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老很忙,约了几次终未成行,最后在他两次出差的空隙找了点时间。机会难得,采访前记者作足了预备功课。
这是位中西医眼科大家。他曾成功地为毛泽东主席、柬埔寨亲王、印度尼西亚总统医治眼病,主席还因此赠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他开创了从睫状体平坦部做内眼手术的途径,成功发明“白内障针拨套出术”;作为中国中医眼科的学术带头人,多年来奔走呼吁,终于建成我国第一所现代化的中医眼科医院,现退任名誉院长。
这位“名誉院长”可不像名誉上那么轻松。唐老办公室里,不时有人前来请示工作,很多事项还需他亲自处理,事情繁杂,但他总是不急不躁,温文尔雅。唐老身材高大,声音和缓富有磁性,思维清晰活跃,年近八旬却潇洒气度依旧。
中医师从初中开始培养
唐老主张除当前培养模式之外,还应建立这样一种中医师培养模式:从初中开始接触中医内容,背诵汤头歌诀、药性赋,可以把中医古籍的前言、序、跋编入语文教材。到了高中阶段可以再行深入,如背诵《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针灸甲乙经》等的有关内容。青少年的中医教学以背诵为主,可以适当加以解释。传统师带徒也是从小要求背诵医书,因为人在少年时期记忆力强而且印象深刻,培养出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初高中生,不需要全国如此。
中医专业的高考,就好比军校的特需招生,当然也要求数理化,但要用另一套办法,和全国统考有所区别。升入大学后,因为很多经典科目已有背诵基础,这时只需要深入理解其内涵,了解中医现代科研成果,提高临床实践水平。
大学阶段的授课,唐老强调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介绍建国以来一些真正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果,如青蒿素是怎样研制的,安宫牛黄丸的药理药效,受《龙目论》启发研制的“抗病毒1号”等,这些都是源于中医、高于中医的科研成果,可以增强学生研究中医的信心。二要侧重临床实际运用,除望闻问切四诊外,超声、核磁、多普勒等检查仪器也要介绍。这些声、光、电、磁为原理的现代仪器为人类共有,从工业运用到医学,当然中医也可以用,不要抱有成见。三是理论要深入,过去背诵的一些条文,不甚理解的,这时就可以联系各门学科融会贯通地进行讲解。中医临床要结合当今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果及基础研究成果来讲,过去储备的知识,现在要拿来“活化”,提高学生学习研究中医的兴趣和信心。
这样,“从初、高中培养起来的中医师,不但中医基础理论踏实,还继承了现代的科研成果、当代中医的临床经验,他们会成为中医‘多面手’,胜过我们这一代。”
如今的师带徒是高层次的人才培养
唐由之16岁师从上海名医陆南山,是5个徒弟中最小的一个。开始他不会抄方也不会背诵,师兄们抄方,他就站在老师背后,用心观看,耳听心记,时间一长,不用师傅讲自己也能判断个大概。“中医叫识病辨证,站在老师后边看,就是最好的实践经历”,提起那段时光,唐老记忆犹新。后来,他背熟了常用的药性和汤头,就改成他抄方,别人站在背后看了。这时的唐老已经成长为多面手,洗眼、点药、针刺、开方、下医嘱样样熟练,技艺日臻精熟。
“这种师带徒方法,和院校教学不同,它是先在临床上认识病,接着理论再跟进。5年学徒,读了《秘传眼科龙木论》、《眼科大全》、《目经大成》等许多临床书目,而《内经》、《伤寒论》这些课目是后来在秦伯未老先生的教导下学习的。”
唐老说,现在师带徒和传统的师带徒有所不同,虽然方式还是跟师看病抄方,但以前的徒弟是从零开始,而现在的徒弟很多都是副主任医师,学生起点高了,要求也提高了。从中医院校毕业后,临床工作几年再跟师学习经验,这样院校教育和师带徒相结合,是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而且有师徒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优点。
医疗、教学都是科研
创办眼科医院之初,有人问办院思想是什么,唐老说,别的医院是“医教研”或是“医研教”,我是“研医教”,科研在先。临床带徒也是科研活动,病人就是科研的对象,要用科研的角度去分析、诊断、治疗,这既是医,也是教。科研的概念比较广,临床、教学都是科研。科研有了新的突破,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再把新的科研发现的过程、思路、方法结合到讲课中去,授课不再是“以经讲经”,有了新的内容,学生更有兴趣听讲,对中医也更有信心。
早在大学时期,唐老就与同学组成研究小组,探讨金针拨障术的奥秘,工作后开始正式进行临床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我认为什么东西都要创新,尤其中医药,你要特别动脑筋。不能来了病人就常规处理,不多思考,这是‘任务观点’,是不够的。临床要研究,病历要总结,即使一般感冒,要仔细辨证风寒还是风热,再想想寒里有没有挟热,争取病人来一个治好一个。”
唐老说,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科研,遇到问题想办法怎样去解决,想办法就是科研,思考是科研的内涵和形式。生活、医疗都是科研,只有科研才能创新,才能推动事物发展,在这里边关键要用心。牛顿看到树上苹果落地,想到了地心引力,我们却不曾想到,差别就在用心不用心。用心不用心,这就是科研问题。B21
人物档案
1926年生于浙江杭州,1942年受业于上海中医眼科名家陆南山教授,5年学成后回杭州自设诊所,1952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57年毕业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事眼科的研究、临床、教学和科技管理工作至今。
全国人大第五、六、七、八届代表。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视光学系名誉教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中医学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国际中医药学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并任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名誉主编。
学术思想与成果
首先提出以睫状体平坦部作为内眼手术的切口部位,比国外开展此类手术先行了16年。与此切口相关的白内障针拨术的研究,解决了过去容易引起并发症的问题,并因此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个人奖状。有关白内障针拨术的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于唐由之教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方面所作的贡献,1984年他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1986年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1988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他“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199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朝鲜一级友谊勋章,1996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8年获中国广州仲景中医药奖励基金会杰出成果奖,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中西医结合贡献奖”等。
人生感悟
有心之人,看无字之书也练达;无心之人,读有字之书也茫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继承和发扬“金针拨障术”,解决了在睫状体平部作手术切口和白内障针拨术的近期并发症青光眼两大问题。在继承古代金针拨障术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研究成功了“白内障针拨术”,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他还发明了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具有中医特色的手术方法“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并正在研发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有效药物“双秦眼用凝胶”,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第一届“国医大师”名单
1.王玉川,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
2.王绵之,男,汉族,1923年10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方和谦,男,汉族,1923年12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4.邓铁涛,男,汉族,1916年11月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8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5.朱良春,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3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6.任继学,男,汉族,1926年1月出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45 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老中医。
7.苏荣扎布,男,蒙古族,1929年12月出生,内蒙古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9年5月起从事蒙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自治区名蒙医。
8.李玉奇,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39 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9.李济仁,男,汉族,1931年1月出生,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
