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个半分钟,生命保平安。
专家建议:夜间醒来方便时,应先在床上躺半分钟,然后坐起半分钟,再双腿下垂半分钟,能有效防止许多致命性意外事故发生。
二、膳食是基础,红黄绿白黑。
红是指红葡萄酒,每日饮50—100毫升,有助于预防冠心病。黄指黄色蔬菜,如胡萝卜、红薯、西红柿等,富含胡萝卜素,能减轻动脉硬化。绿指绿叶蔬菜。白指燕麦粉、燕麦片,每日50克,能有效降低血甘油三酯、胆固醇。黑指黑木耳,每日5—10克,对降低血粘度、胆固醇有明显效果。
三、及时补水分,绿茶为首选。
心脑血管病人发病死亡,原因与出汗过多、未及时喝水、血液浓缩有关。由于各人出汗多少不同,每日所需水分也不同。标准以每日1500毫升尿为准,只要每日有1500毫升左右的尿量即表示人体内水分足够。研究表明,绿茶有强抗氧自由基作用,有良好的防癌、防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是色、香、味俱佳的上乘饮料。
四、勿暴饮冰水,防心梗猝发。
只要饮用三杯以上冰水,心电图几乎都有变化。由于短时间内用大量冰凉饮料诱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者,临床上已屡见不鲜,不可不慎。
五、午睡半小时,冠心少三成。
调查研究表明,每日午睡半小时者比不睡者冠心病死亡率少30%,其原因与午睡时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与白天的血压高峰出现一段低谷有关。
六、情绪稳定,淡泊宁静。
据调查,急性心肌梗塞的发作诱因中情绪激动所占比例为第一位。预防心绞痛、心肌梗塞最重要的养生方法是情绪稳定,淡泊宁静。
七、谨防“魔鬼时间”。
生物钟节律研究表明:一天中,上午6—11时是急性心梗、脑卒中、猝死的高峰时间,被称为“魔鬼时间”。病情较重的老年冠心病人,晨起宜提前服药,上午不宜安排过量活动。
七月七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 小暑 ,寓意天气开始炎热。气温升高,进入伏旱期。小暑是炎热天气的开始,还没到最热的时候。中医认为,人与自然,“天人相应”,顺应二十四节气的自然规律 养生 保健、防治疾病,可以减少时令病的发生,对控制慢性病, 养生 延年有积极的意义。小暑时节,我们应如何 养生 保健呢?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小暑 养生 之道。
一、避暑湿
一般小暑后开始入伏,进入三伏天,此时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雷雨、大风较多。人体受到湿热气候影响,易出现中暑、心脏病、皮肤病和胃肠病等。
小暑时节更容易发生中暑。户外工作或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多喝水,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
小暑时节,湿热交蒸,容易催发多种皮肤病,如痱子、湿疹、虫咬皮炎、日光性皮炎等。所以日常中,室内宜通风降温,避免环境过湿、温度过高;适当食用具有清热祛湿作用的食物,如冬瓜、丝瓜、苦瓜、荷叶等;金银花煮水外洗也有祛痱止痒的作用;衣着宽松,勤换衣物,尽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出汗后用干毛巾擦干,勤洗浴。
小暑衣着勿赤膊,有些男士夏天喜欢光着上身乘凉,认为赤膊凉爽。其实未必如此。当气温接近或超过人的体温,赤膊反而会感到更热。因为气温超过体温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来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使人感到更加闷热。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小暑后进入三伏天,就到了“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冬病夏治”是指利用夏日阳气旺盛的时机,调整人体阴阳,防治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
冬病夏治主要用于治疗体质虚寒,免疫力低下的疾病,如反复感冒、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腹泻、慢性胃炎、痛经等。
食疗、药物、针灸都是冬病夏治的常用治疗方法。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药物最容易从皮肤渗入穴位经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畅情志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 养生 方面,应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首,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 养生 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天气炎热也容易使人心情烦躁、易怒等。调养心神非常重要,凡事不宜急躁,否则心火妄动,加之酷暑火热邪气,即所谓“内外和邪”,易引发伤暑之证。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凉爽的环境和愉悦的心情有益于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小暑时心脏气阴最易受损,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此类患者可服用具有补气养阴作用的药物,如黄芪、生脉饮等。
