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避免各自为政浪费资源维吾尔医药呼唤研发联盟

医案日记 2023-05-16 23:01:18

避免各自为政浪费资源维吾尔医药呼唤研发联盟

维吾尔医学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传统的维吾尔医药在祖国医学宝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维吾尔医使用的药材有1000多种。目前已收入国家级药典的药品就有202种,其中药材115种,成方制剂87种。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新疆区维吾尔药研究机构和生产厂家不足20家,企业普遍生产规模小,产值低,基础研究薄弱。2001年该区维吾尔药销售额仅为2500万元左右。近几年,魅力独具的维医药在国际上颇受青睐,每年从法国、德国、爱沙尼亚等国来新疆研修访问维吾尔医药学的学者越来越多,也吸引了区内外优势企业涉足维吾尔医药的开发生产。维吾尔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届科洽会上,维药的研发同样受到了关注。新疆西帕维药公司与中科院新疆理化所、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签约,将投资1000万元,共建新疆维吾尔医药研发中心;新疆药业集团天鹿公司与新疆中药民族药研究所签约,投资100万元,建立新疆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新疆西部加斯特药业公司分别与新疆药物研究所、中药民族药研究所、新疆疾控中心、新疆医科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签约建立药物研究中试基地等等。维药研发签约项目成为科洽会的一大亮点。在这种热潮中,许多专家对维药的研发提出了理性的建议。中科院新疆理化所所长任迪远说,维药的研发热潮体现了维药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会出现各自为政现象,这不仅会浪费医药资源,对科研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医药的研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分工也非常明确,建立研发联盟、实现维药的产业化发展已迫在眉睫。西部加斯特药业公司董事长顾政一则认为,新疆10余家研究机构对维药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研究,有些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向和对象雷同,将这些科研力量联合起来,搭建一个分工明确的大合作平台,就能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并使之发扬光大。

现代医药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现代社会,世界的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企业之间依赖感加强,客户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企业改变竞争加大,进行供应链的管理。从20世纪末至今,我国的供应链管理在许多企业得到了应用。众多的企业开始寻找其他解决办法去优化产品的供应链体系。前我国的医药行业供应链虽然在管理技术、流通环节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供应链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许多外资注入我国,我国的医药企业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很多大规模的医药企业开始与外资合作,跨国医药物流企业逐渐发展起来。

我国医疗企业供应链中存在运营效率较低,市场规模较小、数量众多、集中、集聚率低等问题,而且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资金、交流不畅,使得药品供应链在长期以来都存在混乱现象,从计划与采购、入库与保管、药房药品领用及发药以及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的处理等各个方面,药品供应管理都有着很多的缺陷。

药品供应链现状分析

1,医药流通的渠道混乱,不易监管

我国的医药流通渠道主要涉及到医药产品生产厂家、批发商、零售商、患者等几个方面,表面看起来只有几个参与单位,但是,却可以变幻出几种不同的药品供应链模式。如医药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患者。再如医药生产商-零售商-患者。有些会省去部分环节。这些不同的渠道,给监管部门增加了监管难度,同时对于患者自身的使用方便也产生了一定的障碍。

2,供应链涉及面多 目前的医药供应链里,从原料供应商、药品生产商到批发商,然后是零售商,最终到达医院或者药店。一方面造成了价格的不统一,另一方面在产品供应、质量保证等方面也存在隐患。3,医药供应链成本高

从药品原料进入生产车间到制成药品,这中间的费用成本很低,但是药品在到达患者手中过程中的流通费用可以占到总成本的一大部分。虽然医药生产企业及各级批发商、零售商表面看起来没有受到什么损失,但是从隐性意义上说,患者对于高药价所产生的抵触抗拒情绪间接的影响到了药品生产企业及各级流通企业的利益。

目前的医药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

1,库存问题 医药供应采购模式中,各级批发商零售商都是根据自己的市场了解状况决定自己的库存,没有形成一个有序高效的库存模式。并且相互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很难实现一个药品资源的有效配置。

2,风险问题

由于涉及了很多的批发商、零售商,各家在运输条件、贮藏设备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在保证同样的产品出厂后仍然保持相同的品质方面有难度。而药品作为关于患者性命的特殊商品,对于质量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监管难度的增加使得药品在到达患者手中之前的风险系数一再提高。

3,采购成本问题

在多级批发商、零星分布的药店及医院药房里,由于“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信息不共享等原因,加之在药品采购过程中,生产商、供应商需要进行必须的谈判、手续落实等情况,都使得药品物流成本增加了,进而影响到采购成本。

4,医患问题

药品作为特殊的消费品,在涉及到经济利益时,往往会有不法行为发生。医生作为专业的技术知识掌握者,可以利用这种优势来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在给患者开药中,经常出现滥用抗生素、使用昂贵的替代药品等现象,给患者造成肉体上的痛苦不说,还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医药供应链发展趋势 在国内医药改革的大背景下,未来医药商业公司可能就是配送公司+信息公司+融资公司,在新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物流定位越清晰明确,战略落地才能更为快速有力。

