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痰火扰心型心悸的治疗

医案日记 2023-05-16 12:27:06

痰火扰心型心悸的治疗

痰火扰心型:症见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守黄连温胆汤。临证应用时一般加山栀、黄芩、胆星、贝母,以加强清火化痰之功;痰火互结,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痰浊化热,加茵陈、苦参,重用黄莲、竹茹;心悸重症,加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石决明;火郁伤阴,加沙参、麦冬、玉竹、天冬、生地;兼见脾虚者,加党参、白术、谷麦芽。痰饮祛除后,或补气血不足,或调阴阳之盛衰,以求气血调和,阴平阳秘,心神得养。

心悸的食物治疗与禁忌

  心悸吃什么好?心悸常表现为心脏无缘无故出现加速,心慌失神。心悸不仅影响人的生活精神状态,甚至可能会诱发心脏疾病。那么,心悸吃什么好呢?我建议吃以下介绍的食疗及食物,试试吧。

   一、心悸是怎么回事?

  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 本病症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

   二、心悸吃什么好? 食疗:

  1、红枣葱

  红枣20枚,葱白适量。将红枣用水洗净,放入水中煎煮20分钟,然后加入葱白,再煎10分钟。每日1剂,分2~3次服。

  2、酸枣仁汤

  酸枣仁15克、甘草6克、知母6克、茯苓12克、川芎6克。水煎服。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等证。

  3、黄连汤

  黄连3两,炙甘草3两,干姜3两,桂枝3两,人参2两,半夏半升,大枣12枚。水煎服。有清上温下,调和寒热,升降阴阳之功。

  4、草芪龙苓粥

  炙甘草、黄芪、龙眼肉各10克,茯苓粉、大米各50克,白糖少许。将炙甘草、黄芪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茯苓粉、大米、龙眼肉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适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剧、面色淡白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脉结代等。

  5、桂圆红枣猪心米汤

  猪心1个,桂圆肉、党参各35克,远志肉1 2克,大麦米30克,去核红枣5枚,精盐适量。猪心割开切去油脂,洗净血水,桂圆肉、党参、远志肉。红枣、大麦米洗净。将所有原料放入清水锅内,用中火煮2小时。加精盐调味即可。可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三、心悸吃什么好?食物:

  1、桂圆

  可用桂圆肉泡茶喝,或煮桂圆粥食用,它有益心脾、补气血、安心神的用途,尤其适宜心血不足型心悸之人。

  2、酸枣仁

  宜用酸枣仁6~10克,芡实12克,龙眼肉6克,煮汤后睡前服食。酸枣仁可以宁心安神配合龙眼肉和芡实,对心血不足型号心悸颇有裨益。若无芡实或龙眼肉,亦可单用酸枣仁15克,捣碎后同粳米煮粥食用。

  3、荸荠

  每日可用荸荠60~120克,配海蜇50~100克,煮汤分2次饮用。此法为清代名医王士雄的“雪羹汤”,有清热化痰之功,适宜痰火上扰型心悸之人服食。

  4、柏子仁

  可用柏子仁10~15克,稍捣烂,同粳米汤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少少许蜂蜜,稍煮一、二沸即可食用,宜作早晚餐服食。此法适宜心血不足型心悸,因柏子仁本身有养心安神之效。

  5、百合

  选用新百合50~60克,或干百合30克,煎水后加入适量冰糖食用。此法适宜心气不足型或阴虚火旺型心悸,包括体质虚弱,妇女更年期,以及神经管能症所致的心悸之人服食。

  6、莲子

  先将干莲子磨粉,每晚取莲子粉50克,桂圆肉30克,同粳米50~100克煮成稀粥,然后加入冰糖适量,临睡前服食1小碗。或用干莲肉50克,桂圆肉30克,冰糖少许,一同煎服。此法适宜心血不足型心悸者食用。

