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即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常用的治疗大法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以上八法,根据临床病证的具体情况,可单用、亦可两法或多法互相配合使用,总之以病情需要为原则。如表证兼里证者,常规治法是先解表后治里,倘若表里俱急、内外壅实者,就应表里双解,汗下并用。又如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证,单以温法或清法皆不适宜,又当温清二法合用。因此,临床时会出现消补并用、攻补兼施、汗补并用、和下兼施等多种治法,当随症施药。具体治法是对具体病证施行的具体治疗方法。
补 法
补法,又称补益法,运用补益作用的方药,通过补养气血、阴阳、以达到扶佐正气,消除虚弱目的的治疗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指出了无论形或精,凡不足者皆当以补法施治。故本法之适应证为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之诸虚劳损证。
临床上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别,故补法应用时亦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相应。补气,主要适用于气虚所致诸病;补血,主要适用于血虚所致诸病;补阴,主要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所致诸病;补阳,主要适用于阳虚证,尤其是心、脾、肾阳虚所致诸病。
临床应用此四大补法时,一般常根据脏腑气血阴阳虚损情况之不同,又具体设立许多治法。如补血养心法、补益心脾法、益气健脾法、育阴滋肾法、滋补肝肾法、暖肾补阳法、补火温脾法等。
补能扶正疗虚,但也不能滥用。凡邪气未退,或邪盛正虚者,均宜慎用或禁用,补能敛邪,以免造成“闭门留寇”或“误补益疾”之患。
冬春交替,昼夜温差大,气温忽高忽低非常不稳定会导致人们在这环境下出现一些身体上的变化,比如出现鼻塞、流涕、喷嚏,甚至会引起头痛,还会感觉到鼻腔里发胀。
鼻塞,中医病名属于“伤风鼻塞”“鼻窒”范畴,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病症,但它困扰了成千上万的患者。有许多人长期受鼻塞困扰,难以痊愈,于是就想通过中医的方法来调养,治愈鼻塞。有些人效果很好,有些人则效果一般,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鼻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病症,引起鼻塞的原因也有很多。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故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鼻塞,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1. 鼻塞初发(持续一周左右): 见于气候多变、寒热不调之时或因生活起居失慎,过度疲劳,致使正气虚弱,肺卫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而致。本证型多见于西医的急性鼻炎、鼻窦炎或慢性鼻炎、鼻窦炎急性发作。
2. 鼻塞已久(持续4周以上): 多因正气不足,伤风鼻塞失治误治,或长期不洁空气刺激,或鼻部周围疾病长期影响而致肺、脾二脏功能失调,导致肺经蕴热,鼻窍窒塞;或肺脾气虚,邪滞鼻窍;或邪毒久留,气滞血瘀。若病久则致鼻窍脉络阻塞,使鼻塞加重。本证型多见于西医的慢性鼻炎、鼻窦炎。
①外感风寒
【症状】鼻塞较重,喷嚏频作,涕多而清稀,讲话鼻音重。全身可见头痛,恶寒,发热轻,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通窍,疏散风寒。
【方药】通窍汤加减。常用中药:麻黄,防风,羌活,藁本,川芎,白芷,细辛,升麻,葛根,苍术,甘草。
②外感风热
【症状】鼻塞时轻时重,鼻痒气热,喷嚏,涕黄稠。全身症见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咯痰不爽,口渴喜饮。舌质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通窍,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中药: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薄荷,桔梗,芦根,前胡,射干,甘草。
③肺经蕴热,鼻窍窒塞
【症状】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时轻时重,鼻涕色黄而黏,可伴有口干,咳嗽痰少而黄。舌尖红或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方药】黄芩汤加减。常用中药:黄芩,栀子,桑白皮,连翘,薄荷,荆芥,赤芍,麦冬,桔梗,甘草。
④肺脾气虚,邪滞鼻窍
【症状】交替性鼻塞,或鼻塞时重时轻,流稀涕,遇寒时症状加重,头部微胀不适。全身辨证可分肺气虚及脾气虚。肺气虚,证见咳嗽痰稀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白薄,脉缓或浮无力。脾气虚,证见食欲欠佳,大便时溏,体倦乏力,舌质淡,苔白或稍厚,脉缓弱。亦有全身症状不明显者。
【治法】补益肺脾,宣通鼻窍。
【方药】(1)肺气虚为主者,温肺止流丹加减。常用中药:人参(另炖),白术,黄芪,五味子,细辛,荆芥,诃子肉,桔梗,炙甘草。(2)脾气虚为主者,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中药:党参,茯苓,白术,淮山药,炒扁豆,莲子,薏苡仁,石菖蒲,苍耳子,陈皮,桔梗,炙甘草。
⑤邪毒久留,气滞血瘀
【症状】鼻塞无歇,涕多或黄稠、或粘白,或伴嗅觉迟钝。全身症见语言不畅,咳嗽多痰,耳鸣不聪。舌质红或有瘀点,脉弦细。
【治法】行气活血,散邪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中药:桃仁,红花,川芎,赤芍,麝香,老葱,黄酒,辛夷花,白芷,石菖蒲,丝瓜络。
除以上中药内服以外,还可配合中医外治法如滴鼻、熏鼻、雾化、针灸和鼻部按摩方法(可参考往期的“耳鼻喉医话”栏目)。
1.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注意保暖,预防感冒。2. 注意工作和环境保护,避免有害气体及粉尘刺激。3. 避免鼻部长期使用血管收缩类滴鼻剂,鼻涕多时,不可强行擤鼻,以免邪毒入耳。4. 使用中成药滴鼻剂,如黄连滴鼻液、葱白滴鼻液等。5. 若鼻塞日久,应及时就医。
专家推荐
李云英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 家学术经 验继承 工作指导 老师,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的学术继承人。
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中联耳鼻喉口腔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嗓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精编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副主编。
曾获“中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医务工作者”“南粤巾帼好医师”“南粤优秀教师”“首届颜德馨优秀中医药人才奖”“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羊城好医生”等称号。
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四十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耳鼻喉科疾病,尤对咽喉嗓音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
擅长: 鼻炎、声嘶、咽喉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中耳炎、耳鸣耳聋、眩晕、鼻咽癌、喉癌等耳鼻喉科常见疑难病症的诊治。
本文转载于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喉医话栏目
