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古典医籍论肺解剖生理考辨(高中学科概要)

医案日记 2023-05-16 17:08:25

古典医籍论肺解剖生理考辨

不少人认为中医之“肺”即代表现代解剖学所述的呼吸系统。笔者认为,肺的位置从现代解剖学所述,肺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灵枢·九针论》曰:“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明·章潢图论(古今图书集成卷艺术典)引脏腑全图说:“喉管下有肺两叶,为华盖,盖诸心脏腑。”明·赵献可《医贯·形景图》曰:“喉下为肺,两叶百莹,谓之华盖,以蒺诸脏。”所谓“盖”及“华盖”,均系形容位置最高之意,就是说肺位居五脏六腑之首。《素问.针禁论》曰:“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缺盆”即锁骨上窝,肺尖高出锁骨内侧l/3,约2~3,若刺锁骨上窝凹陷处,可刺破肺尖,致气外泄,而使人产生喘咳逆等症状,也就是说中医认识到肺是位于胸腔之中的器官,《难经·三十一难》曰:“心者血,肺者气,……故令心,肺在膈也。”这就更说明了心主血液循环,肺主一身之气,故心肺都位于膈肌之上。《难经·三十五难》也曰:“经言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由此可见,中医对“肺”的位置描述,确系源于对肺脏器官的解剖观察,所述与现代解剖学基本相符,故笔者认为:中医的“肺”即现代解剖学的肺脏器官,当无疑义。1肺的形态 据现代解剖学所述,肺一般呈圆锥形,左右两肺都可分为上部的肺尖,下部的肺底,外侧的肋面,内侧的纵隔面及二个面交界处的前、后、下三个缘。《难经.四十二难》曰:“肺重三斤二两,六叶两耳,凡八叶,”元·滑伯仁在《十四经发挥》中也日:“肺之为脏,六叶两耳。”所谓“六叶两耳”,显然与肺脏的形态不符,明·章潢《图书编》引脏腑全图曰:“喉管下有肺两叶。”明·赵献可《医贯‘形景图》曰:“喉下为肺,两叶百莹。”可见明代即已纠正了肺有“六叶两耳”的错误说法,而明确指出了肺有两叶,即左右两肺。清·王清任通过实地解剖观察,不仅再次纠正了《难经》认为肺有“六叶两耳”的说法,并且对肺的形态和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的分布情况作了形象而较准确的描述。他在《医林改错》中曰:“肺两叶大面向背,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肺管下分为两权,入肺两叶,每权分为九中权,每九中权分九小权,每小权长数小枝,枝之尽头处,并无孔窍,其形仿佛麒麟菜。这里所曰的“肺两叶大面”,似指肺的肋面而言;“下一小片”可能是指左肺下方的肺小舌;“肺管”即气管,下分权为左右支;支气管各入左右两肺,所谓“中权”“小权”等指的应是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枝;“小权”当指细支气管而言:“麒麟菜”又名鹿角菜,长于海滨砂石之间,分枝如权,末端钝圆,以它来形容支气管树的形态,真是恰到好处,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对肺的形态的描述不甚详尽,但就上述记载来看,也是以后证明其所述的“肺”,就是现代解剖所述的肺脏器官。2肺的结构 肺质轻松柔软,富有弹性,肺内含有空气,故比重较轻,能浮于水。肺的主要结构是由肺内各级支气管和无数肺泡所组成,支气管在肺中,不断分支,形成支气管树,吸气时,肺体积增大,呼气时,肺体积缩小。对于支气管树的形象,前面已经提到王清任已作过形象而较准确的描述。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曾曰:“肺……中有二十四空,行列。”明·李梃《医学入门·肺脏赋》也曰“叶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诸清浊之气。”古人还曾认为肺下有透窍。这些错误的说法,明·张景岳即已予以纠正,他在《类经图翼》中就指出了肺“下无透窍”,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也再次指出“肺下实无适窍”,亦元行气之二十四孔。”《难经·三十二难》曰:“肺得水而浮。”“肺热而复沉。”张景岳《类经图翼》曰肺“虚如蜂窝,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王清任《医林改错·亲见改正腑腑图》曰:“其内所存,皆轻浮白沫,如豆腐沫,有形无体”《医藉考》卷16载僧幻云《史记标注》引“存真图”曰:“至若蒙干多病嗽,则肺且胆黑……。”《素问·针禁论》曰:“剌中肺,三日死,其功为咳。”诸如上述所记,说明中医也认为肺内有支气管树,肺是质地轻松的含气器官,肺的体积可随吸气,呼气而增减,也认识到肺的损伤病变会引起咳嗽,而多咳嗽之症者,其肺的颜色等也将发生变化。很明显,这些描述都是实地解剖观察肺脏器官的结果。如是,中医之“肺”即现代解剖之肺脏器官,实无庸置疑。3肺的功能 据现代医学的认识,肺的功能不仅仅是完成气体交换,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且肺还积极参与某些物质代谢,并在将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前列腺素,灭活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和缓激肽及将肾脏产生的肾素激活成高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时会影响到体循环。呼吸系统中的鼻,不仅是通气器官,而且还有嗅觉的功能;咽是呼吸、消化共用的通道。吞咽时,会厌有遮盖喉口,防止饮食误人气管的作用;喉不仅是通气管道,而且喉腔中的真声带,在受到肺呼吸时进出空气的冲击下,可以发出声音,故喉还是发音器官;喉下连气管,气管及支气管等主要由气管软骨环组成,也是通气的管道。