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类脉比较
在常见脉象中有些脉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必须加以鉴别,下面从位、数、形、势、律五个方面作鉴别:
1.脉位类比较
脉位居中,不浮不沉谓平脉。
浮脉脉位浅显,轻按即得;浮大中空,有边无中为芤脉;浮大无力,不任重按为虚脉;浮软细小为濡脉;浮大有力为洪脉;浮弦中空,如按鼓皮为革脉;浮而散乱,按之无力为散脉。
沉脉脉位深沉,重按始得;更深于沉、紧贴于骨为伏脉;沉而弦长实大者为牢脉;沉而软小为弱脉。
2.脉率类比较
一息四至,闰以五至为平脉。
数脉为一息五至以上;疾脉为一息七至;促脉为数而时止;动脉为滑数而短。
迟脉为一息三至;缓脉为一息四至,稍快于迟。
3.脉形类比较
脉形包括脉道粗细、脉形长短、脉象流利度和脉管的紧张性。
洪脉与大脉、实脉 浮大有力,来盛去衰,如波涛拍岸之势为洪脉;脉宽倍于寻常为大脉;脉长大有力,浮沉皆然为实脉。
芤脉与革脉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为芤脉;浮大搏指,弦急中空,如按鼓皮为革脉。
细脉与濡、弱、微脉 脉细如线,应指显然为细脉;浮细而软,轻取即得为濡脉;极沉细而软,重按乃得为弱脉;细极软,似有若无者为微脉。
长脉与弦、牢、洪、实脉 脉动应指超逾三部为长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为弦脉;长而沉实弦为牢脉;长而来盛去衰为洪脉;脉长而大,举按有力为实脉。
短脉与动脉 脉动应指不及三部为短脉;短而滑数者为动脉。
4.脉势类比较
脉来无力,按之无根或脉势空虚为虚脉。广义虚脉包括濡、弱、微、缓、虚、散、芤、革等脉。濡、弱、微、缓等脉都有脉势弛缓而无力的特征;虚、散、芤、革等脉有浮大无根或中空,脉势空虚的特点,其不同点可以参考其他脉类比较。
脉来三部举按均有力,脉势实满为实脉。广义实脉包括洪、长、实、弦、紧、牢类脉有力。不同点是实脉长大有力,浮沉皆然,来去俱盛;洪脉浮大有力,来盛去衰;长脉超逾三部,而脉力逊于洪、实脉;弦脉端直以长,应指有紧张感,但脉宽、脉力皆不及洪、实脉。
脉势往来流利为滑、数、动脉;数脉频率快,一息五至以上;滑脉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动则短而滑数,厥厥动摇。
5.脉律类比较
脉象节律异常如促、结、代、涩、散脉,主要区别在于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时;结脉缓而时一止而复来,止无定数;代脉缓而时止,止有定数;脉律不齐,似止非止,往来艰涩,形态不匀为涩脉;脉律不齐,浮散无根为散脉。
(二)相兼脉
相兼脉的主病往往是各个脉所主病的总和,现将临床常见的相兼脉及其主病列举如下:
浮紧脉:主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病疼痛。
浮缓脉: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浮数脉:主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浮滑脉:主表证挟痰,常见于素体多痰湿而又感受外邪者。
沉迟脉:主里寒证。
沉弦脉:主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沉涩脉:主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沉缓脉:主脾肾阳虚,水湿停留诸证。
沉细数脉:主阴虚内热或血虚。
弦紧脉:主寒主痛,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两胁作痛等病证。
弦数脉:主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挟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证。
弦细脉:主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等证。
滑数脉:主痰热、湿热或食积内热。
洪数脉:主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心脏和脉管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和脉管构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血液行于其中。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不断地搏动,把血液排人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的功能,形成了脉象。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是心脏的功能活动。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血又是气的载体。脉管统摄血液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也需要气的调节。因此,气血对脉象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脉象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肺与心,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的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脉之“胃气”的多少与脾胃关系密切。同时,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还依赖脾气的统摄作用。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肾藏精,精化血,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脉诊的临床意义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辨别病证的部位:
一般而言,脉浮多主表证,脉沉多为里证。
二、判断病证的性质
脉数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脉迟多见于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三、分辨邪正的盛衰
脉虚多为虚证;脉实多为实证。
四、推断病证的进退
久病而脉象和缓,或脉力逐渐增强,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的表现;久病气虚或失血、泄泻而脉象虚大,则多属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表现。
数脉类脉象包括数、疾、促、动等4种脉象。
数脉
[脉象特征]数脉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数脉特点是脉率较正常为快,脉搏每分钟约在90-130次之间。
[临床意义]数脉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还可以见于气血不足的里虚证。数脉作为六纲脉之一,是脉搏跳动次数加快的象征。