1. 物流集中度、专业化进一步提升 由于“两票制”实施后药品生产企业需要直接面对省级甚至地市级商业公司,管理难度随之加大,因此生产企业更愿意选择与有实力的集团型商业公司合作,导致诸多中小型医药企业退出市场或加入集团性商业企业,由此行业集中度将会大幅提升,从而推动供应链高效协同,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随着“两票制”推进,流通企业要主动为上游生产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便利,推动供应链高效协同。 2. 物流网络运营 国家医药政策、市场环境对医药物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销售规模扩张对库容的挑战;全国各地药监部门对医药仓储配送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药品零差率、上下游终端将进一步压缩医药流通企业利润,迫使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越来越多的外围竞争者涌入医药商业,在保障医药供应的基础上对药品配送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等。随着市场及政策的变化,物流网络扁平化及多仓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3. 医药公司职能转型 从关系维护、渠道拓展、政策争取、垫资、收款、物流配送,逐步向营销服务、药事管理、健康服务、物流专业配送等转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理念将逐步加强,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将得到明显提升。对于相对封闭、保守的医药流通行业,虽然医药物流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但是随着社会物流能力的逐步提升,医药企业需要以更加开放、共享、包容的心态积极融入到大的社会专业物流体系里去,利用社会化资源、合资等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如顺丰通过收购四川一家具有GSP资质的企业,在四川、广东建设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力图进入医药物流行业。

4.物流自动化和现代化水平提升 目前除了几家大型医药商业企业物流网络、规模、能力、信息化水平较好外,行业整体物流现状与能力不容乐观,普遍存在对物流的核心竞争力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的情况。伴随着去中心化、互联网体验经济的冲击,物流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水平将大幅度提升,行业发展将充分依赖信息化技术实现物流全程可视化、可控、可管理和可追溯。

生态文明时代呼唤资源管理创新

编者按 走进大课堂: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明确要求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国土资源工作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在生态文明时代破解“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两难局面,成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创新资源环境价值理论,统筹资境环境的开发利用格局,才能以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期大课堂特邀国土资源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彦英研究员,系统地阐释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提出以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为核心推动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创新。

问:“生态文明时代”这一概念是如何产生的?

答:以生产力水平为标志,人类文明进程迄今经历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期。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明进程不同,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人类文明开始逐渐融合、趋同。人类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这使得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共同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因而转变发展方式、缓和人地矛盾成为人类共同的诉求。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21世纪议程》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标志着人类文明一个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

问:生态文明时代的特征是什么?

答: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更加尊重自然本身固有的存在与发展规律,改变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把自然视作在生态系统中与人类平等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劳动对象。因而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方式,是建立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平等、共生、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文明形态不仅表现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现在自然资源环境的存在与发展状态上。这种把生态持续发展视作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同等重要,并在人类文明建设中推动生态持续发展的文明,称之为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在创造和享受社会财富的同时,促进自然资源环境的循环、更新、稳定、持续发展,形成共生、包容、协调、统一的人地关系。

问:我国是从何时开始引入这一概念的?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答: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从专注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进步到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

进入生态文明时代,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飞跃。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应运而生了新的科学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人地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设计,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将大大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态、民生的发展。

一、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

1.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传统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观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互为消长,只有合理地平衡资源环境的双重价值,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是指自然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即使用价值。价值是以人类社会活动为出发点,以人类的主观视角来探讨和判断人类生产活动的对象或产物有没有价值、价值的大小,而资源环境的价值也是出于资源环境是否参与到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是否经过人类劳动,是否对人类有用来判断的。

2.传统资源环境价值理论面临挑战

在生态文明时代,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传统价值理论提出两方面挑战:其一是随着知识经济、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范畴及其作用的修正和质疑;其二是对于有些自然物质以及环境,因为没有参与社会劳动,没有在商品交换中体现出实体性,导致部分价值(使用价值,未进入计价、交换)的缺失,导致对资源环境的无节制使用却没有相应补偿,造成资源环境的恶化与破坏。

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是以人地和谐为前提,以资源环境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具有使用价值为立论基础,通过寻求发展与保护的价值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3.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

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物质、能量及其所处环境,只要能够被人类利用,就具有使用价值。资源环境不仅对于人类具有使用价值,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也具有使用价值。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不再仅仅体现为人类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计量工具,还体现为人类健康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保证,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自身平衡与发展的功能。按其保障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功效不同,资源环境价值可以区分为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

