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如有意识障碍加重、头痛剧烈、瞳孔大小不等、血压升高、呼吸脉搏慢,即有再次出血或脑疵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做好降颅压、止血等抢救工作;如突然失语、肢体瘫痪程度加重、意识障碍加深等,可能有新的栓塞形成,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脑梗死应用肝素抗凝或选用链激酶、尿激酶 或rt-PA溶栓 治疗者,每日测KBTT1次,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口腔粘膜、牙龈和皮下出血及血尿、黑便等;备好鱼精蛋白锌、6一氨基己酸等药物对抗治疗。
对症护理:
1.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呕吐严重者,应积极做好降低颅内压的治疗。
2.高热、抽搐、瘫痪、失语者按相应的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
1.急性期绝对卧床脑梗死者取平卧位;脑出血者床头抬高15o~30o;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卧床4~6周,复发者延长8周。尽量避免移动头部和不必要的操作,每2~4h翻身1次。
2.病情危重者24—48h内禁食,48h给予鼻饲流质;神清而无吞咽困难者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有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给予低脂或低盐饮食。
3.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
健康指导: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痊愈后不宜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及剧烈的体育活动,生活有规律,避免情绪激动,定期检查,女性患者1—2年内应避免怀孕。
脑梗塞病人的护理有以下几点: ①正确分析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②护理人员从提高自身素质、服务质量入手,与患者心理沟通,使患者振作精神,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③开展心理护理不仅有效地控制心理因素的不良影响,而且能够摆脱药物所无法医治的痛苦,得到全身心的康复;④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向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治疗的一部分;⑤不良心理状态是脑血管疾病的促发因素,尽早消除不良隐患,对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与减少复发率都大有裨益。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护理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范文题目:老年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分析
近些年,虽然脑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在不断提高,但脑梗死后遗留的功能障碍却仍十分严重,严重致残的比例达到40%。从脑的可塑性与功能重组理论来说,脑梗死后的早期康复对于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国外早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7d进行康复干预的患者,其远期疗效较康复干预开始时机更晚的患者明显提高[1]。本文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8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既往无残疾、神经功能障碍史。男47例,女39例;年龄62~78岁,平均(70.54±8.70)岁,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研究组在脑梗死后72h、病情稳定时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主要包括:(1)早期体位的变换,保持患肢功能位。(2)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关节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始坐立、下床、站立、步行训练。(3)指导患者进行作业疗法,包括在弛缓期改善肌力,提高肩胛带稳定性;在痉挛期进行双手叉握训练;在恢复期提高协调性以及精细功能。(4)鼓励患者读书、听音乐、玩小玩具等,以刺激感知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进食、穿衣、洗漱、大小便等训练,同时选择一些兴趣爱好,培养生活情趣。(5)康复训练的同时做好针对性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对照组采取延迟康复护理,康复护理的时机在发病7d后。1.3观察指。护理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系统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研究组FuglMeyer评分(13.52±1.26)分,Barthel指数(40.24±3.29)分,对照组FuglMeyer评分(12.66±2.46)分,Barthel指数(39.68±3.6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24.55±1.40)分,Barthel指数(52.15±4.77)分,对照组FuglMeyer评分(18.55±2.10)分,Barthel指数(47.65±4.08)分,研究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脑卒中患者中几乎60%~80%属于脑梗死。半暗带区的形成是脑梗死的显著特征,但人们发现,这时的神经元并没有坏死,只是传导衰竭,当早期予以一定的干预措施后,可使这部分的细胞复常。目前,对于脑梗死后早期康复的最佳时机仍无统一标准,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再发卒中、跌倒等一系列并发症[2],但AVERT研究表明,脑梗死后24h内下床活动是比较安全的,近期的病死率并不会较延迟活动增加[3]。动物实验表明,早期运动能够增加缺血脑皮层的血流灌注量,减小缺血半暗带区,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同时还能提高记忆、运动、空间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权衡早期康复的利与弊,应该是利大于弊。目前对于早期干预时机多在发病后48~72h,也有人提出了超早期活动,即发病后24h内离床活动,但这缺乏大样本的RCT研究。考虑到本研究中为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运动协调能力差,活动时容易跌倒,故在发病后72h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显示,研究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再次证明,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罗菊珍,杨进标,王延红,等.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4):420-422.
