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傣医四塔论(傣医学专业课程)

医案日记 2023-05-16 23:00:17

傣医四塔论

在美丽的西双版纳,活跃着傣医。傣医不同于许多民族医的地方,在于他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傣医学中,"土、水、火、风“四塔”和“五蕴学说”是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基本 理论。四塔”作为人体和世界万物不可缺少的“四大物质元素”,既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元素,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致病因子。

傣医认为:万物有形,人体有形,不离四塔。四塔的相互平衡作用,维护、推动着五蕴(机体)迁流不息的运动变化。生理、病理、诊断、理法方药,临床各科,始终贯穿着四塔。

“四塔”论是傣医学中主要的理论,是最基本的物质元素,是五蕴的物质基础、根本要素及功能根源,也是傣医理论核心中的核心。

傣医学专业课程

一、傣医学专业课程有哪些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中医学基础、傣医基础理论、傣医诊断学、傣药学、傣药方剂学、傣医皮外骨伤科学、傣医妇产科学、傣医儿科学、傣医内科学等课程。
二、傣医学专业简介
傣医学主要研究傣药学、傣医诊疗法、傣医临床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傣医的理法方药恢复体内四塔(风、水、火、土)的平衡,从而实现疾病的治愈。傣医常见的诊法有望诊、问诊和摸诊,脉诊较为少用,傣医疗法除了内服、外用和二者结合外,独特疗法有睡药、敷药、蒸药、熏药、刺药等。 关键词:中医 傣族 四塔 五宝药散
三、傣医学专业就业方向和前景
毕业学生在医疗单位、个体诊所、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 /站,以及各类制药厂工作。

傣医学专业就业前景主要是在傣医类单位从事傣医医疗、傣药研发、基础医学个学科的教学、科研及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工作。