三、调饮食
小暑时节,多雨、高温,消化道疾病高发。所以,这一时节的饮食,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暴饮暴食;饮食应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
注意选择新鲜、卫生、易消化的食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菜肴要加热后食用,避免过多食用冷饮、冷食,以免损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可以夏日晨起饮一些姜茶,可以起到助消化、促食欲的作用。
小暑时节,湿气较重。暑气夹湿,影响脾胃运化,肠胃炎高发。食宜荤素搭配,以清淡为佳。可食用健脾化湿之品如莲子、薏苡仁;清暑化湿之品如萝卜、番茄、冬瓜等;多吃新鲜蔬菜、淡水鱼等。尽量少食辛辣、油腻之品,有些人喜欢辛辣烧烤,过食辛辣,汗孔扩张,阳气更易流失,也不宜多吃。
天热吃不下饭,可以适当喝些荷叶、茯苓、扁豆、薏米等熬制的消暑汤或粥。多吃水果蔬菜如芒果、西瓜、莲藕、黄瓜、莴笋、西红柿、绿豆芽等。可帮助促进食欲、补充水分,防暑降温,但不要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小暑时节要多喝水,天气炎热出汗多,人体水分大量流失,喝水尤其是喝温淡盐水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因为缺乏水分而导致中暑的情况出现,并且多喝水,还可以帮助人们避免动脉粥样硬化等危险的病症。喝茶也可以很好的对抗炎热。出门前后可饮用一些清凉饮料如金银花露、绿豆汤、酸梅汤,忌饮冰水,冰水易导致脾胃损伤,血管收缩,引起胃痛、或其他疾病,如诱发心绞痛等。
四、适劳逸
小暑时节,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具有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保护好自身阳气,人体才得以 健康 无恙。小暑时天气炎热,人体能量消耗较大,此时宜遵循“少动多静”的 养生 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
适当运动,可到大自然中去,公园散步,山间、河边观景,应在傍晚或早上进行慢跑、快走、太极拳、游泳等运动。还可以在环境清幽的室内,读书作画、品茶吟诗、观景纳凉。避免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的运动。
五、慎起居
小暑时节暑湿之气较重,家具、衣服、书籍等易发生霉变,细菌、蚊虫孳生,因此要注意及时打扫卫生。不宜在湿冷之处逗留过久,因为湿浊之气可侵犯人体,尤其是老年人,容易诱发或加重关节炎、胃肠道疾病等。
小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如小区或公园里的木椅,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潮气较重,不宜久坐。
衣着应轻薄柔软,宽松透气,避免中暑。
预防中暑,首先要保持环境清凉,注意开窗通风,适当运用空调、风扇降低环境温度。
小暑时节,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以迟睡早起,定时起睡为宜。晚上10点-11点就寝,早上5点半-6点半起床;午饭后半小时进行短时午睡。
睡“子午觉”能够帮助人们补充精力,减少身体上以及精神上的疲劳感。适当的午睡还可以帮助人们控制血压,让心率变慢,避免小暑气温过高,心率过快而导致的危险。此外,午睡还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冠心病等心脏疾病。
给大家介绍一个小暑 养生 保健小妙招
艾灸按摩足三里,保健祛湿又健脾。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膝盖之下外侧凹陷处(外膝眼)下3寸。
中医认为, 按摩足三里 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等作用。
可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产生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10-30次为宜。
艾灸足三里 是足三里保健最经典的保健方法。民间即有谚语“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针灸真髓》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
艾灸足三里,也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 养生 之道。
药膳食疗是 养生 中的重头戏,
小暑时节,应如何吃喝呢?
