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白淫

医案日记 2023-05-16 11:21:02

白淫

【概述】

夜间梦交而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或白天耳闻目睹淫秽之事而不自止地流出黏液,与男子梦遗或滑精相似,均称妇女白淫。相当于妇女性功能异常。

【病因病理】

1.相火亢盛 多因情欲不遂,思念太过,相火亢盛而致。

2.心肾两虚 房劳太过,心肾虚弱,精关失固,津液下流而注。

【诊断要点】

1.根据定义进行诊断,常有梦交或淫念之病史。

2.与白崩、炎性带下相鉴别。

【辩证分型】

1.相火亢盛 梦交后阴道内流出黄色或淡黄色黏液,心烦急躁,口渴咽燥,目赤头痛,尿赤便艰,腰酸乏力。苔黄,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2.心肾两虚 无梦而阴道流出白色黏液,头晕目眩,心悸怔仲,神志恍惚,烦热盗汗,腰膝酸软。苔薄,舌淡胖。

【分型治疗】

1.相火亢盛治法:清火宁心止带。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太子参15克 元参15克 丹参12克 云茯苓10克 五味子9克 远志9克 当归9克 麦冬 10克 天冬 10克 柏子仁 9克 黄芩 9克 山栀9克 生甘草3克加减:性欲亢盛者,加龙胆草12克、丹皮9克、生地30克,去麦冬;阴道黄色分泌物多者,加知母9克、黄柏9克、芡实12克、椿根皮10克。

2.心肾两虚治法:清心益肾,宁神止浊。

方药:交泰丸合清心莲子饮加减。

川黄连3克 肉桂1.5克(后下)石莲肉12克 皮尾参3克(另煎冲)麦冬10克 五味子6克 地骨皮9克 炙甘草5克 浮小麦30克 红枣15克 山栀12克 煅龙骨18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灵磁石30克(先煎)

【中成药】

1.金樱子膏 每日2~3次,每次1匙,开水冲服。有收敛止涩作用。

2.天王补心丹 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两型白淫都有效。

3.知柏地黄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阴虚火旺者。

【简便方】

1.磁石30克(先煎)、灯心草3克、柏子仁9克,水煎服。

2.芡实30克、枸杞子10克、薏苡仁15克、莲子肉,共煮成羹服食。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本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还须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2.气功治疗对本病有帮助,以静功为宜。

3.禁读淫乱书刊,禁看淫乱影视剧。

脐针语录1:凡病源于脏、凡病落于脏

“落脏治疗”是易医学临床治疗上最简单、最方便的一大法门,凡疾病能落于脏的都可以进行治疗。知道了落脏,就知道了五行(五行应五脏),知道了五行就知道了阴阳,知道了方位,就能进行“分方归类”,就很容易地根据需要来治疗疾病。可以帮助我们十分迅速地找到治疗的中心,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手段。

1、落脏是“五分法”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2、落脏中五腑从五脏

3、落脏中八卦方位与五行的关系

4、病落何脏,就是治疗该病的主要靶向

1、从人体的五脏六腑的生理反映“落脏"

.2、从脏腑的病理变化来落脏

3、从人体经络的走向路径来落脏

4、从疾病的症状五行所属里落脏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脉方面的疾病或症状都属于心的范围。

(1)各种心脏病。

(2)血管的病变。比如血管硬化症,血管内膜增生症,血管瘤等。

(3)血液方面的病变。比如血液成份改变的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各种类型的白血病等;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性疾病,比如高血压;血液粘稠度增加引起的疾病,血栓形成疾病等。

(4)血液路径发生改变的疾病。比如脑溢血;一切出血,如子宫功能性出血,鼻出血等。还有就是面部无华的疾病,也就是说面色不好的疾病也都属于心的范畴。

2、心主神志。神志方面疾病也落脏于心。神志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第一是非正常人的心神,比如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定,心神不宁等等症状。第二是昏迷、谵妄、不醒人事、胡言乱语、精神错乱、精神神经性疾病。第三是心智发育不良、智力减弱等疾病,如脑瘫的后遗症、白痴、外伤性智力障碍、小脑萎缩、老年痴呆等等。第四是心理疾病的范畴,比如心理阴暗,嫉妒心特强,占有欲特大,贪心,闭塞,缺乏与人沟通技巧,自闭症,抑郁症等等。

