心,头却右顾,右手亦然。此法当食后行二、三次,能消食。孕妇行之,临产最易,亦无胎产之患。

10、熊经免痰涎

临睡时,两手拘定两足,直舒其腰,却回顾后视,如此七次,自无痰延之患。此法可夜间常行不间。

11、受惜精与气

精气乃人之根本,不可亡施,虽不当绝,亦须爱惜。

12、子午固关元

关元乃人气海也,修养家名曰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乃元气所蓄。人每心意一动则耗元气。子午二时洗心静坐,鼻息调匀,反观内顾于关元之所,则一时有元气复长之机矣。

13、托踏应无病

两手上托如举千斤之重,两脚踏地如竖石柱之直,尽力上托,闭气不出,待气促,徐徐呵之。每清晨或食后,不拘何时常常行之,百病皆除。

14、三眠魂自安

病龙眠,拳屈其膝也;寒猿眠,抱其膝也;龟息眠,踵膝也,手足曲则心自定。大凡临睡时,万念俱绝,闭口瞑目,匀息侧身而卧,其妙。盖人自寅而申,应事接物精神已倦,惟一睡乃心神歇息之顷,如有事,可却之度外。如有挂心事,必着衣端坐,秉烛应之,不可枕上悬思,大耗元气。

15、饮食必节制(饮食有节,脾土不泄)