生态是自然系统存在的形式和运动的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主体,依靠自身的组织机制,通过空气、水、阳光、土壤、生物等生态要素的运动,完成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过程,维持其平衡发展。这一过程无需人类劳动的参与,这种自然物质生产也没有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价值,但却有着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发展的生态价值。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保证人类拥有充足资源、良好环境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

生产力是在人类利用资源环境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资源环境进入社会生态系统,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经社会物质生产过程的加工,最终形成人类社会文明的物质财富基础,其效用或价值体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资源基础与环境条件。资源环境这种相对于社会系统、相对于人类生产劳动的使用价值,称之为生产力价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程度,促进了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的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实现的过程正是文明进步的过程。

4.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对立统一

资源环境具有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生态价值对于自然和人类都有意义,而生产力价值只对人类具有意义。生产力价值依附于生态价值存在,二者对立统一于资源环境。

在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的人地观产生了不同的资源环境价值观。文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诉求不同,资源环境价值的实现存在差异。文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生产力水平最为低下,只能靠石器、动物骨角、树枝等简易工具,直接利用自然物质为生活资料,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微弱,生态价值得以保全。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不断加深。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开始从被动依赖到主动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社会物质生产表现为利用畜力、水利发展农业、畜牧业,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价值此消彼长,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工业文明时代,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内,社会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使得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然而,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生态价值严重损毁。

资源环境的双重价值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互为消长。生产力的进步实现了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最大化,却使得生态价值大大降低,自然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发展将不可持续。要形成协调可持续的人地关系、发展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必须化解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之间的矛盾。

人类要在生态价值实现过程中生存,更要在生产力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寻求发展。若生态受到破坏,生存质量无从谈起,发展亦无从谈起。因此,文明发展要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更要确保生态价值的实现,这是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理论的实质。

二、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与国土资源管理

1.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科学统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格局,平衡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文明时代,国土资源工作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

2.新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目标定位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与资源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其中应充分发挥“保障和促进”作用,通过科学配置资源,实现保护生态与保障发展的平衡,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以双重价值平衡理论协调“双保”矛盾

要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不能因保护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是一对矛盾,要通过平衡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来解决。

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是有限的,其循环更新有其自身规律和前提条件,因此其能维持发展的总量也是有限度的,发展的速度必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更新周期吻合。不合理的规模与速度,必然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连锁反应。可能某一地区、某一时期内这种反应并不明显,但是其累加效应则是巨大的。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连带大气环流、海洋水温的异常,近年来一系列异常现象所带给人类的损失与对发展的制约是灾难性的。

生态文明时代,生产力价值实现以不破坏自然生产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即不破坏生态价值为底线。要在两种价值实现中寻找一个合适的“价值平衡点”,确定合理的生产力发展速度、生态保护的约束强度,达到两种价值实现最优化。只有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处在一个合理的平衡位置,才可能确保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保持和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4.做好资源环境价值平衡的基础工作

国土资源工作要实现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目标,首先要从国土资源调查职能出发,做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为调节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奠定科学基础。

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承载体,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资源环境所要承载的对象。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确保生态可恢复与可持续,并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数量与质量,能够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资源环境各种要素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用以指导确定承载对象活动的范围、强度、规模等,通过对人口数量、经济总量、排放总量的控制,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一方面考量资源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另一方面考量社会需求的总量,同时考虑经济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文化背景、制度政策及管理体制和法制等因素对人类社会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方式、规模和速度等影响,最终确定承载力大小。

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实际上界定了生产力价值开发的最高上限值和生态价值实现的最低下限值,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调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与速度,调节资源环境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

5.发挥国土规划调控功能解决“双保”难题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调节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要通过国土规划来实现。国土规划是最高层次的空间发展规划,主要是通过资源、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来协调不同空间单元的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规划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建立科学的开发秩序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公共管理工具。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编制国土规划可以有效调控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和速度,科学统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格局,科学设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一个地区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类型与规模,确保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与恢复周期,避免过度开发,从而实现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确保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6.国土资源管理走进生态文明时代

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资源环境自然分区统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环境优势,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和差别化管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生态文明时代,应及时转变思路,找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

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资源寓于环境之中。生态文明时代的国土资源工作中必须把资源、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整体谋划、统一安排。

目前环境资源利用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在认识层面,由于对环境的资源属性认识不足,环境价值不能全面体现,导致环境资源缺乏明确、清晰的产权。在实际操作层面,人们认识到使用者应该支付环境成本,但是往往只考虑正常的环境资源使用成本,而忽略了使用资源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的补偿成本。使用者在消费环境资源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补偿往往由社会承担,使环境成本外部化,势必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及过度使用。因此,必须明确界定环境产权,将环境资源成本内部化,形成“谁使用谁付费、谁破坏谁治理”的补偿机制。

国土资源工作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成本计量标准,将资源环境使用成本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成本,纳入GDP核算体系,遏制资源环境的破坏性、掠夺性使用和过度开发使用。