3、心开窍于舌。舌部的疾病都属于心的范畴。比如舌麻,舌强,舌不灵活而无法言语,或心烦,舌赤,口舌生疮,口角糜烂等。

4、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为脏,小肠为腑,它们为表里关系。“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主液”,通调水道。如临床上见尿少、尿赤、尿热、尿痛,便血,痔疮等都可以从心落脏。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疼痛、瘙痒、疮疡、疖肿症状都属于心的范畴。

1、肺主气,司呼吸。“肺者,气之本”,有关气方面的问题都落脏于肺。“气”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是指人体与大自然之间的气体交换关系的气。第二是指人体的呼吸之气,导致呼吸困难或是携带氧的功能下降的疾病应该都属于肺。第三是指人体的各种气,比如所谓的真气、元气、经脉之气、宗气、正气、后天之气等等。肥胖症属于人体气虚之列,其治疗就落脏于肺;一切的气短、 呼吸困难、不少言懒语、说话无力、鼻塞等都属于是来自于气的疾病,都落脏于肺。

2、 “肺主治节”。“节”是指大自然里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也对应人体的大关节,比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人体有十二对大关节、二十四个关节面,对应是一年里的十二个月和二十四节气。凡因为气候变化引起的关节病变都可以从肺治疗。也就是说因为气候变化引起人体关节病变的疾病都落脏于肺,这就是“肺主治节”。但与气候没有关系的就不是落脏在肺,比如老年性关节退行性病变。

3、肺主宣发,外合皮毛。 “宣发”是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的布散功能,外合皮毛是说明肺与皮肤和体毛相关。如果这些方面发生问题,体内的毒素无法通过肺的宣发功能从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这类疾病落脏于肺。

1,脾为仓禀,主运化,输布精气。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要起到现代西医认为的消化系统的功能作用,所以凡消化系统的疾病都落脏于脾。

2、脾主肌肉、主四肢 。因为脾主消化系统,故脾对于机体的肌肉起到主要的滋养功能,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的肌肉使其发达、健壮。同样人体的四肢也是依赖脾土的输送营养,这样四肢才能强健。故肌肉萎缩、无力者,或四肢乏力、举动困难者都应该落脏于脾。比较多见的是进行性肌无力,重症肌无力,肌萎缩等疾病。

3、脾主升清,统血。 脾气有上升的作用,就是将已经消化好的精微物质吸收和输布于心肺,再通过心肺的化生气血并营养全身,这就是升清。如果脾气发生问题,升清困难,临床上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内脏下垂,久泻脱肛等症状。其次脾有固摄血液,使血液在经脉里运行的作用,有了脾的统血作用,血液就不会外溢至血管之外。如果脾气虚衰,失去统摄功能,血液将失去其正常运行的血管内而出现种种的出血症状,比如便血、崩漏、肌衄、鼻衄、紫癜等,这些都应该落脏于脾。

4、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主要是指脾土主口的五味,如果有人食不甘味主要是应在脾上,故治疗时要落脏于牌。脾的好坏在人体主要体现在唇周(唇四白)。

5、 脾与胃相表里。 脾与胃互为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故称脾胃乃后天之本。后天的健壮离不开脾胃的共同作用,但它们之间不尽相同,脾主升,胃主降;脾属湿,胃属燥;故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故临床上常说:“脾是生痰之源, 肺是储痰之器”,这个生痰主要是胃的燥化发生了改变引起的。

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土发生功能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症状是水肿、胀满等一系列 水湿潴留 的病变,或凝聚为痰饮、水肿、泄泻,故一切水肿胀满的疾病都应该落脏于脾。还有一些症状虽然也是水湿范畴但是 并非呈显性 ,比如 身重、身胀、小便不通、四肢乏力、四肢不举或痿弱 也都应该落脏于脾。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凡出现痉证项强、角弓反张之证,都与湿邪有关。因湿为阴邪,侵袭人体,阳气被遏,四肢失温而致痉证发生。