16、起居要慎焉

邵子四不出,谓大风、大雨。大暑、大寒。

17、多行阴骘事

阴骘不在修寺设醮、看经念佛,只在人身上打点,若当恻隐之处,勉力行之,但行阴骘事,不可有望报之心。

18、莫作身后冤

19、遵行勿间断

自淡食至莫作一十六条,遵而行之,不可忽焉。

20、可为陆地仙

纵不能飞升,亦能延寿十纪,真陆地仙矣。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年之中如何养生

春天是要养“生”,夏天是要养“长”,秋天是要养“收”,冬天是要养“藏”——养的都是不同的气。自然界必须是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才是吉祥的。生发、生长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必须要有收敛、收藏的阶段,否则事物就不能长久,身体也一样。在做这一步的时候,就要想着下一步该怎么走,这就是中国文化。 《皇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原文节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为什么叫“四气调神”?《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的第二篇。首先讲一下题目,为什么叫“四气调神”而不叫“四季调神”?因为中国古人认为,是节气的变化导致了四季的更替,重要的是节气。而“节”和“气”意思略有不同,“节”是“气”运行的节点,和关键点。《四气调神大论》篇实际上讲了两个大问题:一个是气的问题,一个是调神的问题。 春季发陈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占一年中的前三个月,包含有六个节气,每个月分到两个节气,是阳气一步步生长、壮大的阶段。发陈的“陈”就是指冬天所积累、收藏的东西,这是生发的基础。春天的生发之气源于冬天的藏纳和积累,这是个如环无端的循环运动。所以只有冬天把气养足了,春天的生发之气才正常。在我们人身体里面,冬对应着肾,元气就是从肾里面生发出来的,是由肾精转化的。肾精属于阴,气化出的元气属于阳,我们常说“阴阳”而不说“阳阴”就是根源于此,因为阳是以阴为物质基础的。 春天如何养生机春天如何养生机呢?经文举了三个例子:首先是要夜卧早起,意思是晚睡早起。春天重在生发,不能总睡觉来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所以要适当地少睡点。其次是广步于庭,意思是在庭院里面大踏步地活动,洒脱一些来适应促成生发。“庭”指四方的大院子,表示要有一定的规矩,不能生发得没有约束。第三呢,就是被发缓形。“被发”意味着该生发时就不要有约束。要做类似于不把头发扎起来而随其披散着的事情,以此适应生发之机。“缓形”就是在形体上也不要有约束,穿着宽松的衣服。做到“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这三件事情,就是为了要达到一个目的:以使志生。志是肾所藏的神,要让肾所藏的神能表达出去,憋住了那就没有生机了。前面讲过,志向的大小来源于肾精的充足与否,所以好好保养肾精使其正常地生发变化,就能让自己的志向变得高远,志向高远了就能干成大事。经文后面还提到了夏天要“使志无怒”、秋天要“使志安宁”、冬天要“使志若伏若匿”。都在强调“志”,根本在于肾精。生而勿杀,意思是春天万物都在生发,人体这个小天地也在生发,这个时候不能动任何杀念。比如春天的花开了,不要去折它,要是折了,现在是没事儿,等到了秋天,就会少结一颗果实——影响是后来的。所以在春天,不要有一点杀机,在外面走的时候,你的内心要像春天一样有欣欣向荣的那种气机。予而勿夺,就是只有给予,绝不去剥夺。比如要让种子长得好,就要给它经常浇水、施肥,不能去揠苗助长。赏而勿罚也是同样的意思,感觉上都是刚从冬天苏醒过来,如果“杀了”、“夺了”、“罚了”的话就伤了人和天地的生机。此春气之应:这是春天之气的对应、应象。养生之道也:春天是要养“生”,夏天是要养“长”、秋天是要养“收”、冬天是要养“藏”——养的都是不同的气。春天是生机起来的那个气,所以春天对应要“养生”,如果伤生机,就会导致逆之则伤肝的后果。肝木伤了就不能再生火,进入夏季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夏天属火。出什么问题呢?就叫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古字“奉”是两只手捧着祭品的形象,意思是献给、承送。献给谁的东西少了呢?就是供给夏天“长”的气不够了,因为“长”是以生发为基础的。中国文化、中医实际上就是把世界、生命当做一个活的、运动的过程来看。我们做事业也要搞清楚,不能只想着保持生发和输布这种状态,这是不可能持久的。《周易》“乾卦”里说了:“见群龙无首,吉。”自然界必须是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才是吉祥的。生发、生长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必须要有收敛、收藏的阶段,否则事务就不能长久,身体也一样。在做这一步的时候,就要想着下一步该怎么走,这就是中国文化。冬天藏精不够,春天就生发不起来。拿“非典”作例子,得“非典”的那些青壮年,都是冬天没养好,所以春天才会发病。秋天腹泻的病人特别多,能简单地说是昨天吃得不好所以今天才腹泻的吗?人能吃什么拉什么啊?有那么块吗?绝不是“昨天”的事儿!实际上秋天拉肚子,是夏天就积累下来的问题,或者甚至是春天遗留下来的问题,要往远了看。西医就爱在人自身上盯着找原因,经常往爹妈身上推诿病因。说很多病都是遗传自父母的。要中医看,绝不是这样的。所谓的遗传病,就是你跟你父母的生活方式太相像了,所造成的身心状态也相近,所以才会跟他们得一样的病。他们是什么情绪你从小都是耳濡目染的:他们老压抑着你,你顺从惯了,长大后还是按父母的形象找“老伴”,继续压制着自己,就这样憋闷着,憋闷就容易得肝癌。你爸受你妈的压制,你爸得了肝癌,这能说是你遗传了你爸的肝癌基因吗?不能那么说!是每一个人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造成了自己的病。很多疾病,和家庭密切相关。中医讲阴阳要和谐,如果不和谐就太可怕了。所以要想男人好,一定要先女人好,女人是关键因子,女人是家庭的主妇嘛(男人是一家之主,男人属阳,在外运化,他力量的源泉是阴、女人)!有一些老婆特别不好,把男人欺负得够呛,男人就在外面显得特能干,因为他在家实在是施展不开,所以就出去施展了。这种人身体肯定有病。这种类型的成功男士我见过不少,他们一般都特狂躁,而且家里老婆肯定有子宫肌瘤。因为他老婆也会觉得情感压抑。女人要是有子宫肌瘤这种病,一定要先反省自己的人生,这特别关键,还有乳腺癌病人也是。要先改变自己的习性,下一步才是去求医问药。不改变习性,由情绪造成的气血淤滞还是会经常产生。有些癌症病人,知道自己是癌症了,反倒身心宁静了,什么负担都不往心里存了,去游山玩水,心想反正明天就死,再也不过原来那样的生活了。很长时间过去之后,居然发现癌瘤没有了!这样的例子很多的。在治疗癌症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一点,就是要彻底改变生活方式,完全抛弃原先的生活方式,重新活一把,就只当明天就死,只有这样才有救。癌是什么?癌不就是气的结聚吗?只要把这“气结”打开就好了。藏医学、佛教医学说得好,认为人体内正常的是水,病就是冰,西医就是要把冰给切掉;中医和藏医则是要把冰重新化为水,使之成为人体正常的东西。解决了使水结冰的原因。冰化了不就是水吗?我们讲过一天的养生,这里是讲四季的养生。一天的养生是从肝胆起始:子时是胆当令,丑时是肝当令。一年的养生也是从肝胆起始的,春天要护住肝胆的生发之气。中医有一句经典的话,叫做“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意思是体内是一个脏腑(所有的脏腑),全都取决于胆气生发产生的生机。没有这个生机,一切无从谈起。