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对中医治法若干特性的认识

医案日记 2023-05-16 12:41:37

对中医治法若干特性的认识

摘要:本文认为中医治法包括治则与具体治疗方法。并从中医治法的重要性、广泛性、特定性、兼容性和可创性等五个方面阐述中医治法的特性。

所谓治法,包括治疗疾病的治则与具体方法,内容极其丰富。自有中医药文献问世,即有大量关于治法的载述,嗣后历代医家续有发明,并汲取了民间经验,合而组成为中医治法的庞大体系,凡为医者无时无刻不涉及治法,可见治法是中医治病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或谓治法仅指治疗法则,不当包括具体治疗方法,需知“治”即是“疗”,并无异义,如《辞海》(1980年版):“治,医疗,如治病。”“疗,治疗。杜预:‘疗,治也’;郑玄:‘止病曰疗。’”则疗法亦即治法。鉴于中医治法有多种特性尚未见有阐述,爰将个人肤浅认识述之如下,如有失当或不足,祈赐指教。

中医治法的重要性

治法为中医治病重要环节,前承辨证求因而定,后为采取具体治疗措施之指导,三者必须咸能准确,前后呼应,始能治之效如桴应。如其辨证有误,治法随之不当,难望获奏良效,固不待言;即使辨证精当,而所定治法与之不符,具体措施势必随之相左,则可能延误病期,甚至偾事!尚欲期冀克奏厥效者,可望乎?以是观之,治法之重要浅显可见,医家临证岂可轻忽。

中医治法的广泛性

治法的广泛性内容有二:一为适应范围广泛,无论内、外、妇、儿科,抑是眼、耳、鼻、喉科所有急慢性疾患,在其治疗过程中都必须采用某一治法或几种治法同时施用,无一可与治法背离者。另一则为治疗方法众多,如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刮痧疗法、拔罐疗法等,在药物治疗方面,又有内服、外敷、吹喉、点眼以及清热、平肝、活血、补虚、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等;针灸治疗又有循经取穴、上病取下、下病取上以及头针、耳针等;推拿又有推、按、(扌衮)、揉以及清天河、开璇玑等;丰富多彩,不一而足。

中医素有“理、法、方、药”为治病四个步骤之说,貌似全面,实仅指药物疗法而已,不无偏颇。盖有些治法不必用药,岂非被排之于外,以故建议今后改为“症因法治”,即辨症求因、审因立法、据法施治,既能包括药治,复又涵括其他治法,似较妥切。

中医治法的特定性

中医治法有诸多术语,其中有泛指者、有特定者,泛指者多用以治疗某一大类病症,如解表可包括发散风寒、疏散风热等,补虚可包括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益肝肾、补肺益脾等;而特定的治法,则为针对某一病症而言,此种特定性在中药、方剂功能方面以及临床各科病症的辨证施治中尤为多见,如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汗出的表证;和解少阳,适用于寒热往来的少阳证;引火归原适用于肾阳不足、虚火上浮的戴阳证等。其中有的治法虽然措词不同,其义则一,如补命门火亦即温补肾阳,疏肝理气亦即疏理肝气等;然而也有用词近似或仅一字之差,其义即大相径庭,如温补肾阳是治肾阳不足、畏寒肢冷等症,而温肾壮阳则是主治肾阳亏损、阳痿早泄等;清心安神是治心火亢盛所致的失眠、心悸,养心安神是治心阴不足或血不养心的失眠、心悸等。此类特定治法往往左右处方遣药的正确与否,并影响治疗的效果,务必泾渭分明、不容混淆,然而偶亦见有称知母、龙胆草功能清热解毒者,认龙骨、代赭石有平肝潜阳作用者,殊不知知母、龙胆草虽能清热泻火,却无解毒之功,非若芩、连、黄柏既能清热泻火、清热燥湿,复具清热解毒之效,以故称其清热泻火固宜,谓其清热解毒亦可当之无愧,何可据此三药为例从而认定凡清热药皆有解毒效果?至于“潜阳”,乃育阴潜阳之简称,适用于阴虚阳亢之症,龙骨、代赭石虽有平肝功能,却乏育阴之效,非若石决明、珍珠母、牡蛎等介贝之品,似未可称之有潜阳作用,或曰镇肝息风汤非用此二药治阴虚阳亢耶?则该方配用龟版、牡蛎君未见之否?