[机理分析]实热内盛,或外感病邪热亢盛,正气不衰,邪正相争,气血受邪热鼓动而运行加速,则见数而有力,往往热势越高脉搏越快。病久阴虚,虚热内生也可使气血运行加快,且因阴虚不能充盈脉道,而脉体细小,故阴虚者可见脉细数无力。
数脉还可出现在气血不足的里虚证中,以心气不足、心血不足的病证更为多见。心主血脉,主要依赖于心气的推动。医学教育网整理若人体气血亏虚,为满足身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需要,心气勉其力而行之,则表现为心动变快而脉动加速、脉率增快,但必数而无力。若为阳虚阴盛,虚阳上浮;或为精血亏甚,无以敛阳,而致阳气外越,亦可见数而无力之脉。
所以古人说“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
促脉
[脉象特征]:促脉脉来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其具体特点是脉率较快且有不规则的歇止。
[临床意义]:促脉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气衰败。正常人有因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用浓茶等而偶见促脉者。
[机理分析]:阳邪亢盛,热迫血行,心气亢奋,故脉来急数;热灼阴津则津血衰少,心气受损,脉气不相接续,故脉有歇止;气滞、血瘀、痰饮、食积等有形实邪阻滞,脉气接续不及,亦可形成间歇。医学教育网整理两者均为邪气内扰,脏气失常所致,故其脉来促而有力。若因真元衰惫,心气衰败,虚阳浮动,亦可致脉气不相顺接而见促脉,但必促而无力。
疾脉
[脉象特征]:疾脉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其具体特点是脉率比数脉更快,相当于脉搏每分钟140-160次。
[临床意义]:疾脉多见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之证。此外3岁以下小儿脉搏可在一息七至以上,为平脉。
[机理分析]:脉疾而有力,按之愈坚,为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可见于外感热病之热极时。若脉疾而弱,按之不鼓指,多为虚阳外越,元阳欲脱的表现。
动脉
[脉象特征]:动脉仅见关部有脉,滑数有力。动脉具有短、滑、数三种脉象的特征,其脉搏搏动部位在关部明显,应指如豆粒动摇。
[临床意义]:常见于惊恐、疼痛等症。
[机理分析]:惊则气乱,痛则气结,故因惊、因痛可致使阴阳相搏,气血运行乖乱,脉行躁动不安,而出现滑数而短的动脉。
涩脉的结构是:涩(左右结构)脉(左右结构)。
涩脉的结构是:涩(左右结构)脉(左右结构)。注音是:ㄙㄜ_ㄇㄞ_。拼音是:sèmài。
涩脉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中医名词。脉象的一种。脉动往来不流利,虚细而迟。
二、引证解释
⒈中医名词。脉象的一种。脉动往来不流利,虚细而迟。涩,一本作“_”。引《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切脉》:“滑脉如珠多流利,涩脉滞_往来艰。”
三、网络解释
涩脉涩脉,脉象名。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涩与滑相反,脉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滞涩不滑利。脉涩而无力,主精亏血少,脉道不充,血流不畅,所以脉气往来艰涩。脉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脉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显涩象。《医源资料库》:涩脉,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涩脉脉象特征:脉来参伍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往来涩滞而无滑润感,脉搏起伏较徐缓,指下如轻刀刮竹状艰涩不畅的脉象。涩脉主气滞、血瘀、津亏、血少。因津亏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艰涩,故脉涩无力。如慢性出血、遗精、阳痿、肢体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见脉涩无力。属虚证。若气滞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而有力。如腹中包块,症瘕积聚等,常见脉涩有力,属实证。临床上,涩脉的形成,主要是因血液黏滞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测得涩脉者全血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球压积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血液流动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缓慢,遂呈涩脉。可见于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动脉硬化,及严重吐泻脱水者。涩脉与细脉兼见,主严重吐泻而津亏血少,不仅有脱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严重不足。涩脉与弦脉兼见,则主气滞血瘀,可见于冠心病、肺心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等。如这类疾病并见心律失常,则可呈涩脉与结脉相兼的脉象。在临床上,涩脉需与迟脉、结脉相鉴别。迟脉以脉率小(每分钟59次以下)为特征,脉势并无艰涩不畅感;而涩脉以往来艰涩为特征,脉率可以正常。涩脉的脉律规整,无歇止脉,结脉则脉有歇止,脉率小,容易鉴别。滑脉与涩脉在脉形、脉势上相反:滑脉往来流利,起伏快,有圆滑流畅指感;而涩脉则往来艰涩,起伏慢,有如轻刀刮竹的不畅感。涩脉探讨(文章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涩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三五不调”等称谓;或过于文字化,如“轻刀刮竹”、“病蚕食叶”、“如雨沾沙”等,很难掌握。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症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涩脉是房颤脉。因房颤有阵发性快速(脉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续性(脉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脉象不尽相同。当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时,去体会中医的涩(散短止)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有帮助。兹不揣浅陋,根据历代脉学著作,参以现代学者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心电图及个人的临床体会,对涩脉脉象特征,探讨如下。