肺的功能可受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影响。中医对“肺”的功能认识,所指较现代医学更为广泛,然其对鼻、咽、喉、气管、肺的功能的描述,却有不少正与现代医学所述相合,这不仅说明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条件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就作出如此精确的描述,确令世人瞩目和钦佩;而且也说明古人对肺功能的描述,确是以解剖所见之呼吸器官为依据的。尽管也有与现代医学不尽相符之处,但这是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之故,我们决不能“因词害意”而否定中医对“肺”的解剖的伟大成就和卓越贡献。《灵枢·本神篇》曰:“肺不藏气,气舍魂,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素问·阴阳脏象大论》曰:“天气通于肺。”《灵枢·脉度篇》曰:“肺气通于鼻。”“《难经·三十七难》:“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难经·四十难》也日:“肺主声……。鼻者,肺之侯,而反知香臭……。”南齐-褚澄《褚氏遗书》曰:“肺以通气”这些记载都说明了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完成气体交换的功能;鼻是呼吸系统的起始部,并有嗅觉功能;肺呼吸中的空气出入,可以引起发声;肺的疾病可表现鼻塞不通,气喘,桶状胸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对于咽与喉的位置关系及功能等,古人由于解剖观察不详以及解剖条件的限制,也曾有过错误的见解,如《医藉考》卷16载僧幻云《史记标注》引“存真图”曰:“喉中有三窍,一食,一水,一气。”明·章潢《图书编》也有所谓喉有三窍之说,即“见喉咙排三窍,日水,日食,日气。”这一误解,早被古人纠正,如宋·沈括在《梦溪笔谈》(津逮秘书本卷26)中即已指出:“古人言人有水喉、气喉者,亦诊说也。世传欧希范真五脏图亦画三喉,盖当时验之不审耳,水与食同咽,岂能就口中遂分为二喉?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咽则纳饮食,喉则通气。”就连章潢《图书编》在提出“三窍”之说后,也立即推断出此说之误,他说:“相推惟水食同一窍,走胞中,入胃上口。一窍通肺。”如此见解,何等精确,实无懈可击。此外,晋·皇甫谧《甲乙经》对此也有正确的描述,他说:“喉咙,空虚也,可以通气息焉。……喉咙与咽并行,其实两异,而人多惑也。”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也说过:“古人谓舌根后名日喉,喉者候也,候气之出入,即肺管上口是也。其谓“肺管”即气管,所说也甚精确。明·赵献可《医贯》对于咽、喉、气管、食管、会厌等器官的位置结构和呼吸与进食时彼此之间的协调动作,更作了极为精确的描述,他在《医贯》中说:“咽喉二窍,同出一脘……喉在前主出,咽在后主吞。喉系坚空,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窍,以主诸脉之行气之要道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道路,水谷同下,并归胃中,乃粮运之关津也。二道并行,各不相犯,盖饮食必历气口而下,气口有一会厌,当饮食方咽,则会厌中垂,厥口乃闭,故水谷下咽,了不犯喉。言语呼吸,则会厌开张,当食言语,则水谷乘气,送入喉咙,遂呛而唉矣。”《灵枢·肠胃篇》也曰:“会厌者,喉之上套,所以分别咽喉……喉乃肺之窍,以司呼吸者也。”至于《素问·宣明五气论》关于“肺藏魄”的说法,所谓“魄”指是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怎么与肺有关呢?又如《素问·阴阳脏象大论篇》曰:“忧伤肺。”《灵枢•本神篇》曰:“肺喜乐无极则伤魄。”笔者认为,这些论述是说明中医认为“肺”的疾病可以出神经精神状态的改变,而高级神经精神活动也能影响肺的功能,这也是与现代解剖生理学的认识相符的。对于肺和血液循环系统及五脏六腑的关系,中医也有过较为正确的描述,如《难经·一难》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乎大阴之动脉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昼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故五十度复会于乎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取法于寸口也。”近代名医张锡纯是这样解释的,他在《医学中衷参西录》第二册中说:“按人之脏腑皆有血脉管与回血管。其回血管之血,由心至肺将碳气呼出,是诸脏之回血管至此而终也。迨吸进养气,其血仍赤,归于心而散布于诸脏腑,是诸脏腑之血脉管自此而始也。故曰五腑六腑所终始也。为肺能终始诸脏腑,是以诸脏腑之病,可于肺之寸口动脉候之,而寸口之动脉逐可分其部位而庄诸脏腑矣。”此段论述,将肺的气体交换,大小循环与脏腑的关系,描述得十分确切,更与现代解剖生理学的论述十分相似。本文在对中医文献复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对中医对“肺”的解剖生理的认识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中医所谓之“肺”基本上就是现代解剖学所指三肺脏器官的观点。由于笔者志大才疏,加之中医文献浩如瀚海,难免会有疏漏,甚至谬误之处,恳请医界同仁给予斧正。摘自:《中医药学刊》文/刘小敏 赵志冬 章正祥