7、与消化系统有关的病症。食不下,消谷善饥,腹胀,胃脘疼痛,气逆,流涎。

8、此外注意颈肿、唇部出疹,喉痹以及口角歪斜,都应该落脏于脾。( 脾开窍于口、脾主肌肉? )

1、 肝主疏泄。 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主疏泄。疏泄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情志方面,肝可以调整机体的气机畅通,使人体心情舒畅,如心情不好、情志抑郁应落脏于肝。二是指消化系统,因为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作用,并与胆汁分泌有一-定的关系。 如果肝失疏泄,临床上可以出现胸胁胀痛、急躁易怒等症状;大怒之后也往往肝木犯胃,出现嗳气、腹胀、腹泻和脾气不升的症状。治疗这些症状要落脏于肝。三是指通利三焦、疏通水道的作用。如果肝失疏泄则会出现气机不畅、瘀血阻滞、经脉不利使水液不行,引起水肿、腹水等症状,这都应该落脏于肝来进行治疗。

2 、肝藏血、主谋虑、主精明。 肝是血窦结构,含血极多,故称肝为血海,在人体里有调节和储存血量的功能。如果肝血不足或肝不藏血时,可见月经量少或闭经,也可见月经量多或崩漏。 肝为将军之官 ,故能主谋虑、主精明。这里大都是指肝有调节人体思维的作用,也有控制人体情绪的变化,如果一旦肝失精明的话,临床上可以出现思维紊乱,情绪失控或发生狂妄 (木不生火?) 。

3 、肝主筋,主运动, “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筋是指我们解剖学上说的肌腱、腱膜等组织,是联系肌肉、关节的结构。肝血盛衰能直接影响到筋的强弱。 “爪为筋之余” ,肝血的多少也能影响到爪甲的枯荣,肝血足筋强爪坚,肝血虚筋弱爪软。

肝主运动,故所有临床上与运动有关的都落脏于肝。比如多动症就是落脏于肝,此外还有帕金森病也是属于肝的问题。

“肝受血而能视”,“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临床上视觉的好坏主要依赖肝血的满养,肝血不足可出现视物模糊或夜盲,肝阴不足可见两目干涩,肝经风热可见目赤痒痛,肝阳上亢可见头晕目眩,肝风内动可见目斜上吊等。

4、 肝胆相表里。 胆附于肝,内藏胆汁,有助消化脂肪的作用。中医认为胆有两大作用,第一是储藏和排泄胆汁,第二作生决断。所谓的决断是指有对事物的出现起到判断和决定的功能,并有增加人的勇气和胆量的作用。胆小怕事、小心谨慎应该是胆的问题,也落脏于肝。

5 、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掉者震也、动也;眩者晕眩也。中医认为凡眩晕病症属于肝,凡震掉症状的也属于肝。如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可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重时可见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症状,都可以落脏于肝。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这个风临床的表现是麻木、强直等。除此之外临床上可见的狂言、惊骇、易怒、易恐、易悲、筋挛、胁满痛等等都属于落脏于肝。

6、与生殖泌尿系统有关的疾病。因为肝经绕阴器环行,故肝与机体的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有密切的关联,特别对于女性更是如此。因为女性的情绪与生殖关系密切,所以要治疗女性不孕时,要注意落脏于肝,不要一上来就直接治疗肾。 “妇人肝为本, 男子肾为根” 。临床上如遇外阴病变的应该注意落脏于肝,比如宗筋痿、白淫、狐疝、遗溺、癃闭、囊缩、挺长、暴痒等都属于肝,都应落脏于肝。

1、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所谓的精分先天与后天,先天之精禀受父母,后天之精源于饮食,虽然这两种精来源不同但均归于肾。所谓的肾藏精主要是指肾脏能将这个人体之能源聚集和储纳起来,不使其无故消耗而影响机体的发育生长和传宗接代的能力。所以人精力不济,生长发育延迟,生殖困难都应该落脏于肾。