拿做企业为例,最重要的是抓企业的生机、增长点,而不是说只看目前能赚多少钱。赚钱是后续的,是秋天的事(属于收获)。春天的养生,我们花了不少的功夫来讲,因为春天是万事万物的开端,生命的初始,这个阶段弄明白了,以后的夏、秋、冬就好理解了。 夏天一定要出汗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下面讲夏天怎么来“养长”。经文是夏三月,此谓蕃秀。“蕃秀”就是指夏天到了,自然界到处都是如同麦穗开始抽穗了的气象。“蕃秀”词义是茂盛,“秀”在《说文解字》里就是抽穗的形象。天地气交,指夏至,一阴初生,阴阳之气开始交会。夏至就像一天当中的正午时分,阴阳气开始交接。万物华实,“华”在古文里通通是花、花朵的意思;“实”就是果实。开花跟什么有关呢?跟阳气有关;结果跟什么有关呢?果实属阴,结果跟阴气有关。开花是一个放散的功能,像阳一样;结果是一个凝敛的过程,像阴一样。阴主凝聚,阳主开散。 夏天如何养长接下来也是三个例子,来讲在夏天如何“养长”。夜卧早起,夏天的气机也重在生发、生长,所以也要晚睡早起。无厌于日,“厌”在造字之初是吃饱了不能再吃了的意思,理解为满足,太满足了就该讨厌了,所以“不厌”就是不要讨厌。“日”代表太阳、阳气。夏天就该活跃地运动,充分的享受阳光。我们现代人很少能做到这些,比如夏天,我们都喜欢呆在空调房间避暑,这样的话即使秋天不得病,冬天也得得病。人一年四季体内气机的开泄,其实就指着夏天这个时期呢。人在空调房里,身上的毛孔是关闭的,等一到外面,天气热了就会再打开。所以人都会有从空调房进出身体很难受的感觉。因为毛孔不断地开合,会扰乱身体内部的气机,会造病,会造很深的病。所谓的“空调病”就是这么得的。夏天就要“无厌于日”,该热就热,该出汗就出汗,该散就散,道理上就是不要抑制阳气的生发和生长。使志无怒,意思就是,让志向不要憋着、压抑着。使华英成秀,“华”还是花、花朵的意思;“秀”,就是抽穗、结实的意思。就是说要让花朵绽放,以便未来能结出果实。使气得泄,夏天就是要让气能泄得出去。就像做企业,不能说只讲收益不讲投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夏天就相当于你在投资,就是要不断地向外支出。若所爱在外,这是在用打比方来说明什么叫“使气得泄”:就好像外面有特别让你喜欢的东西,你不得不往外跑去追求。往外跑就是气机往外泄,就是让你的生活活跃而富有动感。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天是养长的时候,要遵守自然界和人身的生长之道。逆之则伤心,意思是如果没有保养好生长的气机,就会伤到心。心属火,火被伤了会导致秋为痃疾。“痃疾”就是咳嗽而且上吐下泻。一到秋天就会有不少咳嗽病人来找我,说秋天的过敏症又犯了,整天狂咳嗽,没完没了地打喷嚏,鼻炎也犯了什么的。这其实都是夏天没养好。老呆在空调房里,气机不能得以疏泄,都憋住了,这样到了秋天收敛之气起来的时候,气机更展不开了,那还能没病?其实治疗鼻炎就是用散法,因为鼻炎属于肺金为病,病人自身的气机在夏天没有散好,那就用药给他散,让他别再憋着,效果会非常显著。奉收者少,就是呈献给秋天收敛气机的东西就少了。夏天没养好,秋天的气就少,而且冬至重病,就是到了冬至那天,就会发很大的病。现在有很多人就说了,我身强体壮正当年呢,看我怎么折腾自己也没事吗?那是因为还没到时候呢!到了“冬至”,就是你自身元气凝敛后转而生发的时候(身体内环境的“冬至”),会发现已经没有多少肾精可生发了。因为你夏天没养生长之气,到了秋天自然收获不多,冬天能收藏的东西就没有多少,到了冬至这天,进行来年“预算”的时候可不得“哭穷”啊!这就是“冬至重病”的道理。 秋天“与鸡俱兴”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再看经文是怎么讲“养收”之道的。秋三月,此谓容平,“容”就是容纳,“平”就是平和,意思是秋气是平和而宽容的收纳之气。天气以急,中医认为秋对应燥气,这里的“急”说的是燥气的性质:肃敛、不由分说。燥气就是收敛之气,“燥”从火,就是用火热之气来凝敛。举个例子就好理解了:北京的夏天有很长一段时间叫做“桑拿天”的,这个时期家里的衣服、墙壁、地板都潮乎乎的,可是入秋以后呢,特明显地就能感觉到家里的东西全变干燥了,这就是燥气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抽干水分留下重要的形质。地气以明,说的是地气一上来,就显出干燥的气象,所以我们秋天经常有一个形容词叫“秋高气爽”。为什么能够秋高气爽呢?因为燥气属“金”。“金”又是什么概念呢?燥就是把一切都燥干的意思,而燥干了之后的东西就会很密固,就会收得特别紧,这就叫“金”,金气就是收敛之气。什么叫金属,金属是收敛得最纯粹的东西,收敛之气最足。像金子就特别明澈,而那些水晶之类的结晶品都是非常亮的,都是指这个概念。 秋天如何养收早卧早起,天地的收敛之气开始发挥作用了,人体就应该早睡早起。晚上10点睡觉,11点就能养肝胆之气:不然你的肝胆是死活养不起来的。尤其嗜酒的男人,老喝酒最损肝胆,然后再夜里不睡觉,就更加损坏,所以现代男性的肝病越来越多,都是自己的习惯在造病,别怨别人!别怨爹妈的遗传,跟遗传没关系,是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你要得这种病的。与鸡俱兴,金鸡报晓,早晨太阳一出来,公鸡就打鸣、活跃起来了,人这个时候也应该顺应自然的气机起床开始一天的生活了。属相中讲“酉鸡”。酉时为肾精当令,所以这里的“鸡”代指肾精,“与鸡俱兴”就是人随着肾精的生发而起。如果凌晨3点到5点人经常会醒来,这是生命处于低水平状态的表现,因为这表示你身体的收敛之气没了,收不住阳气,天还没亮,阳气就飘到了体表,准备应对病人一天的耗散了。使志安宁,肾藏志,顺应了秋收之气,就能使肾精不妄动。说句实在话,秋天性生活都要有所收敛。动物交媾都是春天和夏天最疯狂,秋天和冬天就非常少见了,有些动物甚至干脆冬眠了。动物是最遵守自然法则的,要不是因为外来伤害送命的话,绝对都是“尽其天年”的。人呢,现在成了抛开了季节性规律的动物,随时随地就可以耗散自己,耗散了身体就会得病。还是逃不出自然规律(俗称“天命”)。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意思是宁神保养肾精而不妄动,以此来缓解秋天的杀罚之气。“刑”就是行罚,就是杀气。秋天的气机趋向是收敛,就是不再生发了,在往回收,相当于杀生(抹杀生机),杀气是很重的,所以自己应该顺应自然,收敛心神和精气,让杀气尽量平和一些。无外其志,这里又是在反复强调不要外散肾精。使肺气清,肺对应于秋季。肺的功能是宣发和肃降,宣散气血于五脏。肺气清肃则功能正常。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顺应秋天收敛的气机,我们就要做好“养收”。如果悖逆了秋收之气,就会“奉藏者少”,就是没有多少东西去发挥收藏的功能了,因为在秋收的阶段都损耗掉了。脏腑上呢,就会伤到肺,肺是人体收敛功能的代表。冬为飧泄,“飧”是个会意字,夕食,就是晚饭的意思。“飧泄”是个什么样的症状?就是吃过的饭菜还没有经过消化,就拉出去了,中医叫“完谷不化”,说明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都紊乱了。为什么会“飧泄”呢?因为秋天收敛回的精血太少了,肾中就没藏纳和积累多少精气,这样下焦元气不足,固摄不住水谷,所以水谷未经腐熟就下泄而出了。 冬天“无扰乎阳”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冬天的气机是向内闭藏的。水冰地坼,无扰乎阳,这是在讲天地之象。水都结了冰,地都坼裂了——生机全部回收,藏的气机发展到了极致。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够扰动阳气、做把已经藏纳、回收了的阳气再抽调出来的事儿。现在有一项运动叫冬泳。冬天毛窍都是闭合的时候多,打开的时候少的,阳气全收在内里,可是冬泳的人,就是要强行地调出阳气来,好使自己什么时候都能保持活力。 冬天如何养藏早卧晚起,冬天要顺应收藏之性,保证充足的睡眠。必待日光,说的是一定要等到天地的阳气出现、人身的阳气出现(比如说自然醒),才开始活动、工作。