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针灸向何处去(古人针灸深浅几分,现代上寸?有何区别)

医案日记 2023-05-16 22:02:19

针灸向何处去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针灸学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医疗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于针灸治疗疾病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疗效迅速、无毒副作用等特点,为愈来愈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然而,针灸学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背离中医理论体系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要在继承与发扬中医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化。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针灸不过是一种物理疗法,除了针灸工具、常规刺激参数和建立在神经节段论基础之上的刺激部位有临床意义以外,经络学说、辨证论治、针灸补泻等传统理论都毫无价值。于是丰富多彩的针灸医学变成了用几根针和少数常用穴位的简单疗法,按照这种思路进行的理论研究尽管也能说明针灸的某些作用机制,但却难以指导临床实践。

被排斥于主流医学之外

在针灸国际化的过程中,由于东西方的文化背景与医疗观念的差异,当西方社会接触到针灸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西方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与对待针灸医学。这个问题突出地反映在立法方面,至今在全世界140多个应用针灸的国家和地区当中,通过立法正式承认针灸的还不多。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卫生主管部门,由于种种原因还不承认针灸是医学专业,他们或者限制针灸医生的行医活动或者把针灸医生排斥于医药卫生界之外。

专业机构萎缩

我国针灸学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目前针灸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工作在针灸临床一线,提高了针灸学科的专业素质。然而,目前国内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也很严峻,在有些地区呈现萎缩状态。问题集中地表现在,针灸科被看做附属科室,大部分医院无针灸病房,无法形成学科的规模和环境。目前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里,针灸科病床大多在20~80张左右,而且使用率较低。由于针灸科不挣钱,成为大多数医院精减紧缩的对象,目前许多综合医院没有针灸科或仅有门诊。有些医院的针灸科合并在中医、康复、理疗等科内,多数医院的针灸诊室空间狭小,条件十分简陋。

人才外流

由于大多数医院的针灸医生收入低,并在短期内看不到改善的可能性,从而导致我国多年培养出的大批针灸人才流失国外或者改行。

国外针灸收费是很高的,能体现出针灸医生的技术价值,美国每人次收费60~80美元,德国每人次40~50欧元。

治疗病种减少

尽管针灸应用的范围很广,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大多以为针灸只能治疗疼痛、麻痹和器官功能失调,目前采用针灸治疗的病种正在逐渐减少。

收费不合理

针灸技术价值与价格多年来严重相背离。如北京地区对针灸医疗收费标准为:在采用针刺疗法时,无论取多少穴位针刺,每人次4元钱,火针5元,芒针9元等;病人在其他科室就诊都是每次挂号,惟有针灸是挂1次号管1个疗程。北京某医院曾做过成本核算,主治医师一年的人力成本约4万元,针灸医生一小时必须治疗5个病人才能收回成本,可光为一个病人治疗至少需要20~30分钟;还有房屋、水电、设施、消毒针具、敷料等的消耗,每位病人的直接成本至少10元。所以针灸治病根本体现不出医生的技术价值。

针与灸相互脱节

中医学针、灸并称,足见二者关系紧密,而目前临床上大多是有针无灸。《黄帝内经》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临床上对针刺治疗效果较差的病证,改用灸法或根据不同的病情而选用不同的灸疗间隔物,往往能收到较好的疗效。针刺和艾灸虽然同是作用于经络腧穴,但因所用方法的不同,其作用也有差异。近年来,有些医生为了避免灸疗时的烟熏火烤,为了节省人力,临床上以针刺代替艾灸,或用红外线照射来取代灸疗法,临床疗效必然会受到影响。

针具重复使用

目前大多数医院的针具都是重复使用的,它的隐患非常大。虽然国家已经将针灸针纳入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范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次性针灸针在临床的应用率极低,这对人民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国际形象受损

目前在国际上进行针灸医疗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没有受过高等医学教育,在国内上几天短期学习班,就去国外给人针灸治病,其结果导致疗效差,甚至出现医疗事故,严重地损害了中医和针灸的国际形象。