1. 绿豆汤
绿豆汤具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绿豆的营养成分比较丰富,是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的一种豆类。体质虚寒者不宜过多饮用。常温饮用,不宜冰镇。
2.冬瓜汤
冬瓜有清热解毒、利水消痰、除烦止渴、祛湿解暑之功效,是夏天消暑汤水之首。冬瓜炖排骨,营养美味,小暑时节,食欲不佳,可开胃促进食欲。
3.酸梅汤
乌梅、陈皮、玫瑰花、山楂,冰糖适量。锅内加水煮沸,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烧开转小火煮30分钟,调味即可。酸甜可口,清热解暑,生津止渴,是传统的消暑饮料,小暑时节,尤宜饮用。常温饮用,也可冰镇,不宜过凉。尤宜肝火旺,脾胃虚,阴虚内热,多汗伤津者饮用。
4.金银花茶
金银花、生甘草、绿茶适量。沸水冲泡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尤宜适合咽痛、牙龈肿痛、口疮者饮用。
5.消暑三豆羹
绿豆、红豆、黑豆加适量水,大火煮沸,改小火煮至粥成浓稠即可。
功效:清热解暑,健脾化湿。尤宜脾虚湿盛、水肿胀满、肢体重困者食用。
6.生脉饮
党参、麦冬、五味子(生脉饮)代茶饮,功效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夏季出汗多,疲劳乏力者尤宜。
7.藕
我国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中医学认为,藕生食有清热生津、润肺、散瘀消肿、止血的功效,可主治热病烦渴、吐血、淋病等症。熟食则有健脾益胃、消食、止泻、固精的功效。小暑时节,莲藕上市,有凉拌,清炒,煲汤多种食用方法。
8.姜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小暑过后,盛夏来临,不少人会食欲不振,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夏日人们好贪凉,喜爱电扇空调,很容易引起伤风感冒。这时及时喝点姜糖水有助于驱逐体内风寒。但阴虚火旺、素体热盛者不宜。
作者介绍:
李金辉 、 副主任医师、北京老年医院 中医科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主修心血管疾病。注重整体,专于辨证,古为今用,以中驭西,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病等心脑血管病以及肝胆脾胃病等中老年病症。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会有胸口疼的现象发生,那您知道胸口疼是怎么回事吗?胸口痛怎么才能快速缓解呢,导致心口疼的其他原因有哪些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胸口疼是怎么回事
1、胸口疼可能是心脏病疼痛
由心脏病引起的疼痛是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的确,患有心脏病引起胸口疼是很容易理解的,位于左胸部的心脏如果出现了问题,尤其是患有心脏病时就会导致胸口疼痛。
2、胸口疼可能是消化病变疼痛
消化系统病变了可直接、间接引发胸口疼,如食管炎、食管癌疼痛常位于胸骨后,呈持续性隐痛或钻痛,且在吞咽时加重。这种要注意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如不要吃的太饱,吃过于刺激性的食物等。
3、胸口疼可能是冠心病疼痛
冠心病疼痛指的是由冠心病多引发的心绞痛,由于供应心脏养分的冠状动脉栓塞,从而导致疼痛。它和焦虑引起胸口痛的病征相反,运动时才痛,停下来时痛楚亦停止。
4、胸口疼可能是胸部肌肉拉伤
这通常是由于过度劳动或举超负荷重物引起,这种情况引起的胸口疼问题不大,只需休息注意不要超负荷举重物即可。
5、胸口疼可能是心理暗示造成
有不少患者,在得知自己得了某种疾病后,总会觉得自己这里也不舒服那里也不舒服,总感觉自己有这些疾病的病症,可以说是心理暗示,也可以说是心理疾病。
6、胸口疼可能是胃肠疾病导致
出现胸腹疼痛、心口痛首先应该做胃镜检查是否是有胃病,消化道溃疡、反流性胃炎、胃痉挛导致导致的胃痛有时候会辐射到胸腹位置,导致出现胸口痛的症状。
7、胸口疼可能是肋软骨炎引起
肋软骨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中最常见的是非特异性肋软骨炎,主要的症状表现就是胸部(乳房以上)疼痛,偶有肩胛骨和背部疼痛,有时呼吸时有上述部位疼痛症状。是较常见的胸壁疼痛疾病之一。
8、胸口疼可能是胸壁疼痛
胸壁疼痛,又称肌肉骨骼疼痛,是由胸壁肌肉、肋骨和肋间神经的病变引起的胸口中间疼。其疼痛的地方只集中一点,病人能明确指出来,深呼吸,咳嗽、打喷嚏等,胸口就会刺痛,甚至剧痛,这种痛感时间不长,每次一两秒。
9、胸口疼可能是胸膜炎疼痛
胸膜炎是指由致病因素刺激胸膜所致的胸膜炎症引发的疼痛。炎症控制后,胸膜可恢复至正常,或发生两层胸膜相互粘连。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咳嗽、胸闷、气急,甚则呼吸困难。