[2]李春红.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17(2):147.
[3]徐世英.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症中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1(11):187-188.
作者:肖丹 单位: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
你好,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有哪些,这个我来告诉你吧!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
临床实验证实,虾青素在体内具有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和降低
LDL
的功效,
而β-胡萝卜素和角黄素则无此作用
,因此虾青素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具有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能力,也可以有效的预防动脉硬化、冠心病和缺血性脑损伤等疾病。
脑血管瘤出血是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多由高血压引起。而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痛的程度与血压的高低有关。血压突然上升时,头痛剧烈;血压正常时,头痛自然缓解。因此,头痛可以作为血压高低的“晴雨表”。如果高血压病人头痛的程度突然加剧,而且伴有血压突然升高,常常是脑出血的先兆。据报道,80%~90%的脑出血病人都是以剧烈头痛为首发症状。其头痛的原因,是由于血液直接刺激脑膜和脑的疼痛结构所引起的。同时,脑出血还往往导致颅内压增高,颅内血管和神经受到压迫和牵拉,也可使头痛加重。
头痛还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突出症状。因为颅内动脉和血管畸形突然破裂,使大量血液流入到蛛网膜下腔,直接刺激脑膜而引起剧烈头痛。头痛部位以枕部为主,低头时加重。头痛严重时伴有呕吐。头痛减轻,提示症状好转。如果头痛又突然加重,往往是再出血的信号,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抢救治疗。
不仅出血性脑血管病可引起头痛,而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也可引起病变局部疼痛,只是比较少见,痛的程度较轻,一般不伴有呕吐。
可见,头痛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而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病人,一旦出现剧烈头痛要高度警惕脑血管病的发生。
正常的意识状态依赖于脑组织的正常结构和机能完整。而昏迷则是脑部受到严重而广泛损害的结果,是病情危重的表现。脑血管病引起昏迷者,常见于脑出血和大面积脑梗塞,多由于严重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大脑皮层和脑干网状结构受到压迫和损害而引起。
昏迷按其程度的深浅,通常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
(1)浅昏迷 在行为上无反应,只有在较强的刺激下才能被唤醒,停止刺激,患者又回到无反应状态。但瞳孔无变化,各种反射均存在,生命体征稳定。
(2)深昏迷 为病理性无意识状态,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各种反射,如瞳孔反射,角膜反射都消失了。四肢肌肉松弛,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仅有呼吸和心跳。出现这种情况,常常危及生命,医生和家属应全力抢救。
昏迷病人能否清醒过来,是否还可以抢救?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取决于疾病的性质。一般而言,脑梗塞引起的昏迷时间多较短暂,而脑出血引起的昏迷持续时间较长,常危及生命。
(2)取决于出血的多少、速度和部位。若出血量大而快,血液流入侧脑室、中脑、桥脑,则昏迷重、预后差;反之,若出血量少而慢,位于大脑半球的白质,则昏迷较轻,预后良好。
(3)取决于病人的年龄和体质情况。患有相同的疾病,用同样的治疗方法,年龄较小者清醒较快;年老体弱者恢复较慢。因此,对后者更应积极治疗。
昏迷是病重的标志,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昏迷病人都必定死亡。实践证明,很多昏迷病人,经过正确及时的抢救,仍可使其清醒,因此,对昏迷病人应全力抢救。
脑血管病是指脑部动脉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发生病变,从而引起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常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和偏瘫为主要表现。
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我们通常所说的脑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慢性脑血管病病程长,易被人忽视。
