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医理论谈当代医误

医案日记 2023-05-16 17:52:54

中医理论谈当代医误

藜芦

一.心脏病长期依赖、镇静之误

长期心悸、失眠或心绞痛,实属心血不足、神不安之症。心藏神,主神明,应养血安神,而误用镇静、扩张或盲目手术,必然造成依赖药的局面。二.高血压依赖降压药之误

血压本是“标尺”, 由人的体质好坏决定,所以忽高忽低。不提高体质、增加气血,去恢复血压,而依赖降压药,终不见天日。三.糖尿病检测之误

本无糖尿病,因某些病去住院打针、吃药,再去测身体数据,本不应正常,特别是血糖数, 在药物作用下有可能高,误服降糖药,岂不终生为病。特别是青少年,容易被误认为是胰导素依赖性。四.血栓不养血之误

由于身体长期不佳,一旦生气上火,加上劳累过度,突然晕倒,或手脚麻木或口眼歪斜,这本属虚脱症,理应大补气血、气旺血通,而误认血管堵塞,用扩张化瘀药,虽表面好转,容易造成后遗症终生不愈。五.风湿、类风湿乱用“驱风止痛药”之误

得风湿病的人,开始并不重,有的只是手腕或腰腿疼而已,本应用“血行风退”、“血旺瘀除”理论治其本。而盲目用各种激素、止痛明显的风湿药,导致骨节变形,此为用药之误。六.腰间盘脱出之误

由于长期劳累、着凉引起腰腿疼,长期不好,突然一天加重不敢转身或起卧,这属于脊柱失去支撑全身之力,本应从“肾生脊髓”理论出发,急应从补气血入手,而误认“突出”引起,单纯复位,造成拉伤之误。七.胃病、溃疡之误

胃本怕寒,长期胃病,应暖胃“补命门之火”叫做“釜底加薪”之法,而误用各种酸碱中和之药,大伤胃壁粘膜造成终生不愈之误。八.肠道病长期依赖消炎、灌肠之误

大肠主传泻糟粕,它的功能与肠内津液多少有关,而误用灌肠、消炎,造成津液丧失,久而久之溃疡面很难愈合,正确途径是暖肠增液。九.口腔溃疡、咽炎伤津之误

由于外感引起嗓子疼,外表不解而一味消炎伤及津液,再用寒药过重,造成长期不愈。十.丙肝、乙肝病毒消炎伤体之误

俗话说,正气盛,邪不侵。同的一桌吃饭有得病和不得病之分,差在体质上。对于“肝病”单纯依赖消炎是没有出路的,必须用中医理论“以肾养肝”。因为肾为肝之母,滋其母、养其子,才能不至于治此失彼,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十一.泌尿系统疾病之误

泌尿系统出现各种症状,如溃疡、红肿、痒痛等,尤如口腔或身体其它部位出现溃疡一样,都是湿毒,并非都责咎于外来所为,应用中药补正气,提高免疫力,很快容易治愈。十二.各种结石乱打乱排之误

各种结石本是身体该部失调形成的一种现象,尤如地下岩浆一样不见天日,永远是软的,可气化、可吸收;尤如嗓中之痰,随吐随生,怎能用排石之法,伤及脏腑呢?正确途径应找出原因,气化吸收。十三.顽固皮肤病乱抹乱涂之误

皮肤本是人的第二个新陈代谢通道,靠血肉给其营养来生存,也就是说血养肉,肉长皮,不加强血肉建设,而从表面乱涂乱抹容易造成色素被伤之过,尤如树皮好坏与根部养份旺盛有关一样,应加强气血建设。十四.白血病之误

由于外感或惊吓引起发烧,如果不能对症下药,使高烧达四十度以上,急度退烧,容易引起血球数据急变,形成白血病之误。十五.心肌炎之误

由于感冒,不按理论去解表,或调理三焦,而盲目消炎,攻伐失度伤及心脏,再去查心脏数据,容易产生心肌炎之误。十六.外感之误

中医讲“外感有邪,医随四季”,这就是说感冒要随四季变化对症下药,如“辛温发表”“辛凉透表”等。总之,冬季伤寒分六经,夏秋温病究三焦,怎能一律打针消炎,容易它变。十七.急重病错失良机产生后遗症之误