古人针灸深浅几分,现代上寸?有何区别

打开所有的针灸教科书均未见到有对针灸方向角度、深浅、赤白肉际做专门论述的,几乎所有的教科书讲到针刺方法的时候,无一不是直刺和平刺两种方法。果真应该这样吗?回答是否定的,在这里绝对没有挑战权威的意思,只希望用事实改变一个有待改变的观念,因为我们现在的针刺方法有许多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思想。纵观古籍,数处提到了“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从这句话我们延伸个案例,比如我们针足三里的时候,采用直刺的方法,有哪个医生注意到了针尖的方向?下针后有可能针尖偏上,也有可能针尖偏左或者偏右,当针尖偏左或右的时候其实已经偏离了经络,这样已经脱离了古人的思想,怎么还能奢望有好的效果呢?每看到或者听到人们抱怨针灸效果太慢我心中总是感到不平,这不全是针灸医师的错,也不是我们在学校学的不好,关键是我们的教科书错了,因为针灸教科书上就是这样教的啊!看看你周围的针灸专业毕业的医师,有几个能用针灸很好治病的啊!发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纠结,发表了就有可能遭到非议,因为他触犯了我们几十年的中医教育,触犯了权威。但是我们还是要正视错误,我们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毁了针灸、毁了下一代!个人得失与真理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是非自有公论,随他去吧。
1、论针刺方向和角度
对于针灸的针刺方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论各不一样。针灸教材除了直刺和平刺别无二法,参考古籍所述,结合临床验证其实并非如此。针灸讲究的是经络,我们随便取一个穴位阳陵泉做例子,当针刺入这个穴位的时候进针的点也许是正确的,但是如果采取直刺的方法针尖就有可能偏离了经络,即使没有偏离左右效果也不突出,让我们来打一个比方:经络是一条无形的通路,这个大家都明白。暂且把这个通路看做是普通的公路,当我们准备开车从A点到B点的时候是否应该顺着公路直走?绝对不应该有人会从公路横穿过去,如果这样永远也不会到达目的地。同样的道理我们针灸的时候采取直刺的方法和横穿公路有什么区别呢?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只有当针顺着经络刺入的时候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而且只有当针尖对着病的方向刺入的时候效果更好。比如我们针右侧的阳陵泉,针尖向上治疗阳陵泉以上胆经循行线的疾病立竿见影,针尖向下的时候治疗阳陵泉以下胆经循行线的疾病特效,阳陵泉针尖向下治疗踝扭伤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扎患侧)。经验认为不论针尖对着上下都不可以脱离经络,进针角度以35---45度最佳。骨面无肉处针刺可以平刺,不在这个角度范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信者可以一试。
2 、论针刺深浅
中药的不传之秘在计量,而针灸的不传之秘即在深浅。从而说明深浅对针灸的重要性,根据古人思想及临床经验我们总结了3个指导针刺深浅的要点便于记忆。
(1) 、《灵枢经》言:“在筋守筋,在骨守骨”。我们给予进一步延伸“在皮守皮,在脉守脉、在肉守肉”等。古人是智慧的,他们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惜我们现在很少有人重视。比如我们临床治疗皮肤病和外感病,病在皮毛,深刺有何意义?再比如其病在骨,浅刺怎能直达病所?所以根据疾病深浅不同针刺的深浅亦不同,故分别采用浅刺、深刺治疗,效果差异极大。
(2)、《素问 刺要论》言: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正其理。无反其道。然春夏为阳。其气在外。人气亦浮。凡刺者。故浅取之。秋冬为阴。其气在内。人气在脏。凡刺者。故当深取之。又言。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谓春夏为阳。谓阴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阴。秋冬为阴。谓阳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阳。春夏温必致一阴者。谓下针深刺至肾肝之部。得其气针便出之。是以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谓下针浅刺至心肺之部。得其气推而内之良久出针。是推内之阳也。故素问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此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法”。