1.涩可散,散涩并见《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王叔和《脉经》确立并规范了24种常见脉象名称和特征,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李时珍《濒湖脉学》可谓集前人研究脉学之大成,二位前贤皆系涩散(短止)并提,临床确实如此,涩散脉可以并见。涩散脉相当于阵发性快速房颤脉。阵发性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脉诊,脉律绝对不规则,散乱无序;脉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数不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短绌);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过于本位,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弱之间显得节律绝对不齐,散乱错杂无序,至数不清,快慢不一,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乍疏乍数,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轻飘无根。此正中医28病脉中的散(涩)脉和怪脉之解索脉。散脉,《脉经》:“大而散有表无里。”《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中医诊断学》:“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由此可见,散脉是一种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齐,至数快慢不均,脉力强弱不等的散乱脉象。快速房颤,因脉搏力量强弱不等,强即浮大,弱乃短小;强弱之间在寸关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涩脉。散中有涩,涩中有散。故云:涩可散,散涩并见。《中医心病证治》:“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三五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来去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并认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纤颤。”2.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濒湖脉学》:“涩往来难,短且散兼短脉。”《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短脉涩小。”涩在短中求,短脉是构成涩脉的基本脉象之一。短脉,乃28病脉之一,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其率可疾数、可迟缓。阵发性快速房颤,因脉力强弱不等,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横向的寸关尺而言,出现寸部短小,关尺浮大;或关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关浮大;或寸关短小,尺浮大;关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关浮大;或寸浮大,关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强弱之间则形成“浮而短”之涩脉。止脉,即间歇脉,亦称歇止脉,非28病脉中的单一脉象,乃脉搏有间歇、停跳之统称。相当于早搏脉、房颤脉、房室传导阻滞脉及病窦脉等。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脉率在60~100次/分之间。此时,脉律不齐,脉率渐可数清,脉力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无,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复来”之止脉。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分时,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匀,短止相杂,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从而构成“短而止”之涩脉,或“一止复来”之涩脉。《诊家枢要》:“涩往来极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濒湖脉学》:“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中医诊断学》:“涩脉往来艰涩不畅,脉律与脉力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此止脉乃涩短之义,因“短脉涩小”,实则涩脉,非结代之脉。《中医诊断学》:“涩脉与结代脉均有脉来缓慢,脉律不齐的特点。涩脉往来不利,其势艰难,三五不匀,似止非止,与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或代脉止有定数者显然不同涩脉与结代脉实非类同。”即房颤之止脉与早搏之止(结代)脉不同。房颤之止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三五不调,无序杂乱,涩短并见;早搏之止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涩短之象。无论是快速房颤脉、还是慢性房颤脉,皆俱涩短之脉象,只不过快速房颤脉以散涩(短)为主,而慢性持续性者则以涩短(止)为主而已。故云: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3.涩脉细,沉细难寻;涩又散,浮大散乱细脉:指脉细如线,指感为脉道狭小。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慢性房颤脉,因短小无力,难以接续,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来艰涩不畅,犹如轻刀刮竹。《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诊家正眼》:“涩脉蹇滞,轻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中医诊断学》:“涩脉,形细而行迟。”故云:涩脉细,沉细难寻。快速房颤脉,因至数不清,快慢不一,脉律不整,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到位。脉形大小不一,脉位以浮大散乱为主。脉形非细,脉位非沉。故云:涩又散,浮大散乱。4.涩非迟,可数可迟迟脉:指脉来迟缓,以至数而言,一息脉动不足四至,即脉率<60次/分。