有些重病来势急或突然,在辩证治疗上最容易“失之丝毫,逆之千里”,对症则不留后遗症,不对症则终生为病,能否治愈就在刚开始用药之间,如精神病、癫痫、血栓突发、美尼尔等。十八.美尼尔眩晕症错用镇肝息风、点滴之误

美尼尔眩晕症,本是肝肾长期不足,伴随脾胃不和,造成大脑清空,呕吐不止,天旋地转,此症正犯时(不敢睁眼睛,吐胆汁),喝上中药,大补气血,当场即止,而用别的方法,将没完没了。十九.女人血崩(大流血)之误

妇女患经期大流血,刮宫、打止血针、吃止血药都不效时,此为血虚已极,造成血不归源,应用中药大补气血,引血归经应止,不可当血旺看,而误用寒凉之药或止血法。二十.脉管炎消炎化瘀之误

脉管炎此为阴疽血寒之症,是由曾涉水、受冻或长期站立而得, 不可依赖消炎化瘀截肢之法,应宣通阳气,温经养血可愈。二十一.骨伤过服红伤药之误

伤损之症,刚得可以用一下跌打损伤红伤药,但不能依赖它,因为伤口愈合,最终要靠气血旺盛,只有大补气血伤口才有愈合能力。二十二.眼底出血,视力下降乱用消炎之误

眼睛是集五脏之精华,其中瞳孔为肾气所主,黑珠为肝经所主,白珠为肺经所主,视力下降,是肝肾不足的象征,至于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也是这方面原因造成的,只有补肾养血才能恢复。二十三.鼻炎误用寒凉药之误

鼻子是人体与外界沟通的通道,空气中的氧份通过鼻子的过滤及预热而进入人体,一旦气温变低,衣服少穿就容易产生鼻塞,所以鼻子不通气,大部分为寒症,也称为阳气不宣,不可用寒凉药。二十四.牙疼误用拔牙之误

急性牙疼本是阳明经胃火上冲而致,即使有龋齿,也是长期上火没得到调整而致,一两付去胃火药,立见成效,且不容易再犯,不可拔掉做一生无牙之蠢事,极少数属于肾虚牙疼,应对症下药。二十五.癔病、癫痫、神经病依赖镇静之误

癔病、癫痫、精神分裂等神经系统疾病开始是由于生气、忧郁或惊吓而得,所以千万不能依赖镇静药使其麻醉入睡伤其正气,应先通下,后养血安神,这样不留后遗症,否则将永无宁日。二十六.脱发不补血之误

头发中医称为“血余”,这就是说,只有血旺发才能生,所以只有肾强、脾旺,血才能旺,发才能生。二十七.浮肿依靠利水之误

人下肢浮肿,严重达到小腹浮肿,小便变少,此为中焦脾胃升降失调,肝气郁滞,下焦肾脏火力下降,不能气化而为,一般由生气或乱用消炎伤肾药造成的。单纯利尿,必将形成恶性循环,越利越重。二十八.前列腺不补命门之误

尿滞或尿少及腰疼,本是肾虚,命门火力不足使膀胱气化受阻,久而久之,使前列腺增大,根源在于肾脏虚寒,大补命门之火,前列腺自然恢复。二十九.失眠、神经衰弱乱用安眠药之误

失眠乃血不足、神不安、心不得血养,一般由心不静、思虑耗血而致,养血安神,心安觉眠,不可依赖催眠药。三十.支气管扩张、肺气肿消炎之误

患长期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都是体虚,都是讲肾主纳气,肺主呼气,纳气无根,呼气无力,必然加重气管负担,正确的治疗途径,应滋肾水,润肺脏,才能从根本解决,千万不能长期依赖安茶碱等消炎药以耗正气。三十一.股骨头坏死手术之误