一定要“天人合一”,不能说天地没动呢,自己就任性地先动起来,那不是自取灭亡吗?使志若伏若匿,“若”是好像的意思。“伏”通“浮”,就是“起来”的意思。“匿”意思是藏着。全句的理解为:就好像人的志向若有若无、捉摸不定而不凸现出来。“志”是肾所藏的神,肾精处于收藏的状态,那“志”当然也是伏藏着的。这样说还太简单,下面讲得特别生动: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就好像心里怀着一个小秘密,不愿意出去走,因为怕被人看出来;还像是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不用再耗费心机地营求了。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冬天呢,身体的阳气都潜藏于内里,所以人要保持体温而躲避寒冷。因为呆在寒冷的地方,阳气就不得不被从内里调动出来,用以维持体温了。阳气外出体表的表现是什么?就是微微地出汗,就是“泄皮肤”。冬天穿得少人都会打寒战,那是肌肉在小范围地剧烈收缩来产热。不躲避寒冷而且开泄了皮肤的话,就是违背了冬天内藏的气机,人体的元气就会丧失,而且丧失得很快,“亟夺”就是哗啦一下子就泄掉了的意思。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意思是上面讲到的,就是冬天“养藏”的道理。逆之则伤肾,就是如果没有养好,伤的是五脏六腑中的肾。春为痿厥,就是到了春天,生发之气起来的时候,由于你没有养好肾精,就会出现肌肉痿废这样的病。肌肉属于筋,而肝主筋,肝对应着春季,由于冬天的不藏,春季无法生发元气,所以筋的功能就不正常。“痿”就是全身、手足无力,没有劲。“厥”是什么呢?好多女孩子冬天不好好养生,春天就会出现厥症,不是昏厥,而是手脚冰凉的“厥”。这就是由于基础不足,元气生发不多,只能先保证五脏的供应,四肢元气不够,手脚就冰凉。遇到这样的女孩子来看病就很难办,因为不改变生活方式,她的病就好不了。生活方式改变了,身体自然会好,可以不吃药!我的原则就是要环保,少用药,大家也许不太清楚,种一亩甘草会造成几亩地的沙漠化。国外的甘草素都是要从咱们国内进口的,用着你的资源,让你沙漠化,我自己不种植。所以能不用药就不用,大家都学会养生就好。这就是春、夏、秋、冬的“养生”、“养长”、“养收”、“养藏”——四季养生的原则。下面几段还是对相同的原理进行进一步的阐述,我只简单地讲一下。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这是在讲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本,人肯定也不能例外。所以呢,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如何保养身体?这里说得最明白,就是春夏要养元气的生发之机,秋冬要养元气的敛藏之机。在《易道经》里,春夏养阳,就相当于乾卦#,就是“自强不息”,就是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秋冬养阴呢,就相当于坤卦#,就是“厚德载物”,越厚越好,收敛得越多越好。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就是说顺应了四时、阴阳的规律去生活,那么就能与自然万物同生同在,否则就是在戕伐自己生命的本真。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 《黄帝内经》又在不厌其烦地重复强调了: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这就谈到了“终始”的问题,终始就是死生。生成或者死亡的关键,就是要懂得“因天之序”(春夏秋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就是说,违背生命的规律肆意妄为的话,最终一定会百病丛生,什么疑难杂症都会出现;而遵守自然规律,一定是大病小病都不会得,这样呢,就“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道者,圣人行之——这句话非常有名,“行之”就是必须得遵循规律去做。按照规律去做了,就叫“得道”。愚者佩之,“佩”是通假字,通“悖”,是违背得意思。如果违背了四时阴阳的规律,那么这个人就是愚蠢的人,只会不断地耗散自己,导致“半百而衰”。 不治已病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中医大夫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有人说,这是中医预防医学的内涵,指在没生病之前就可以调养。而更深的意思是不治已经生病了的脏腑,而从没生病的地方开始调治。举个例子,比如说肝病。肝在五行中属木,木能克土,所以肝癌要是转移的话,通常是转移成胃癌,因为脾胃属土啊。再比如,人一生气了,就会吃不下饭,对不对?怒这种情志属于肝,所以生气应该是伤肝的,可实际生活中往往体现的不是肝疼,而是胃痛,或者左肋这儿疼得要命,这就是肝有邪气了,直接就往胃那儿传。很多有胃病的男人,说句实在话,就是要么受上司、领导的气,要么受老婆的气。所以我说女同志啊,你们老公得了胃病,你们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给他气受了。在外面工作上他憋闷,这个可以理解,但如果他真得了胃病,就要很小心了,因为胃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木克土造成的,是由于生气造成的。所以,“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假如已经得了肝病,那肯定就知道邪气要往脾胃这儿传,这个时候,不要去治肝,要先固守住邪气下一步进犯的地方,就是从脾胃开始治疗。把脾胃固守住了,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强了,元气攒足了,反过来就能把肝气给理顺了,这样肝病自然就好了。在这里我警告大家,生活中一定要小心,不要生气。现代社会,很多病都是由于生气造成的,生病能够导致体内气机的不畅快,生长收藏失去节律。不治已乱,治未乱,这个道理和“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一样的。好比经营一个企业,某个部门出问题了,应该从规章制度上去改进,而不是单单去追究责任人。经典中的这些辞令,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病已经形成了才求医问药,乱子已经引起来了才去关注治理,这都是现实中常见的情况,《黄帝内经》是怎么批评的呢:就好像口渴了才拿起镐头挖井;兵临城下了,才开始铸造枪炮——这不是开玩笑吗?在事情没有发出征兆以前就应该预想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让事情发展得无法控制。就像,如果不生气了,就没有了所谓的肝郁嘛!这都是在讲如何养生(生命)。要做一个君子,在别人不重用你的时候,你不抱怨,也不生气,自己继续积攒实力。古人为什么那么注重道德修养呢?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和《中庸》呢?实际上《大学》和《中庸》才是治病的良方!不要以为治病有奇效的才是良方,千万不要有这种误区。大道无形,道德修养才是让人不得病的良方。药物都只能是起到临时赈灾的作用。已经得了病再去求药,就像是“渴而凿井”一样,已经晚了。试问东西破了,经过无论多精细的修补,还能回到原样吗?事物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本文是中华解读《黄帝内经》第一人曲黎敏所著《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书的节选,要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养生文化,请看曲黎敏教授的书)