高中学科概要

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学科新的课程理念,其核心即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课程的工具和人文教化作用,在实施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和学两个方面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促使他们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精神品格、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努力开发和科学使用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课程,它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由“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综合体现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一般安排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完成后可取得10个学分,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
选修课程设计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共五个系列,每个系列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可以按造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可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个学分,加上必修课的10学分,共计可获18学分;也可以鼓励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再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学分。选修课一般安排在必修课完成后的高二至高三的三个学期半的时间内完成,也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在学习中,学习者要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去探究、体验;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外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使新世纪的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也就是具备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使他们不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具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一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应该成为普通高中教育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所创设的平台和机会。同时,高中课程还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潜力、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学习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从而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基础性学习、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课程。
在学习中,学习者要改变传统的被动记忆、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采用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合作式的英语学习方式,通过接触与社会、科技和比较真实和自然的语言材料,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人文视野下,重视形成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对数学的认识是“新”的,但并没有抛弃数学最本质的东西去赶时髦,而是在继承中创新,站在多元的角度,从教育立场出发,从育人思想出发,结合时代特征提出的新的数学观。继承传统能保证课程保持基础扎实、学风严谨的特点,而注入新观念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全社会的发展,为全中国的未来。数学课程体现数学学科发展的趋势,突出数学的人文价值,重视并增加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内容,将数学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新高中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应该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既学习数学知识,又学习数学思想,学习用数学知识和思想表达与解决现实世界一般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在学习中,学习者既要重视掌握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注意理解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关联性,以形成较完整的数学思想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思想政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思想政治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在学习中,学习者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要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自己的社会参与能力,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历史:让学生用全球化的视角去认识历史
历史课程标准富有新思路、新内容、新视角。采用了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历史知识专题编写体例,这样的编排,有利于从新世纪全球化的视角了解和认识历史;有利于立足中华,放眼世界;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历史知识的内容。
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原则,历史课程在内容上作如下调整:1、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如“国企改革”。2、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如增加了世界古代史。3、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4、及时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如超越了传统的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
在学习中,学习者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政联系,系统地培养自己从不同层面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培养负责任的地球公民,关注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课程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现了时代特色和要求,重视现代地理技术与方法的学习和应用,并与区域发展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青少年关心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地理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国民利益和民众兴趣所在;瞄准当今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终生发展需要,在保留经典地理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大量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和理论。
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下的教育理念:1. 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2. 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突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生活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的地理”、“文化的地理”、“科学的地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现代公民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3. 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4. 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和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大幅度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既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又给地方、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余地。
学习中应特别重视案例的学习,课标要求教材通过典型的案例来说明基本的概念、规律、原理等,所以透过案例呈现的具体内容,并将从案例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这是学习地理的重点。

物理:经典和现代的结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物理课程改革力度大,既强调物理科学的基础性,又照顾到不同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为学生的发展拓展了空间。物理课程标准科学、合理、明确,内容开放、多样,既注重对经典概念和规律的掌握,又注重物理科学的最新发展,注重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重视物理与技术的结合,注意引导学生从人文和社会的发展来审视、理解科学、认识科学与人类的关系,积极探索高中物理教育与提高科学素养的关系,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结构设计合理,按照模块组织教学,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
有专家建议,高中生要把经典物理学好,应当看到经典物理与现代科学的密切联系,处理好学科基础与学科前沿的关系,学习者既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又要具有广阔的视野。

化学: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改变了以物质结构为基础,以元素周期律为主线的高中化学学科体系;改变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状况,构建了必修+选修的课程模式。6个选修模块的主题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改变了不同志趣和不同需要的学生必须学习相同内容,达到同一要求的传统模式。这种多元化的课程模块,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需要,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这将有利于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更加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提出了许多有趣的并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验和科技活动内容,力求培养学生具有学习和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标准中选入了较多的实验,只有将学校的实验室按标准配备好,才能有效地进行化学教学的难点突破。
学源于疑,疑源于思,思源于趣。学习新的高中化学时候,学习者欣赏化学,热爱化学,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障。