《脉经》:“涩脉细而迟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濒湖脉学》:“脉来三至号为迟,小_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从前贤之文字描述分析,涩脉之迟当指至数而言,即脉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观点者,《中医脉象研究》:“关于涩脉象之‘迟’,也不应作至数之迟来理解。《病理学》曰:‘涩脉虽以形势之重滞不灵为主,不系乎至数之迟缓。究意往来既涩,其势必迟,所以叔和直谓之迟,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迟字是指脉搏的起落形态,来去迟缓之意涩脉则血流往来涩滞,但至数正常。”房颤临床常见的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快速房颤脉之脉率>100次/分,持续性房颤脉之脉率在60~100次/分,而临床观察,持续性房颤之脉率在<60次/分者,没有上述二种脉率常见。由此可见,涩脉之脉率可疾数、可迟缓,非独迟也。故云:涩非迟,可(疾)数可迟(缓)。慢性房颤,当室率低于60次/分时,室率变得慢而规则,节律相对规整,其脉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谓迟脉。脉力相对均匀,但仍有短小无力,难以接续之感,可谓迟细而短。此时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迟滞中时见一止”之结,或“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结代脉同见,正可谓“迟细短(散)时一止曰涩”之脉也,此等脉象可称结涩、或结代而涩。5结语综上所述,涩脉脉象特征为脉来三五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同。参考文献[1]金栋,何计清.涩脉新识[J].河北中医,1997,19(2):3.[2]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3]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3.[4]散脉小议.中医杂志,1997,36(6):377.[5]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1,41(1):60.[6]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7]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2—102.[8]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9]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9—131.[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子非孕既无经。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关于涩脉的成语
脉脉相通盲风涩雨脉脉含情僻字涩句含情脉脉涩于言论才短思涩艰深晦涩关情脉脉
关于涩脉的词语
盲风涩雨艰深晦涩才短思涩晦涩难懂国脉民命一脉相通僻字涩句涩于言论急脉缓灸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涩脉的详细信息
实脉类脉象包括实、滑、弦、紧、长等5种脉象。
实脉
【脉象特征】三部脉充实有力。实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临床意义】实脉见于实证。实脉也可以见于正常人,但必兼和缓之象,若两手六脉均实大,而无病者称为六阳脉,是气血旺盛的表现。实脉作为六纲脉之一,是脉象无力的象征。
【机理分析】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脉管内充盈度较高,脉管呈紧张状态,故脉来充实有力。
滑脉
【脉象特征】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滑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滚动流畅,可见于寸关尺三部或某一部。
【临床意义】滑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此外青壮年滑而和缓,妇女怀孕脉滑也为常脉。
【机理分析】痰湿留聚、食积饮停,邪气内盛,充渍脉道,鼓动脉气,故脉见圆滑流利。火热之邪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则脉来亦滑但必兼数。之脉为平人之脉,多见于青壮年,张景岳说:“若平人脉滑冲和,此是荣卫充实之佳兆。”
紧脉
【脉象特征】紧脉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其具体特点是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脉管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
【临床意义】紧脉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机理分析】因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困遏阳气。所以寒邪侵袭机体,则脉管收缩紧束而拘急,正气未衰,正邪相争剧烈,气血向外冲击有力,则脉来绷急而搏指,状如切绳。寒邪侵袭,阳气被困而不得宣通,气血凝滞而不通,不通则痛。宿食积于中焦,气机失和,脉管受阻亦可见紧脉。
长脉
【脉象特征】首尾端直,超过本位。其具体特点是脉搏的搏动范围显示较长,超过寸、关、尺三部。
【临床意义】长脉常见于阳证、热证、实证。正常人气血旺盛,精气盛满,脉气充盈有余,也可见到柔和之长脉,为强壮之象征。
【机理分析】长脉多因阳亢、热盛、痰火内蕴,正气不衰,使气血壅盛,脉管充实,超过寸尺,如循长竿之状。
弦脉
【脉象特征】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其具体特点是脉形端直而长,脉势较强、脉管较硬,切脉时有指下挺然,有直起直落的感觉。
【临床意义】弦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此外春季平人脉象多稍弦;健康人中年之后,脉亦兼弦,若无病也为常脉。弦脉弦硬,其弦硬程度随病情轻重而不同,轻则如按琴弦,重则如按弓弦,甚至如循刀刃。
【机理分析】弦脉的产生与肝关系十分密切,因为肝主筋,脉道的柔软、弦硬与筋之弛缓、强劲之性相同;肝病多郁滞,肝气失于条达则脉多弦劲,故称弦脉“在脏应肝”,多主肝胆病变。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疼痛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脉管失去柔和之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故脉来强硬而为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52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脉学
下一篇: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