中医治法的兼容性

治法为数众多,不同治法各自适用于相关病症,有的可单独运用,如药治用大补元气的独参汤、通利大便用一味番泻叶泡汁饮服,针灸、推拿的独擅其长等,亦可与其他治法联合同用,用之得当,非仅无相互排斥之弊,甚至可获相辅相成之利,尤为临床常见,显示其具有一定的兼容性。诸法同用,或以一法为主,而以他法辅佐,或两法各有针对目标,同时并进,其目的主要有以下数端:

1.增强治疗效果,促使疾患及早痊愈。此目的为医患两家共同愿望,临床甚为常见,如药治常与针灸、推拿同用,又常内服与外敷、吹喉等同用;此外针刺与拔罐同用,推拿与温罨同用等亦皆属之。

2.因症同治,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此种同治可谓之为内服药物(包括汤、丸等)的基本法则,如治疗便秘腹胀之大承气汤,既用大黄、芒硝攻下积滞,又用枳实、厚朴破气除胀;治疗气虚下陷、阴挺脱肛之补中益气汤,既用人参、黄芪补气,又以升、柴以升提;治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之五苓散,既用桂枝通阳化气,又用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3.多方面考虑,以治疗病情复杂者。如正虚邪实,需扶正祛邪同用,治气虚而外感风寒之参苏饮,即以人参与紫苏同用;治寒热往来而又大便秘结之大柴胡汤,即以柴胡、黄芩与大黄同用;气血两燔需清热与凉血同用,治高热烦躁、发斑吐衄之清瘟败毒饮即以石膏、黄芩与生地、赤芍、丹皮同用;甚至还有治阴阳两虚、精血不足之龟鹿二仙膏用龟版、鹿角、人参、枸杞子分别代表滋阴、补阳、益气、养血四法组织成方者。

4.治防兼施,以达到既能治疗,又可预防续发病症。如乌梅丸用乌梅之安蛔止痛,又用川连、黄柏等清热解毒以防感染发热等。

5.辅佐主药,以减少和消除不良反应。如异功散用人参、白术等健脾补气,防其气壅不行而配陈皮以行气和中;又如葶苈大枣泻肺汤、四逆汤,分别用大枣佐葶苈子、甘草佐附子以缓和峻烈之性等。

中医治法的可创性

中医治法最早见于《内经》,书中载有针灸、按摩、汤液、醪醴以及“治病必求于本”、“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结者散之”等;仲景方书虽仅见述证用方,实据《内经》治则而来;徐之才创“十剂”之说,有“宣可去实、通可去滞、补可去弱……”等语,无非是将药治各法进行归纳之举;嗣后张景岳、汪昂将方剂用以法统方原则进行归类,张氏归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汪氏则有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等19类(其余4类,3者以所治病症为题,另1以勿药为题),而程钟龄所创“医门八法”之论,则仅将张氏固、因二阵易为汗、吐二法而已,与汪氏十九法相比则精、粗了然,毋庸辩说矣!纵观汪氏十九法与现今中药学、方剂学以治法归类基本相近,虽尚欠精确,然治法有所增加,乃代有创新使然,其可创性昭然若揭;近年来中医汲取了现代医学知识,普遍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更创制了众多新法,如以清热、攻下、行气为法治疗胰腺炎(清胰汤),以利胆排石、行气止痛为法治疗胆囊炎(胆道排石汤),以补气与温通为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麝香保心丸),以通下与活血为法治疗肠梗阻(复方大承气汤)等,无不疗效卓著,世所瞩目;此外,针灸方面又有头针、耳针、全息疗法的出现,药治又有胶囊、注射液等剂型的问世,更为中医治法可创性的具体体现。然而,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中医学同样在不断的提高,中医治法的创新将未有穷期。