10.李振华,男,汉族,1924年11月出生,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1.李辅仁,男,汉族,1919年6月出生,卫生部北京医院主任医师,1941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12.吴咸中,男,满族,1925年8月出生,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南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起即用中医药治疗常见病症,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3.何任,男,汉族,1921年1月出生,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1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14.张琪,男,汉族,1922年12月出生,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老中医。
15.张灿玾,男,汉族,1928年7月出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9 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16.张学文,男,汉族,1935年10月出生,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53 年 5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7.张镜人,男,汉族,1923年6月出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2 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18.陆广莘,男,汉族,1927年1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48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9.周仲瑛,男,汉族,1928年6月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名中医。
20.贺普仁,男,汉族,1926年5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1.班秀文,男,壮族,1920年1月出生,广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0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2.徐景藩,男,汉族,1928年1月出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6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23.郭子光,男,汉族,1932年12月出生,成都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51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4.唐由之,男,汉族,1926年7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研究员,1946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5.程莘农,男,汉族,1921年8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6.强巴赤列,男,藏族,1929出生,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主任医师,1947年起从事藏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自治区名藏医。
27.裘沛然,男,汉族,1913年1月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28.路志正,男,汉族,1920年12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9.颜正华,男,汉族,1920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0.颜德馨,男,汉族,1920年11月出生,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1939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第二届“国医大师”名单
1.干祖望 男,汉族,农工党员,1912年9月生,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1930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王 琦 男,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2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终身教授、研究员。1961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3.巴黑?玉素甫 (1934.7-2014.4)(已逝)男,维吾尔族,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主任医师。1956年1月起从事维吾尔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名中医民族医。
4.石仰山 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3月生,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1950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上海市名中医。
5.石学敏 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6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市名中医。
6.占 堆 男,藏族,中共党员,1946年5月生,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1959年3月起从事藏医临床工作,西藏自治区名藏医。
7.阮士怡 男,汉族,中共党员,1917年2月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55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市名中医。
8.孙光荣 男,汉族,1941年11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研究员。1958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9.刘志明 男,汉族,1927年10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1940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10.刘尚义 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12月生,贵阳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贵州省名中医。
11.刘祖贻 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7月生,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
12.刘柏龄 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6月生,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1948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
13.吉格木德 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39年12月生,内蒙古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1956年3月起从事蒙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内蒙古自治区名蒙医。
14.刘敏如 女,汉族,农工党员、中共党员,1933年5月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1956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川省名中医。
15.吕景山 男,汉族,中共党员,1934年11月生,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1962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名医。
16.张大宁 男,汉族,农工党员,1944年9月生,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天津市中医肾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1959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市名中医。
17.李士懋 男,汉族,1936年7月生,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1962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
18.李今庸 男,汉族,1925年9月生,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1947年1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中医大师。
19.陈可冀 男,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0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首席研究员、终身研究员。1956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金世元 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12月生,北京卫生职业学院主任药师。1940年2月起从事中医药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1.郑 新 男,汉族,中共党员,1925年5月生,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1961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2.尚德俊 男,汉族,中共党员,1932年3月生,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山东省中医院外科主任、主任医师。1959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23.洪广祥 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12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1956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