脑血管病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较多见,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另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多由长期高血压、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所致。由于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脑组织,血液循环受阻,病人常表现脑压增高、神志不清等症状。这类病人约占脑血管病的20%~30%左右。
此外,70年代以来,由于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又发现一些出血和梗塞并存的脑血管病,即混合性脑卒中,这种病,有人报道占同期各种脑血管病住院人数的2.67%。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重要原因,并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据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脑血管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寿命的常见病。据北京市1994年统计资料表明,脑血管病发病率居首位。脑血管病是目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据我国1991年统计资料报道,每年脑卒中发病数达150万之众,是许多地区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脑血管病不仅死亡率高,残废率也很高。一部分病人病情危重,经抢救脱险后遗有半身不遂、吞咽困难、失语或痴呆,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二) 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 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2)糖尿病;(3)冠心病;(4) 家庭倾向,等等。
脑血管病具有发病急、发展快、家庭发病率高的特点,是家庭急救的重点。
脑血管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2) 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3)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2)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据国外统计资料,脑血管病以缺血性为多见,脑梗塞占59.2%~85%,脑出血除日本外,一般在20%以下。我国1984年农村调查新发完全性卒中2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占3.9%,脑出血占44.6%,脑血栓占46.4%,脑栓塞占2.5%,难以分型者占2.9%。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我国与外国情况不同,脑梗塞虽然发病率较多见,但脑出血所占比例为44.6%,显然比国外高,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脑血管病可有诸多因素引起,最常见的除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及气候异常外,目前,还发现一些药物,如降压药、镇静剂、利尿剂等,也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
(1)降压药 脑组织的血流量主要是靠血压来维持,若使用作用较强的降压药或服用降压药剂量过大,致使血压骤然大幅度下降,从而影响了大脑血液供应,脑部血流缓慢,促使脑血栓形成。睡前更应忌服大剂量降压药。人在入睡后机体大部分处于休息状态,新陈代谢减慢,血压也相对降低,若再服用大量降压药,势必会使血压更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减少,血流缓慢,血粘度增加,瘀积在脑血管形成血栓,而发生脑血管病。
(2)镇静药 一些作用较强的镇静药,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硫酸镁等,也可使血压在短期内急剧下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导致脑血栓形成。
(3)止血药 一般中老年多伴有血管硬化,血脂偏高,血粘滞性增加。若使用大剂量止血药,如安络血、止血芳酸等,可增加血液的凝固性,使血液缓慢,促使脑血栓形成。
(4)利尿药 中老年人应用利尿药,如速尿、双氢克尿噻等,由于大量利尿,失水过多,血液浓缩,粘滞性增加,也易形成脑血栓;同样道理,发烧时过量使用阿斯匹林、复方氨基比林等发汗退热剂,或过量使用中药麻黄、桂枝等解表发汗剂时,均可致大量出汗,乃至失水过多而发生脑血管病。
(5)避孕药 据报道,一些避孕药能增加血液的凝固性。口服避孕药者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5~8倍,其服药到发病的时间最短者数天,长者5年,故在服用避孕药的过程中,应经常进行血压和血液流变学检查,发现异常者应停药,对有脑血栓形成倾向的人,则应停用避孕药。
(6)抗心律失常药 服用剂量过大或静滴速度过快,可使血压下降,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促使脑血栓形成。
可见,药物引起的脑血管病不可忽视,而老年人在使用上述药物时,更应慎重。一般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切忌血压骤降,强烈镇静,大量利尿,发汗过度,以及过量使用止血剂,以预防药物引起脑血管病。
核磁共振诊断急性脑血管病较头颅CT 有哪些优点?