10、胸口疼可能是焦虑疼痛
焦虑疼痛指的是因焦虑引起的胸口疼痛,比例还比较大。这是由太紧张所致的,这种人不能停下来,静下来就会感到胸口不适,需要重点处理精神状态,详细解释病人的胸口疼痛与心脏无关,引导他们怎样容易地应付压力,严重时需要找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学家协助。
胸口痛怎么快速缓解
停止活动休息:有的人因为剧烈的动作,胸部肌肉拉伤,伴随有胸口疼痛,有的人因为心脏病等疾病,当因为情绪触动或是其他因素的触动时,常出现胸口疼痛,此时要做的事情就是停止活动,并做简单的休息,查看病症是否严重。
紧急药物缓解:有冠心病等疾病的人容易胸口疼痛,胸口疼痛时,行动极为不便,所以一旦发现胸口有所不适时应该立即舌下含服医生所开治疗药物,即可缓解病痛。
就医检查治疗:胸口疼的病症异味着患者已知或是未知的疾病发生,不管疾病的缓急,都应该就医检查,针对病因治疗。
缓解焦虑治疗:有的人患有长期焦虑症,整个胸口疼痛发闷,在静止时痛感最为明显,还伴有怕冷、恶心等症状,这大抵是因为长期紧张所致,可以通过精神调理,心理纾解缓解胸口疼痛症状,效果很好,再一个就是患者在工作或是运动时几乎感受不到胸口疼,这也是暂时缓解该症状方法。
饮食调整:如果是胃食道反流症引起的胸口疼,则可以通过饮食调整来缓解病痛,饮食切忌太饱,坐立时痛感会减轻,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则需要就医治疗。
心口疼的其他原因
1、疲劳引起心口痛:疲劳引起心口痛就是指平时身体健康,最近一段时间内因为工作或生活的过度劳累从而导致胸口疼痛。
2、心肌炎引起心口痛:心肌炎的主要症状是左胸口疼痛,并可伴有多汗、发热、咽痛、咳嗽、、心律失常等症状的发生。因此患有心肌炎的病人,不需要太过紧张,这样能有效的缓解疼痛感。
3、焦虑引起心口痛:这种情况下的心口痛,一般会持续数小时或者是数日、数年并且是整个胸部都可能会出现疼痛症状。并且在疼痛的时候还会出现头晕、冒汗、恶心以及怕热、怕冷和手脚麻痹等症状,静止时,例如坐下、躺下或没有工作在手,病人便开始感到胸口不适。工作时或运动时却没有这种感觉。
4、冠心病所引发的心绞痛:冠心病所引发的心绞痛一般是因为多在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后发作。常常向后背、左臂内侧、牙齿等处扩散等症状的疼痛。
5、心脏病引起心口痛:如果患者是因为心脏病引起心口痛的话,则会出现胸部不舒服的症状,并且多是心口中央部位不舒服,可持续数分钟或者是一阵一阵的。
结语:通过文章我们了解到,胸口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是因为某些疾病的发生从而导致的胸口痛,也有可能是在短期内过度的劳累所导致的,所以有胸口痛的人可以通过饮食啦缓解,平时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要吃的过于的辛辣就可以了。
(一)诀窍 你的冬天不再手脚冰冷
手脚冰凉四大原因
一、循环障碍
1、心脏衰弱,无法使血液供应到身体末梢部位。
2、贫血:循环血量不足或血红素和红血球偏低。
3、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使得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末梢循环不良”。
二、阳气不足
中医认为,手脚冰凉是一种“闭症”,所谓“闭”即是不通,受到天气转凉或身体受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肝脉受寒,肝脏的造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肾脏阳气不足,肢体冷凉,手脚发红或发白,甚至出现疼痛的感觉。
三、月经和生育引起的激素变化
在有手脚发凉症状的人群中,女性占绝大多数。这是激素变化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导致皮下血管收缩和血液流量减少,从而引发寒症。
四、疾病因素
有雷诺病和雷诺现象、多发性大动脉炎,多发生于青年女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则多发生于中年男性。
此外,精神压力过大、心理过分敏感、平时过度操心、时常心神不安的人也是手足寒症的高发人群。
手脚冰凉的危害
手脚冰凉会导致女性月经少、月经不调,甚至不孕;女性在经期、孕期和产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体虚,更容易引起手脚冰凉。如果不及时加以预防,会导致精神不佳、身体畏寒。长期手脚冰凉在冬季还可能导致手脚冻伤。另外与风湿病、胃病等疾病有关。
(二)防治手脚冰凉七绝招
如果是疾病原因引起的,自然需要先治疗疾病。对于非疾病原因的手脚冰凉,要从日常生活各方面来着手,快快开始运动、食疗、吃药膳、泡澡、按摩……自然会四肢温暖、面色红润。
1、保暖