  7、麦门冬

  选用干麦冬20克,前水代茶饮。或再配合沙参30克,一并煎汤饮用。此法适宜阴虚火旺之心悸病人常饮。

  8、西洋参

  单以西洋参片3~5克,泡茶常饮。适宜心气不足或阴虚火旺之心悸者食用。

  9、薤白

  即小蒜,一名野蒜。每次用干薤白10克,配合瓜萎仁10克,煎汤喝,每日2~3次。此法适宜气滞血瘀型心悸,包括冠心病心绞痛之人心悸心痛者食用。

  10、山楂

  可用野生山楂10~15克,每天煎水代茶饮。此法适宜气滞血瘀型心悸,包括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以及阵发性心动过速者心悸时服食。

  心悸是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心悸患者应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坚持治疗,坚定信心。应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恼怒等。生活作息要有规律,饮食有节,宜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营养原则

  生活作息要有规律。饮食有节,宜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盐饮食,忌烟酒、浓茶。

   饮食禁忌

  心血不足型:常表现为心悸不宁,面色少华或萎黄,夜寐不安,或多梦,胆小善惊。此类患者宜食具有养血安神作用的食物,忌食辛辣香燥食品。

  心气虚弱型:常感心悸气短,动则出汗或自汗,面色恍白、倦怠乏力、胃纳减少,或四肢不温,舌淡苔白。宜常食用温阳益气之物,忌食生冷滋腻物品。

  阴虚火旺型:经常心悸而烦,咽痛口干,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而烦燥,或有盗汗,舌红少苔。宜食生津养阴安神食品,忌食香燥辛散之物。

  痰火上扰型:常感心悸心慌,胸闷不安、烦燥不眠、头晕口苦,或痰多恶心、舌苔黄腻。宜食清热化痰之物,忌食煎炸熏烤,滋腻肥甘食品。

  气滞血瘀型:自觉心悸心痛、胸闷不舒、憋气隐痛如刺或胀、舌紫。宜食化瘀通络,行气活血食品,忌食生冷酸涩之物。

   适宜食物: 凡心悸之人,除积极对症治疗外,宜常吃以下食品:

  1.桂圆

  可用桂圆肉泡茶喝,或煮桂圆粥食用,它有益心脾、补气血、安心神的用途,尤其适宜心血不足型心悸之人。

  2.红枣

  可用红枣煎水服,或用红枣煮粥食,或早晚空腹嚼食。红枣中含有多量的、为造血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 铁和磷,是一种天然的补血剂。对各种贫血、体弱、产后虚弱、手术之后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者,最为适宜。

  3.酸枣仁

  宜用酸枣仁6 ~ 10克,芡实12克,龙眼肉6克,煮汤后睡前服食。酸枣仁可以宁心安神配合龙眼肉和芡实,对心血不足型号心悸颇有裨益。若无芡实或龙眼肉,亦可单用酸枣仁15克,捣碎后同粳米煮粥食用。

  4.荸荠

  每日可用荸荠60 ~ 120克,配海蜇50 ~ 100克,煮汤分2次饮用。此法为清代名医王士雄的“雪羹汤”,有清热化痰之功,适宜痰火上扰型心悸之人服食。

  5.柏子仁

  可用柏子仁10 ~ 15克,稍捣烂,同粳米汤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少少许蜂蜜,稍煮一、二沸即可食用,宜作早晚餐服食。此法适宜心血不足型心悸,因柏子仁本身有养心安神之效。

  6.百合

  选用新百合50 ~ 60克,或干百合30克,煎水后加入适量冰糖食用。此法适宜心气不足型或阴虚火旺型心悸,包括体质虚弱,妇女更年期,以及神经管能症所致的心悸之人服食。

  7.莲子

  先将干莲子磨粉,每晚取莲子粉50克,桂圆肉30克,同粳米50 ~ 100克煮成稀粥,然后加入冰糖适量,临睡前服食1小碗。或用干莲肉50克,桂圆肉30克,冰糖少许,一同煎服。此法适宜心血不足型心悸者食用。