2、肾主水,合三焦,主纳气。 肾的一个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的津液,维持液体的平衡。人体的津液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传输、肺的宣散和肃降、肾的蒸腾汽化,并以三焦为通道输送到全身,而肾在这个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气的作用,将气体交换里的精华闭藏起来,防止呼吸表浅保障气体交换的正常进行。所以临床上遇见呼吸困难的患者除了注意是否是肺的问题,也要考虑是否是肾的问题,特别对于患病时间比较长的咳喘病人要多一种考虑。

3、 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肾藏精,精生髓,骨赖髓生养,肾精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坚髓足;肾精虚衰则骨髓化源不足,骨骼软弱无力。临床上会出现腰膝酸软脚痿不能站立,或牙齿不坚,松动或脱落等。肾精不足脑髓枯竭,影响到头发的生长,故临床上多见脱发、白发或头发枯萎、失去光泽、分又及停止生长等,都属于肾亏,都应落脏于肾。

4、 肾开窍于前阴,开窍于耳。 前阴指前生殖器,故前阴既有关系生殖的功能,也有关系泌尿的作用,如肾精满血盛则人体精力旺盛,小便和房事自然顺利,故称肾为 “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临床上对于早泄、阳痿、遗精、性冷漠、无性欲等症状都属于肾的问题,都应落脏于肾。肾开窍于耳,是指耳的听觉好坏与肾的精气多少有关,如果肾气旺盛则耳的听力灵敏,如果肾气不足临床可出现耳鸣、耳聋或重听等症状。

5、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生理功能是储尿和排尿,而这些功能全赖于肾气的充盈和气化的功能,所以形成了表里关系。肾气足则膀胱开合有度,维持了水液的正常代谢。肾气不足则气化失常,膀胱开合失度,出现小便不利或尿失禁、尿频、尿急和遗尿等症状,这些都应落脏于肾。

6、“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如果肾阳虚衰使机体气化功能减退,体内则出现阳不化阴,导致阴寒产物积聚,如水湿、痰饮之类。古人云:“ 诸病水液, 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这种寒、这种水湿都来自于肾阳虚衰,临床上可见尿液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水肿等等,这都应落脏于肾。

7、为水病,癃闭,溺血。所谓水病泛指多种水肿病症,是因为肾阳不足而因寒、风引起的,其根在肾。所谓的癃闭是指小便淋漓,有闭而不通,废而不用。癃闭溺血是指血淋症,认为是膀胱热所引起,这些都应该属于落脏于肾。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因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寒有内外之分:外则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痿分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喘有虚实之分:虚有肾阳虚衰,肾不纳气,实由邪壅于肺,失于宣肃,皆可致咳喘上气;呕由寒滞中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咳呕并作。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凡出现四肢厥冷、二便失常之证,都与下焦有关。厥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轻则四肢发凉,重则昏不知人,有寒、热、煎、薄、大厥之别;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泄则小便失禁或大便泄泻。尽管病因有多种,但均与下焦关系密切。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本篇属火者多达5条。凡出现神志昏蒙、抽搐痉挛,口噤鼓颔、战栗失神,气逆咳喘、呕吐上冲,烦躁狂妄、精神失常,下肢浮肿、疼酸惊惕之证,都与火邪有关。由于邪热亢盛,逆传心包,扰乱神明而致神昏;肝血不足,筋脉失濡而致抽搐;邪热内扰,心神不宁而致口噤战栗;热灼肺金,肺失肃降而致咳喘上逆;肝火横逆,胃气上逆而致呕吐上冲;热扰神明,痰火蒙窍而致烦躁狂妄;热入血分,络脉不通而致肢肿疼酸等。虽表现症状较多,但皆由热邪化火所致,故有“火为热之极”之说。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属热邪次之,共有4条。凡出现腹部胀满、大而拒按,胀满如鼓、肠鸣有声,转筋反张、小便浑浊,呕吐泛酸、急泄下坠之证,都与热邪有关。由于脾胃损伤,肝气横逆而致腹胀且大;湿热壅滞,气机不畅而致腹胀如鼓,肠鸣辘辘;邪热炽盛,筋脉失养而致转筋反张,热灼阴液而致尿液浑浊;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泛酸,湿热下注而致急泄下坠等。总之热邪之病大多急重,属于实证,当予明辨。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凡出现痉证项强、角弓反张之证,都与湿邪有关。因湿为阴邪,侵袭人体,阳气被遏,四肢失温而致痉证发生。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凡突然发生筋脉挛急、项背强直之证,都与风邪有关。因风性善动,亦有内外之风,此处当指内风。由于肝肾阴虚,筋脉失养,里热炽盛,引动肝风而致项背强直发生。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凡人体内排出的水液,如涕泪、唾液、呕吐物、小便、稀溏便等,呈现清稀透明、淡白冷凉之象,都与寒邪有关。因寒性凝滞,易伤阳气而生清冷收缩,亦有内外之分,此处多指内寒。由于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唾液较多,恶心呕吐,小便清冷,五更泄泻。也有外感寒邪而致喷嚏流泪,或寒疽而脓液清稀等。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茯苓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运用范围很广,长期食用茯苓会对人体产生比较好的作用,了解一下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对我们有好处,以下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1   茯苓的功效