“病轻宜刺浅,病重宜刺深”古人对这点也早有论述,只是我们没有重视罢了。如《难经》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上面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根据季节气候不同针刺深浅亦不同,春夏阳气在外邪气在表故针不宜深,深则引邪入内。病在表在阳我们就要浅刺,病在表在阳的时候深刺不仅无助于表邪的发散甚至有引邪入内之虞。病在内我们就要深刺,病在内浅刺不能引邪外出。古人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发人深思。
(3)、经书言“刺远宜深,刺进宜浅”本言的意思是针和病相距较远宜深刺,针和病相距较近宜浅刺。比如足三里针刺可以治疗关节炎,因为足三里和膝关节较近所以针刺就要浅,如果针刺足三里治疗胃病就要深刺了,因为胃离足三里较远的缘故。
3、论赤白肉际
临床所见针灸医师取太白、公孙、束骨、京骨、后溪、腕骨等手脚内外侧穴位很少有正确者,取穴不准何谈疗效?究其原因对赤白肉际不明也。错不在古人,在后人不解古人之意也。
对于赤白肉际最早出现在《针灸甲乙经》:“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用于对穴位的描述,书中位置没有详说。现代解释:赤白肉际指四肢的内、外侧赤肉与白肉交界处,其中在上肢部屈侧(手掌侧)为阴面,皮色较白,所以叫“白肉际”;伸侧(手背侧)为阳面,皮色较深,所以叫“赤肉际”。在下脚部,脚掌为阴面,即“白肉际”;足背为阳面,即“赤肉际”。
纵观古人没有详细描述,今人以颜色论多有不妥。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请教了许多专家学者,多与以上解释无异。再反观古人治疗多有效如覆鼓之说,而我们使用传统方法针刺很难达到那样的效果,是古人在夸大疗效吗?回答是否定的,原因是我们把穴位的位置都搞错了。对于这个问题我做了数年的研究,终于在09年看人类起源一章时找到了其中的答案,大家不可以小看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他在临床上直接决定了针刺的疗效。尤其是靳氏截针经常用到,并且对于手足内外侧各个穴位的准确定位有了一个明确的定论。
我们先来分析什么是赤白肉际,赤白肉际是怎么形成的?1、赤,红色也;白,白色也。赤白在这里是说手足掌部和手足背部颜色的对比。赤白肉际是指颜色交界的地方。对于这个大家的说法没有区别。然而当我们伸出手脚观察的时候根本找不到明显的赤白肉际。为什么会这样呢,古人在书上明明写着的怎么会看不清楚呢?其实仔细想想一点也不奇怪,让我们顺着时空回到古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日出而作,手里拿着原始的工具不停的劳动,风吹日晒,因为手里一直握着工具,脚踩大地(赤脚或者穿着草鞋),从而使手握着工具的部分和脚踩着地的部分变成了白色,而手背和脚背一直裸露在外面的部分就变的颜色较深,所以当他们伸出手脚的时候便有了明显的赤白分界。而我们现在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机械化代替人力劳动,已经远离了古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不可能产生明显的赤白肉际的分界。当你针灸的时候再去寻找这个所谓的赤白肉际处怎么可能准确呢?
如果照这个理论那是否就是说我们抓握东西的部分和脚踩着地的部分都算作白的部分呢?没有接触物体和地的部分算作赤的部分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让我们继续回归古时看看古人的手足,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出一个真实的结论。
古人绝对不可能有我们现在的富足生活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因为很少活动导致脂肪堆积,而古人不停的劳动,加之物质极度匮乏,不会有我们这么高的营养饮食,故以肌肉为主而不会产生过多的剩余脂肪。从而可以推断古人的手脚的肉比较单薄,很难像我们现在人的手脚这样厚实。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一个没有丰满肌肉的手他抓握东西的时候赤白肉际会在什么地方,一个没有丰满肌肉的脚他踩在大地上赤白肉际会在什么地方?答案已经很明显:赤白肉际正好应该位于手掌和脚掌掌骨的下缘,这个地方和《针灸甲乙经》: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的描述正好吻合。大家使用的时候只看到了赤白肉际,而忽略了“大骨下”这么重要的部分。
经临床验证这样选取穴位治疗相应疾病确实可以做到效如覆鼓,由此更进一步说明古人所言不虚。
针灸三论不过言及古人针灸思想冰山之一角,其博大精深非一言能尽,但愿以上三论对针灸同仁有些许帮助亦足也。

