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藏象理论中的肝肺,是可以和脉象联系起来的藏象,而不是具体的肝肺实体——肝肺实体,怎么可以有脉象?
中医的藏象理论中的肝、肺,是应于春、秋的藏象,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而不是并存于体内的脏体——诊得肝脉,就是对肺脉的否定,藏象中的肝肺,怎可以并存?
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
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 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
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
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
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
——《素问·玉机真藏论》
请想想,冬天,能和夏天并存吗?谁都知道,是冬天,就不是夏天;在春天,就否定了秋天:四时,不可以同时而语。
同理,是南方,就否定了北方;在中央,就不是在四方中的任何一方。肝脉,就是对肺脉的否定,是弦脉,就不是毛脉;而胃脉,就否定了四方脉:正常脉,就否定了肝心肺肾四病脉,所谓“脾脉善者,不可得见”——五藏脉,唯脾脉“不可得见”欤?唯胃脉常在而为不病欤?——有一分肝脉,就损了一分的胃脉……,有一分肝脉,就不再叫做脾脉……
五藏藏象,不可以同日而语;五脏实体,却可以和平共处。
五藏藏象,是这个,就否定了那个;五脏实体,体内有肝脏,仍然有脾脏、肺脏。
所以说:中医理论中的脉象及其相关的藏象,都不实指体内的实体脏器。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基本介绍中文名 :三焦 属性 :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 位置 :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 分类 :上、中、下三焦 类型 :概念 拼音 :San Jiao 解剖形态,脏腑划分,功能,区别特点,不同认识,特点,形质,辩证,经,保养,疾病,解剖形态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 总观三焦,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与肺、头面部;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脏腑划分所谓“部位三焦”说,认为三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根据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别,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生理病理区域,将人体重要内脏器官分别辖于这三个区域之中。如何划分人体三个区域及其所辖内脏器官,也存有不同观点。 将胸腹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内经》对上、中、下三焦的位置及分界已有粗略描述,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原文大体指出了膈上为上焦,胃部为中焦,胃以下为下焦。《难经·三十一难》说:“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以膈作为上、中两焦的分界处,以胃下口作为中、下两焦的分界处。对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已较明确:膈上胸中为上焦,膈下脐上腹部为中焦,脐下腹部为下焦。 将人体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东医宝鉴·内景篇·三焦腑》提出:“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一些期刊文献及中医教材也沿用此观点。但根据《灵枢·胀论》所说的“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的论述,以及临床对三焦部位概念的具体运用而言,拟不将头面、四肢归属于三焦部位为妥。 对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的认识,除肝的分属不统一外,其余均较一致。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中焦上腹部,从解剖部位来说,应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 自《内经》以来就有肝属中焦与肝属下焦两种说法。肝属中焦说的如:《灵枢·胀论》指出“肝大”、“肝偏倾”、“胁下痛”,肝居胁里,当位于中焦。《内经》的脉法和晋代王叔和的《脉经》中,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于中焦。《素问·金匮真言论》王冰注明确指出:“肝为阳脏,位于中焦,以阳居阴,故为阴中之阳也。”从部位划分而言,肝归属于中焦。肝属下焦说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三焦虚实》中说:“下焦……主肝肾病候也”,对其治疗,“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王冰在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时又说:“下,谓下焦肝肾之气也。”至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将温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肝的病症,归于下焦的病变范围后,则肝属下焦又成为辨证概念,在临床辨证中,仍多从之。因此,肝属下焦之说,主要是辨证上的概念,不是说肝位于脐下。 三焦功能①通行元气 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②运行水谷 《素问·金匮真言论》称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运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③运行水液 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三焦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世界各地的神话故事都大同小异,比如,早期人类都遭遇了大洪水袭击;比如,“神”创造了人,还赋予人类灵魂。如此说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套生命系统,看得见的是负责吃喝拉撒的肉身,而看不见的则是我们的灵魂。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与‘神’相伴的共生体,‘神’就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我们把‘神’称为‘灵魂’,也许‘灵魂’就是寄居在人体内的一个‘隐身的外星人’?证据呢?就记录在2000年前那本奇书《黄帝内经》里头。
我们先从人类的灵魂从何而来问起。灵魂,精神,这种只有人类才拥有的东西,也是人区别于地球上其他生物的根本所在,是人类的身体里自然而然产生的隐形物质吗?许多科学家一生致力于证明人的精神来自我们身体某个特殊部位,比如心脏,比如大脑。然而,截至目前,科学研究尚不能证明人的灵魂、精神到底来自哪里。
大多数科学家都倾向于认为人的精神产生于大脑。人的大脑重量为1300克左右,不过,人类大脑沟回多多,难道精神从脑沟回里出身?后来,科学家发现,大海里的海豚拥有的脑沟回比人类多了去了,那为什么海豚没有统治地球?还有人表示人类从灵长类动物中进化而来,不过,人类大脑额叶要大很多,也许精神之气来自脑额叶?进一步研究表明,大猩猩额叶占大脑比重31.7%;黑猩猩额叶占比36.1%;人类占36.8%。可是,黑猩猩额叶比大猩猩大5.4%,却不如大猩猩聪明。而黑猩猩额叶与人类额叶相差无几,智商、情商却比人类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至少,现在的科学研究并不能证明,人的灵魂来自人体本身。
那人的灵魂来自哪里?2000年前的中国医学家老前辈们,在《黄帝内经》里阐述了一个惊天秘闻一般的观点:在我们的身体里还潜伏着另外一种生命,这是一种智慧远远高于地球上生物的生命体。无论从哪种角度说来,都十分类似于人类的灵魂。要紧的是,这不是神话传说,而是出自古老的中医学理论,更要命的是,几千年来,我们是不是一直有借助灵魂、精神的力量达到健康目的的案例故事?