美丽“冻”人要不得。要特别注意腿、脚的保暖,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会觉得暖和。不要穿太紧的衣服,因为衣服过紧会阻碍血液循环。晚上睡觉前,记得泡脚,脚热了更容易入睡。
2、运动
一早起来做做运动,让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一整天都会充满活力,不容易发冷。简单的爬楼梯、原地跳跃等都有助于强化体温调节能力。
3、饮食
多补充维生素E;多吃含烟酸的食物和B族维生素,能扩张末梢血管;多吃坚果、胡萝卜等温热性食物,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冰品或喝冷饮;适当吃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等可促进血液循环。
4、服用中药
中医有固定的处方来治疗手脚冰冷,如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四物汤、理中汤等。这些中药通常较适合虚寒体质的人。不过最好还是请中医师开药比较好。
5、按时吃饭
不要偏食、过度减肥,让身体储存些适量的脂肪,可帮助维持体温。如果,预先知道今天因工作忙碌,无法按时吃饭,可先准备些饼干、面包,或是人参茶等适时地补充热量。
6、泡澡
在热水中加入生姜或甘菊、肉桂、迷迭香等精油、辣椒入浴剂等,皆可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暖和起来。
最近阿森大木桶推出的太极藏药火龙浴通过加了藏药的木桶浴、藏药浸泡的火龙经络条进行背部经络火龙浴、芳香精油经络排毒、耳烛颅脑减压等方式,两个半小时的操作提升阳气,祛病延年。
7、按摩阳池穴能暖身
阳池这个名字就意味着囤聚太阳的热量。阳池穴在人的手背手腕上,位置正好在手背间骨的集合部位。寻找的方法是,先将手背往上翘,在手腕上会出现几道皱褶,在靠近手背那一侧的皱褶上按压,在中心处会找到一个压痛点,这个点就是阳池穴了。阳池穴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环及荷尔蒙分泌的重要穴位。只要刺激这一穴位,便可迅速畅通血液循环,温和身体。
刺激阳池穴,要慢慢地进行,时间要长,力度要缓。最好是两手齐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再换过来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压这只手上的阳池穴。这种姿势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传到阳池穴内,还用不着别人帮忙。手脚发冷的女性,一般只要坚持刺激阳池穴,便可不为冬天的来临而发愁。
另外按揉涌泉穴、劳宫穴、气冲穴,拍打肾俞穴都有一定的作用。
(三)怕冷的小女人应该吃多些什么?
寒冷的冬天,除了加强体育锻炼、多穿衣服外,日常如能多些御寒食物,可以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生活中常见的御寒食物有:
肉类:以狗肉、羊肉、牛肉、鹿肉的御寒效果较好。它们含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高,有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活血之效。
吃这些肉可使阳虚之体代谢加快,内分泌功能增强,从而达到御寒作用。
根茎类:医学研究人员发现,人怕冷与机体无机盐缺乏有关。藕、胡萝卜、百合、山芋、青菜、大白菜等含有丰富的无机盐,这类食物不妨与其他食品掺杂食用。
辛辣食物:辣椒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挥发油,胡椒含胡椒碱。吃这些辛辣食物可以驱风散寒,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体温。
含碘食物:海带、紫菜、海盐、发菜、海蜇、蛤蜊、大白菜、菠菜、玉米等含碘食物可以促进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
甲状腺激素具有生热效应,它能加速体内(除脑、腺、子宫外)绝大多数 组织细胞的氧化过程,增加产热,使基础代谢率增高,皮肤血液循环加强,抗冷御寒。
含铁高的食物: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人体血液中缺铁也怕冷。
贫血的妇女体温较正常血色素的妇女低 0.7℃,产热量少13%,当增加铁质摄入后,其耐寒能力明显增强。 因此,怕冷的妇女可有意识地增加含铁量高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瘦肉、菠菜、蛋黄等。
---转 自39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92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冠心病患者怎平安过冬
下一篇: 冠心病患者的生活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