股骨头坏死说法有误,从拍片上看,肌骨头部出现阴影,那属于骨膜部分,骨膜变暗属于该处血流不畅,肾生骨髓,骨髓生骨,而骨生骨骨膜,尤如血生肉,肉生皮一样,皮破可以封口愈合,那么只要肾强,血旺,股骨头自然回春,整个股骨头根本没有坏死,有什么理由要把整个股骨头手术换掉,此病一般从着凉、劳伤过度而得,暖肾养血很快可以恢复,一旦手术,用死的“部件”去换活的骨头必将永无宁日。三十二.乳房肿块盲目手术之误

乳头为厥阴肝经,乳盘为阳明胃经,怒伤肝,思伤脾胃,此为思虑生气而得,应舒郁化气可愈,盲目手术,伤气血,留郁气,恐有它变。三十三.乱用“补钙”之误

人体的一切机能,包括生命的存在,都来源于气血的旺盛,它的每个成份的多少、比例都与气血旺盛与衰败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血旺盛,所测数据就标准,血衰败比例就失调,就会缺东少西,是血旺与否所含成份多少,不是成份多少决定血能否旺盛,不加分析,不问缺乏的原因,盲目对身体乱“补钙”或其它元素,这样下去势必和一庄稼一样,靠化肥过日子,对人类寿命起早熟早衰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对儿童和少年更是坑害不浅。三十四.手术乱换器官之误

人体是生命不是死的机器,各个器官都包含生长和枯萎两个发展方向,就好比一个人瘦的皮包骨可以再胖起来一样,就看你给它创造什么样的条件,人们换肾、换心脏瓣膜、摘脾、脉管炎截肢及换股骨头等等,都是破坏性治疗,至于拿人造的“死材料”去换虽然衰败但还尚有生命的各个器官,必形成终身残疾,这样做是不把生命放在眼里,请患者们三思。三十五.乱用手术不计后果之误

对于儿童经常感冒,不找原因,不去提高免疫力,而轻易去摘扁桃体;对小腹疼不分析饮食冷热不均之因,而盲目去动阑尾手术,对胆结石不找生气上火之因,而摘胆等等,甚至牙疼,这样上火引起的小病,也都以手术为快,试问人体这些器官都可有可无吗?三十六.“半身不遂”强行锻炼之误

任何事物、事情都有节度,超过限度,都会适得其反,“行走不便”是气血、体质上不来。古人讲“久行伤筋,久立伤骨”,超负荷行走锻炼必然影响病的恢复,不可不知。三十七.常服“凉药、泻药”之误

一些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总以为自己有火, 便常服“龙胆泻肝丸”、“牛黄上清丸”之类,孰不知一切泻药、凉药都没有常服作为保健之理,久而久之,必伤及心脏及其它脏腑,切记。三十八.常服“各种伤体药”之误

各种降压片、心痛定、苏合丸、救心丸及速效感冒片等,是应急药品,长期服用,会使唇部发暗,舌质成絳深色,那时即为伤津,破坏体质,随之心绞痛、脑出血、脑梗塞等病会像是堤坝决口一样,突发其来,常服这些药品之过。三十九.盲目听信“偏方”之误

误信各种“胆能治病”,不知各种胆都有毒,给儿童吃鸡胆说治咳嗽,给大人吃鱼胆能治眼睛等,有中毒伤体之例。还有各种有毒的“偏方”如“癞蛤蟆焙干”、“川乌泡酒”、“核桃皮熬水”等名曰“以毒攻毒”或各种西药片混在一起泡酒泡醋等,五花八门,出事、误死不在少数,不可不戒。四十.盲目乱诊乱看查体之误

人生于世,每天受饮食、气候冷热、世情冲击等因素影响,如日月圆缺,自必回和,有时自己会调整过来,不要盲目乱诊乱看,尤其是用“死的仪器”去查活的人体,恐有瞬息万变之误,容易治此失彼。有些大病不一定都是发现晚,恰是乱诊、乱测出来的。千万不要把饮食、生气、气候对身体的临时影响也当作潜伏期看。