第九章 见仁见智论养生 第二节 我对传统及儒释道养生理论的认识

第二节    我对传统及儒释道养生理论的认识

我的健身养生知识,从伏羲、黄帝、老子、孔子、释迦等大圣人的经典中得到很大启发。我认为,从古到今,所有修炼自我身心的圣贤,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都以不同的方式、方法,不同的语言,论述了自然真气和育化天地万物的原理。

一、我对伏羲理论的认识

我们中华民族的原始祖先伏羲,在住山洞、穿树叶、吃松子、喝泉水的原始社会,就对大自然真气的变化原理有了深刻认识。伏羲画出先天八卦图,可以说是认识真气变化万物的开基者,发明中华民族文字的祖先。伏羲是第一位用文字表明无生无灭、无始无终、无形无相、无边无际的自然真空的人。他用“〇”这个符号来比喻真空实体,为后人留下一条认识自然的光明大道,永远照着后人的心。

伏羲一画开天始,由“〇”画出了真空育化天地万物的原理。“〇”代表无极;

表示无极静到极点,一阳初动,产生浑元气,太极的开始;

表示太极生两仪,天地始判,是为太极图。太极图中的“白鱼”代表老阳,黑点代表少阴;“黑鱼”代表老阴,白点代表少阳。天之阴降,地之阳升,天地交泰,产生万物。

图中间的小圆,代表人类社会。

易经之理是由“〇”顺序而生。“〇”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三才

。易理谓无极“〇”,太极

,皇极



无极是无气之气,易理称为不易之气;太极是变化天地大气之气,易理称为变易之气;皇极是天地阴阳气交泰产生出来的人类物质世界,易理称为交易之气。不易之气是育化天地万物之源。不易之气永恒不变,但是她能生出有生有灭、有始有终、变化天地的变易之气;天之阴气下降,地之阳气上升,天地交泰,产生出人类物质社会,是为变易之气产生交易之气。因为,没有不易之气就没有一切,所以,不易之气又称为真气。伏羲为后人留下了自然由“〇”育化出万物的文字记载,从理论上把自然真气作了总结。