生物: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核心任务,较好地把基础的生物学内容穿插安排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3个相关的模块,全面涵盖了高中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在微观与宏观方面体现了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非常强调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作为最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贯穿于整个过程,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自然科学的特点,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标准设计了观察、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如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让学生尝试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安排了“生物技术实践”模块,让学生制作“果酒和果醋”、“提取植物芳香油”,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食品加工的简单方法和技能,体验生物技术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中,学习者要努力将一个模块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弄清楚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在进行实验和探究等学习活动的时候积极参与;追求自身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使自己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技术:技术为人类生活服务,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课程摆脱了原有的“单纯劳动”或“劳动技能”的模式,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创造力的开发”,加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以全新的概念确立了技术课程的地位,回归了技术教育的本质。
技术教育不是学习简单的修理,而是要使公民具有技术意识、技术概念,了解最基本的技术常识。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方式,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的载体,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
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为这门课程注入了应有的教育内涵。信息素养包括技术能力、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规则,形成社会责任感等。这些素养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中,学习者应注意运用信息技术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来学习其他课程。努力从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自己发现的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追求自身独特的观点和掌握方法,培养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音乐:丰富音乐教育的内涵
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及音乐课程的性质,为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总要求,全面实现高中音乐的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由六个模块组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这六个模块是: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
多年来,包括音乐学科在内的高中艺术教育相对薄弱。此次高中课程改革,使高中音乐教育的内涵得到了丰富。音乐课程标准结构框架富有新意,凝聚着研制者的智慧和辛劳。从学科定位到8个教学模块的设置,都加强了系统性和操作性,体现了音乐学科最本质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使我们看到了音乐教育的美好前景,对高中音乐教育的明天充满信心。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学科,不是单纯的技术性课程,“音乐与舞蹈”和“音乐戏剧与表演”两个模块的设置,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音乐鉴赏”内容的设置非常必要。
音乐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其表现领域更体现了一种技能性特点,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哪一项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操作。因此在学习中,学习者不能仅仅靠听课去学习音乐,而要多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学会用音乐的形式表达情感,交流思想。

美术: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特征
由于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不同,高中学生需要发展不同的美术能力。为了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以下五个学习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美术鉴赏、绘画与雕塑、设计与工艺、书法与篆刻、现代媒体艺术。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丰富的教学内容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时代性,符合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特征。尤其是“现代媒体艺术”模块的设计,对高中美术课程顺应世界艺术教育潮流和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将开创我国高中美术课程教学的新局面,对实施美育、陶冶情操,提高我国高中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学习中,学习者在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的同时,要善于运用这些知识去表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美化生活,学会用美术的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体育与健康:健康第一,培养生活情趣
课程标准落实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体现了“三维”健康观。摆脱了传统的“竞技体育”、“技能教学”的体系,融合身体教育、保健教育等内容,把“增进学生健康”贯彻到课程全过程之中,充分挖掘了这门课程的多种功能和教育价值。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1.把“健康第一”的理念落实于课程行为之中,使育人目标明确指向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体魄的培养。2.要求实施者精选受学生喜爱、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作为学习内容。并提倡实施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学习项目。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体现课程的选择性特征。3.为了满足学生选项学习的需要,鼓励有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学生主动发展,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了两级学习水平(水平五、水平六)和七个模块。学生修满11个必修学分即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毕业要求。
学习中,学习者要努力从保护自身健康的角度,注意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性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生活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2003年出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高中新课程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领域,它虽然是一个与 其他分科课程并列的、相对独立的综合课程,但它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1)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具有严肃性和正统性;(2)它是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课程,所以充分体现生成性和适应性。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它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三个方面组成。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曾这样呼唤: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育需要创设适合学生在自由的精神中成长的环境,给学生提供使他们趋向于成长为一个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机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指向就在于知识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它把教育视作一个开放的系统,创造性地将社会生活作为广阔的课程资源载体与服务对象纳入到教育的视野中来。

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决策权力的再分配,培养富有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校本课程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它以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凸现学校自身特色等为主要特征。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简言之,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立场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承担的基本任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培养和提高校长和教师的课程意识以及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一项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情境分析、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组织和实施和评价与改善。
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权力,即学校有权自主决定部分课程,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合作、共享与探究,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现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责任,即学校负有学生发展的责任,学校必须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必须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机会,即学校特别是教师都有机会得到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
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对于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思想不断融入基础教育实践的过程必定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
学习中,学习者要注意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既是学校为我们“度身打造”课程的过程,也是我们亲历,亲为,获得经验,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从纸笔测试的角度看,或许,这门课程不会成为高考的组成部分,但,他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是一生的

古典籍医经七家具体是哪七部?

综述: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白氏内经》、《外经》和《旁篇》。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由来

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48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