靳庆东
2012年6月13日晨改于北京

针灸推拿之经络指导:玉龙歌

【出处】本歌录自《针灸大成》。有人提出此歌是宋代杨氏所作。元代上国瑞所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首先搜集了此歌,题名“一百二十穴玉龙歌”,以后《针灸大成》、《针方六集》引入,称之“玉龙歌”。“玉龙”之说法不一,唐代段成式的《西阳杂俎(zū)》载:“杨光欣获玉龙一枚,长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镂精妙,不似人作。”这段记载与玉龙

  歌命名的涵义比较吻合。选用“玉龙”二字,可能是一取其贵,二取其120穴,合玉龙长一尺二寸之意。

  本歌介绍120个腧穴,分治80余种病症,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强调《玉龙歌》的应用价值;二是重视经络理论;三是强调辨证施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按病之寒热虚实分别施针或艾灸或针灸并用;四是全身疼痛取不定穴(即以痛处为穴);五是注重沿皮卧针透刺或出血等针法。此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临床参考价值很大。

  【歌诀】

  扁鹊授我玉龙歌,玉龙一试绝沉疴(kē),

  玉龙之歌真罕得,流传千载无差讹。

  我今歌此玉龙诀,玉龙一百二十穴,

  医者行针殊妙绝,但恐时人自差别。

  补泻分明指下施,金针一刺显明医,

  伛(yǔ)者立伸偻(lǚ)者起,从此名扬天下知。

  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

  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

  鼻流清涕名鼻渊,先泻后补疾可痊,

  若是头风并眼痛,上星穴内刺无偏。

  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

  孩子慢惊何可治,印堂刺入艾还加。

  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并作一般看,

  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

  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

  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

  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

  口眼㖞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

  㖞左泻右依师正,㖞右泻左莫令斜。

  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两穴可堪攻,

  先补后泻分明效,一针未出气先通。

  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

  亦治项上生瘰疬↑①,下针泻动即安然,

  耳聋之症不闻声,痛痒蝉鸣不快情,

如今瘾疹↑④疾多般,好手医人治亦难,

  天井二穴多着艾,纵生瘰疬灸皆安。

  寒痰咳嗽更兼风,列缺二穴最可攻,

  先把太渊一穴泻,多加艾火即收功。

  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

  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连日虚烦面赤妆,心中惊悸亦难当,

  若须通里穴寻得,一用金针体自康。

  风眩目烂最堪怜,泪出汪汪不可言,

  大小骨空皆妙穴,多加艾火疾应痊。

  妇人吹乳痛难消,吐血风痰稠似胶,

  少泽穴内明补泻,应时神效气能调。

  满身发热痛为虚,盗汗淋淋渐损躯,

  须得百劳椎骨穴,金针一剌疾俱除。

  忽然咳嗽腰背疼,身柱由来灸便轻,

  至阳亦治黄疸病,先补后泻效分明。

  肾败腰虚小便频,夜间起止苦劳神,

  命门若得金针助,肾俞艾灸起邅迍↑⑤。

  九般痔瘘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

  更有长强一穴是,呻吟大痛穴为真。

  伤风不解嗽频频,久不医时劳便成,

  咳嗽须针肺俞穴,痰多宜向丰隆寻。

  膏肓二穴治病强,此穴原来难度量,

  斯穴禁针多着艾,二十一壮亦无妨。

  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

  须知喷嚏风门穴,咳嗽宜加艾火深。

  胆寒由是怕惊心,遗精白浊实难禁,

  夜梦鬼交心俞治,白环俞治一般针。

  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

  更把三里频泻动,还光益血自无差。

  脾家之症有多般,致成翻胃吐食难,

  黄疸亦须寻腕骨,金针必定夺中脘。

  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

  若然六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

  红肿生疮须用泻,宜从听会用针行。

  偶尔失音言语难,哑门一穴两筋间,

  若知浅针莫深刺,言语音和照旧安。

  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

  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

  两眼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

  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

  眼痛忽然血贯晴,羞明更涩目难睁,

  须得太阳针出血,不用金刀疾自平。

  心火炎上两眼红,迎香穴内剌为通,

  若将毒血搐出后,目内清凉始见功。

  强痛脊背泻人中,挫闪腰酸亦可攻,

  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间诸疾任君攻。

  肾弱腰疼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

  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频加体自康。

  环跳能治腿股风,居髎二穴认真攻,

  委中毒血更出尽,愈见医科神圣功。

  膝腿无力身立难,原因风湿致伤残,

  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渐自安。

  髋骨能医两腿疼,膝头红肿不能行,

  必针膝眼膝关穴,功效须臾病不生。

  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

  再将绝骨穴兼刺,肿痛登时立见消。

  肿红腿足草鞋风,须把昆仑二穴攻,

  申脉太溪如再刺,神医妙绝起疲癃。

  脚背肿起丘墟穴,斜针出血即时轻,

  解溪再与商丘识,补泻行针要辨明。