  1、《药征》记载: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2、《伤寒明理论》记载:茯苓渗水缓脾。

  3、《本经》记载: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4、茯苓治子宫肌瘤:茯苓、桂枝、当归、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蛎、鳖甲各120克,红花75克,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60克 共研细末,炼蜜和为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温开水送,持续服药1年,能使月经正常,肌瘤消失。

  5、茯苓治心神失养:茯苓9克,酸枣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 水煎服,为酸枣仁汤。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

  6、《儒门事亲》记载:茯苓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

  7、茯苓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8、《德生堂经验方》记载:茯苓治下虚消渴,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渴证:白茯苓一斤,黄连一斤。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温汤下五十丸。

  9、《本草衍义补遗》记载: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宜。

  10、《局方》威喜丸 记载:茯苓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余沥常流,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漏、白淫,下部常湿,小便如米泔,或无子息(不育):黄蜡四两,白茯苓四两(去皮、作块,用猪苓一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出,日干,不用猪苓)。上以茯苓为末,熔黄蜡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为度。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2   茯苓的食用方法

   赤豆薏米茯苓粥

  材料:白茯苓粉20克、赤小豆50克、薏米100克

  做法:

  1、先将赤小豆浸泡半天

  2、将赤小豆与薏米共煮粥。

  3、赤小豆煮烂后,加茯苓粉再煮

  4、成粥后加白糖少许

  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利水渗湿,健脾补中。薏米甘淡微寒,能利尿消肿,健脾止泻,清利湿热。赤小豆味酸性平,善下行,能清热利湿,解读退黄,通利水道。

   茯苓山药大枣粥

  材料:粳米50克、茯苓20克,枣(干)15克、山药(干)20克、赤砂糖30克

  做法:大枣去核,与茯苓、山药、粳米同煮成粥,加适量红糖味即可。

  功效:健运脾胃,渗湿止泻,小儿脾胃气虚、食少便溏、体倦乏力者可经常食用。茯苓甘平,淡渗利水祛湿,补脾益胃,与山药、大枣佐用,药性平和,滋补脾胃,除湿止泻之功更著。

中药黄柏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中药黄柏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中药黄柏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这种中药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性价比也是非常高的,很多人对它的功效禁忌都还不甚清楚,这种中药可以泻火清热,中药黄柏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教你正确养生。

中药黄柏功效与作用及禁忌1 1、黄柏治因湿热筋骨疼痛。

黄柏有治因湿热筋骨疼痛的作用,可以用3钱炒黄檗、米泔浸后的炒苍术3钱这两味中药研磨成细末,用沸汤入姜汁调服。

2、黄柏治伤寒身黄发热

黄柏有治伤寒身黄发热的作用,可以用黄柏二两、十五个栀子、一两炙甘草这三味中药加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后去除药滓温服。

3、黄柏治热甚梦泄遗*。

黄柏有治热甚梦泄遗*的.作用,可以用一两去粗皮的黄檗与一钱匕龙脑一起研磨成细末,然后加入蜂蜜进行炼蜜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用麦冬汤服下十五丸。

