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中医的核心就是围绕着阴阳而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话对中医这门学问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概括。所以中医这门学问,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现在人都知道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那么为什么中医可以治本呢?这就回答不上来了。其实这个本还是阴阳,还是阴阳里面去寻找。阴阳是关系到方方面面,最本始的东西。
阴阳的关系
阴阳谈的是阴与阳两者之间的事,既然是两者,就有一个相互的关系问题,这也是阴阳这门学问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面说的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只要明白了其中的含义,阴阳的学问也就可以基本解决了。
“阴生阳长,阳杀阴藏”主要讲的是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过程。阴生阳长主要讲上半年,阳杀阴藏主要讲的是下半年。前者讲的是春夏的变化,后者讲的是秋冬的变化。
以上两个过程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所以,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生发`释放,这便是《素问》中所讲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阳指的是生发,释放的过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用《素问》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这个观念我们要结合《周易》方面的知识。《周易》是一本专门讲阴阳变化的书,而且这个阴阳和变化是用图像表示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更直观,更清晰的看到变化,特别是描述一年的阴阳变化,它有专门的“十二消息卦”即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其中每卦对应的是每一个月,复卦对应的是农历十一月的变化,依此类推,临为十二月,泰为一月,大壮为二月,夬为三月,乾为四月,姤为五月,遁为六月,否为七月,观为八月,剥为九,坤为十月。
从上述的十二消息卦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乾坤两卦以外,其它的十个卦都是阴阳爻混杂在一起,既有阴也有阳。而乾坤两卦不同,它是纯阳纯阴。从复卦开始我们可以看到,阳爻在渐增多,标志着阳气的生发,释放,直到乾卦变成六爻皆阳,变成重阳,阳的生发释放到了最大限度,变成六爻皆阴。
从上述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讨论阴阳,讨论中医,如果结合《周易》来谈,会显得更方便更直观,更有助我们了解它的确切内涵。所以历代都有强调医易的关系,尤其孙思邈指出“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所以周易一定要引起中医爱好者的重视。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阴阳
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对这些正反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一、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
二、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这些病证的名称中虽然都有阴阳,但实质上都是以虚证为主,应属阴证。
三、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
四、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五、亡阴: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饮,烦躁,面色潮红,畏热,舌红而干,脉虚数而无力。多见于大失血或脱水的病人。
六、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多见于休克的病人。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长,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阴阳的消长,即是阴阳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阴阳消长,多指的是数量上的变化,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两种。 ...消长,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阴阳的消长,即是阴阳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阴阳消长,多指的是数量上的变化,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两种。