中医药辨治肿瘤若干理念的探讨

当前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从少见病衍变为多发病、常见病,成为健康的首要杀手,中医药治疗肿瘤,从单一的扶正补虚、姑息治疗,甘当配角,进展到全方位对应,在多个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彰显了自身的价值。笔者现就实践中的感悟,提出若干理念问题,以供研讨。
  「癌毒」是癌病的特异性致病因子
基于临床审证求因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中医界治癌普遍应用抗癌祛毒治则的客观反证,提示「癌毒」是导致癌病的一类特异性致病因子。它是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郁滞的基础上,受内外多种因素诱导而生成,与相关非特异性病理因素杂合而为病,毒必附邪,邪盛生毒,毒因邪而异性,邪因毒而鸱张,以痰瘀为依附而成形,耗精血自养而增生,随体质、病邪、病位而从化,表现证类多端,终至邪毒损正,因病致虚,癌毒与痰瘀互为搏结而凝聚,在至虚之处留着而滋生,与相关脏腑亲和而增长、复发、转移。从而为应用解毒、攻毒等法治癌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不能误解为据此可以从实验中找到「癌毒」的病理实质。
  病始于无形之气,继成为有形之质
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多是在脏腑气机逆乱,郁而不伸的基础上,气不布津而痰凝,气结血阻而成瘀,与多种病理因素杂合而异性,与癌毒互为郁酿搏结而为病。从功能失调进而病及形质,从无形之毒结为有形之物,伤及脏腑,甚则互为传变,耗损气血阴津,因实致虚,难以逆转。
据此,若能治以理气解郁为基础,「发于机先」,似可起到超早期治疗的作用,消灭于萌芽状态,起到治其未生、未成的目的。
  痰瘀郁毒是肿瘤的基础病机病证
基于「癌毒」为病,多起于气机郁滞,以致津凝为痰,血结为瘀,郁毒与痰瘀互相搏结成形的病理观,结合临床感悟,可认为「痰瘀郁毒」是肿瘤病的主要核心病机病证,具有辨证的普遍意义,而化痰消瘀是治疗肿瘤的重要大法。据此可以针对多种病理因素的因果衍变转化而组方,随其所在脏腑病位的病理特性而配药,邪盛正虚者可视脏腑阴阳气血之虚损而扶正补虚,消中有补,补中有消,主次轻重因人而施。一般而言,肿瘤既成之后,最易伤阴耗气,故多以气阴、气血之虚为主,治疗以益气养阴为多。
  瘤体是整体病变的局部征象
临证可见,有的患者查见某项肿瘤标记物明显增高,且持续异常,或已经出现转移性癌,而遍找原发病灶仍然不明者,据此可以认为瘤体的形成,当是整体病变的结果,是整体病变的局部表现,临证应从整体状况来看局部病变,做到有机的统一,注意审察患者的个体特异性,衡量治人、治瘤、治证的主次轻重,先后缓急,避免只看瘤体,不顾整体的片面性。这样才能发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优势。凸显中医治瘤的理念特色,走自主探索之路。
  辨证与辨病当互补
从肿瘤的中医辨病而言,古来即已有之,如乳巖、肠覃、石瘕、症积、石瘿等都是针对不同病位及病理性质所提出的病名,是与西医病名对应结合的基础,应予挖掘整理,以供临床双重诊断及科学研究之用;辨证则是中医的理论特色、临床优势,个体化治疗的基础,缓解患者主要痛苦的手段,应用现代辨病诊断知识,可以测知病情的演变发展转归,但不能指导中医的辨证论治,为此必须辨病辨证双轨并行,特别是对辨病诊断疑似难定,原发病灶遍查难明,不能冒然采用化疗放疗者,更需有赖于辨证治疗,由此可知,辨病与辨证理当互补,主次则当因病因证因人而异。
  把握邪正的消长变化
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始终决定于邪正的消长盛衰、动态变化,这是基于整体观点,「司外揣内」所获得的综合印象,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更有临床实用价值,可为制定分期治疗规则,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思路和依据,并落实到临床应用上。《医宗必读》积聚篇所提初中末分治三原则,对肿瘤的分期治疗,就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他说:「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概言之,初期邪不盛,正未虚,当予攻消,中期邪渐盛,正日虚,当消补兼施,末期正虚明显,邪积已深,则当补中寓消,养正除积。
特别要把握攻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理解攻邪亦是扶正,邪去则正安,但当衰其大半而止,忌过度攻伐伤正,扶正在于祛邪,正盛则邪却,但忌纯补滋邪、姑息养奸,要审时度势,权衡攻补的主次先后。病之初起正虚不著,或邪毒鸱张,当以祛邪为主,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而年老体衰,病情深重,不任攻伐者,则当以扶正为主,采取防御性的姑息疗法,缓解痛苦,延长其生存期。