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派流派

因各派的学说与观点,都有其实践依据,又每每在争论中互补,因而争论的结果,往往不是孰是孰非、谁对谁错,而是使理论愈辨愈深,愈争愈明,达到双赢。这也与西医学常以后起学说淘汰其前的学说大异。
中医药学派流派与其他的科学文化派别比较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特点:一是诸派同源。二是派中有派。三是门户尊严及派别之间有排他性。四是有些派别之兴往往有哲学背景。五是派别思潮的改变,主要是治疗观点的改变。
当代中医药学人的使命,一是要揭示其理论、技术、特色的深层次的科学价值,二是要适应社会需求以其众多重大的创新服务于社会,这就要求当代中医药学以其创新和突破向现代化的范式转换。培植中医药研究学派,可以发展中医药科学研究,推动科学进步和理论演进,以科技进步的积累和飞跃,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范式转换。
学派流派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文化现象。在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学派流派既是初始源流之一,也是构建体系的基干,并一直对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学派流派,使中医药理论体系呈现出百川多流、群峰岭脉的壮丽奇观。
   学派流派是中医理论体系构架的基干
学派是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的不同形成的派别。流派和学派相类,学术界一般按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划分,常把为期短时段的或学派中的分支称为流派。在中国科学界、文化界,学术主旨明确者多称学派;有独特技艺以风格见长者惯称流派。学派流派的存在,是科学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古今中外理无二致。在西方,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到智者学派,从布拉格学派到哥本哈根学派,从法兰克福学派到耶鲁学派,都是学术发展的状态、水平和规模的标志。在中国古代,学派之分最初是因学术主旨不同而形成的。《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吕氏春秋·不二》、《淮南子·要略》、《史记·论六家要指》和《汉书·艺文志》等都曾以主旨论及学派,大致认为学派始于春秋,盛于战国,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法家、兵家、名家等诸家各有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经验系统,不同的学术资源,不同的治学理念,以自家的学术所长,各有用场。
中医药的学派,最初也是因于学术主旨不同而划分的,至唐代以前这种学派在演进中成为学科。宋代以降,在分科之后,又因于学说、观点的不同而茁成为学派。总的来说,中医药形成的时间也和当时的科学文化同步,即中医药学派确立始于春秋,定型于战国,这也是中医药理论奠基的标志。
以学说和观点形成学派不久,在宋金之际因其传播和地域文化等因素,便有地域性学派的崛起,如新安医派、江浙或三吴医派、岭南医派、海派等。同时,在学派中,又因其专长风格的不同,又有诸多的流派,各彰其道。如上所说,学派从发生到发展,先后有因学术主旨不同之学派,这是最原始的学派,它演发为学科。之后在学科中又因学说和学术观点的不同而有学科领域的学派。之后又发展为地域性的学派,地域性学派又以地域文化、家世承传、处方用药习惯、医药资源之异而明道识见异,地域性学派又能超越学科界域,是多学科综合学派,并以地域文化的特征,承传于更长的历史的地域的时间空间。
中医药学派流派的演化也能展示其学术的运动现象。学派流派演化的总趋向是生→盛→异→化。学术主旨的学派演化为经典理论和学科,例如医经学派、本草学派乃至伤寒学派。某一学派称盛于一时后,在发展中引申发扬分异为支流和流派,显例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都是派中有派。由客观认识的统一而被公认为中医的基本理论,也有因弘扬不够,或学派流派自身生命力不强而未能传承或为其他理论所吸收,或因传承难度大又未得传人而致失传,典型例子如华佗的外科手术学派,已经有宗师、弟子、学术著作,以学派之势称盛于一时,但以后还是失传了。
学派流派的纵横构建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药的不同学术主旨,是学科的滥觞。唐代孔颖达疏《礼记·曲礼》的「三世医」,即《黄帝针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这被谢利恒、任应秋等称为「此盖中国医学最古之派别也。」这也揭示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此后,学派流派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主干之一,医学分科、医事组织、传承授学乃至著作刊行、学术争鸣,皆难以超然于学派流派。可见,学派流派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乘时与俱兴,是其基干,也是为标志。
   中医药学派流派的价值与特点