  8.莲子心

  每日用干莲子心1.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适宜阴虚火旺型和痰炎上扰型心悸者服食。

  9.麦门冬

  选用干麦冬20克,前水代茶饮。或再配合沙参30克,一并煎汤饮用。此法适宜阴虚火旺之心悸病人常饮。

  10.西洋参

  单以西洋参片3 ~ 5克,泡茶常饮。适宜心气不足或阴虚火旺之心悸者食用。

  11.猪心

  用猪心一枚,切后同姜葱细盐适量煮食。因猪心补心,可治心悸怔忡,适宜心血不足,心气虚弱而心悸者服食。也可用不落水猪心1只,剖开,连猪心血,加入朱砂6克,重汤炖约3 ~ 4次服食,连吃2 ~ 3只猪心。此法适宜痰炎入心,惊悸发狂者食用。

  12.薤白

  即小蒜,一名野蒜。每次用干薤白10克,配合瓜萎仁10克,煎汤喝,每日2 ~ 3次。此法适宜气滞血瘀型心悸,包括冠心病心绞痛之人心悸心痛者食用。

  13.山楂

  可用野生山楂10 ~ 15克,每天煎水代茶饮。此法适宜气滞血瘀型心悸,包括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以及阵发性心动过速者心悸时服食。

  14.人参

  可用人参3克,切片,每天泡茶饮。适宜心气虚弱,产后病膈体虚之人心功能不全而心悸时食用。

  15.黄精

  单用黄精10 ~ 15克,或同枸杞子10 ~ 15克煎水代茶频饮。适宜心血不足,病后产后体虚心悸者服食。

  16.小麦

  宜用小麦60 ~ 100克,同大枣10枚,炙甘草6 ~ 10克,一同煎水代茶饮。此法尤其适宜妇女体虚心悸,或心脏神经管症心悸不安者服用,可以起到养心安神止心悸的效果。

  17.肉桂

  可选用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煎水代茶饮。此法适宜心气虚弱型心悸者服用。

  心悸之人除宜选择食用上述食品外,凡心血不足型心悸者:还宜多吃些桑椹、松子仁、枸杞子、葡萄、阿胶等物品;心气虚弱型心悸者又宜食用银耳、党参、黄芪、太子参、灵芝、紫河车、蜂蜜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而心悸者:还可食用菊花脑、茼蒿、槐花、白菊花等;心功能不全而心悸者:可常吃茶叶;心火偏旺而心悸者:又宜常饮竹叶茶、白茅根茶等。

  忌食物品:

  凡心悸之人,均应忌烟酒,也应避免不分症型乱用滋补之品,凡属心血不足者:忌食胡椒、辣椒、花椒、肉桂、紫苏、茴香、烧酒、丁香、葱、姜、蒜、之类辛热香燥之物;凡属心气虚弱,心阳不振之心悸者:忌食或少食西瓜、冬瓜、地瓜、河蟹、海蜇、柿子、莴苣、茭瓜、马兰头、菜瓜、蚬肉、绿豆等寒性以及生冷瓜果等耗伤阳气之品;痰热上扰型心悸之人又当忌食桂圆、大枣、人参、黄精、麦冬、糯米、阿胶、猪油、肥肉、羊肉、狗肉、甲鱼、鳗鱼等滋腻粘糯、生火助痰的食物。

  总之心悸是自觉心慌不安,不能自主,或脉象不齐的一种证候。临床常见于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神经官能症等各种疾病所致的心律失常。针灸治疗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心悸有较好疗效,对于其他原因所致心悸(心律失常),应以综合治疗为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心悸

   心悸

  细目一:概述

  一、心悸的概念及源流

  1.心悸的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2.心悸的'源流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 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二、心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心悸的常见病因

  内因:体质素虚,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药食不当。

  外因:感受外邪。

  二、心悸的主要病机及虚实的不同特点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

  三、虚、痰、瘀与心悸的关系

  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阳虚衰,阴血亏虚。其标有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等。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心悸的诊断要点