(1)核磁共振主要靠氢原子核成像,对梗塞区水肿的改变较敏感,故可较早地显示梗塞灶。一般在发病后1~2小时,作核磁共振检查,就可显示信号较强的病变特征。而CT却往往需等24小时才能显影,过早检查常为阴性。
(2)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塞显示优于CT。CT只能进行横断面扫描,核磁共振不但能从横断面上,还能从矢状面、冠状面上显示病变,所以,对于在10毫米以下的腔隙性脑梗塞CT往往无能为力,而核磁共振对直径2毫米以下的病灶即可显示。
(3)CT难以显示后颅窝,尤其是脑干病变,而核磁共振对检查后颅窝的脑梗塞,具有重要意义,正好填补了CT的不足。
(4)对脑出血伴梗塞的病灶,核磁共振比CT灵敏度高。
(5)在脑出血的亚急性期,CT呈现等密度或低密度影,诊断困难;而核磁共振可显示血肿特征性形态。
(6)对于脑动脉瘤和血管畸形,核磁共振诊断高于CT。CT需要靠注射碘剂方能显示,而核磁共振不仅能清楚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和范围,而且不需要注射药物显示,这给显影剂过敏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7) CT是利用X线成像,对人体有一定损害,核磁共振是利用电磁场成像,对人体不产生不良反应。
总之,可以这样认为,核磁共振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较敏感,不仅发现病灶早,而且对小梗塞灶,尤其对脑干和小脑梗塞灶的诊断,是CT不能替代的。但CT对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较敏感,而且较省时省钱,尤其是对意识障碍者更为适用。
脑血管病人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唾液粘稠或因面瘫残渣易在病变侧面颊内停留,常导致细菌或霉菌感染,而发生口腔溃疡、腮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应注意口腔卫生,加强口腔护理。
护理方法: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并用冷开水、1%双氧水、0.2%呋喃西林液或3%硼酸溶液作口腔擦洗。同时注意面瘫侧颊部粘膜的清洁,以免食物残渣滞留而发生口腔感染。
如有口腔粘膜糜烂,可用1%龙胆紫涂抹,或用冰硼散、锡类散涂抹。口唇干裂可涂甘油或防裂油。如口腔粘膜及舌面上有片状或点状的白膜,提示霉菌感染,可轻轻拭去白沫,露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再涂上制霉菌素甘油或制霉菌素麻油。此药可自己制作,将制霉菌素片压成粉状,拌在甘油或麻油中即成。
有假牙的患者,每次吃过饭,要将假牙取下,用牙刷刷干净,待口腔清洁后,再带上,以免挂带食物。
吞咽困难留置鼻饲管者,也必须注意口腔卫生,一般每日应清洁口腔两次。
昏迷是意识障碍的严重阶段,也是病情严重的信号。表现为对各种刺激失去正常反应。多数病人伴有大小便失禁,是最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阶段,所以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是使病人转危为安的重要一环。对脑血管病人护理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尤其是出出血性脑血管病人,头部略抬高,呕吐时头取侧位,可防止吸入性肺炎。
(2)昏迷病人加用床档,以防坠床,剪短指甲,去除头发夹,以免损伤皮肤,取下假牙,可防止其误入气管或吞入胃内。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应注意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例如,病人血压急骤上升,脉搏缓慢和呼吸加深,多为脑疝的早期症状;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表示病情十分严重。护理人员应将病情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采取抢救措施。
(4)昏迷病人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又因脑血管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脑缺氧,故应给予氧气吸入,并注意鼻导管通畅。
(5)做好口腔护理,昏迷病人常张口呼吸,可经常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每日2~3次,并用二层湿纱布敷于口鼻部,以湿润吸入的空气,口唇干裂者可�F8ED�石腊油。
(6)昏迷病人眼睑常闭合不全,角膜可因干燥而发生溃疡,可定时冲洗点眼药或�F8 ED�眼药膏保护,也可用浸过生理盐水的无菌纱布遮盖眼部。
(7)为保证昏迷病人的营养和水分的摄取,可给予鼻饲,即将鼻导管插入胃内。脑出血病人2 ~3天后可给予鼻饲,并记录每天液体出入量,以便了解液体是否平衡。最初几天入液量应控制在2000毫升左右,以免加重脑水肿。
(8)应保持大便通畅,有尿潴留或尿失禁的病人,应留置导尿管,同时,避免尿液浸渍皮肤。大便秘结者,应定期通便,但脑出血病人急性期,有颅内压增高者,不宜灌肠。
(9)注意皮肤护理,要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更换体位,用50%酒精,滑石粉�F8ED�擦皮肤和按摩受压部位,以防止褥疮发生。
(10)高热昏迷者,头部应给予冰帽或冰袋冷敷,或冷毛巾进行降温。降温可降低脑的基础代谢,减少脑耗氧量,并有降低颅内压作用。
发生脑血管病后,除应及时请医生诊治外,而家庭护理也是治疗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那么,家庭护理应做些什么呢?