  行步艰难疾转加,太冲二穴效堪夸,

  更针三里中封穴,去病如同用手抓。

  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

  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

  腕中无力痛艰难,握物难移体不安,

  腕骨一针虽见效,莫将补泻等闲看。

  急疼两臂气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

  此穴元来真气聚,补多泻少应其中。

  肩背风气连臂疼,背缝二穴用针明,

  五枢亦治腰间痛,得穴方知疾顿轻。

  两肘拘挛筋骨连,艰难动作欠安然,

  只将曲池针泻动,尺泽兼行见圣传。

  肩端红肿痛难当,寒湿相争气血狂,

  若向肩髃明补泻,管君多灸自安康。

  筋急不开手难伸,尺泽从来要认真,

  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

  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

  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

  腹中疼痛亦难当,大陵外关可消详,

  若是胁疼并闭结,支沟奇妙效非常。

  脾家之症最可怜,有寒有热两相煎,

  问使二穴针泻动,热泻寒补病俱痊。

  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

  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

  痔瘘↑②之疾亦可憎,表里急重最难禁,

  或痛或痒或下血,二白穴在掌后寻。

  三焦热气壅上焦,口苦舌干岂易调,

  针刺关冲出毒血,口生津液病俱消。

  手臂红肿连腕疼,液门穴内用针明,

  更将一穴名中渚,多泻中间疾自轻。

  中风之症症非轻,中冲二穴可安宁,

  先补后泻如无应,再刺人中立便轻。

  胆寒心虚病如何?少冲二穴最功多,

  刺入三分不着艾,金针用后自平和。

  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

  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

  牙疼阵阵苦相煎,穴在二间要得传,

  若患翻胃并吐食,中魁奇穴莫教偏。

  乳蛾↑③之症少人医,必用金针疾始除,

  如若少商出血后,即时安稳免灾危。

  大便闭结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

  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妙穴有神功。

  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要先针,

  两足有水临泣泻,无水方能病不侵。

  七般疝气取大敦,穴法由来指侧间,

  诸经俱载三毛处,不遇师传隔万山。

  传尸劳病最难医,涌泉出血免灾危,

  痰多须向丰隆泻,气喘丹田亦可施。

  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

  有筋有骨须浅刺,着艾临时要度量。

  劳官穴在掌中寻,满手生疮痛不禁,

  心胸之病大陵泻,气攻胸腹一般针。

  哮喘之症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huāng),

  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

  鸠尾独治五般痫,此穴须当仔细观,

  若然着艾宜七壮,多则伤人针亦难。

  气喘急急不可眠,何当日夜苦忧煎,

  若得璇玑针泻动,更取气海自安然。

  肾强疝气发甚频,气上攻心似死人,

  关元兼刺大敦穴,此法亲传始得真。

  水病之病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

  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

  肾气冲心得几时,须用金针疾自除,

  若得关元并带脉,四海谁不仰明医。

  赤白妇人带下难,只因虚败不能安,

  中极补多宜泻少,灼艾还须着意看。

  吼喘之症嗽痰多,若用金针疾自和,

  俞府乳根一样剌,气喘风痰渐渐磨。

  伤寒过经犹未解,须向期门穴上针,

  忽然气喘攻胸膈,三里泻多须用心。

  脾泻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剌休差,

  此是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

  口臭之疾最可憎,劳心只为苦多情,

  大陵穴内人中泻,心得清凉气自平。

  穴法深浅在指中,治病须臾显妙功,

  劝君要治诸般疾,何不当初记玉龙。

  【注释】

  ①瘰疠:又称鼠瘘。一般指颈部淋巴结核。

  ②痔瘘:痔疮和肛瘘合称痔瘘。

  ③乳蛾(鹅):扁桃体肿大。

  ④瘾疹:即指荨麻疹。

  ⑤邅迍(zhǎnzūhn)):不顺利。此处指肾虚证。

针灸甲乙经原文及翻译

如下:

魏晋名士皇甫谧42岁时患了严重的风痹症,从此半身不遂,卧病在床,加之耳聋,又错服寒食,十分痛苦,于是他开始研读《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各9卷)《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

他发现这些医书“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于是乎“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理论和针灸方法,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

对人体生理、病理,经脉循行,腧穴总数、部位、取穴,针法、适应症、禁忌症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系统整理考订针灸穴位,并重新厘定孔穴之位置,同时增补了典籍未能收人的新穴,使全书定位孔穴达到349个,其中双穴300个,单穴49个,比《黄帝内经》增加189个穴位,即全身共有针灸穴位649个。

全书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针灸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针灸的临床运用。

《针灸甲乙经》的主要成就和历史贡献在于收录穴名349个,明确了穴位的归经和部位,统- 了穴位名称,区分了正名和别名,对穴位的排列和取穴方法具有独创,同时归纳了不同疾病的选穴规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同时,介绍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上百种病症及针灸治疗经验,并对五脏与五官的关系,脏腑与体表器官关系,津液运行,病有标本,虚实补泻,天人相应,脏腑阴阳配合,望色察病,精神状态。