宇宙中有什么?有10%看得见的流星、恒星、星云,还有90%看不见的‘暗物质’。《黄帝内经》所阐述的灵魂就属于人体内90%看不见的‘暗物质’。中医上命名其为‘藏象’。 中医所说的五藏六府、七经八络皆源于看不见摸不着的藏象。看过中医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中医号脉,而脉象只可听,不可见。任何先进的扫描仪器都抓不到人体内脉络的影像图,却不得不承认,中医靠诊脉能救死扶伤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藏象是真实存在的,尽管无人能证明其存在!
既然藏象真的存在,那么,作为寄居在人体内的一种未知生物体,藏象体吃什么过活呢?中医表示,“天食人以五气。”只要五气存在,藏象就可以生存。
而所谓的‘五气’, 可能并不是地球上的氧气、氮气之类,而是宇宙中的某种物质。从宇宙的角度而言,不同的星系孕育出不同的生命,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是地球上的物质。科学预测表示,藏象体可能超越并不以某星球的特定物质为能量来源,而是以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某种物质为能量来源。比如,宇宙中普遍存在一种x辐射波,随处可见,而藏象体靠吃X辐射波而存活,那么,藏象体便可以自由穿梭于整个宇宙,而不用担心没食物被饿死。
那么,藏象体到底遭遇了什么?而逃到地球并寄居在人类体内?又是为什么选中人类作为共生体?
大众普遍都认同的一种猜测是,在宇宙生成早期,以某种宇宙普遍存在的物质为能量来源的宇宙生物诞生,就是后来中医所说的藏象体。一开始,宇宙环境十分适宜藏象体生存,他们可以自由自在旅行于宇宙中各个角落,四海为家。随着宇宙膨胀加剧,在距今6500万年前,宇宙膨胀突破临界点,星际之间距离不断加大,而宇宙环境开始不稳定,藏象体赖以为生的能量供给严重不足,他们衣食无忧的日子到头了,需要搬家了!而作为一种超智慧生物,他们知道以水为生的固态星球是最佳选择,从而开始了在茫茫宇宙中寻找新家园旅途。
大约在50万年前,一支藏象生命体来到了银河系,并发现了太阳系中的地球,当时的地球,正处于繁衍最鼎盛时期,阳光、空气、海洋、陆地、动植物、微生物,应有尽有,是个十分理想的定居星球。
然而,当时的地球上并没有适合藏象体直接寄居的生物体存在。综合对比地球上各类生物后,只有灵长目类动物匹配度最高,但是仍有缺陷。于是,藏象体选择用基因改造的方式,借助灵长目类的肉身,创造了一种新物种—人类。继而演化出了人类身上的两套生命系统,其一是从人类食物中提取宇宙精气的系统,并将自己原来的触手演变成经络来获取宇宙精气;二来可通过经络直接从空中吸取宇宙能量。
而正是有了高等智能生物寄居在人体内,并帮助人类进化,才使得人类在短短几十万年内,大脑重量足足增长一倍,而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地球进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堪称奇迹。
而人类一直对天文学着迷痴迷,并向往地球之外的宇宙世界,或许也承载着一部分藏象体的生命愿景。那就是,重返宇宙,再一次领略星际旅行的神秘之美。只可惜,宇宙的膨胀变化远远快于人类的智慧增长速度,这么多年来,就连超智慧生物——藏象体也找不到重返宇宙的最佳途径,也许,等到人类掌握与寄居在体内的藏象体沟通交流的密码后,二者携手,兴许能早一日实现翱翔宇宙美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52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十二种常见脉象简述
下一篇: 气血变化对脉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