傣医学专业就业前景

傣药的发展

在傣族医药形成和发展史上,傣族医学文献中记录的内容十分广泛,各种经典描述有同有异,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傣族人民经过千百万年的艰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斗争,认识了人与自然、疾病的相互关系;通过“神农尝百草”的活动,懂得了对各种动植物服食的经验,并根据其复杂的味道,逐渐产生了理性认识,并给予分类命名;为了适应恶劣的气候环境,远古原始群的傣族先民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常把一些御寒,解暑,可预防疾病的动、植物的叶、皮用来做衣御寒,煎煮当茶饮,从而产生了保健知识,这一演变过程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之中。
二是吸收了一部分中医药学的理论知识。
三是吸收并发展了古印度医学理论知识,通过南传上座部佛教作为传播媒介传入傣族社会。
这三个方面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傣医药。
药效与工艺
傣医认为药物的疗效和其生长环境关系密切,生长环境不同,药效也不同。凡生长在悬崖陡壁和带肿节的药物,大都有续筋接骨、消肿止痛之功效,可治疗骨折、跌打损伤等病症;凡生长在深山菁沟的药物,大都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湿痹等病症;凡生长在树上的寄生物大都有治疗结石、节育、抗过敏和补肾等作用;凡生长在湖泊、沟塘水边、田边地角的药物大都有清火解毒、利水消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麻木、肢体疼痛、水肿等病症;凡开红花、带红色的药物多可作为补益气血、止血、调经止痛之品;凡开白花、流白浆的药物,多可用来镇静安神、镇痛、解毒、消肿;凡是带黄色的药物,多聚有清火解毒、调补气血之作用,用来治疗肝炎和热病等。
傣医所涉及的这些丰富药材,显然只有地处热带雨林、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丛林密布、多附生植物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和多条大江沿岸才能出产。
傣医认为根据季节、时间、方位的不同所采取的药材具有不同的疗效。采药必须注意这些要素,才能使所采的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药效最好,同时易于贮藏和应用。
傣族一般把一年分为冷季、热季和雨季。冷季(公历11月至次年2月),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多贮存在植物根部,此季主要采集植物根茎入药;热季(公历3—6月),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多集中在叶片、花果等部位,此季宜采用叶片、花果入药;雨季(公历7—10月),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主要集中在枝干、茎皮和全株,此季多采茎皮或全株入药。
傣药可按取材、药性、气味和药味来分类。按取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类;按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平五性;傣药按气味分为香、臭、恶臭三类;傣药按药味分为酸、甜、涩、咸、苦、麻、辣、淡8种,各有不同功效。
傣医用药通常因时、因人、因地、因症而定,常用汤剂、丸剂、片剂、散剂、膏剂、酊剂、磨剂等。另外,根据药材性质和用药特点还可将药物制成膳食剂、烟熏剂、驱避剂、沐浴剂、佩挂剂、推拿剂、闻剂、栓剂等多种剂型来使用。
傣药按照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有多种炮制方法,主要有炒法、炙法、煅法、焙法和蒸法等五种。一般在炮制前,需要对药材进行初步处理,比如净洗、揉搓、研细、水磨、切制饮片等。对于某些毒性较强的药材,为避免加工者在加工时中毒,也可在炮制之后进行加工。由于傣药材都是生药,其中不少药材必须经过特定的炮炙处理,即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才能更符合治疗需要,充分发挥药效。傣药的制药工具很多,其中甑子、土锅、碓和竹筒压片机具有鲜明的傣族特色。
研发与生产应用现状
项目组在调研中了解到,傣药材资源分布在我国云南西部和南部,集中在南部的西双版纳、德宏两个自治州及金沙江、红河沿岸的38个县(市)。西双版纳有药材种类1776种,其中植物药材1715种,动物药材47种,矿物药14种,植物药材有228科372属1300多品种,常用植物药1858种。
在政府的支持下,傣药发展迅速。西双版纳州政府于1974年成立了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专门抽调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傣医史籍,名老傣医临床单、验、秘方以及传统验方的收集和生物药资源调查工作。1979年成立民族医药研究所,1988年建立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现设有门诊急诊科、傣医医疗、傣医传统特色专科、外科(骨伤科)、妇产科、口腔五官科、医技科、药剂科、科研科等临床科室,已成为国内傣医药的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傣医药研究机构,同时也是我国傣医药的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傣医前辈岩仑带领下,傣医院出现了一批傣医药专家。经过他们对傣医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收集了傣医药传统圣书200多部,出版了《西双版纳傣药志》(1~4集)、《傣医传统方药志》、《傣医诊断学》、《傣药学》、《档哈雅》(1~2集)、《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傣医动物学》、《傣医四塔五蕴理论研究》等20余部傣医药书籍。
傣医研究者还从理论整理逐渐向傣医传统经方、验方、单秘方的临床筛选和疗效观察、剂型的初步改革、抑菌试验、急毒试验等方面研究发展。西双版纳傣医医院从7000多个傣医药验方中筛选了100多个处方进行临床疗效的进一步观察、标准拟定、剂型改革及相关的一些理化研究,研制生产了10多个剂型。截至2005年,有43个傣药制剂获得云南省医院制剂生产批准文号。与此同时,傣医药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加快傣药规范标准的制定。2005年5月,成立西双版纳傣药标准研究领导小组,启动了傣药材标准研究工作,经过筛选,第一批确定了16个常用傣药为研究品种。截至2008年,共组织申报24个傣药国家药材标准。2007年2月,西双版纳州组织研究的首批16个品种傣药材标准通过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审,并正式颁布。
随着傣药研发的不断推进,傣药以其良好的疗效受到了广泛欢迎。傣药产生与其他民族药一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医院制剂和企业生产。截至2007年,已获得国家药品标准的傣成药共有38个品种,现已投放市场。
傣药生产的总体状况是:大部分生产及使用在傣医院内进行,这些制剂中有的尚未通过药监部门审核通过,但是允许其在医院内部生产和使用;傣药生产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也不大,相比较医院制剂,傣药生产企业生产规范,产品经过GMP质量标准认证,可以在药店和医院进行销售和使用,但市场占有率很低,影响范围也很小;傣药缺乏营销平台和明显特征,企业自身开拓市场的能力有限、盈利很少。
存在问题
项目组认为,虽然在傣医前辈和专家的努力下,傣医药正在逐渐发展进步,但是大多数傣药产品还只是停留在医院制剂的水平上,获准上市的屈指可数,很多都还处于原生态。傣医药的发展,仍然面临研究条件落后、药材供应不足、相关质量标准缺乏等问题。
全国只有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一所专职的傣药研究机构,其他的兼职机构全国不超过5家。这些研究机构基础配备很差,实施条件十分简陋,傣药的许多基础研究难以完成,甚至临床前研究阶段也无法完成,申报新药更是不可能。在这种条件下,新产品的开发、老产品药效的提高面临很大困难,对制剂生产工艺、处方功效主治等方面的研究也没有保障,傣药的发展壮大和产业化在根本上缺乏技术支撑。
其次,药材供应不足也是傣药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傣药的原材料主要以野生采集为主。全国还没有一个上规模的傣药种植基地,只有西双版纳州的一些企业为解决原料供应而投资的小型基地。
相关质量标准缺乏也是制约傣药发展的因素之一。当前,国内四大民族医药学体系中,只有傣药没有颁布标准。傣药至今尚无药品标准专册,只是零星分散在药典、地标升国标的品种之中。国家药典里,傣药也只记载了一个锡生藤,其他常用的400多种药材都没有进入药典。因此,企业在制造傣药时,只能按新药材进行重新申请,国家规定,申报新药必须提供“药材来源及鉴定依据”,药材的鉴定依据为法定标准。如使用了无法定标准的“药材”,即被理解为“新发现的药材”。而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要对“新发现的药材”的质量标准、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大量的研究与评价。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漫长的研究评价周期,使得许多企业都不愿意研发、生产傣药。
此外,制剂及生产工艺的落后也阻碍了傣药的发展。多数傣药还像过去一样,把药材捣烂后直接使用,有些药方仅限于民间代代相传。因为没有引进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不能实现产业化,傣药难以大规模运用于临床 。