4、黄柏治下阴自汗,头晕腰酸。

黄柏治下阴自汗头晕腰酸的作用,可以用三钱黄柏、三十粒川椒、四钱苍术这三味中药一起加水2000毫升,煎至600毫升,每次服用100毫升,每日服用三次,这药量分二日服完。

黄柏的副作用、禁忌、注意事项

在使用黄柏时,可以单独使用黄柏,也可以搭配苍术、栀子、甘草、龙脑、川椒等中药来使用,黄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人群忌用黄柏;少腹冷痛、子宫寒、血虚不孕人群禁忌黄柏。

中药黄柏功效与作用及禁忌2 功效作用

1、黄柏降阴火、补肾水:黄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各四两,熟地黄(酒蒸)、龟板(酥炙)各六两。上为末,猪脊髓、密丸。服七十丸,空心盐白汤下。(《丹溪心法》大补丸)

2、黄柏泻冲脉之邪。治夏月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兰室秘藏》

3、黄柏治小儿脓疮,遍身不干:黄柏末,入桔矾少许掺之。(《简便单方》)

4、黄柏治奶发,诸痈疽发背及妒乳:捣黄柏末,筛,鸡子白和,厚涂之。干,复易。(《补缺肘后方》)

5、黄柏治小儿脐疮不合:黄柏末涂之。(《子母秘录》)

6、黄柏敷小儿头疮。《纲目》

7、黄柏治热甚梦泄,怔忪恍忽,膈壅舌干:黄柏(去粗皮)一两。捣罗为末,入龙脑一钱匕,同研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至十九丸,浓煎麦冬汤下。(《圣济总录》清心丸)

8、黄柏治小儿热痢下血:黄柏半两,赤芍药四钱。上同为细末,饭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饮下,大者加丸数。(《阎氏小儿方论》)

9、黄柏治口疳臭烂:黄柏五钱,铜绿三钱。共为未掺之,去涎,愈。(《小品方》)

10、黄柏降心火,益肾水:黄柏三两,砂仁一两半,甘草一两。上为细末,稀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肉苁蓉半两,切碎,用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早空心煎三、四沸,去滓,以清酒送下。(《奇效良方》封髓丹)

11、黄柏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无力,于黄芪汤中加用,使两膝中气力涌出,痿软即时去矣二制治上焦,单制治中焦,不制治下焦也。《医学启源》

12、黄柏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膝无力。《珍珠囊》

13、黄柏治下阴自汗,头晕腰酸:黄柏三钱,苍术四钱,川椒三十粒,加水2000毫升,煎至600毫升。每次100毫升,一日三次,二日服完。〔《中级医刊》(3)∶177,1966〕

14、黄柏安心除劳,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泪,口干,心热,杀疳虫,治蛔心痛,疥癣,蜜炙治鼻洪,肠风,泻血,后分急热肿痛。《日华子本草》

15、黄柏治痈疽肿毒:黄柏皮(炒)、川乌头(炮)等分。为未调涂之,留头,频以米浴泔润湿。(《濒湖集简方》)

16、黄柏治唇疮痛痒:黄柏末,以野蔷薇根捣汁调涂。(《圣济总录》)

17、黄柏治消渴尿多能食:黄柏一斤,水一升,煮三、五沸,渴即饮之,恣饮数日。(《独行方》)

18、黄柏治肺壅,鼻中生疮,肿痛:黄柏、槟榔等分。捣罗为末,以猪脂调敷之。(《圣惠方》)

19、黄柏治痢疾:黄柏300克,翻白草450克,秦皮300克。将翻白草、秦皮全部及黄柏200克,共水煎两次,合并煎液,用文火浓缩成膏状,将剩余100克黄柏研细粉加入膏中,搅匀,低温烘干,研细粉。每服一、二克,日三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0、黄柏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二物皆有雄壮之气,表实气实者,加酒少许佐之。(《丹溪心法》二妙散)

21、黄柏泻膀胱龙火,利结小便,下焦湿肿,痢疾先见血,脐中痛,补肾水不足。《医学启源》

22、黄柏治疮痛不可忍者。《用药心法》

23、黄柏治小儿蓐内赤眼:黄柏,以乳浸,点之。(《小品方》)