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汗法是运用各种发汗药物组成方剂,来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凉,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姜糖水或酸辣汤,发一发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为生姜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热喝下去,可以扩张周围小血管,刺激毛孔发汗,驱散体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这样。常用的方剂有桂枝汤、银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药引导病邪或有害物质从口涌吐而出的一种方法。吐法大都用于病情严重急迫,必须迅速吐出的积结实证。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误食的毒物还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时代的大名医张子和就很擅长这种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泻剂和吐剂。他在《儒门事亲》一书中有记载:一位患风痫病的妇女,偶吃一种像葱一样的章,吐涎如胶,大约有一二斗,不想从此不再发病,而且身体也一天天健壮起来。张子和对这件事很重视,他走访了许多人才知道这种像葱一样的草叫“憨葱苗”,在《本草经》中称“藜芦苗”。从这件事以后,张子和认识了吐法的重要,高兴地说,“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运用泻下药物攻逐体内结滞(如宿食、水饮、瘀血等)的一种方法。这种治法可以排除蓄积,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儒门事亲·偶有所遇厥疾获疗记》中记载,有一次,张子和看见一个小孩因为误吞铜铁而患病,身体很瘦弱,足不胜身。那时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没有木柴煮饭,小孩挨饿几天。一天早晨,邻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饭吃,病孩乘机饱吃一顿。不久,觉肠中痛,泄注如倾,泻下所误吞的东西。张子和因而明白《内经》中所说的“肝苦急,食甘以缓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枣、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宽缓肠胃。且肠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铜铁所以下也”。张子和高兴地说:“亦偶得泻法耳。”
和法是通过调整人体机能,达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种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气血营卫不和,或者脏腑关系失调,采用汗、吐、下、温、清、补、消都不适宜的,就可以采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许多中医都用“加味逍遥丸”来治慢性肝炎,这种药也是一种和剂。
温法是用温性或热性药物补益阳气、驱除寒邪的一种治法。人们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姜等,胃中常有一种燥热的感觉,不仅食欲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个身子都会有热感,于是我们就说这类东西属于热药。使用温热药可以起到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凉药物以达到清热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人们在气候酷热、气闷难忍的时候,常喜欢吹风纳凉,冷饮冰水,目的是为了消除烦热。由此推论,遇到内热燔炽、烦渴神昏的病证,服用苦寒清凉药物,也能达到清热的作用。
补法是运用补药补益人体气血,增强体质,达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种治法。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种种区别。医圣张仲景用当归羊肉汤治愈贫穷百姓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消法是采用消食、化瘀、软坚、化痰、化湿、利水等药物,对慢性积聚胀满进行渐消缓散而不伤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上述八法的运用是相当灵活的。由于有不少病的情况相当复杂,往往不是单独使用某法,而是把许多治疗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如汗下并用、温清并用、攻补并用、消补并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历代医家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的治法,并且还创造了相当丰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贴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扑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导引法等。
中医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时必须遵守一些原则。
第一条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质。“必求于本”,是强调一定要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抓住疾病的实质,找出治疗的关键。有些疾病的症状往往是很复杂的,在一大堆头绪纷乱的症状中,不仅有主次本末、轻重缓急的区别,而且有时候还会出现某些假象。所以,中医治病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识别那些“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至虚有盛候”(真虚假实)、“大实有赢状”(真实假虚)的虚假证状。否则寒热不分,虚实不辨,以假当真,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会造成医疗事故。
第二条原则是扶正祛邪。中医认为,一切病证都是正邪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所造成的。“正”,指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邪”,指病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人体的正气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体的正气就要受到损伤。所以医生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气,增强人的体质,同时又要设法驱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复,使疾病朝着治愈的方面转化。这一原则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时候,首先要看正邪双方的盛衰情况,如果病邪显著而正气又不太虚,应以“祛邪”为主,如果正气虚而病邪不盛,则应以“扶正”为主,如果正气已虚而病邪又盛,就应该采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则。但应该注意的是,扶助正气不要造成“留邪”的恶果。有些人得了病,总喜欢服补药,而庸医也喜欢投人所好。结果往往“闭门留寇”,遗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传染病,发病急遽,如果正气不很虚弱,更应该及时驱邪。另一种情况是祛邪不要伤害正气。《红楼梦》中的胡太医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在给睛雯治病的时候就犯了祛邪伤正的大忌。晴雯本来是偶感风寒的小病,可是胡大医却搬出了一大堆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解表药,又用上了枳实、麻黄一类的猛峻药物。这就难怪贾宝玉骂他“该死,该死”。贾宝玉说:“虽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还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等虎狼药。我和你们(指丫环们)就如……那才开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药,你们哪里禁得起?”
