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新生儿丹毒(针灸治丹毒有什么好妙法)

医案日记 2023-05-16 11:51:26

新生儿丹毒

【概述】

新生儿丹毒是一种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传染病,以局部皮肤红赤如丹,形如片云,游走不定为特征。本病中医称“赤游丹”、“赤游风”。

【病因病理】

赤游丹的发病原因,多因局部皮肤损伤,脐部疾患,臀部湿疹,种痘,虫咬,护理不善等,为外风邪毒所侵,以致感染成病。邪毒袭人经脉,随气血流走全身,发于肌表,因而出现皮肤红肿、灼热、疼痛等风火热毒证候。如邪毒炽盛测可入脏入腑内陷心营,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风火交炽,心神受扰,肝风内动的证候。此外,亦有因孕妇热毒壅结于内,遗患胎儿,以致出生后热毒蒸发于外而为病。

【诊断要点】

1.临床可见壮热,局部皮肤红肿、灼热、发硬,边缘隆起,迅速向周围扩大,边缘清楚,稍压褪色。

2.血白细胞增多,多在20X109/L以上,分类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

3.血培养可见链球菌生长。

【辩证分型】

1.风火热毒症状:皮肤局部红肿,形如云片,?热肿痛,游走不定,发热恶寒,烦躁多啼,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由于风热邪毒的侵袭,入于经脉,搏于气血,外发肌表,故见皮肤红肿热痛。邪正交争,故发热恶寒。热盛化火,扰乱心神,故烦躁多啼。邪毒入于经脉,随气血流行,故游走全身,发无定处。舌红苔白,脉滑数,为风热邪毒内蕴之象。

2.邪毒入营症状:患部皮肤掀赤疼痛,高热,心烦,唇燥口干,或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由于热毒炽盛,内陷营血,心神受扰,故见高热心烦。热灼营阴,津液被劫,故见唇燥,口干,舌绛等候。甚则邪陷心包或热盛动风,出现神志昏迷,四肢抽搐等危候。舌红绛,苔黄,脉数,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分型治疗】

1.风火热毒治则:疏风散邪,泻火解毒。

主方:黄连解毒汤加减。

加减:大便秘结,加生大黄1.5克(后下);呕吐,加姜竹茹4.5克;尿赤,加茯苓6克、滑石10克(包煎)。

主方分析:黄连解毒汤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使内蕴之邪毒得以外达清解。方中黄连清泻心火,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清泻三焦之火。

处方举例:

黄连1.5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山栀6克牛蒡子6克 野菊花4.5克 板蓝根10克 赤芍6克 丹皮4.5克 生甘草3克2.邪毒入营治则:凉血解毒,开窍熄风。

主方:神犀丹加减。

加减:神志昏迷,加安宫牛黄丸1/3丸(研服),或紫雪丹0.9克(吞服);舌绛唇干,加石斛6克,芦根15克。

主方分析:本方既有豆豉、银花、连翘、黄芩等清热透邪,又配以犀角、生地、玄参、紫草以凉血解毒,花粉生津止渴,石菖蒲芳香开窍。

处方举例:

银花6克 连翘6克 黄芩6克 板蓝根10克 水牛角15克(先煎)生地6克 玄参6克紫草6克 石菖蒲6克 丹皮6克 赤芍6克 生甘草3克

【中成药】

1.牛黄解毒片 每日2~3次,每次1片口服。

2.七味新消丸 每日3次,每次0.03克,饭后服。

【简便方】

1.金黄散适量,用大青叶15克煎水,调敷患处。

2.紫花地了适量,捣烂外敷,每日1次。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保护皮肤清洁,避免损伤感染。

2.注意脐部、臀部的干燥,若有湿疹溃破时,应及时治疗,选用柔软、吸水性好的尿布。

3.对患儿要注意观察,加强护理。

针灸治丹毒有什么好妙法

  丹毒的穴位治疗方法(1)

  A.体针
  (一)取穴
  主穴:地机、血海、三阴交、丰隆、太冲、阿是穴、四缝。
  配穴:下肢:阳陵泉、商丘、足三里、蠡沟;头面:翳风、头维、四白、合谷。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下同)。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经穴针刺得气后,以徐疾补泻法之泻法(进针快、退针慢,先深后浅)提插捻转1~2分钟,刺激宜强,留针20~30分钟,每10分钟运针1次。阿是穴,以三棱针或皮肤针重叩出血,可加拔罐。亦可在阿是穴作电针围刺(操作同“疖”节之电针法)。四缝穴以粗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出粘液,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针刺法治疗64例,痊愈58例,显效4例,无效2例。但远期疗效尚不够满意[4,8]。
  B.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先于局部作常规消毒,持小号三棱针在皮肤发红的范围内先上后下,快速散刺,使之出血如珠,再据皮损大小取适当型号之玻璃罐(注意罐口应预先消毒),用闪火法吸拔,留罐1分钟左右,取罐后擦净患处血迹。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50例,其痊愈率为100%[5]。
  C.刺血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委中。
  配穴:分2组。1、环跳、阳陵泉、三阴交;2、足三里、阴陵泉。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先于患部周围皮下寻得呈现紫暗色怒张之小血管(如小血管怒张不显,可选周围显现静脉),消毒后,用圆利针(如无此针具,可用28号半寸针代替),迅速刺入血管,摇大针孔,缓慢出针,待黑血自行溢出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每次可刺4~5针。委中穴取患侧,寻找怒张之络脉,刺血3~4滴。配穴二组,任选一组,用28号毫针直刺1~1.5寸,得气后施提插结合捻转之泻法,不留针。开始每日1次,2次以后改隔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一般治3~6次,如治2~3次效果不明显者,应考虑用其他方法。
  (三)治疗评价
  共治131例,除2例无效,2例中断治疗外,余均痊愈,其有效率为96.9%[6,7,9]。
  D.粗针
  (一)取穴
  主穴:神道透至阳。
  (二)治法
  选用牙科用直径为1.0mm的不锈钢合金钢丝加工成长125mm(针体100mm,针柄25mm)的粗针,让患者端面坐,双手半握拳,屈肘交叉放在两臂上,肩下垂,头部屈曲下低,使背部皮肤拉紧,充分暴露椎体棘突。取准穴位后,皮肤常规消毒,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缘皮肤,右手将针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继而将针压低贴紧皮肤,针尖在皮下沿棘突中线缓缓向下刺时,针的方向和脊柱中线平行,切忌向侧歪斜,一般留针2~8小时,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三)疗效评价
  上法共治疗47例,经3~7次的治疗,均获痊愈[10]。