音乐对内脏器官的影响,对预防疾病和提倡早期治疗的重视等问题都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针灸甲乙经》既具有对前代经验的总结性,又富有一定的创造性,无论从文献学价值和指导后世针灸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针灸甲乙经》是继《灵枢》第一次对针灸学术总结之后的第二次总结,奠定了针灸学科理论基础,对针灸学以至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一个伟大的医学家,中国针灸医学的集大成者,皇甫谧的贡献不仅限于医学方面,同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留给世人的宝贵遗产并不只限于《针灸甲乙经》和《帝王世纪》等著作。他还给世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经世致用、悬壶济世、不务虚名的求实精神 皇甫谧在出仕与归隐这两条道路之外,为中国古代文人找到了另一条成就自身的通途一既不为宦, 也不归隐,而是把目光投向经世致用。

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说:“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义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

这是说一个人虽有忠于国家孝敬父母之心,但在国家危难、父母病痛的情况下却束手无策这种人有什么用呢?于是乎 在目睹了权贵们的血腥斗争之后,他立志不仕,抱病著述,潜心于针灸医学的研创,从而成为一位悬壶济世 、泽惠千秋的名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皇甫谧42岁时患了严重的风痹症,基本瘫痪,他在给晋武帝上疏时说:“久婴笃疾,躯半不仁,右脚偏小,十有九载。

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茶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加以咳逆,或若温虐,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于今困劣,救命呼吸,父兄见出,妻息长诀。”

可见他的身体状况确实很糟,即使如此痛不欲生,他仍然手不释卷,以无比顽强的毅力读书学习。

在遍览经典以及为自己扎针治病的过程中,他渐渐发现古代医学的博大精深和医家的奇方妙法,于是开始精研《黄帝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将前人研究针灸学的成果进行整理总结,找出其规律。

在深入钻研时,他发现晋以前有关针灸的医书文辞古奥,且“文多重复”,于是他按照“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的标准编撰出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安贫乐道的处世精神 中国的传统向来是“学而优则仕”,但是由于魏晋时期,司马家族实施文化高压政策,给当时的文人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挥去的阴影。当时的文人高士无不惧于复杂黑暗的社会形势,放浪形骸,追求精神的自由。

对朝政不满的皇甫谧也不例外,他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合污,但他也不像其他的魏晋名士那样一味追求孤芳自赏,放诞任性,纵情山水,而是自有他的法度,突破那种极端的虚无主义,克服自身的疾病困扰,以儒家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为己之重任,一心研读医理,疗救人间疾苦。

他常说;“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这种高洁之志贯穿他的一生,曾七次拒绝朝廷的征诏,并作《玄守论》表明自己“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的志向。