除上述原则外,还有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原则,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等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的原则,始终贯彻了从整体出发,又联系时间、地点和人的各种不同的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
第十章 补益剂
含 义: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
适应证: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
分 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六类
注意事项:1、注意气血阴阳及脏腑关系。(①直接补 ②间接补“虚则补其母”A肺脾←气“培土生金”//B肝肾←阴“滋水涵木”//C脾胃←阳气“补火暖土”)
2、轻重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5、注意调理脾胃。
3、辨明虚证真假(“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6、慢火久煎另煎冲服空腹或饭前服。
4、做到补中有行。 7、反对滥用补益剂。
四君子汤《圣济总录》
人参 益气健脾(偏肺脾) 君 主治:脾胃气虚证 5
白术 益气健脾,加强人参作用 面色萎白,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茯苓 健脾渗湿 病机:脾胃气虚,运化无力
甘草 益气健中,调和诸药 治法:益气健脾
功效:益气健脾 运用: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的基本方
补中益气汤李杲《内外伤辨惑论》
黄芪 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君 主治:Ⅰ、脾不升清证 Ⅱ、中气下陷证 Ⅲ、气虚发热<下陷清阳之气郁遏于下焦,郁而化热>证
人参/白术/甘草 益气健脾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脉虚弱无力
陈皮 行气燥湿 健脾,使补而不滞 Ⅰ←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舌淡,脉弱
当归 养血活血 Ⅱ←脏器下垂(eg: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便溏,舌淡,脉虚弱
柴胡/升麻 升举阳气 Ⅲ←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配伍特点:1、补气结合升阳,体现“甘温除热”法 病机:脾气虚弱,清阳下陷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2、补气兼能调气和血 运用: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熟地 滋阴养血 血中血药 君 主治:营血虚滞证
白芍 养血益阴,柔肝止痛 头晕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脉细
当归 养血和营活血 血中气药 唇甲色淡,妇人月经不调(延后/期短质稀色淡量少),脉(细)弦或(细)涩
川芎 行气活血 病机:营血虚滞,脏腑形体失养
配伍特点:1、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 治法:补血和血
2、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运用:本方是补血的常用方,又是调经的基本方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君 主治:肾阴不足证
山茱萸 益肝补肾,涩精止遗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山 药 补脾益肾,固精 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
泽 泻 利水泄湿,泻肾火 病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丹 皮 清泄相火 治法:滋阴补肾,清降虚火
茯 苓 利水渗湿,助山药健脾以滋肾 运用:本方是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
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附子/桂枝 补肾助阳 君 主治:肾阳不足证
干地黄 滋阴补肾 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尺脉沉弱或沉细而迟
山茱萸/山药 益肝补脾滋肾,助干地黄补肾 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入夜尤甚,阳痿早泄,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泽泻/茯苓 利水渗湿 病机:肾阳不足,气化无能
丹皮 活血化瘀 治法:补肾助阳
配伍特点:1、阴中求阳 2、寓泻于补,以泻助补,使补而不滞。
执业药师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2017年执业药师报名时间
补益利耳
泛指运用具有益气、补血、滋阴、补肝肾等作用的方药或相关疗法,以扶助正气、濡耳通窍,治疗气虚、血虚、阴虚、肝肾亏虚等所致耳病的一类治法。
益气通耳
运用益气升阳、补肾固摄为主,佐以具有濡耳通窍等作用的方药或相关疗法,以治疗气虚耳窍失充、上气不足、元气亏虚、肾气不固等所致耳病的治法。
运用补血养肝为主,佐以具有濡耳通窍等作用的方药或相关疗法,以治疗血虚耳窍失养等所致耳病的治法。
养阴濡耳
运用养阴益精、滋补肝肾为主,佐以具有濡耳通窍等作用的方药或相关疗法,以治疗肝肾阴虚、阴液亏虚、虚火上炎、阴虚火炎、阴虚耳窍失濡等所致耳病的治法。
运用滋肾益精为主,佐以具有濡耳通窍等作用的方药或相关疗法,以治疗肾阴虚、肾精亏虚、阴虚精亏等所致耳病的治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44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医治法之温里法
下一篇: 对中医治法若干特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