傣族的节日习俗

一,关门节

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为期三个月。

关门节历史悠久,相传佛祖在这一天去给自己的母亲讲经,后来大家就选这天做关门节,并传承了下来。

40岁以上的人就可以进奘房诵经、参佛,在节日期间,村里人须轻声细语,走路不远看,不能相互打骂,还不能举行婚礼、不能建造新房。

二,开门节

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与关门节(入夏节)相对应,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

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 献。祭把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

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 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三,泼水节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

四,烧白柴节

傣历年正月十五,为傣族烧白柴节,系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

事先由信众到山中砍盐霜树,把砍回的盐霜树经水泡、剥皮、晒干后制作成为白柴,堆至寺中备用,节日之夜,将白柴堆架如亭,各寺比丘、沙弥集中念经,最后由长老点燃柴亭,一时间鞭炮大作,烈焰冲天,围观者人山人海,彻夜辉煌。

集中念经的比丘、沙弥由长老率至村外林中修行七日。白天在树下念经,夜晚在树下露宿。七日期满,又汇集广场念经,通宵达旦。日出后节日结束,比丘、沙弥各回佛寺。

 扩展资料:

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省新平、元江、金平、腾冲等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傣族人口为1158989人。傣族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自己的文字。

傣族有九大支系:傣仂、傣讷、傣雅(花腰傣)、傣友、傣端(白傣)、傣艮、傣绷、傣朗(黑傣)、傣亮(红傣)。傣族源于中国古代百越族群。汉、唐史籍称傣族先民为“濮”、“越”、“僚”;宋、元、明时称“金齿”、“茫蛮”、“白衣”、“棠魔”;清代称“摆夷”。

傣族是水的民族。他们傍水建干栏而居,种植水稻,“一日十浴”。水在傣族美好生活的乐章里是最富色彩的音符。傣族爱水、敬水,他们把土地叫“南令”(水土)。村村寨寨都建水井,并且悉心美化井亭。傣历年节都要泼水、竞赛龙舟、漂放河灯,为的是除秽、祈雨。

自成体系的傣医把水引入基础理论,作为“四塔“之一。傣族信仰帕雅纳龙神和司水女神朗妥纳妮。傣族与水的亲近形成深厚的水文化积淀。傣族的性格似乎也渗透着水的特质:晶莹、透亮、善良、温和,同时又坚韧。上善若水、水滴石穿、抽刀断水水长流,是他们的哲学思考。

-傣族

中国网-傣族——一个爱水的民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53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