24.段富津 男,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2月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1950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老中医。
25.徐经世 男,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1月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5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国医名师。
26.郭诚杰 男,汉族,中共党员,1921年12月生,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1949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名老中医。
27.唐祖宣 男,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7月生,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1958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8.夏桂成 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7月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1949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29.晁恩祥 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7月生,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30.禤国维 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11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主任医师。1963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
第三届“国医大师”名单
1.王世民,1935年7月生,山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山西省名老中医。
2.王烈,1930年10月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
3.韦贵康,1938年10月生,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西名老中医。
4.卢芳,1939年6月生,哈尔滨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中医。
5.包金山,1939年6月生,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内蒙古自治区名蒙医。
6.尼玛,1933年12月生,青海省藏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青海省名医。
7.吕仁和,1934年9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8.朱南孙,1921年1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9.伍炳彩,1940年8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
10.刘嘉湘,1934年6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11.许润三,1926年10月生,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12.李业甫,1934年12月生,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国医名师。
13.李佃贵,1950年7月生,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
14.杨春波,1934年1月生,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中医。
15.邹燕勤,1933年4月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国医名师。
16.沈宝藩,1935年7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民族医名医。
17.张志远,1920年7月生,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山东名老中医。
18、张磊,1928年10月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19.张震,1928年11月生,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主任医师、研究员。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荣誉名中医。
20.周岱翰,1941年5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
21.周学文,1938年1月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辽宁省名中医。
22.周信有,1921年3月生,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名中医。
23.段亚亭,1928年3月生,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名老中医。
24.柴嵩岩,1929年10月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5.梅国强,1939年3月生,湖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中医大师。
26.葛琳仪,1933月6月生,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27.雷忠义,1934年9月生,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陕西省名老中医。
28.廖品正,1938年10月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名中医。
29.熊继柏,1942年8月生,湖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
30.薛伯寿,1936年8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院校专业:
广西中医药大学 普通本科医药类公办
官方网址:/
官方地址: 广西南宁市
官方电话: 0771-3122535,0771-3126099
电子邮箱: gxzy3126099@163.com
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为 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建校于1956年,1958年更名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1964年升格为广西中医学院,1970年南宁医学专科学校并入,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 学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产学研医紧密结合、对外交流合作优势突出,有仙葫、明秀 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10.99亩。设有16个学院,3个直属公共教学部。有14所附属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地方附属医院11所),1所附设中医学校,1家校办制药厂,1所独立学院。有重阳城老年公寓等一批在全国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学研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校牢固树立 “立德树人”的育人观,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学校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69人,其中474人具有博士学位,有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685人。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2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4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32人。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15000多人,有本科专业27个,其中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省级优质特色专业(群)9个、省级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一体化建设项目8个。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已连续13年荣获“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近五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5项;完成教育部专业认证4个,并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科建设稳步发展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3个,是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专科4个;有广西一流学科(含培育)3个,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4个,广西重点学科6个,广西民族院校特色学科1个;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含培育)55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医学在全国排名进入前50%,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进入前70%。