(1)家属要多方耐心关照病人,积极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中风病人常表现烦躁易怒或悲观失望,家庭要经常开导病人,使之心情开朗,消除顾虑,保持乐观情绪,以利于病情好转。
(2)注意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供给。中风病人宜食清淡、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可让其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忌食过咸、过甜及辛辣、油腻等食物,并应经常保持二便通畅。
(3)要常更换体位,预防褥疮、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家属要鼓励或帮助病人经常更换体位,避免患肢受压时间过久而发生褥疮。一般可每2~3小时翻身一次。还应注意保持皮肤和被褥的干燥、清洁。皮肤有轻度破溃时,可用滑石粉或涂些龙胆紫药水治疗。破溃严重或局部发黑,可在患处放置气圈,避免局部受压,并注意敷药,使之早日痊愈。
经常更换体位,也有利于痰液咯出及改善肺部血液循环,故可有效地预防肺炎的发生。
(4)加强语言训练及被动活动患肢,促进功能恢复。当病情稳定时,家属应及早帮助病人进行语言训练及被动活动患肢。也可以自己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肢体活动,防止瘫痪侧肢体肌肉萎缩或关节强直,以促进早日恢复语言和运动功能。
(5)细心观察病情变化,当发现患者的神志、语言或患肢功能渐重时,要及时请医生治疗。
如何控制血压以预防脑血管病?
高血压病大多进展缓慢,对心、脑、肾以及血管的侵害是“逐级”的,其危险程度与高血压的高低成比例地增加,据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在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的自然史中,从发现高血压至脑血管病平均病程为15年左右,但也发现不少高血压病人虽然病程已达20~30年或更长,但并一定因高血压并发脑血管病而死亡。这是因为长期防治的结果,因此对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来讲,必须坚持长期的治疗和控制高血压,偶尔治疗,会使血压忽高忽低反复波动加重对脑血管的损害。有的人因症状不多而没有认真治疗,对这些病人来讲,病情变化将悄悄地发展,逐步升级,并引起心、脑血管病,国外有人选择舒张压大于105mmHg的高血夺病人条件相同,分成两组,一组进行降压治疗,另一级不采取药物治疗,经过3年的随访,结果治疗组仅有一人发生脑血管病,不治疗组11人发生脑血管病。还发现不治疗组比治疗组发生脑血管病的机会高4倍。所以对于已经确定为高血压病者,应该认识到治疗将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那么,怎样进行长期治疗呢?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方法,药物主要指各种降压药,非药物疗法包括:低盐饮食、控制肥胖、减轻体重、停止吸烟、减少饮酒、避免激动等。体育疗法(如气功、太极拳等)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等,都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什么情况下才需要降压药物治疗,一般情况下,舒张压12 0kPa(90mmHg)以上时就开始用药物治疗。应该明白对高血压的治疗只是达到控制而不是治愈。一次血压测量降至正常就以为病已好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长期治疗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以小剂量多种药物联用比较好。