平衡,是指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阴阳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其消长运动总是在一定的调节限度内、一定的阈值范围或一定的时限内维持着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一般来说,由于阳得阴济,则使阴不致过分亢盛;阴得阳和,则使阴亦不致过分衰沉,从而并不表现为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只是维持了事物正常的发展变化。而在其异常时,则阴阳之间失去了正常的相互制约协调关系,则可表现为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中医学就是运用阴阳消长、动态平衡及偏盛偏衰的理论观点,来说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及人体的生理活动或病理改变。
阴阳的消长,同样也表现于阴阳的互根互用过程之中,仍以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亏损,持续发展,则常可使血液生化不足而表现为气血两虚;相反,若补气,促使气旺出血,则又可使气血有所恢复。前者则是“阴阳皆消”的过程,后者则为“阴阳皆长”的过程。
应当指出,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是绝对的、无休止的,而且是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的限度、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因此这种消长运动变化就不易被察觉、或者表现不显著,故其事物在总体上仍旧呈现出相对的稳定。因此,中医学认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的消长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之中,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匀……命曰平人”(《素问·调经论》)。所以,生理上的阴阳消长动态平衡,即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对外并无寒热之表现。由此可见,平衡是维持生命的手段,达到常阈方是健康的特征,阴阳双方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消长,则正是体现了人体动态平衡的生命活动过程。
但是,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阳的消长超出了一定的生理限度或只有“阴消阳长”而无“阳消阴长”,或只有“阳消阴长”而无“阴消阳长”时,即是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则阴阳的消长反映就会更为明显,表现为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那么机体即从生理状态向病理状态转化,导致阴阳的消长失调。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因此,病理状态的阴阳盛衰,一般可表现为四种情况。此种阴阳盛衰,对外则有寒热之征象,可见,阳盛表现为热象(实热或虚热);阴盛表现为寒象(实寒或虚寒)。
同样,在临床上治疗疾病的目的,亦是根据阴阳相互消长的动态平衡规律,给予—定的条件,采取一定的措施,以纠正或调整阴阳偏盛偏衰的失调关系,使阴阳的消长恢复到正常的生理水平,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阴阳在中医应用上对形体认识,生命过程认识、病机病理的认识、概括辨证论治原则、归纳病因、经络命名与归类、药物性味功能特点、确立养生保健原则、概括体质禀赋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阴阳的基本属性是绝对的,即宇宙万物都有两端,有正必有反,有阴必有阳。任何事物必有阴阳。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以人体胃为例,以内外参考标准划分,胃属体内,因此相对于体外,胃为“阴”。但是,以体内脏腑功能标准划分,胃传送食物,主动,故相对于五脏而言,胃为“阳”。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直接说胃属阴或属阳,而应该把参照标准放在前面。
第一,物质上表现为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比如人体的胸腹部和后背、房屋的向阳面和背光面等等;
第二,能量上、功能上,表现为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状态,比如说四季,春夏是阳气的释放状态秋冬是阳气的收藏状态,或者蒸气是水的汽化状态,冰是水的凝固状态等等。
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是: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属于阳的范畴;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属于阴的范畴。
一、阴气阳气性质的扩展 :阴气的性质:黑暗、寒冷。黑暗意义的相类似:光线被遮挡、阴暗、不见得光、阴谋诡计、不明朗、不敢公开、遮掩、隐藏等;寒冷意义的相类似:凉爽、冷气、冷静的场面、冷淡的态度、冰冷的面孔、清静的环境、冷门的事物等。阳气的性质:明亮、炎热。明亮意义的相类似:光线照到、光明、光明磊落、清楚玲珑、很明朗、公开、暴露、示众等;炎热意义的相类似:温暖、热气、热烈的场面、热情的态度、热心的帮助、热闹的环境、热门的事物等。