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学校以中医药、壮瑶医药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增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1个,实现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零”的突破;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是全国中医药民族医药最大的创新共享平台之一。有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8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含培育),4个广西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含培育),4个校级国际联合实验室。拥有院士工作站1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1个、高校-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平台1个,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高端智库2个。1970年开始,赵一教授参与屠呦呦“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工作,在青蒿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韦贵康教授提出的“脊柱相关性疾病及颈性高血压学说”,邓家刚教授的“化学中药学说”,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均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校园内活跃着“扶阳学派”“八桂学派”“黄氏壮医针灸”“本土学派”等多个学术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 三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199项,省部级项目337项,厅局级项目904项,资助经费1.99亿元;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6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4项;出版科技专著190余部,发表科技论文7800余篇,获专利授权594件。 社会服务优势明显 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技术优势,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主战场。以学校第一附属医院、附属瑞康医院、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制药厂为依托,学校有 36个国药准字号药品、200多种院内制剂、10多种成果转化产品,复方扶芳藤合剂、龙血竭、芒果止咳片已成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的拳头产品,青蒿素、绞股蓝等系列产品也为广西多个制药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宗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筛选及产品开发研究”及“海水无核珍珠产业化养殖关键技术与应用”等研究成果转化投入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学校受政府委托编制《广西中医药发展 “十四五”规划》,并积极参与政府起草《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等系列中医药、壮瑶医药相关文件,帮助玉林市、贺州市、上林县等编制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等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壮瑶药质量标准研究和广西中药民族药资源普查,为实现广西医药千亿元产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助推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 学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疫情发生以来,学校派出 62名医护人员驰骋武汉,1名专家参与驰援柬埔寨抗击疫情,1名专家参与中国援科摩罗短期抗疫医疗队,11名专家参与组建广西中医药救治专家组,共获得7项广西应急专项资助和2项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新冠肺炎防控专项项目,“广西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方案的临床应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技攻关项目通过临床研究,形成广西特色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 学校充分利用人才、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与基层医院技术帮扶工作,深入全区 50多个县市的社区、农村开展中医药文化、技术、服务“三下乡”活动和义诊活动,使老百姓在身边就获得高水平的诊疗服务,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文化传承创新显特色 学校循本而开弘,始终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学校对壮、瑶等民族医药进行挖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创立了壮医药、瑶医药质量标准体系,出版了《壮族医学史》《中国壮医学》《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等系列专著与教材。 “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瑶药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整理和疗效验证研究”“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与临床实验研究”等一批壮医科技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西政府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新贡献。 学校重视弘扬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走进仙葫校区,警醒学子珍惜时光、自强不息的晨钟暮鼓楼校门,建有张仲景雕像的医圣广场、仲景大道,教学楼前大草坪广场南侧的中医历史文化长廊,校道两侧的文化石镌刻着《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名篇,图书馆大门两侧有大型壁画《岐黄论医》《杏坛讲学》,教学楼里有《医学生誓言》和名医名家的励志格言、中医文化及中草药知识宣传画,还有药师山、神农阁等中医药文化景观建筑,将渊远流长的华夏传统与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融为一体,体现出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气息,充分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国际交流合作广泛 学校 1976年开始培养留学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先后成立了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中—加斑马鱼中药筛选联合实验室、中—澳传统药物现代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地区)在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形成以东盟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为中心、辐射全球的对外教育新格局。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25个国家或地区的94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交换访学、进修合作关系,架起了与国际医药界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的桥梁,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加强文化交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将秉承 “弘毅自强,传承创新”的校训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开拓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际性的区域一流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将秉承“弘毅自强,传承创新”的校训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开拓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际性的区域一流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其他信息:
广西中医药大学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中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壮医药教育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49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真假寒热之辨
下一篇: 中医药抑瘤应重视四大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