24、黄柏主男子阴痿。治下血如鸡鸭肝片;及男子茎上疮,屑末敷之。《药性论》

25、黄柏主热疮疱起,虫疮,痢,下血,杀蛀虫;煎服,主消渴。《本草拾遗》

26、黄柏治伤寒身黄,发热:肥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27、黄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本经》

28、黄柏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别录》

29、黄柏治口中及舌上生疮:捣黄柏含之。(《千金方》)

30、黄柏治白淫,梦泄遗*及滑出而不收:黄柏一斤(放新瓦上烧令通赤为度),真蛤粉一斤。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酒下。(《素问病机保命集》珍珠粉丸)

31、黄柏治小儿重舌:黄柏,以竹沥渍取,细细点舌上。(《千金方》)

32、黄柏治妊娠及产后寒热下痢:黄柏一斤,黄连一升,栀子二十枚。上三味,细切,以水五升,渍一宿,煮三沸,服一升,一日一夜令尽。呕者加橘皮一把,生姜二两。(《千金翼方》)

33、黄柏治男子阴疮损烂:一、煮黄柏洗之,又白蜜涂之。二、黄连、黄柏等分,末之,煮肥猪肉汁,渍疮讫,粉之。(《补缺肘后方》)

34、黄柏治时行赤目:黄柏,去粗皮,为末,湿纸包裹,黄泥固,煨干。每用一弹子大,纱帕包之,浸水一盏,饭上蒸熟,乘热熏洗。一丸可用三、五次。(《眼科龙木论》五行汤)

35、黄柏治小儿热泻:黄柏,焙为末,用米汤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汤下。(《十全博救方》)

用药禁忌

黄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忌服黄柏。

中医如何调理身体

  白领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忙得昏天暗地,根本没有注意好自身的饮食状况,所以导致白领的身体状况成了一大的隐患。那白领如何调理养生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1、睡眠不好,皮肤灰暗的女性

   虫草老龟—— 冬虫夏草与老龟一起饮用,有健脾、安神、美白皮肤的功效,是白领女性四季适宜的补品。

  白皙细嫩的皮肤,谁不想要?但生活中,我们的皮肤却时常和我们过不去,不是长着一副黑红面孔,就是晦暗苍白。怎么办?适当改变一下饮食结构,就可能使皮肤得到很大的改善。你的皮肤哪里不好,应该是对症下菜才行。

   2、脾胃不强,火气很大,满脸豆豆的女性

   土茯苓老龟—— 清热解毒、健脾胃,假如你小便赤黄,那就喝这道汤吧。土茯苓的味道比较重,所以在烹调时应通过调味来进行遮盖,这也是检验厨艺的好方法。

   3、工作太忙、压力太大的女性

   西洋参甲鱼—— 比起人参来,西洋参由于品性温和,适合更多的人进补之用,而且四季皆宜,而甲鱼的滋补功效是尽人皆知的。这个汤品对于那些工作繁忙、压力过大的白领女性特别适合,可以补气养阴、清火除烦、养胃。

   4、秋冬干燥,肺热、咳嗽多痰的女性

   虫草煲水鸭—— 主要作用是补肺益肾、止血化痰,但中医讲究鸭肉属凉性,所以更加适合夏季食用。但要注意,脾胃虚寒和胃溃疡的人最好不要食用,以免适得其反。

   5、冬季咳嗽、气短女性

   霸王花排骨汤—— 清火润肺、补气,可以经常食用。

   6、月经不调,皮肤粗糙的女性

   红枣乌鸡汤—— 红枣自古以来是补血佳品,而乌鸡更能益气、滋阴,特别适合女性朋友,对于月经紊乱有一定疗效,经常食用还能美容呢。

   7、压力性头痛的女性

   天麻乳鸽汤—— 天麻对于头疼眩晕、肢体麻木效果特别好,而乳鸽营养丰富,口感滑嫩,所以深受用脑过度的女性朋友的喜爱。

  传统医学认为,前列腺炎属于“精浊”的范畴,多由外感湿热毒邪、内伤酒食、纵欲无度所致,在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辩证施治。

  男科专家指出:不同类型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应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治疗呢?