中医药学派与流派,是学术和学科的生长空间,在一定历史时期,重要学派是一面旗帜,在学术上有着非凡的价值:
一、学术的传承作用。宗师们的创新、学术思想、技艺特长等,由其弟子们逐代继承薪传。除对初祖的开山著作继承外,弟子们还整理或注释乃师著作,形成了学派流派的著作体系,使学派之学术接踵前世,递起演明,长荣不衰。
二、学术的放大作用和加倍效应。学派和流派是一个学术放大体系,以其集团的研究能力持续探索某一医学现象或治疗方法,是个人研究能力的「高倍放大」。不仅如此,又由于世代的传承,能使学派的一些重要理念和论述得以彰显。与之比较,不在学派的某种见解或奇险绝招,往往流于单传,即便载入著作,也往往成为 「奇异点」而被轻视,久之失传。
三、弘扬学术特长。学派流派能够立世于医林,在于有独到的观点和特技,如伤科技法、针刺手技、打丹火候等,这类绝技是学派流派的生命线,不只是在门派中传承,而且在世代传承中深入研究机理并进行技术改进,在弘扬中创新。
四、引领学术发展取向。学派流派各有其创新进取的动力机制。重大学派的学术思想能够形成学术潮流,并作为旗帜,建立新的规范,引导范式转换。医学史上学术的三次突破转型,都是缘于学派的作用实现的。第一次是张仲景,他确立辨证论治体系改变了以前医经与经方分立的局面,并以理、法、方、药贯通于六经辨证,为后世垂方法、立津梁。第二次是金元四家,特别是其魁首刘完素。他不只是首倡「伤寒是热病」改变了传统的热病惟寒致病的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深研病机,提出了「理论—病机」的辨证论治模式,突破了《伤寒论》的「证候—方药」对应模式,由是可以据病机而选用方药,可以「见痰不治痰,见血不治血」等,只要合宜病机,可以一方多用。第三次是清末民初的海派医学。海派以地域性综合学派称著。以荟萃百家,务求创新,依傍文化,汇通中西,变而适用见长,其成长为领衔的学派,是文化社会需求的选择。不仅领导时代潮流,而且在兴办学校、创立期刊、著书立说等方面开现代中医药医事教育的先河。还在与取消派别斗争,为中医药的继存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西医学相比较,西医学主要靠新发现新技术引领,中医学主要靠学派流派的动力机制引领。
五、学派流派是交流争鸣的平台。各学派流派皆有自己的学说与观点,在立论推行交流中,每因各派见解迥异而引起学术争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观戴良作《朱震亨传》,知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学争也。」争鸣不断产生新思想,也是理论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很多时候理论发展强化程度,取决于争鸣论战尖锐程度。除河间易水之争、丹溪之学与局方之争外,医学史上还有更尖锐的争论。例如:赞同与反对五运六气之争,伤寒与温病之争,温补与滋阴之争等,当然也有流派间的「正宗」之争。因各派的学说与观点,都有其实践依据,又每每在争论中互补,因而争论的结果,往往不是孰是孰非、谁对谁错,而是使理论愈辨愈深,愈争愈明,达到双赢。这也与西医学常以后起学说淘汰其前的学说大异。
中医药学派流派与其他的科学文化派别比较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特点:一是诸派同源。二是派中有派。三是门户尊严及派别之间有排他性。四是有些派别之兴往往有哲学背景。五是派别思潮的改变,主要是治疗观点的改变。
从最古的以学术主旨立派的针、药、脉三大派别以降,到宋以后以学说、观点立论的学派流派,以及稍后的地域性学派,都是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下抚育成长,其初始理论渊源是一致的,可谓诸派同源。在学派流派中,不仅地域性学派派中有派,各大学派未尝不如此。例如伤寒学派,宋代既有朱肱、庞安时的整理派;韩祗和、许淑微、郭雍等人的发挥派;金代成无己的注释派;明清有方有执、喻嘉言的错简派或三纲派;张遂辰、张志聪等人的旧论派;俞根初的通俗派和陆九芝的伤寒统温病派等。流派之多,致使有人称道:「一人一个仲景,一家一本《伤寒》。」在《伤寒论》的学术已被公尊为基本理论的经典时,坚持伤寒学派的学人们仍高扬学派的旗帜。又如温病学派、除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士雄温病四大家的温热派、湿热派之外,尚有戴天章、余师愚的温疫派及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派。此外,还有逾越于温病学科的支派,例如清代高锦庭著《疡医心得集》,其学术堪为外科温病学派。中国中医科学院已故妇科专家钱伯暄教授,属于妇科温病学派。
学派流派在传承中重视门户尊严与排他性。这种学术意识主要是为防止失传和保证疗效。传承中不可避免有系统误差,但如果搀入有悖学说和观点的论述、花梢的技法、变换操作程序、不适宜的替代药物等,常导致理论的失真,技艺的变形,特别是技术性流派对此尤为重视,便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学术的「自纯净法则」,抵制异说和劣技在本学派和流派中发展。排他才彰显个性,富于竞争,这并非是保守,而是为了学派健康承传。这一点,在艺术流派中更为突出。这也使「正宗」为人们所重视。
中医药很多学派常有哲学背景。《内经》为代表的医经学派以阴阳五行为总框架自不必说。金元四家的理论和宋代理学有直接关系,持命门学说的温补学派其理论与太极图有关。南宋文献就曾有火神派的记载,其扶阳理论是遵循《易·干》等重视阳为依据。这些学派援用哲学构建体系,主要是因于其构建方式是经

