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儿科急救中的应用:地高辛

医案日记 2023-05-17 19:51:38

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儿科急救中的应用:地高辛

适应症: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非洋地黄中毒所致房颤及房扑。但不能用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逆传型。临床上对新生儿和婴幼儿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首选地高辛,尤其对合并心力衰竭者。剂量:静注地高辛饱和量:新生儿0.04mg/kg,婴儿0.05mg/kg,儿童0.03mg/kg,先以半量静注,6-8小时后余量分两次静注,在12-24小时内完成饱和量。地高辛单独或与心得安或于异搏定联合应用可控制80-90%PSVT。对合并心力衰竭者尤为适用。主要缺点为复律时间长,平均为6min。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恶心、呕吐、头疼、眩晕、心律失常,严重者可惊厥、休克、昏迷、死亡。心肌炎及低血钾患儿易发生洋地黄中毒。PVST并发心源性休克,已伴有血液动力学变化者,地高辛见效慢,可加用多巴胺。有条件时宜采用同步直流电击复律。地高辛与心得安、心律平、胺碘酮、等合用时,需减少地高辛用量。禁忌症: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肥厚型心肌病、预激综合征并房颤、房扑和Kent束有效不应期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

  胺碘酮是近年来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抗心律失常及抗心绞痛的双重作用。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各种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尤其可以控制一般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的恶性心律失常[1]。我院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2011年收治快速心律失常患者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28~73岁,平均45.6岁。其中房颤7例,频发室性早搏10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3例;其中合并心功能不全6例,1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剔除Ⅱ度以及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校正的QTc>0.05秒,除外严重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肺部及肝脏疾病患者。
  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心电监护监测下,给与胺碘酮注射液(可达龙)15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注射,首剂10~20分钟后无效时,再追加150~300mg,然后用微量输液泵维持1mg/分,根据患者心率和心律调整泵速,至05mg/分维持泵入,此后根据病情持续泵入18~72小时后,静脉用药逐渐减量至停用。如发现Ⅱ度以及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或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或出现新的加重的恶性心律失常者停药。静脉用药同时口服胺碘酮200mg,3次/日,1周后改为200mg,2次/日,再1周后改为200mg,1次/日,维持,治疗前后复查心电图。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控制房颤,24~72小时内是否转复为窦律,室性早搏,室速用药后即终止或症状消失;②有效:房颤不能转复者心室率安静时60次/分,一般活动时70~80次/分,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6小时内明显减少45%~90%以上;③无效:心律失常频率次数减少45%以下,自觉症状无改善。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技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
  临床疗效:治疗24~72小时后频发室性早搏数量平均减少≥70%,成对室性早搏数量减少≥80%,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消失为100%,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消失为100%,房颤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心室率由105±22/ms减至70±9/ms,QTc由410±41/ms增至496±63/m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效率>80%。
  不良反应:有2例出现肝功能异常,2例QT间期延长,1例出现甲状腺功能障碍,上述不良反应在减量和停药后均消失,2例静脉注射时出现低血压,经静滴多巴胺后恢复正常。
  讨论
  胺碘酮是代表性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它还具有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可治疗心房颤动和心室颤动、房速和室速及房室结折返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同时兼有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可阻断缺血心肌的钾通道开放而阻滞钾离子外流,从而抑制缺血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且无负性肌力作用,有很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口服胺碘酮吸收缓慢,一次口服3~7小时达峰,静滴150mg可在15分钟达峰(4~5mg/L),故口服与静滴并用可缩短起效时间,又可延长抗心律失常作用。短期大剂量应用需注意胺碘酮不良反应。胺碘酮溶媒有减轻周围血管张力作用,静滴过快易致血压下降。房室结功能的抑制或传导阻滞导致窦缓。心电图QT时间延长,可能诱发Tdp[3]。胺碘酮可延缓地高辛排泄,导致地高辛中毒[4]。静脉注射胺碘酮后首先不表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而只有Ⅰ、Ⅱ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要防止电解质紊乱。维持剂量口服胺碘酮需注意检测甲状腺功能、神经系统疾患、肺纤维化及肝脏功能。
  本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后,临床疗效是有效且安全的。需注意禁忌证与不良反应,除肺纤维化外,均是可以逆转的。
  参考文献
  1郑昕.胺碘酮的临床应用回顾[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15(5):14.
  2Shah RR.The significance of QT interval in drug development[J].Br J Clin pharmacol,2002,54(2):188-202.
  3姜文平,朱骏,戚文航,等.如何对待心房颤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7):483-486.

干货丨如何预防心衰导致的猝死?