  三、丹毒的穴位治疗方法(2)

  丹毒系由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的一种急性皮肤病。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命名,如发于头面部者,称抱耳火丹;发于躯干者,称内发丹毒;发于两腿者,称腿游风;发于胫踝者,称流火;新生儿丹毒则称赤游风。
  【病因】多因血分有热,火毒侵犯肌肤;或肝脾湿热下注,化火生毒,客于肌肤所致。若兼湿邪,郁蒸血分,经常复发,缠绵不愈。发于头面、上肢者,多为热毒,发于下肢者,多兼湿热。
  【症状】发病急骤,皮肤红肿疼痛,色如丹涂脂染,边界分明,多发于颜面、小腿、前臂等处,且多伴有寒战、高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
  【疗法】
  取穴方一:阿是穴(患部)、大椎、曲池(双)、委中(双)。发于上部者,配合谷、尺泽;发于下部者配血海、足三里、解溪、太冲。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快速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0-15分钟,以每穴出血量约0.5-1毫升为度。其中解溪、太冲点刺出血,不拔罐。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疗程即愈。
  取穴方二: 膈俞、大椎、委中。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或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0-15分钟。隔日治疗1次。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临床验证15例,经治不足10次,均获痊愈。
  取穴方三:大椎、厥阴俞。上部配曲池、肩外俞;下部配委中、血海。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以毫针用泻法针刺,然后拔罐5-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临床多年,效果甚佳。一般1-2疗程即效或痊愈。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取穴方四:大椎、委中。上部配曲池、合谷;下部配阴陵泉、血海。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取穴方五:大椎、身柱、肺俞、肩外俞、曲池、病变周围的健康皮肤处。
  方法: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头面部丹毒。
  效果:屡用多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附穴方六:委中、血海、三焦俞、大肠俞、环跳、次(骨+谬)、病变区周围的健康皮肤处。
  方法: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下肢丹毒。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曾治疗15例,经治2-3疗程,均获痊愈。
  附记:忌饮酒及辛辣刺激之饮食。若配用中药外治,效果更好。

胎风简介

目录1拼音2注解附:1治疗胎风的穴位 1拼音 tāi fēng

2注解

胎风   病名。新生儿之丹毒。   ①见《圣济总录》。婴儿禀受不足,触冒风邪;或由于断脐,疮痂未敛,致使风邪侵入体内,蕴结为热。临床可见壮热呕吐,精神不宁,睡易惊醒,手足抽掣等。治宜熄风镇惊。可用羚羊钩藤汤加减。   ②见《保婴撮要》卷三。亦名胎赤,由母体脾胃积热,传给胎儿所致。表现为婴儿出生后,身热皮肤湿红,形如水烫火伤之状。治宜清泄热毒。可使母、婴内服清胃汤,外敷如意金黄散。相当于新生儿丹毒。

治疗胎风的穴位 独阴 调冲任,理胞宫的作用,主治胞衣不下,难产。至阴配风池、攒竹,有祛风邪,清头目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痛...

至阴 调冲任,理胞宫的作用,主治胞衣不下,难产。至阴配风池、攒竹,有祛风邪,清头目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痛...

足临泣 颈淋巴结结核,目外眦痛,眩晕,胎位不正,退乳,中风瘫痪,足跟痛,间歇热,呼吸困难等。出处:《黄帝内...

气合 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泻,水肿,虚脱,久...

脐孔

32.下列哪项与丹毒的临床表现不符:

e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生于下肢者,称流火;生于头面的,称抱头火丹;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的,称赤游丹。

1 多有皮肤、黏膜破损等病史。
2 局部有烧热感,稍肿胀,鲜红色,界限清楚,边缘似“地图样”并稍隆起,指压褪色,去压复原,有时伴有水疱。病变向四周扩大迅速而中心渐退色,脱屑。
3 好发于小腿与面部,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发于小腿者,愈后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象皮腿。
4 可畏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
5 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43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