中医有科学理论吗?

中医是蝴蝶,西医是毛毛虫或蛹。双方不在一个维度上,蛹看不懂蝴蝶很正常啊!

中医是从形而上去分析疾病的起因和解决办法,是整体观,用小鸟的视角看大象,一览众山小,所以是全科治疗,因为道是用之四海皆准的法则。

西医是治疗形而下的具体疾病,就像是用跳蚤的视角看大象,看到的大象也是没错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需要把所有的西医科室合并才能得出一个完整的大象。缺乏了的整体的统一观,往往就容易把这个地方的疾病治好了,另外一个地方又出现了问题。不断循环,因为破坏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体自我免疫体系。所以西医治病快捷有效,但很累,很快又有新的问题。唯有中医是系统解决问题,才是恢复人体免疫系统的科学方法。

因此中医是“道”,而西医是“术”。科学理论只代表目前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认知,说明中医的医理远远高于目前人类的认知,所以科学没法解释中医就理所当然了。

随着西医不断发展,越来越证明中医是对的!

如此怀疑中医,中医那么多名著,那不是科学理论是什么?不但是科学理论,而且深奥得很哪!一般人理解不了。

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别有用心,潜台词就是说中医没有科学理论。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第一不懂什么是科学,第二根本不懂中医。

中医典籍浩如烟海,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依据中医理论治病防病,繁衍生息。中医理论诞生几千年后这个土地上的后裔中的一部分人怀着各种目的或者偏见开始诋毁或者攻击中医理论。

一个提问本身就能反应出提问者的价值观,我从来不意外这个世界有多少无知和偏见,因为这个世界必须存在无知和偏见,只有无知和偏见才更能反衬真理的光辉。

要真的讨论中医理论,首先得把黄帝内经等先贤理论通读研究,然后愿意思考的人会发现这些理论的高深与智慧,并不是能用几百年来发明的“科学”一词能够形容和概括的。

这里摘抄几句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中的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这里所说的上古之人能活百岁而动作不衰,相比较我们常识中的古人平均寿命比现代人短的情况,你怎么理解上古之人的寿命?不要以什么神话传说去诠释, 人类文明中很多所谓的传说只不过是现代人无法理解而解释为神话传说而已。就如中医理论中很多高深的部分我们不理解一样。人们对不理解的东西总是冠于不科学的说辞,恰好反应了自己的无知。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古代朴素的 唯物论 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 整体观 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 辨证论治 为诊疗为依据,具有朴素的 系统论 控制论, 分形论和 信息论 内容。中医学以 阴阳五行 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 的方法,等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 气血津液 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 阴阳平衡 ,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的品质。

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可以回答的,问题是提问的方式有问题:

1. 中医不是科学,所以,不能以有没有科学依据给中医下断语。

2. 中医不是科学,那么是什么?一句话回答:中医是基于象学的循症医学。

3. 何谓象学?象学就是毛主席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老子总结的“返朴归真”。

4. 象学和科学是人类探寻真理的两条有效路径,两者有一个共同框架:象→数→理。

5. 象学的数是数理(系统),如0→无极,1→太极,2→阴阳,5→五行,8→八卦……

6. 科学的数是数学,如φ=0.618…(黄金比例),-1+1≡0(恒等式)……

7. 在“象→数→理”架构外,科学注重可重复和可验证,不过,象学现阶段主要还是依赖经验。

中国古太极文明源远流长,有朝一日也是可以和现代科学无缝对接的,象学进一步也是可以进行严格验证的,因此中医学的现代化还有一段很长路要走,任重而道远。

老子曰:上善若水……故几于道。

首先回答是肯定。

中医理论有,举例《金匮要略》《伤寒论》。不论证了。《治验回忆录》,《经方实验录》是典型个人著作。《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都是明证。

《脉经》第一次脉象规范。

不科学的内容太多了,因此才有百年中医存废之争。都是优秀谁敢废弃?

很多具有中医资格证就是不敢临证,或效果不佳,就是没有掌握真正中医理论。

中医是一块石头,外表粗糙,内蕴精玉。

中医是医学与医疗技术的结合,既是科学,又是技术。

中医的科学理论包括:

1、经络学说,中医叫它腧穴学,是中医专业一门课,足够讲它三十二课时或六十四课时。

2、脏腑学说与气血学说

3.、脉诊学

4、 养生 病理学说:治未病

5、药理学说

虽然有的模糊,有的还有一些谬误,但长期的实践证明,中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只是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现代科学体系不也是在不断纠正谬误中发展起来的吗?十七世纪牛顿与胡克为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吵成了 历史 的宿仇,十九世纪物理学家大都认为牛顿力学几近绝对真理,然而 历史 证明这些科学泰斗都掉到了井里,孔视了。

科学永远不会是绝对真理,它是对无穷未知的逐渐逼近。只有 探索 未知的人才会感觉到自己的无知,学习知识的人才会觉得自己博学,无论是创造知识的,还是学习知识的,都难免孔视,因而应对未知保持-种敬畏,从而保有探究的精神,以已知去判断未知,难免是盲人摸象。

中医能医西医难治之病,中医亦有其所短,中西医相形相拙,各有短长。这是由两者研究方法不同所致。西医的研究方法是白箱法,是基于线性逻辑实证法与钻孔式探究模式所得,是就事论是的线性因果论,难免只头痛医头。中医用的是黑箱法,加体悟直觉的混沌思维,具有整体观和辩证观的思想,这是西医所不能的,现代科学至今还无法清楚地揭示气功的机理。中医的精蕴正在于其思想和方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黑箱与白箱结合,模糊与精确结合,逻辑与直觉结合,中医能创造出西医所不能的更多绩效。

且不说中医有没有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只问一句,科学从一诞生就是完全正确且达到顶峰了吗?显然不是。人们口中的所谓科学仅仅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阶段性成果,所以现阶段所谓的科学没有道理把中医压在身下。或许中医比现代科学高得多。

当然有,而且还是实践科学。

一个字:有。两个字:很多。四个字:遍地都是。这黄花就是中草药。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充斥在天上地下人间。

对于那些中医理论你有多少认识?