  解毒与攻毒要因证因人而异
当前中医临床应用祛毒类药治癌已为人所共识,客观反证了癌毒学说的实用性,但对解毒与攻毒的认识和应用倾向上还各有侧重。如能因证施治,有主有次,联合互补,将更有利于个体化的治疗。
具体言之,解毒当求因,辨清毒的病理性质,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如清热解毒,化痰解毒,化瘀解毒等。一般而言,临床采用清热解毒法者尤多,提示肿瘤的病理特点,以热毒为多,即使起于寒毒,亦多从火化,而解毒药与攻毒类药的合用,可能具有拮抗制约中和等效应。
至于攻毒则是立足于「以毒攻毒」,取毒药以攻邪,既有植物药或已经提取为化疗药的喜树碱、长春花碱、红豆杉等,还有动物药如斑蝥、蟾皮(衣),矿物类药如雄黄、硇砂,以至砒制剂等。
临证对毒药的使用,应把握其两重性,既不应因噎废食,也不应孟浪太过,要区别是大毒、常毒、小毒,控制在安全用量范围之内,「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了解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敏感性、有无蓄积作用。重视药物的配伍作用,力求既能减毒又能增效。
特别是虫类药其性剽悍,善于走窜入络,搜剔逐邪,有祛瘀消坚、化痰散结、通络止痛之功,可引药力直达病所搜毒、剔毒、散毒,而增强疗效。但虫类药功用同中有异,应予辨证选择。另一方面,虫类药毕竟有毒者多,必须严谨对待,「衰其大半而止」,或间歇性使用,慎防伤肝损肾。
如炮山甲、土鳖虫长于活血祛瘀消坚,全蝎、蜈蚣长于搜风止痉、通络止痛,僵蚕长于祛风痰而散结,蜂房祛风毒而消肿,地龙清络热,蟾皮拔毒消恶疮,蜣螂破瘀通结等。
对正虚为主,脾胃虚败者慎用,必要时与扶正药配比合用。
  从肿瘤所在病位求病理的特性
由于脏腑生理功能各有所主,因而病证表现也有不同,病理因素的主要特性,亦随之而异,为此必须审证定位求机,才能指引临床治疗,如颈以上的头面部病变以风火上攻,热毒壅结所致者多,颅脑肿瘤常以风火痰瘀,上蒙清阳为主,肺部肿瘤则多以痰瘀郁热为先,食道、胃部肿瘤以痰气瘀阻为始,甲状腺病变多属火郁痰瘀,肝胆病变主在湿热瘀毒为患,肠道病变主要为湿浊瘀滞,肾、膀胱病变主在湿热浊瘀等。在此基础上,再察不同病期的脉症,识其兼夹,从整体辨其气血阴阳的亏虚,进行立法组方。特别在选药问题上,要根据药物的归经理念,同中求异,加强对主病脏腑治疗的针对性,达到进一步的优化。如清热解毒类药山豆根苦寒入肺胃,长于治喉癌;漏芦苦寒入胃,善治乳癌;泽漆苦寒入肺,主治肺癌、淋巴癌(肉瘤);天葵子甘微苦寒入肝肾,可用于肝癌、乳癌、肾癌、膀胱癌;夏枯草苦辛寒入肝,适用于淋巴癌、甲状腺肿瘤等。
  复法大方是治肿瘤的基本对策
目前在中医内科领域,因疑难杂病而就诊者与日俱增,显示「礼失而求诸野」的趋势,其中尤以肿瘤为难治病之典型病种,表现为病因的特异性,多种病理因素的复合性,多脏同病,多证交错,虚实夹杂,因果互动,病势复杂多变,因而必须采用复法大方,才能对应这种复杂的病情,多环节、多途径增效,达到综合治疗的最佳目的。
复法大方渊源于「七方」中的复方、大方,两者既有相关性,但又没有必然性,如中药之「异类相使」的配伍,虽是复法,并非大方,但复法组成的大方概率又比较高,治法一般有3~4种,组方用药一般在15味以上至30味左右。
在应用复法大方时,既可按法组方、选药,顺序列队,也可选择一、二个大方为基础,复入小方处理多个环节,选择经验药对增效。但必须做到组合有序,主辅分明,选药应各有所属,或一药可兼数功者,组合好药物之间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的关系,避免降低或丧失原有药效,切忌方不合法,药不对证,主次不清,杂乱无章。
另一方面必须理解,复法大方虽是治疗肿瘤的基本策略,但又不可一概而论,有时还当根据个体病情,有针对性的处理某个重点问题,特别是要把握急则治标的理念,缓其所苦,顿挫病势。
  标急从权,对症施治,可缓其所苦
整体观念,辨证辨病相结合是优选肿瘤用药的理论基础,辨证用药能适应个体的病情,辨病用药是采用抗癌通用性药物的依据,并应与辨证用药融为一体,辨症用药有助于缓解主要痛苦,病位归经用药,可以加强其针对性与脏腑的亲和度,辨病理因素用药可以把握其病机特性,经验用药可以彰显不同学派的特长。
此外,对专方、专药的选用,则应从有毒、无毒、毒性大小,中医药理论所主病证,加以衡量取舍。
在治疗全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顾护脾胃,运脾健胃,调畅腑气,才能确保气血生化有源。切忌过度治疗损正,伤脾败胃损中,特别对化放疗后,脾胃功能严重伤害者尤当重视。即使补益扶正,亦应防滋瘤助长,要做到攻不损正,补不助邪,以知为度。
肿瘤后期,邪盛正虚,逾益明显,随其病位的不同,变症多端,甚至成为临床突出的痛苦,以致生存质量下降,特别是放化疗后所导致的毒副作用,每多难以忍受,耗伤气血,伤脾败胃,尤为严重。而中医药的对应治疗,每