一种药物疗效不好应更换另一种药物,治疗的方式可以是逐步升级,直到把血压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常用的是作用缓和、副作用小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或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如心得安),再升级就用利尿剂加β受体阻滞剂,或加血管扩张剂如硝苯吡啶肼苯哒嗪等。一些复方的降压药物,如复方降压气,珍菊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等,降压作用缓和,副作用小,对Ⅰ期或Ⅱ级高血压病人较为适宜。降压治疗后血压已基本控制时,就要用维持量以巩固疗效,根据血压水平适当调节药物剂量和用药次数。如用两种药物减少为一种。1日3次改为1天2次。但不要随便停止治疗,吃吃停停,反而使血压波动甚至出现反跳现象影响脑血流。当血压升高或因紧张激动,气候转冷,血管收缩时药物剂量可适当增加。当血压已正常或天气转热,血管扩张,药物剂量可适当减少,也有的人隔日服药以巩固疗效。对老年高血压病人,因常合并血管硬化,对药物的反应又比较敏感,在使用降压药物时更应慎重,剂量不宜太大,否则因血压下降太快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影响脑血流,并有发生缺血性中风的危险。
为减少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病的危险,长期控制高血压会给病人带来很多好处,也是预防脑血管病的有效措施,不过要长期坚持服药治疗是不容易的。据粗略统计在高血压病人中能够坚持长期治疗药只占25%左右,只经治疗,但控制不彻底,治疗不理想者又占25%左右,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除了病人坚持外,医生的合理治疗方案也是十分重要的。总之,应该改变,那种认为血压虽高,但并没有什么不知症状,而放弃治疗的不正确的看法,而要面对科学,长期的进行治疗。
参考资料:/sljk/ybjb/shenjing/shenjing.htm
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去病建身,延年益寿。祝身体健康。
1、通周辅助法
体态、呼吸、意念:采用高位撑的体态,在沙发扶手、桌子、床头等两尺高以上的地方均可以习练,开始只做简单的机械运动,不管呼吸,不加意念,待两臂感到微酸,累的时候,开始加意念并配合呼吸。身体向下时吸气,用全身的毛孔往里吸,要吸满。起身时,双手支住身体,全身放松,不要急于做连续动作。在支起的过程中休息一会儿,起身时呼气,意想体内的真气顺尾闾往上走,经督脉,百会降入下丹田、会阴。一呼呼一圈,连续撑一阵后放松站立一会,便可收功。
功效:1、增强内气,经常练这一式,会感到内气沿着后背一片片地往上运行。平时坐站的时候,也经常出现尾闾处有气往上升,且面积很大,这都是真气充足的表现。2、治疗督脉上的疾病,因气足时要冲击两侧俞穴,故又是对上半身的全面调理。
2、睡觉锻炼
体态、呼吸、意念:开始是仰卧,全身放松,两手置于身体两侧,进行体呼吸,吸气时,意想宇宙间真气通过全身毛细孔吸进来,呼气时,意想全身的病气、浊气通过全身的毛细孔射出去射透天边。
做一阵以后,放弃吸射的意念,一切顺其自然,只知道自己还在练就可以了,也可用侧卧方式习练,身体向右侧卧,右手心向上,置于头侧,左手放在左胯上,两腿自然弯曲,进行体呼吸,意念同上,。可在练习态中入睡,睡醒时不要急于起床,可在床上闭目习练体呼吸,待全身有了气感后,再起床,这种在练习态中睡着,又在练习后起床的功法,等于一宿都在练,增长功力较快,练久了经常出现一种漂浮感,入静越深,这种感觉越明显,待到入定之时,还真的出现漂浮离床现象,凡遇此类情况均为好现象,不必惊慌害怕,也不必欣喜,,要注意保持平静,一切顺其自然。
功效:对神衰、失眠、多梦的病症有特殊疗效,长期习练易入定。
3、行走锻炼:体态、呼吸、意念:行走时脚跟先落地,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呼吸时采用体呼吸,即吸气时,意想宇宙中真气通过全身的毛细孔吸入体内,呼气时,意想全身的病气,浊气,疲劳之气通过全身的毛细血管射出去,射透天边,呼吸要与走路的速度相结合,不宜快行。
