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饮食文化中的传说(春节吃饺子是有什么传说吗)

医案日记 2023-05-19 13:05:16

饮食文化中的传说

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引申出许许多多包罗万象的传说,这在其它国家的文化实属罕见。在《红楼梦》、《金瓶梅》等古典文学作品里,关于名门望族的佳肴、市井风味小吃的描绘更是绘声绘色。历代诗歌涉及饮食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如苏东坡就有描绘吃月饼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聊斋》的作者蒲松龄在《煎饼赋》一诗中,也有描绘山东煎饼吃法的诗句:“更有层层卷折,断以厨刀、纵横历乱,绝似冷淘。”由此可见,中国人不但爱吃,而更懂得吃。

中国的古书如《周礼》、《礼记》中提到当时人们的饮食结构时,分成四大类:饭(五谷主食)、膳(六畜肉食)、馐(美味佳肴)和饮(各种饮料)。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更提倡“食不时不食”的主张,亦即时间不到不进食,于是自秦开始,中国人就有一日三餐的习惯,主张“平旦食(即早餐),少阳之始也;昼食(即午餐),太阳之始也 ;铺食(即晚餐),少阴之始也。”

伴随悠久的饮食文化而产生出来的多采多姿的饮食传说,今天成了饮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北京都一处烧卖馆之于乾隆;小窝窝头之于老佛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于珍珠翡翠白玉汤都是例子,而其中珍珠翡翠白玉汤更成为相声大师侯宝林创作相声的素材。在饮食传说中不乏情意绵绵,感人肺腑的传说。清乾隆将一美如天仙的维吾尔族姑娘掳入宫内,是为香妃。香妃原有一相爱的同族小伙子叫艾买提。香妃身居深宫思念恋人而不思茶饭。尽管乾隆令御厨做多少美食佳肴,香妃居然一口不沾。艾买提知道香妃在想念他,便设法藏身在宫廷的白帽营,把祖传糯米为主料的家乡小点心献给香妃。香妃见到糯米团子,知道恋人来了,遂强打精神把点心吃了,乾隆龙颜大悦问这叫什么点心?艾买提以他的名字随口说:“艾窝窝!”从此这不起眼的小点心传到了民间。传说归传说,事实上艾窝窝在元朝时已属宫廷小吃了。

最有趣的是,中国有众多佳肴与历史上四大美女挂上钩。如西施故里的“西施舌”、西安的“贵妃鸡”、西北的“昭君皮”和河南的“貂蝉豆腐”。其中“貂蝉豆腐”又叫泥鳅钻豆腐。相传董卓为人奸滑,故人们以泥鳅来比拟,而豆腐好比王允美人计中的貂蝉。泥鳅在热汤中无处藏身,便钻到豆腐里被活活烫死。

提起泥鳅钻豆腐这道美食,实际上它是河南民间的传统风味菜,具浓厚的乡土气息,而且名满天下。笔者的老泰山是天津卫人士,早期迁居河南洛阳多年,在一次闲聊中提到在河南吃到一种名肴泥鳅钻豆腐,他笑着说:“那还真格儿(天津话:有趣,好玩)!可惜北京见不着活蹦乱跳的泥鳅,不然我露一手让你尝尝!”

老泰山接着介绍泥鳅钻豆腐制作妙诀:泥鳅先在清水里养两三天,排出土腥味儿,同时也让泥鳅排泄内脏的脏东西,洗净之后,放进已码好葱、姜、蒜的豆腐和凉的高汤(鸡鸭或排骨汤)。加盖慢炖,泥鳅因被热气逼得钻入凉快的豆腐里。待豆腐熟透了,泥鳅也都活活烫死在豆腐里,说到这里老泰山“嘿”的一声说:“那鲜哪!”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豆腐本身营养价值高,加上泥鳅本身富于蛋白、磷及钙等人体所需的物质,又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泥鳅钻豆腐这道佳肴味甘性平,具解毒,暖中益气,因此它有“水中人参”的美誉。

我没见过,更没吃过泥鳅钻豆腐这道菜肴,只是听老泰山这么一说而已,因此也算是另一种“传说”吧!