  1.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4.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二、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三、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心悸的辨证要点

  心悸的辨证应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之类。

  二、心悸的治疗原则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不振、水饮凌心、阴虚火旺、瘀阻心脉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心虚胆怯证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朱砂、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证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 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3.心阳不振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附片、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4.水饮凌心证

  主症: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 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 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5.阴虚火旺证

  主症: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 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 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脉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四、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心血不足证,若五心烦热,血汗盗汗,胸闷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

  阴虚火旺证,若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若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单用天王补心丹。

  水饮凌心证,若见因心功能不全而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者,当重用温阳利水之品,如真武汤。

心悸是怎么回事?

心悸的原因:
1.体虚久病
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
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3.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4.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亦可引起心悸。如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或邪毒内扰心神,心神不安,也可发为心悸,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什么是心悸心悸的治疗方法

  心悸是以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什么是心悸呢》怎么治疗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什么是心悸,欢迎阅读。

  什么是心悸   心悸,中医病证名。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其病位在心,根据病证的临床表现,应分辨病变有无涉及肝脾肺肾,是涉及一脏,或病及多脏,心悸病机有虚实之分,故治疗上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心悸名词解释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心悸历史沿革

  1.《内经》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2.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3.《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4.明代《医学正传》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5.《景岳全书》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6.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心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心悸病因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石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心悸病机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然病机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

  心悸诊断

  诊断依据

  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数、促、结、代、缓、沉、涩、迟等脉象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4.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心悸病证鉴别

  1、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心悸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心悸的辨证应首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心悸的病位在心,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其他脏腑病变亦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及心。故临床应分清心脏与它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

  心悸的治疗原则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证治分类

  1.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3.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附子、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4.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5.阴虚火旺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脉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7.痰火扰心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山栀、竹茹、半夏、胆南星、全瓜蒌、陈皮、生姜、枳实、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

  心悸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操作:毫针平补平泻法。

  转归预后

  心悸的预后转归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邪实轻重、脏损多少、治疗当否及脉象变化情况。如患者气血阴阳虚损程度较轻,未见瘀血、痰饮之标证,病损脏腑单一,呈偶发、短暂、阵发者,治疗及时得当,脉象变化不显著者,病证多能痊愈。反之,脉象过数、过迟、频繁结代或乍疏乍数者,反复发作或长时间持续发作者,治疗颇为棘手,预后较差。甚至出现喘促、水肿、胸痹心痛、厥证、脱证等变证、坏病,若不及时抢救治疗,预后极差,甚至卒死。

  心悸的预防调护  1.心悸患者应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惊恐及忧思恼怒等不良刺激。

  2.饮食有节。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过饱、过饥、戒烟酒、浓茶,宜低脂低盐饮食。心气阳虚者思过食生冷;心气阴虚者忌辛辣炙煿;痰浊、瘀血者忌过食肥甘;水饮凌心者宜少食盐。

  3.生活规律。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而诱发或加重心悸。注意劳逸结合。

  4.心悸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获效后亦应注意巩固治疗,可服人参等补气药,改善心虚症状,增强抗病能力。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胸痹、痰饮、肺胀、喘病、痹病等,对预防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并做好急救治疗。

  文献摘要

  1.《素问·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2.《素部·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

  3.《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1]

  4.《丹溪心法·惊悸怔仲》:“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以朱砂安神丸。痰迷心膈者,痰药皆可,定志丸加琥珀、郁金。怔仲者血虚,怔仲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自觉心跳者是血少,四物、朱砂安神之类。”[2]

  5.《景岳全书·怔仲惊恐》:“怔仲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也。……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凡患此者,速宜节欲,节劳,切忌酒色。”。[3]

  6.《证治汇外·惊悸怔忡》:“惊悸者,忽然若有所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4]

  7.《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心跳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43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