功效:练出自然换气的功能,脚跟先落地,可以调动肾经,故有强肾固本的作用。
4、跑步锻炼:体态:慢跑,呼吸、意念:体呼吸,即吸气时,意想宇宙中真气通过全身的毛细孔吸入体内,呼气时,意想全身的病气,浊气,疲劳之气通过全身的毛细血管射出去,射透天边,呼吸要与跑步的速度相结合,不宜太快。
注意事项:练跑时,舌尖始终抵住上齿龈,口中出现口水时,标志内分泌系统已经活跃,可将口水分几口咽入肚内。慢跑时,身体上下起伏不要太大,注意平缓。
功效:主治干燥综合症,加强内分泌系统功能;全身性调理。
5、颤抖法:
体态、动作、意念:两脚踏地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两腿微曲,全身松立,眉心舒展,面带微笑,全身做有规律的上下颤抖。颤抖一阵以后,身体松立,意想全身的病气、浊气、疲劳之气顺着已经通畅的经络排入地下,排一阵病气之后,放弃排病气的意念,意守下丹田静养一会儿,内视真气再体内运行的情况,最后深呼吸三次,将气沉入下丹田做为收功,此功可以随时随地练,不受场地限制。
呼吸:自然呼吸。
功效:排病气;主治神经衰弱、头晕、头胀,习练之后有一种形象高大的感觉,头脑清醒。尤其适合脑力劳动者习练;是一种全身性的调理,练后周身轻松。
6、以音助气立掌法:体态、呼吸“两臂向下伸直,指尖向上抬起,掌根下按,呼气时发出鼻音,同时放松两臂、两手,以音催气,沿两臂下行,体会手心感觉。也可将两手立掌向前推出,两臂平举。
功效:疏通两臂经络,帮助发放外气,用劳宫发出的气为热气,对治疗寒症效果较好;可治疗两臂上及与手三阴手三阳有关的脏腑疾病。
脑血管瘤又称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母细胞瘤,毛细血管血管瘤等,脑血管瘤是起源于中胚叶细胞的胚胎残余组织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小脑,偶见于脑干和脊髓。本病有遗传倾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为多,高峰年龄为30-4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脑血管瘤病程长,约80%患者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病变位于小脑者可达95%,脑血管瘤主要表现为间断性枕下痛;60%患者有呕吐、眩晕、复视;影响脑脊液循环者可有颅内压增高症状,60%患者有眼震和共济失调,其次为颅神经和锥体束征。
治疗:全切除肿瘤可治愈此病,但脑血管瘤的位置,瘤体的大小往往使瘤体不能完全切除,术中瘤结节的遗漏亦是肿瘤复发的一个因素。
中医治疗:我院专家组采用抗瘤系列组方与国药中成药胶囊配伍应用,以稀有的动物和名贵中草药精选研制而成,专家组根据脑血管瘤的生理特征及发展规律异质性,异变性、转移性。采用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的方法,促使中药通过血脑屏障归精入脑,穿破脑瘤体组织,封闭脑血管瘤组织的血液循环,使正常的脑细胞有序分列,直接进入瘤体起到吞噬消除作用,改善脑部微循环,使血氧代谢增强、病灶软化、缩小。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辨症施治分期治疗,适用于未进行手术或手术部分已切除、术后复发、X-刀、γ-刀,放化疗后的患者,特别对脑血管瘤引起的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肢体麻木、抽搐、精神障碍、视物不清重影等症状治疗效果更为明显,一般用药10至20天即可明显缓解或消除症状,用药3-6个月后病情基本稳定,多数患者瘤体钙化、缩小或消失,能预防术后复发,临床应用多年来疗效确切。
中国肿瘤专家网/naoxueguan.ASP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71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脑中风病人的日常照护
下一篇: 中风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