春节吃饺子是有什么传说吗

关于新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个是为了纪念盘古的成立,结束这种混乱状态。另一个是与“匈奴囤积”谐音,意思是“全囤积粮食”。此外,吃饺子的民间语言也在民间流传,这与女娲的制作有关。女娲捏土造人时,黄土人的耳朵因天气寒冷而容易冻掉。为了固定耳朵,女娲在人们的耳朵上扎了一只小眼睛,用细线绑住耳朵,并把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以便做好耳朵。为了纪念女娲的成就,老百姓包饺子,用面条捏成人耳形状,用馅(线)包裹,然后用嘴吃。

饺子已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节目食品。原因如下:第一,饺子的形状像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是为了听到“财源广进、财源广进”的声音。第二,饺子有馅料,方便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在馅料里,表达人们对新年的希望。包饺子时,人们经常把金如意、糖、花生、枣子和栗子放入馅料中。吃如意和糖的人在来年会有更甜蜜的日子。吃花生的人会长寿健康,吃枣子和栗子的人会早早生下宝贵的孩子。

在一些地区,人们吃饺子和一些副食来表示好运。如果你吃豆腐,它象征着整个家庭的幸福;吃柿子象征着最好的一切;吃三种新鲜蔬菜。它象征着吉祥的日子。台湾人吃鱼丸、肉丸和发菜,象征团圆和财富。由于馅料和制作方法的不同,饺子有很多种。即使是同一种饺子也有不同的食用方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族人想要用粉丝汤做饺子。然后一起喝汤和吃饺子;在河南省的一些地区,饺子和面条一起煮,被称为“金线穿元宝”。饺子是节目中的一道美味佳肴,在带给人们新年快乐的同时,饺子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饺子的传说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河南省南阳)人。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民以食为天”,有关食物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馒头是我国面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无馅的白馒头,一种是有馅的花色馒头,又称作包子。白馒头除了大小之分外,区别不大;而包子的花样则非常多,有肉包、菜包、豆沙包、汤包等等,是以馅来区分的。馒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发酵面粉为主料入笼蒸制而成。馒头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松软可口,还可根据所需制成各种风味。
馒头的起源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创造者据说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是智慧的象征。他一生为复兴汉室,呕心沥血,勤奋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不仅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用兵出神入化,而且对国赤胆忠心,爱民如子。他创制馒头就是一则爱民的典型事例。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与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班师回朝。大军行到泸水,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说:“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祭供。”诸葛亮想到这些战士,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尸他乡,如今战争结束了,将士们得胜回朝,他们却永远成为异乡孤魂,祭奠他们是应该的。他问孟获用什么作祭品。孟获说:“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诸葛亮一听,心里一沉: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颗人头去祭奠,不又是平白无故地增加49个冤魂吗?这样循环往复,冤魂就越积越多,泸水便永无宁日。再说,祭品用人头,这代价也太大了。

诸葛亮决定不以人头祭泸水。他来到泸水边,只见阴气四起,恶浪汹涌,士兵和战马也处在惊乱之中,看来不祭是不行的。当地土人对诸葛亮说:“上次丞相渡泸水之后,水边就夜夜鬼哭神号。从黄昏至天明,从不断绝。”诸葛亮心想,看来罪在我身上,怎么能牵连无辜军民呢,并决定亲自祭供。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这种祭品被称作“馒首”。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馒首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了过去。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用馒首作供品进行各种祭祀。由于“首”、“头”同义,后来就把“馒首”称作“馒头”。馒头作了供品祭祀后被食用,人们从中得到启示,以馒头为食品。如今,馒头遍布中国各地,还传到世界各地,至于其中包含着的诸葛亮的爱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许就不多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515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