   1、湿热蕴结型:

  患者多有尿频、尿急、尿道灼热刺痛、会阴胀痛不适、尿末滴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前列腺液镜检结果:白细胞数量增多(也可有脓细胞),前列腺液培养多有细菌生长。在治疗上,应选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败酱草各15克,黄柏、土茯苓、金银花、连翘、虎杖各10克,甘草、木通、大黄各5克,旱莲草、白茅根各30克。患者可将上药水煎后,每日一剂,分两次服下。

   2、气血瘀滞型:

  患者多有会阴部刺痛明显,疼痛牵引小腹、睾丸、阴x及腰骶部,小便滴沥、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缓或涩等症状,前列腺液镜检结果:有少量或中量的脓细胞。在治疗上,应选用行气活血,配以清热利湿的药物,如丹参、泽兰、赤芍、留行子、制乳香、青皮、川楝子、小茴香、白芷各10克,败酱草、蒲公英各30克。患者可将上药水煎后,每日一剂,分两次服下。

   3、肾气亏虚型:

  患者多有小便频数、余沥不尽、尿末滴白、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早泄等症状。偏阳虚者,可伴有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脉沉无力的症状偏阴虚者,可伴有五心烦热、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的症状。在治疗上,偏阳虚者应选用温肾助阳的药物,如肉桂、附子(先煎)、杜仲、熟地、山药、枣皮、枸杞子、丹参、仙茅、川断各10克,炙甘草5克。

  慢性前列腺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道灼痛,晨起时尿道口有少量稀薄乳白色分泌物,排尿终末或大便时尿道排出乳白色分泌物,伴少腹、会阴腰骶等部位疼痛或不适。有关数字统计,青壮年4%~25%均患过本病。

  本病西医治疗常用抗生素,但因有效成分不易进入前列腺组织,且致病菌容易存留于前列腺,故西药治疗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用中医辨治效果比较满意。本病属于中医的'淋浊、白淫、腰痛等范畴。目前临床治疗多以知柏地黄汤加减为主,配泽泻、马鞭草、薏苡仁等,共奏补肾益气、清热除湿、行气活血、排浊止痛之功。

  男科专家提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忌食辛辣,适当节欲,少骑或不骑自行车,配合温水坐浴,前列腺局部按摩等辅助疗法,可提高疗效。

  足癣俗称脚气、香港脚,是由真菌引起的传染性脚部皮肤病,容易反复发作。从长期临床治疗效果看,治疗脚气一个疗程至少要4周左右。这是因为杀死真菌后,还会有部分真菌残留,新的皮肤组织长好需要至少4周左右的时间,如果真菌刚被杀死就停药,容易在新皮肤组织上寄生,导致复发。

  如果是更复杂一点,像角质增生比较厚的老脚气,治疗时间应加长,必要时还应用些口服药。

  专家提醒,脚气防治,重要的是做好脚部清洁卫生,每天要用温水洗脚,穿透气性好的鞋袜,并保持鞋袜干燥。家里有一人患了脚气,要彻底治愈,以免传给家人。

   治疗脚气有什么秘方?中医专家养生治疗脚气八个小秘方

  脚气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脚气,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也有人终年不愈。

  脚气是足癣的俗名,下文提供的治疗脚气的8个小秘方,仅供参考。

  1、脚上患有脚气、脚癣,连续用生大蒜擦磨便可治愈。

  2、用食醋将雪花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随配随用,轻者1次,重者2次至3次可愈。

  3、用茄子根和盐煮的水洗脚,即可治好脚气。

  4、夏天脚癣犯了,可将患脚洗净揩干,再用风油精涂搽患处,每天1次至2次,一般数次便可见效。

  5、取香烟灰撤在脚趾湿痒处,可治脚趾间水泡瘙痒。

  6、犯有多年脚气,可用牙膏涂搽,效果十分灵验。

  7、绿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对治疗香港脚有特效。

  8、取麦饭石1000克,加开水2000克浸泡,每天用此水擦洗脚、痤疮、湿疹、痱子等疾患处,有显著疗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42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