以资源环境自然分区统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格局

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具有自然的地域性特征。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行政区为单元,往往导致不同行政区在资源环境自然分区上的条块分割,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各自为政。人为的行政分割必然加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各行政区之间的资源分配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矛盾,行政区之间产生的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区域间产业布局的不协调。

国土资源开发应以资源环境自然分区为单元,从全国层面确定区域国土资源开发格局,在此格局下进行各行政区的规划设计,各行政区的规划与资源环境自然分区交叉或者重叠的,要按照全国国土规划格局进行区域间协调,避免地方利益驱动或者地方保护的不合理开发行为。划分资源环境自然分区,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来引导和协调各区域生产力布局,应成为国土资源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先行性和持续性的工作。

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克服“短板”制约

一个区域的发展规模、强度及其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不仅取决于该区域的优势资源环境条件,还取决于其限制性因素的制约。国土资源工作不仅要注重资源环境优势的发挥,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和途径引导各区域克服资源环境的“短板”因素制约,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将我国国土资源划分不同区域,确定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与劣势,即确定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与限制性因素。通过功能分区对其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进行合理定位。通过适宜性评价确立不同地区适合发展、不适合发展的产业类型,对可发展产业的生产规模以及布局进行总量和空间的控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补偿方案,成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科学依据,既能保障适度发展,改善民生,也能有效控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不会使“短板”更短。

健全经济利益分配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要求,建立环境产权制度,形成生态补偿和环境有偿使用机制,构建反映市场需求、资源环境稀缺程度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并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及相关政策。改革完善有关资源环境配置相关利益分配政策,协调中央、地方和企业的利益关系。

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矿产资源配置方面,要协调、处理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与中央、地方财政分灶吃饭这样一对矛盾。界定矿产资源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类分级管理的事权,明确中央、地方、企业和当地民众在资源保护与开发中的责、权、利。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建立城乡土地统一市场,严格区分公益性的用地征收和经营性的用地征购,解决土地收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合理分配。

推进科学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改变自然生态旧有的平衡,建立一种螺旋式发展的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依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有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建立开发与补偿双向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良性资源环境开发方式是建立平等、共生、和谐发展的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依靠科技进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通过制定推进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加大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改进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推行清洁生产,鼓励支持节能、减排、降耗项目,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政策鼓励和技术创新,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发现新用途。此外,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科技进步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实行差别化管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是动态平衡的,既决定干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禀赋,又与区域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我国应以中等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处理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因其资源环境禀赋特征而不同,适宜不同资源环境承载力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才可持续。因此,我们必须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轨迹回归理性,客观、冷静地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制定合理的、差别化的经济发展政策。

在国家规划的不同功能区,在农村和城市分别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并与之相对应地分别确定资源开发程度和资源环境保护、补偿指标。利用资源环境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理论调节以生态保护为主和以资源环境开发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规模与强度。同时,建立生态保护激励与补偿机制,对以实现生态价值为主的区域进行生产力价值补偿,对以实现生产力价值为主的区域进行生态价值补偿,通过区域差别政策调节国家整体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通过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规划调节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实现。

(原载《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3月14日)

如何解决医药资源浪费问题呢?

现在有很多地方提出了与药共享的措施。通过互助共济的方式,把剩余药品带回农村解决那里的用药问题,我认为这个措施等出发点是是好的。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需要注意相关的问题,具体来说,我认为这项措施具有可以合理分配药品资源需要确保药品的质量,以及保证对症用药,这三方面特点。
第一。剩余的药品共享,这项措施可以合理分配药品资源,对于各方面都有利。药品资源对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及时用药就可以让我们尽早恢复健康,但是药品资源是相对有限的,而且分布并不均衡。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来合理分配药品资源,让更多的人可以及时获得药品保证每个人的健康。从这个角度来说,剩余的药品共享是一项非常好的措施。
第二,实现剩余药品共享,需要确保药品的质量,避免不合格药品。剩余药品共享可以让药品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这是一件好事儿。但是由于剩余药品,共享,这项措施是通过大家把生物药品进行再分配的方式来实现这其实就涉及到药品质量的问题,具体来说,我们普通人对于药品本身的属性和状态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于是可能会把不达标的药品,请拿去给别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在具体实施,剩余药品共享的时候必须确保药品本身的质量,这样才能保证大家的健康。
第三。剩余药品共享必须遵循医嘱形式必须做到对症用药。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就需要用药,但是使用药品,并不能随意行事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用药,具体来说,我们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这样才能确保我们自身的健康,在具体实施于剩余药品共享,这项措施的时候,同样要注重这方面问题,当我们把药品带回农村,以后再具体如何用药,这个问题上必须遵循医嘱行事才能避免问题的出现,确保我们的身体健康,对于剩余药品共享,这项措施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我们一定要做到,我。做好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药品的效力,保证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53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