北宋天圣针灸铜人的下落

公元112忽然间,马大脚又冒出了个主意,刚要把主意说出来的时候,花轿里出了个意外:新娘晕过去了!轿夫和随行的客亲个个都已惊慌失措!6年,金国举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几个月就攻打到了北宋的都城汴京。金军依仗自己的强势列出了众多的议和条件,其中特别指定要以北宋的国宝――天圣针灸铜人作为议和条件之一。
金国如此看重的北宋针灸铜人,里面有什么蹊跷?如今又身处何处?
铸成铜人
“宋天圣铜人”是世界上最早铸成的针灸铜人,开创了针灸教学用铜人作为人体模特的先河,被北宋朝廷视为国宝。
针灸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针灸来治疗病痛的方法至今也已有几千乔县令望了望师爷,问:"真是如此吗?"师爷回答:"是。"年的历史了。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就曾用针灸治好虢国太子的“尸厥”,让太子死而复生,从而给后人留下了针灸治病的传奇。
其中,指导人们针灸治病的书籍是《针灸经 *** 》。但在北宋以前,针灸医学者主要按照唐代《黄帝明堂经》里指定的人体的针灸经穴来治疗,然而,《黄帝明堂经》因唐朝末年的战乱而下落不明,致使针灸在取穴中失去了标准。
1023年,即宋天圣四年,北宋国家医学绍兴城里新开了家点心店,徐文长常常光顾,店主就央求他写块招牌。徐文长挥而就,并嘱咐店主不得改动。招牌挂出来不久,点心店果然门庭若市。有了名声之后,店主就开始偷工减料,生意也渐渐不景气了。天,个顾客对店主说:"你看,徐文长给你写的招牌,点心的‘心缺点,难怪生意不好。"最高机构医官院突然接到一份诏令,让他们编撰一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颁布诏令的是对针灸医学颇为喜爱的宋仁宗。
编撰《针灸图经》最主要的目的是给针灸经穴重新制定国家标准。
北宋朝廷把重整针灸学的重任委托给了王惟一,王惟一是北宋著名的医学家,精于针灸医术,曾历任宋仁宗、宋英宗两朝的医官。
1026年,王惟一开始组织校订古代针灸学的著作。不久,他就完成了新的针灸经穴国家标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
在编撰《针灸图经》的过程中,王惟一体会到,形象的模型比仅有的文字记载效果要好得多。而对医学略有研究的宋仁宗也认为“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如案形”,下令根据《针灸图经》铸造针灸铜人。
陈世官连忙跪下,奏说:"臣家中老妻生了个孩子。因此请假天,死罪死罪。"铸造针灸铜人的工程由王惟一负责设计,北宋朝廷组织全国的能工巧匠进行铸造,于1027年铸成了两具铜铸针灸铜人。针灸铜人铸成时正值宋天圣五年,所以这两具铜人又被称为“宋天圣针灸铜人”。
据史书记载,这两具天圣铜人由青铜铸成,身高与面部都和青年男子体态相仿。铜人不是整体浇铸,而是将身体原来从去年开始,泾县带便大旱,庄稼几乎颗粒无收,马掌柜常常拿出银钱,接济乡邻,日子长,他便散尽了家当日晚,两位将军各取披挂穿戴整齐,金盔银甲,威风凛凛,持剑举斧在宫门外把守。夜间,竟再无半点响动,唐王因此安寝无事。财,而他的酒坊也因无银钱买粮酿酒而关了张。陆掌柜是马掌柜的多年好友,个多月前,马掌柜想从陆掌柜的手里借出两银子,继续接济秀邻,但陆掌柜向惧内,且方桂花向小气,因此,陆掌柜想出了条计策,让马掌柜准备只酒坛,装上水,用黄泥密封,然后运到"陆记当铺"。不想当酒事竟传到梁知县的耳朵里,从而让此事露了馅。分成前后两大部分,每个部分都设有特制的插头,以利于铜人拆卸组合,铜人身上标有350多个穴位名称。
“宋天圣针灸铜人”堪称最早的针灸铜人,它开创了世界针灸教学用针灸铜人作为人体模型的先河。
铜人的体腔内为木雕的五脏六腑和骨骼,因此,针灸铜人不仅应用于针灸学,同时也可用于解剖学。
铸成后的针灸铜人,在考核医官的针灸能力时充分向人们展示了它的实用性。
宋代每年都在医官院进行针灸医学考试,在考试时将针灸铜人体内注入水银,外涂黄蜡,铜人外表的经脉穴位被封得严严突然,天空乌云翻其它的牧民听到这优美的曲子,都学着苏和的琴的样子,用木头做了许多马头琴,他们边放牧边弹着马头琴。就这样马头琴传遍了整个草原。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火山被雨浇灭了,紧接着在火山中条金龙腾空而起,村里的人欢呼着沸腾着,他们看见了龙,条金色的龙,它是小金蛇变成的。实实。这样做的目朱秀才打定主意后,便买了许多酒藏在废弃的土地庙中,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烟,只有满是蜘蛛网的土地公神像。的是使学医者无法辨识穴位,只能凭经验下针。针扎到了穴位,铜人体内的水银就会从相应的穴位中流出;如果没有扎准,针就会被挡起义军在河南郑县城北修了个高坛,坛上设立景王神位。众首领向神位"祷告"了番,然后抬上个竹筐来。只见筐里有个竹片,这就是让刘氏子弟抓的"阉"。刘孝年长先抓,是个空白竹片。第个由刘茂来抓,又是个空白竹片。最后当然是刘盆子抓到,只见上面写着"上将军"个字。 在铜人体外,医学史书把这一奇巧的现象称之为“针入而汞出”。