二、阴气阳气性能的扩展 :阴气的性能:向内收缩、向下沉降、趋向静止。向内收缩意义的相类似:在内、后退、聚集、退行、减少、消极损失、缩小、内陷、浓缩、囚禁、收受等;向下沉降意义的相类似:下方、下降、沉积、堕落、混浊、低落等;趋向静止意义的相类似:减速、停止、停顿、停滞不前、不动、变慢、死亡、寂静等。阳气的性能:向外扩张、向上浮升、趋向运动。向外扩张意义的相类似:在外、前进、进步、扩散、进行、增长积极、增强、扩大、付出、突出、稀释、释放、生产等;向上浮升意义的相类似:上方、上升、漂浮、清晰、腾飞、兴起高胀等;趋向运动意义的相类似:增速、运动、活动、动荡不安、不停、生长、加快、喧哗等。
三、双方的比较分属 :双方大小对比较:体积大为阳,体积小为阴,理由是:站在小的位置看,大是由小扩张而成,从大的位置看,小是由大收缩而成,按此类推,体长为阳,体短为阴;多为阳,少为阴;有余为阳,不足为阴。双方所处位置比较:见光为阳,背光为阴,照此类推,居表面为阳,在里面为阴;被看见为阳,不可见为阴;背面为阳,腹面为阴。双方的行为比较:操作为阳,思维为阴,原因是操作者要活动,思维者需安静,照此类推,躁动为阳,安静为阴;勤奋努力为阳,懒怠松懈为阴;基层作业为阳,高层管理为阴;开拓创新为阳,因陈守旧为阴。双方的合作比较:施放出为阳,吸收入为阴,原因是施放是一种付出式的扩散,吸收是一种受益性的聚集,这就是“阳施阴受”的来由。
四、事物的变化状态比较 :成功为阳,失败为阴,因为成功是一种有效的占有,而失败则是一种无效的亏空;有者为阳,无者为阴,所以,有效的、满足的喜悦的、拥有的、发现的为阳;无效的、失望的、悲哀的、拖欠的、遗失的为阴。化气为阳,成形为阴,因为物体由有形状态变化为气态,是一个体积的扩散过程,故属阳;而物体由气化状态转变为有形状态,则是一个体积上的收缩过程,故属阴。升华为阳,凝聚为阴,升华是物质的上升运动,故属阳;而凝聚则是物质的下降运动,故属阴。物质在“阳化气”过程中变化为能量,物质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属于阳。能量越密集,阳气量就越大,能量越稀薄,阳气量就越小,故两者相比较,呈密集状态能量为阳,呈稀薄状态能量为阴。能量在“阴成形”过程中变化为物质,能量转化这物质的过程属于阴。物质越密集,阴气量就越大,物质越松散,阴气量就越小,故两者相比较,呈密实状态物质为阴,呈松散状态物质为阳。
一、以光线照射或热能辐射的状态划分阴阳以物体对光和热的接触状态划分阴阳 ,是最原始的方法,也是最直接的立法,有光和热照射时为阳,等候照射时为阴;先接触光和热照射为阳,后接触照射为阴;能够被光和热照射为阳,不能被照射为阴;被强光强热照射的地方为阳,弱光弱热照射的地方为阴。根据光和热的照射状态,于是得到背为阳,腹为阴;向南为阳,向北为阴;外表为阳,内里为阴。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的祖先,都是以背朝天,腹向地生活的,背部为光经常照射到的地方,故为阳;腹部则是不易被光照射到的地方,故为阴。从地球北半球的地理位置看,南方是阳光和热能比较强势的地方,越往南,温度越高,故南为阳;北方则是阳光和热能比较弱势的地方,越向北行,温度越低,故北为阴。物体的外表是接触光和热的受体,故为阳;内里因有外表的阻挡保护,不能直接感受光和热,故为阴。
二、从事物对称性中划分阴阳 ,一件物体,只要它能被看得见,有一个稳定的形状,就必然性地存在有方向相反、形态相反、性质相反、作用相反、性能相反的两个部分,如果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定向分割,就能够划分出前后、左右、上下等自体的对称,在自然界中,物质的镜像对称也是普遍存在,有正体,就有繁体,组成完美的对称性,物理学中存在负电子,就有正电子,有正物质,就有反物质;数学中有正数,又有负数与之相对;自然界中有白天与黑夜对称,有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对称。在自体对称和镜像对称中,正态为阳,负态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为什么左属于阳,右属于阴?这是依据什么来判别划分?要理清这个问题,就必须理解古代人对地域定位的思维方式,古代人以坐北向南为正向座标,而南北的定位又以冷热确定,阳光照射强度高的地方温度高,比较热,定为南,属于阳;阳光照射比较弱的地方温度低,相对冷一些,定为北,属于阴,在座北向南的定位中,左为东方,东方为太阳初升的地方,阳处于上升阶段,故属于阳,右为西方,西方为太阳降落的地方,阳处于下降阶段,故属于阴,这就是左阳右阴的缘故。
三、从事物发展的变化性质划分阴阳。 世界上一切物质的运动,各种事情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人的所作所为,都有两种可能,比如运动中有前进后退,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停止或继续等等;事情的发展有开展或取消,成功或失败,进步或停滞,设想或施行等等;社会的行为建设或毁坏,发展或停顿,先进或落后,创新或守旧等等;人的行为有活动或静止,破坏或建设,贡献或索取,生产或消耗等等;另外,还有进攻或防守,集中或分散,主动或被动,积累或浪费,好转或恶化,生存或消亡等等。
开展是一种动态活动,属阳;取消则是一种中止活动,返回静态的行为,属阴。生存是活动的体现,属阳;消亡是静止的开始,属阴。进攻是一种主动性的行为,属阳;防守则是一种被动性的做法,属阴。贡献是一种付出,属阳;索取是一种收受,属阴。创新是一种开拓性的活动,属阳;守旧是和懒怠性的应付,属阴。总之,在一切事物所有的变化中,那些主动性的,增长性的,有成效的,向前发展的,进步的都属于阳;那些被动性的,减少性的,没效果的,停滞不前的,退步的都属于阴。
四、从事物的对比差异中划分阴阳。 世界上没有两件绝对相同的事物,相同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不同种类事物之间的比较,会看到有明显的差异,这样就容易划分出阴阳,相同的事物的形态基本上是一样,它们之间的比较,只存在有微妙的差异,这些差异可分为大小,轻重,长短,浓淡,快慢,清浊、高矮、多少,刚柔等等。在相同事物中划分阴阳的指导思想,主要是要把握所有从对比中产生的差异,重点要看,在一方现有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对方的状态,这个过程发生的是什么样变化。如是这种变化呈正向,对方就属于阳,如果这种变化呈负向,对方就属于阴。