对于那些中医理论你有多少认识?

每一味中药功能都有四气五味学说,人体五脏六腑都有五运六气禀受,这就说中医原理是在天地一年四季五运六气形成中医,那么人真正生病原因是在天地变化之中,恰恰人类不明白中医原理精深,自以为万物形成与天地无关,这就违背中医古人崇拜天地真正实质性,每一味药都有温,热,平,凉,寒这四季五运温热程度,都有一年四季五味季节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中医讲究四气味五味都是天地治大病又是添大病中医奥义,中医五脏六腑是天受,肝,心,脾,肺,肾,五脏,是天地五行六气形成五脏六腑,五行是什么?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形成肝,心,,脾,肺,肾五脏又很神秘,五行六气主宰着生命,恰恰世人不能够明白,五行就是一年四季五运,四季五运是指春季生肝,夏季生心,长夏生脾,秋季生肺,冬季生肾,这就说明人体五脏就是一年四气,五气作用于人体,春天作用于人的肝是温性,夏天作用于人的心是热性,长夏作用于人的脾是平性,秋季作用于人的肺是凉性,冬季作用于人的肾是寒性,养生是指一年四季五运养人体生命,春天养肝,夏天养心,长夏养脾,秋天养肺,冬天养肾,这就是上古真人真实之道,即然是人类是禀临着天地之气而活着,那么人的生命随是被天地剥夺,谁也不能怀疑倒呢,人活着是天地之气在人类之间活着,又是天地之气给予人类或万物实质物质,那么人类就必须按天地原理去活着,人常说我是自我生而不述是天地生人生万物伟大原理,恰恰是忽视其本天地伟大生存真正所在,世人蒙敝神的造人权威性,是神造人,繁衍后代而看不到人类和万物天天是天地生,没有天地生存,那有人类生存,天地始终伴演着人类和万物生和死,但是世人正在找归宿,天地自然说我是归宿,还用找吗?话说正转人类生存五脏六腑禀临天地之气而活。那么中医药性也就是每-味药性是气作用于人体罢了,温性气药养肝,热性气的药养心,平性气药养脾,凉性药气养肺,寒性气的药养肾都是人体平衡机理这些药气达到养人目的,如果人体的脏腑出现偏过或不足也就是五脏六腑之气出现偏过或不足疾病出现,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所在,就是通过天地五行六气赐给土生土长庄稼食物野生野长野草也纠治这些人体偏与坡,怎么纠治呢?凡是在人体肝脏出现问题也就是上天温脏出现毛病用酸气来治疗,在人体心脏出现问题也就是上天热气出现毛病用苦气来治疗,在人体脾脏出现问题用上天平气甘气来治疗,在人体肺脏出现问题也就是用上天凉气辛气来治疗,在人体肾脏出现问题用上天寒气咸气来治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44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