铸成后的两具铜人,一具放在宋朝医官院,用于学医者观摩、练习之用,另一具被放置在京城大相国寺的仁济殿。
流落襄州
1126年,金攻破北宋的都城汴京后,宋钦宗不仅全部答应金军提出的议和条件,还被迫派官员帮助金军在汴梁城里查抄了20多天。
也就是在这时,两具针灸铜人的去向成了众多现代历史研究者心中的难解之谜。让研究学者们首先疑惑的是,置于高阁、名噪海外的天圣针灸铜人是否真的被掠走?
如果两具天圣针灸铜人同时被掠走,宋代史书中为什么没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呢?医学史家们开始在有关金史的史料中,查找两具针灸铜人的踪迹。
1127年,金军带着被俘的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仪仗法物、百工技艺退出汴京北归金朝,自此北宋灭亡。
几年后,有人在湖北襄阳看到了一具针灸铜人。
《齐东野语》是一部记述宋、金、元部分史实的史书,作者是南宋时期的周密。史书中记述的大多是他耳闻目睹的重要事件。在《齐东野语》中,周密记述了他的舅舅章叔恭在襄阳任职时曾获得过针灸铜人金像,并详细描述了针灸铜人的面貌、结构、功用等细节。
周密在书中将“针灸铜人”视为“奇巧之器”。尤其重要的是,周密在书中写出了针灸铜人的最终去处――“后赵南仲归之内府,叔恭写两图,刻梓以传焉。”
这段记述中的意思是,针灸铜人最后归属到了赵南仲的内府,而他的舅父章叔恭特意绘图、作了记录。
赵南仲是湖北襄阳府赵方的儿子。赵方在襄阳任职时,赵南仲负责襄阳府饮食、给养的事务,这时期赵南仲有机会见到天圣铜人。
专家推测,这具铜人是金军入侵汴京前,皇室成员或其他人带出铜人南逃时留在襄阳府的。
《齐东野语》还记载了这样一句话:“有旧都针灸铜人流落襄州(今湖北襄阳市)。”至于如何流落此地,书中并没详细说明。
这似乎更加论证了专家们的观点,两具针灸铜人只有第一具被金军掠走,第二具流落到了襄阳。
下落不明
流落襄阳府的针灸铜人最终命运如何,专家们只能从浩瀚的史籍中去找寻踪迹。
靖康二年,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继位,史称南宋。赵构登基不久,就遇到了一件让他颇为高兴的事:有人将北宋的国宝针灸铜人呈送给了南宋朝廷,而这个人就是湖北襄阳府的赵南仲。
但铜人送回南宋 *** 后,只保留了很短的时期,就于1253年又转送给了蒙古。
这次的转送有一个人起了至刘秀才自知这不是长远之计,有些钱银之后便娶妻生子,不再替人看相。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蒙古使节王楫。公元1232年,蒙古军队进攻金国的都城汴京。两年后,金国被蒙古所灭,王楫原是宋朝的大臣,经过审讯,真相大白:其实,这"鬼"是人装来骗唐执玉的。那凶犯杀死冯德山后被捉拿归案,为求生路,和家人商议,花重金收买了个善于飞檐走壁的贼人,扮作冤魂,嫁祸于人。 后来投降了蒙古。
王楫出使南宋有5次之多,前3次的目的是为了联合南宋,攻打金国,后两次是蒙古人逐渐强大,对南宋构成了威胁,王楫去处理双方摩擦,威吓南宋为蒙古国纳贡。纳贡条款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索要回归南宋的针灸铜人。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将天圣针灸铜人由汴京移置到元大都三皇庙内,供人观赏。
一百多年后,元末农民起义军朱元璋攻占了元大都,建立了明朝,第二具针灸铜人仍放置在三皇庙内。
到了明正统八年,宋天圣针灸铜人已存在了400多年。这时的针灸铜人已日显破旧,铜人身上的穴位名称也已模糊不"闺女,你快和铁牛走吧。县太爷看上你了,要纳你为妾你要是不走,那你生幸福就这么毁了,快别说了,赶紧去叫上铁牛,连夜离开这里,离得越远越好"清,明英宗朱祁镇此间玉娘直未嫁,见成年的金贵向自己求爱,就点头应允。两家都非常欢喜,择了吉日,玉娘与金贵缔结了姻缘。玉娘不知道金贵知不知道前世的事,见他直没有提起,自己也就直没有说破,两个人恩恩爱爱,生活得十分幸福。后来在玉娘的支持下,金贵考中状元,作了知府,与玉娘的感情更是与日俱增。决定"让我们感谢主吧!"依照宋天圣针灸铜人重新铸造一具天圣铜人,同时还仿制了宋天圣石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史书记载:重新铸造的针灸铜人与宋天圣铜人“不差毫厘”。
后人把新铸的针灸铜人称之为“明正统针灸铜人”。“明正统铜人”铸成后,被安置在明太医院署的药王庙内,并一直保留到了清代。
明景帝时,北京失守,在战乱中,北京的官署、民宅均受到了洗劫,存放在药王庙中的正统铜人被毁伤了头部,直到清顺治时期,才被修补好。
但是第二具宋天圣针灸铜人却从此下落不明。
选自《古今故事报》1383期
北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52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