心力衰竭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发展至晚期的综合征,患者的最终死亡原因主要是进行性心力衰竭和心脏性猝死(SCD)。SCD是临床常见急重症,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病率较高。SCD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主要机制为心律失常,早期发现和预防在临床工作中尤为重要。

一 SCD的流行病学

SCD是指急性症状发生后1小时内的突发死亡,90%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心源性猝死。猝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猝死易发的日周期和季节周期分别是晨起、冬季。在性别方面,男性猝死风险是女性的4~7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而获益。

在生活方式层面,有10年吸烟史的患者SCD风险增加2~3倍。超重患者的SCD风险增加30%~70%。与低水平活动或不活动的患者相比,剧烈活动者SCD风险增加17倍。

二 心力衰竭与猝死的关系

心衰是一种渐进性疾病,即使在早期阶段,其心脏结构和功能也可能恶化。随着病情恶化,急性发作的频率越来越高,导致住院率高且死亡风险增加。

心衰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其中80%以上是室性早搏,约50%是室性心动过速。在心衰死亡中,心律失常性猝死约占50%~60%。心衰患者在整个疾病过程中都有猝死风险(图1)。

图1. 心衰进展与猝死风险。

一项队列研究纳入超过100万稳定的心功能Ⅱ级心衰患者。结果显示,患者出院后1年内的死亡率为25%~30%;40%的心血管死亡是猝死。症状稳定并不意味没有猝死风险。

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评估SCD非常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显示,LVEF≤30的患者发生SCD的危险很高(图2)。

图2. LVEF与SCD风险。

MERIT-HF研究纳入233例心功能不全患者,其中心功能II级患者103例、心功能III级患者103例、心功能Ⅳ级患者27例,旨在分析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与猝死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心衰患者发生SCD风险显著增加(图3)。

图3. 心功能分级与猝死风险。

三 如何预防心衰导致的猝死?

1. 首先积极治疗心衰:2018中国心衰诊疗指南

改善预后的三类药物: 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IA类)及脑啡肽酶抑制剂(IB)、β受体阻滞剂(IA)、醛固酮受体拮抗剂(IA/B)。

改善症状的药物: 包括利尿剂(IC)、地高辛(IIa/bB)、伊伐布雷定(IIa/b B/C)等。

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的总体猝死风险较低,但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PARADIGM-HF研究显示,不管是否植入ICD,沙库巴曲/缬沙坦均降低患者的猝死相对风险。在植入ICD患者中,与依那普利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显著降低猝死相对风险近51%(图4)。

图4. 是否植入ICD与心衰患者的猝死风险。

2. 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律失常合理的治疗措施应该是综合性的,不仅包括发作时的治疗,还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控制基础疾病,改善长期预后,预防SCD发生。2018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改良的Vaughan Wilams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见表1。

表1.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室早合并心功能不全时应避免使用 I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因有较强的负性肌力作用和致心律失常作用。

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衰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猝死率。胺碘酮对控制频发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非持续性室速的效果较好,但不降低死亡率。

3. 心衰患者猝死的预防

在心衰患者猝死的预防治疗中,除β受体阻滞剂外,ICD是预防猝死的最有效手段。

(1)ICD :2018中国心衰诊疗指南

二级预防

用于慢性心衰伴低LVEF,曾因室颤/室速导致心脏骤停存活者(IA)。

一级预防非缺血性心衰患者: 用于LVEF≤35%,优化药物治疗(至少3个月)后心功能II/III级,预期生存期>1年,且状态良好者(IB); 缺血性心衰患者: 用于心肌梗死后至少40天,LVEF≤35%,预期生存期>1年者,ICD可降低SCD和死亡率(IA)。

(2)全皮下ICD(SICD) 2017 ACC/AHA猝死预防指南

有ICD指征,无有效血管通路或高感染风险,同时不需要抗心动过缓起搏也不需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者(IB);有ICD指征,同时不需要抗心动过缓起搏也不需要CRT者(IIaB)。

(3)穿戴式除颤器(WCD)

心梗后WCD研究

研究纳入230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8小时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8小时后或冠脉旁路移植术8小时后)、LVEF≤35%的患者,随机分入WCD组或药物治疗组(2:1)。主要复合终点为90天猝死和心律失常性死亡。结果显示,两组的主要终点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图5)。

图5. 主要终点。

原因分析发现,WCD组患者依从性不高,许多患者没有穿戴WCD。治疗性分析显示,期间穿戴WCD的患者,死亡率明显降低。

WCD适用范围• 急性心梗后早期不适合植入ICD的高危人群; 血运重建治疗后室速/室颤高危人群; 非缺血性心肌病发生急性心衰的高危人群; 心脏移植等待者或需要心室辅助装置患者突发心律失常;

怀疑为快速心律失常所致晕厥的患者;

ICD治疗中断或ICD计划植入前的保护。

四 小结

心力衰竭容易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合并电解质紊乱时,更容易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更诱发猝死。有效的抗心衰治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ANRI 等)可改善心功能,是减少心律失常性猝死的有效措施。IA及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宜用于心力衰竭患者,急性短期可使用利多卡因(IIb)。

来源

杨杰孚. 心衰与心脏性猝死. 长城会2019.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74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