真气即是无极。无极无所不极,无所不用其极。自然中天地万物,气之化也,离开气就无生、无存。比如:海洋动物就是海水结晶的产物,没有海水就不会生出海洋动物,离开海水海洋动物也不会生存。真气育化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即真气结晶的产物。宇宙中的一切都在真气的作用下,生生灭灭,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地运行。因为人的心灵是真气的化分子,人是个小宇宙,小天地,所以人不能独立生存。人,气之化也。没有气,人无处生;离开气,人无法生存,同海洋动物和海洋的关系一样。理解真气的人才知道真气的功能,所以,与自然真气合而为一的大觉者一一伏羲将真气变化原理说与后人。伏羲总结出真气育化万物的三大体系:不易之气、变易之气、交易之气,使后人知道宇宙的形成。

二、我对医家理论的认识

我们中华民族的炎黄老祖先,对大自然真气有深刻的认识。炎,是炎帝神农氏;黄,是轩辕黄帝。炎帝尝百草,日遇五十毒,神而化之,是人类第一位认识药物的老祖先;是本草纲要的开拓者,奠基者。黄帝是医理养生的发明创造者,也是人类发明创造衣服的原始祖。炎黄为了后代子孙的身心健康,留下了养生之道、医理、药理的经典,万古流传,中华儿女永不能忘。我们今天懂得的养生的道理,是老祖先教导给我们的。《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谈的都是真气的功能,这是后来各种功夫的出生源地。孔子、老子、释迦等古圣先贤,同样论述了真气,留下经典,启发后贤,使人进一步明白、理解了锻炼真气的方法。中华民族真气养生健身法是我传的,但我不是老师。功夫的理论和方法乃先圣所传,我不过指路而已。凡是与我学功夫者,我都清楚地告诉你们,你们的宗师是炎黄、老子、孔子、释迦。我传给你们的炼功夫的道理和方法,是大圣人真修实炼的功夫,我怎么能作你们的老师哪。

《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圣人传精神、久服天真之气,而通神明。”黄帝实为后人留下一个守精神、炼真气的真功夫。学者应认觉为师,觉即是精神。用精神求理悟真宗,提高自己的智慧,才能学会炼真气的功夫。每个人都可以炼到真功夫,因为人人都有精神。精神是产生千功万法的根源,人无精神,万事绝缘。学者应以自我精神为炼功夫的种苗,培根、开花、结果。

先圣以心传心,以心印心,心心相印,继往开来续心传,传精神、传心法,讲的同是人人自我之真气。黄帝称真气为太易;真气育化出有气之气的浑元气,为太初;浑元气分化出天地,为太始;天地交泰,育化出地球上的万物,为太素。黄帝用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这四种不同的气质,论述了宇宙产生天地万物的原理。伏羲和黄帝两位祖先,在原始社会山洞栖身、菇毛饮血、人造物质处于零的条件下,能观察到用现代科学手段也无法认识的宇宙真空育化天地万物的原理,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合于真空。人的精神是自然的化分子,人能清静无为、真诚的守精神,就能达到虚无的境界,与自然真气同质、同体、同气相连、息息相通。诚则灵,灵则明。《黄帝内经》中说:“故圣人传精神、久服天真之气、而通神明。”为后人留下了通达宇宙真源的道理和方法。古代的圣贤,就是本着这个方法,真修实炼,成为理解宇宙的大觉者。

人类的知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天地、大气,有形有象的物质体、气体的感官认识;二是精神合于真空,通达宇宙万物的妙智慧、善知识。感官认识,是靠见闻觉知将外界的事物反映到精神能源上来,所以,称之为后天知识。妙智慧、善知识,是守精神、炼真气,使精神恢复到天真自然、清静无为的境界,用精神直接理解认识宇宙天地变化之理、直接认识听之弗闻、视之难见、真空非空、无生无灭、无始无终的永恒真空,这种知识是用口说不出来、用笔写不出来的真知。

炼功夫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与一般知识不同的大觉者。文字经典汇成的知识海洋,是书本知识。用心灵求真理、悟真宗、解未知、觉真质、明真源而产生出来的智慧,才是真知识、真觉悟。

真气在自然指的是真空,在人体指的是精神。自然的交易之气、交易之气,及人体的呼吸调息,只是真气在大自然人体起的变化作用,均不属真气。真气是根本,其它是枝叶。君子悟本,本立而后道生。舍本求末,是以砖磨镜,苦死无成。

炼功夫的本质不能错。人为固定的四肢运动、呼吸调息、非真气自然所化,是有为法。释迦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宇宙,真气有育化天地万物,在人体,真气有自行调解身体的本能。老子:“道法自然”,炼功夫者应清静无为、顺乎自然,何必心外求法?黄帝教导养神的功夫,就是自然的法则。“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恬淡虚无即是清静无为。法至无为,无所不为,所以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内守是为定静功夫。心平气和,精气神自如,内五气自然协调。精气神、内五气圆合一体,与自然合而为一,病安从来?黄帝守精神、养真气之道,是千功万法的典范,是所有养生健身者的光明大道。