每一味中药功能都有四气五味学说,人体五脏六腑都有五运六气禀受,这就说中医原理是在天地一年四季五运六气形成中医,那么人真正生病原因是在天地变化之中,恰恰人类不明白中医原理精深,自以为万物形成与天地无关,这就违背中医古人崇拜天地真正实质性,每一味药都有温,热,平,凉,寒这四季五运温热程度,都有一年四季五味季节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中医讲究四气味五味都是天地治大病又是添大病中医奥义,中医五脏六腑是天受,肝,心,脾,肺,肾,五脏,是天地五行六气形成五脏六腑,五行是什么?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形成肝,心,,脾,肺,肾五脏又很神秘,五行六气主宰着生命,恰恰世人不能够明白,五行就是一年四季五运,四季五运是指春季生肝,夏季生心,长夏生脾,秋季生肺,冬季生肾,这就说明人体五脏就是一年四气,五气作用于人体,春天作用于人的肝是温性,夏天作用于人的心是热性,长夏作用于人的脾是平性,秋季作用于人的肺是凉性,冬季作用于人的肾是寒性,养生是指一年四季五运养人体生命,春天养肝,夏天养心,长夏养脾,秋天养肺,冬天养肾,这就是上古真人真实之道,即然是人类是禀临着天地之气而活着,那么人的生命随是被天地剥夺,谁也不能怀疑倒呢,人活着是天地之气在人类之间活着,又是天地之气给予人类或万物实质物质,那么人类就必须按天地原理去活着,人常说我是自我生而不述是天地生人生万物伟大原理,恰恰是忽视其本天地伟大生存真正所在,世人蒙敝神的造人权威性,是神造人,繁衍后代而看不到人类和万物天天是天地生,没有天地生存,那有人类生存,天地始终伴演着人类和万物生和死,但是世人正在找归宿,天地自然说我是归宿,还用找吗?话说正转人类生存五脏六腑禀临天地之气而活。那么中医药性也就是每-味药性是气作用于人体罢了,温性气药养肝,热性气的药养心,平性气药养脾,凉性药气养肺,寒性气的药养肾都是人体平衡机理这些药气达到养人目的,如果人体的脏腑出现偏过或不足也就是五脏六腑之气出现偏过或不足疾病出现,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所在,就是通过天地五行六气赐给土生土长庄稼食物野生野长野草也纠治这些人体偏与坡,怎么纠治呢?凡是在人体肝脏出现问题也就是上天温脏出现毛病用酸气来治疗,在人体心脏出现问题也就是上天热气出现毛病用苦气来治疗,在人体脾脏出现问题用上天平气甘气来治疗,在人体肺脏出现问题也就是用上天凉气辛气来治疗,在人体肾脏出现问题用上天寒气咸气来治疗

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有什么区别?用什么标准衡量?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科学?

这个问题困惑了太多人,有必要好好探讨。
(一)追本溯源看理论基础:
中医——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展起来,并在漫长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哲学基础的核心理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运用的思维方法包括比较、演绎、类比、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等。
西医——理论来源于实验科学的发展,它严格依赖于实验的数据和结果,对实验对象进行细致缜密的观察,依据严密的逻辑思维推导出结论。
(二)和谐对抗看治疗过程:
中医——中医治病自然采用天地大自然中的草药和食物,同时采用其他辅助疗法如刮痧、推拿、针灸等。传统中医不采用人工合成化学手段。中医讲求的是阴阳平衡,其治疗目的是要帮助机体重新恢复平衡,达到内外的和谐状态。
西医——过去西医理论上病菌与西药一一对应的关系已经不成立,很多传统疾病用一种过去非常有效的西药,今天已经无法奏效。 西药药性不断升级,大自然细菌也不断演化,变成了人类造药与大自然对抗日益加剧的恶性循环局面。西医讲求的是与疾病的对抗,其治疗目的是要消灭疾病。
(三)治本治标看治病结果:
中医——具有整体观念的治疗理论。认为某一脏器的疾病并不单纯由它本身而引起,而与其他脏器密切相关,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亦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个整体。故而要从整体考虑,综合论治。中医的治疗通常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西医——具有还原论和微观化的治疗理论。能够详细的审查某一脏器的结构特点,进而采取相应的药物,予以精确地靶向治疗。能够详细判断造成感染的微生物性质,继而应用相对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能够对坏死和病变器官实施精确地手术治疗。西医的治疗靶向精确,但常常无法标本兼治,具有复发性。

衡量的标准是什么?真正的科学是什么?在西医一统天下的局面里,主流的声音主张必须要通过实验的验证和逻辑思维的严密推导,才可以称之为科学。然而,中医疗效数千年的实践验证是无法抹杀的,在未知领域里盲目的否定才是不科学的态度。我们需要的是重建现代中医学体系,使之与现代科学接轨,但并不是用“西医的标准”去判定中医是否科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49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