大是在小的基础上的扩大增加,属于阳;小是在大的基础上的收缩减少,属于阴。比较中的多、高、大、长、厚、快的方面属于阳,少、矮、小、短、薄、慢的方面属于阴。清、淡、轻、疏、浅属于阳,浊,浓、重、密、深属于阴。个中原因是清、淡、轻、疏浅都是在浊,浓、重、密、深基础上的稀释分散,浓、浊、重、密、深都是在清、淡、轻、疏、浅基础上的浓缩聚集,故此,自古就有“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之说。刚属于阳,柔属于阴,为什么会之样分?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个球的变化中得到最直观的解释,打足气的球,内部有向外的扩张力,表现出刚劲,属阳,泄了气的球缺少扩张力,呈现柔软状态,属阴。
五、从事物间的合作中划分阴阳。 在现实社会中,为了达到目的,往往需要事物双方或者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够完成,而在利益面前,合作的各方都会有不同的目的取舍,比如,一项工程,它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配合,一项交易,需要买卖双方的真诚合作。所有的合作过程,无非是付出和收益,在付出方面,合作双方的贡献有大有小,有出钱,有出力,有的出知识,有的出体力,有提供物质,有提供便利;在收益方面,有得到物质,有得到资金,有得到关系,有得到资源,有得到成就,有得到技术。合作中的贡献,可以按大小分属阴阳,知识和脑力劳动属于静态的劳动,属于阴,体力劳动则属于动态的操作,属于阳。出钱和提供便利都是静态隐性的操作,属于阴,出力和提供物质都是动态显性的活动,属于阳。静态隐性和动态显性,是中医对脏腑划分阴阳的基础,中医认为,五脏“藏而不泻”,呈静态形式,故属于阴,六腑“泻而不藏”,呈动态形式,故属于阳。
光明中医网校 致力于传播纯中医理论知识,提升中医学习者的理论水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如《说文》说:“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这时的阴阳涵义是原始的、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并不具备哲学上的涵义以后随着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涵义逐渐得到引申。如向日光处温暖、明亮;背日光处寒冷、晦暗。于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如此不断引申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与阳两个方面。这时的阴阳不再特指日光的向背,而变为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
《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和阳爻(—)组成。“—”表示阴:“—”表示阳。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式标示了阴阳的概念。《国语·周语》记载伯阳父用阴阳来解释公元前780年陕西发生的大地震,是因为大地内部阴阳两种对立的物质势力运动的不协调所造成的。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理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也逐渐形成。此时的哲学家们不但认识到事物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而且认识到这两种势力是运动变化的、相互作用的。阴阳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417年)记载秦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葘(灾)。阴*寒疾,阳*热疾,风*末疾,雨*腹疾,晦*惑疾,明*心疾。”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运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密切结合起来,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
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对这些正反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一、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
二、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这些病证的名称中虽然都有阴阳,但实质上都是以虚证为主,应属阴证。
三、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
四、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五、亡阴: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饮,烦躁,面色潮红,畏热,舌红而干,脉虚数而无力。多见于大失血或脱水的病人。
六、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多见于休克的病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50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论中医药学理论真髓
下一篇: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