三、我对道家理论的认识

道教的始祖老子对真气有着深刻的认识。老子所言紫气,即是真气,紫气并不是紫颜色。真气包含阴阳、五行之气;阴为暗淡色,阳为阳光明亮色;五行为青红黑白黄;七色光合而为一,为紫色。因为紫气是阴阳五行之气的总称,所以圣人用“紫”来表示育化万物的真气,释迦称真气为妙明紫金光。经典中的“成仙得道者,紫府标名”,意思如同古代学生取得了名望,脱了蓝衫换紫袍,表示尊贵。老子论无极真气,比伏羲、炎黄更详细、明了,他把育化天地万物的无极,用一个“道”字表达了出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无极大道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可是不说,人无从知;不写,人无从道;只能以假引真,强名言道。”老子讲:无名是道,有名是道生,道之行,万物生矣。即然无名是真道,人们就不该把经典上所说的道当成真的。道在乎行,不在乎言。

行道,必要修道;修道,即是修自己的精神。精神是大道一本散于万殊的小道,小道来源于大道。老子定下抱元守一之道,同于佛家定慧圆明之法。老子说:无欲观妙,有欲观徼,这一点与黄帝的恬淡虚无相同。子思在《中庸》论道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释、道三教圣人同修一道,教分三、理合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古圣先贤都以守精神为根本,立宗教、留典籍。回、耶教主同样论述了宇宙育化万物的真源之理。五大正教虽有人、地、时之差,理同源,归根到底,同为一道。万教归一成大道,天下苍生同大体(大体指宇宙),天人合一是大同。

因为宇宙间一切变化,统归自然,所以老子谓之无为,无所不为;伏羲云无极,无所不极,无所不用其极。无极、无为、大道、不易、太易、真气、紫气,同为一真。法有别,理无差。

道家功夫以抱元守一成大道。继老子之后的尹喜庄子、钟离、吕祖、重阳七真等道家名士,都按此法成道,古代称其为炼气士。后来,道家中的一些人制定了有为法,加上好多玄妙的名词,以致后人有些远道。我们炼功夫,应当效法老子的无欲观妙、有欲观徼,抱元守一的无为大法,成为无为无所不为、通达宇宙万化真源的真修实炼者。

四、我对儒家理论的认识

对于儒家理论的认识,还得从儒家代表人物和儒家思想谈起。然而,我儒学根底不深,只是因为修心养性而学《四书》,学《四书》而有体会。这里就说说我的见闻觉知和体会。

孔夫子周游列国,诗书礼乐传天下,炼心之法,门人授之。他既有齐家治国的大道理,也有正心修身的内圣功夫。老夫子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孔夫子成道在鲁国,三月不知肉味,心不在焉,视而弗见、听而弗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固君子必诚其心意。

孔夫子讲的道理和修炼方法,与黄帝、老子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抱元守一”的内圣功夫毫无两样。夫子曰:“万物同体”。万物同体即是真气从之,即是无为而无所不为。

真气亦称理气,理气即无极理天。理天育化太极气天,太极气天育化皇极象天。象天为物质世界,古代圣贤谓之假世界。气天为有气之大气候。因为大气变化无常,气数有尽,有生有灭,有始有终,所以称为后天。理天为无气之气,因为理天无生无灭、无始无终,万象因此有,万化由此生,所以称为永恒之理气。人的精神是理气的分子,精神又称理性。理性在理天叫命,天赋予人叫性。《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人离开心性就无理智,无理智就失去自知之明,无自知之明就不能正己,不能正己就不能教导他人,不能教导他人,就不能兴教立说。各门宗教都是以理性为宗旨,阐述修身正己的性理心法。《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圣人传精神,传心法,以炼自我心性为本,以身作则,胜过言教。圣人不出门,可以教天下,为万世师表。今人炼气,应效法孔孟之道,以修心为本,明德于天下,至大至刚,善养吾浩然正气,冲塞于天地之间,自我之浩然正气,能补天地之不足。《黄帝内经》中说:“天地有质(即有变),此气(真气)了无终始,久服天真之气,必通神明。”圣人都是炼真气而大明于天下。炼真气、守精神、明心性,乃是万圣之总纲。历代圣人一代接一代,继往开来续心传,明心通天这条路线永恒于世。修真之法时隐、时显,不心诚求之就可能错过。炼功夫者诚则灵、灵则明,明者不会走错道路。学者应以古圣先贤的真理为标准,用自己智慧的心慎思、审问、明辨、衡量,才不会走错道路。以上所言是儒家功夫。

五、我对佛家理论的认识

我先父是木器雕刻工人,专门从事雕刻佛像、修缮寺庙、道观的工作。由于业务上的关系,先父与当时儒、释、道三教代表人物有密切的交往,对我来说可谓世交。受其影响,我从15岁就烧香、拜佛、念经、参禅打坐,并得以受艺于沈阳莲花寺方丈乐善和尚,东北道教总会会长、太清宫监院房理家道长,孔学会会长兼经学院院长周永募老先生。我的少年时代,学佛、学道,也学儒。

我常以《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作为炼心性的行动指南。这三部经典,同是无为大法,其中道理的讲述方法,与医、道、儒有差别,但真修实炼的功夫与各教真理完全相同。《金刚经》的金刚二字,即是心性,为永不变质、锐不可摧之意。金刚能割断一切宝石,明心可破除一切障碍。《金刚经》云:降心不降便是降心之法。这不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大法吗?要想达到明心,去掉一切法,不生动、静之念;不生佛、魔之念;不动凡、圣之心;心如如不动,佛道成矣。《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就是说:不住一切相,不住一切法,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应,是指真常之心应物,心有意生,真常之心无所执着,即是心无所住,无所住即是自性真空,自性真空即是妙明本心。应无所住,清静无为,即真心现前。此是让人不要执着一切见闻觉知到的东西,心坦然不动如真空,心灵才能直接觉悟自然。六祖惠能经客店,闻客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继承佛宗,成为一代佛祖,现留有《六祖法宝坛经》。此经是登上佛坛的法宝,明心的指南,修心者不可不读。释迦云:“应无所住”;黄帝曰:“恬淡虚无”;老子道:“无欲观妙”;孔子言:“纯心养性”,四家真理,无二无别,都是使自性达到真空纯至静的虚无境界。

道理万千,不外乎伏羲的无极真理。无极是无到极点了,什么都不存在了,这不就是真空吗?真空、无极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大自在。人的心性是大自在的分子,是小自在;小自在与大自在合而为一,即是明心的大觉者;即是自在菩萨。南海古佛是大自在菩萨,他在《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意思是让人觉悟自己的心性,成为自在菩萨。大自在没有生灭,也没有来去,是为如来圆觉海。人的心性是觉海中的一滴,所以称自性如来。人们不要把佛经中的“自性如来”,错误地领会为释迦牟尼。《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金刚经》破除一切幻相,令人顿悟本理,直达真空,回归自然,是千功万法中的最上乘功夫。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无极生太极,太极是有生的,有生就有灭。太极生天地万物的一切形式,统是有为法;在人体,离心以外的一切追求和形式,即是有为法。《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为人类世界,名为世界,其实没有世界;有是幻有,存是幻存。人的色、受、想、行、识似有本无。人的自我存在,只是幻有、幻存,百年之后,呼吸、躯体无有无存。释迦说法,破有为、树无为,与黄帝、老子、孔子所言真理,无二无别。观音菩萨的《心经》为不二法门,万圣之总纲;破除一切有为法,直达明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依此门而出。佛法是无上大法,与医、道、儒的真理完全一致。

六、我对儒释道养生理论的综合体会

道家之道:感应;宗旨:修心炼性;三清:太清、上清、玉清;五行:金、水、木、火、土。

儒家之道:忠恕;宗旨:纯心养性;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佛家之道:慈悲;宗旨:明心见性;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杀、盗、淫、酒、妄。

儒、释、道三家之道:共六字,不离心;三家宗旨:同根宗于心性;三家规范:同属三宝精气神;三家戒条:同是五气圆合。三家所言,是修真道的功夫。

修心养性者第一做到:认自本心,识自本性,才能进入修心炼性、纯心养性、明心见性的真实功夫;第二,一个心性不为一切所动的大觉者,才能做到精气神自如;第三,纯真无欲,恢复天良,圆满自性,明心圆觉,才能做到感应、忠恕、慈悲。

儒、释、道三家宗旨,是修心之轨道。治外之法,谓之外王;修身养性的功夫,谓之内圣。三家规范作为内圣功夫是:太清、上清、玉清;君、父、夫;佛、法、僧;即自身三宝精气神。三家的五种戒条,是圆合内五气的方法。精气神自如,内五气圆合,是为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合而为一返虚无,是为大丹成就。

道曰精神为黍米宝珠,释曰牟尼宝珠,炼功夫者不以炼精神为本,而在肉体上,自心外求丹,是以砖磨镜,以沙团饭,苦死无成。本错、果也错。修外道者所得的各种功能和幻觉,是水中影、镜中花,到头来如同竹篮打水一场空。

天地万物,都是空而有,无而生;有而无,生而空;周而复始,互相转化;物质永远变换生灭;物质不灭是自然的定律;物质、气体的变化,都是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人体的外五官、内五脏,即是五气气化结晶的物质体。

儒、释、道三家的五种戒条,圆合一理,就是保合阴阳五行之气,返本归真的方法。在人体,金气主肺、主鼻;木气主肝、主目;水气主肾、主耳;火气主心、主舌;土气主脾、主口。戒杀行仁,不动肝火,保木气;戒盗不偷,呼吸平定,安肺,保金气;戒淫不乱搞,守礼节,心不跳,保火气;戒酒不乱饮,守理智,保水气;戒妄语,守信用,精神安定,保土气。金、水、木、火、土包含,仁、智、礼、义一信含。五种戒条,实是修复人的本性,使人达到性本善,五气圆合,合于真空之法。三家之理,统称为性理心法。

养生之道的书籍有哪些?

关于养生的经典书籍有:《皇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是我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
《皇帝内经》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皇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实际上扁鹊在史记上有记载,但并未记载他的著述,客观的说这本书应该是中国古代人民的集体智慧,后代学者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就像民歌一样,作者不是创作者。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 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在中国古代是对热性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所谓“人之伤放寒者则为热病”意思是说,凡人受了风冷,就会患发热的病,认为一切发热的病,都是因受冷发生的,所以通称“伤寒”,因此“伤寒”二字,包括多种流行性热病。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的伤寒也正是该义,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
《神农本草》又名《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本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相传在神农,黄帝之时,神农氏尝百草并著登载各种草石功效的《神农本草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522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