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部疾患(脐湿、脐疮、脐血、脐突)
脐部疾患是指小儿出生后断脐结扎护理不善,或先天性异常而发生的脐部病证。其中脐部湿润不干者称为脐湿;脐部红肿热痛,流出脓水者称为脐疮,血从脐中溢出者称为脐血,脐部突起者称为脐突。古代医籍对脐部疾患记载甚多,认为脐湿、脐疮、脐血发病与接生断脐不当有密切关系,脐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有关。脐湿、脐疮西医学泛指新生儿脐炎,脐血西医学称脐带出血,脐突包括西医学所称脐疝、脐膨出。
脐部疾患发生在新生儿期,一般预后良好。但是,脐疮处置不当亦可酿成败血症等重症;若脐血与全身血液疾病有关,则病情较重。脐突患儿大多数预后良好,可治愈。
[病因病机]
产生脐湿、脐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断脐后护理不当,感受外邪所致。婴儿洗浴时,脐部为水湿所侵,或为尿液浸渍;或脐带未干,脱落过早;或为衣服摩擦损伤等,使湿浊浸淫皮肤,久而不干者,则为脐湿。若湿郁化热,或污秽化毒,则湿热之邪蕴郁,致营卫失和、气滞血瘀,而致脐部红、肿、热、痛,进而湿热酿毒化火,毒聚成疮,致脐部溃烂化腐,则为脐疮。
导致脐血的病因可为断脐结扎失宜所致,亦有因胎热内盛或中气不足所致。断脐时,脐带结扎过松,可致血渗于外;结扎过紧,伤及血脉,亦可致血渗于外。或因胎热内盛,迫血妄行,以致断脐不久,血从脐溢。部分患儿先天禀赋不足,中气虚弱,脾不统血,亦可致脐血不止。
引起脐突的原因有内因与外因两大类。内因是由于初生儿腹壁肌肉嫩薄松弛,或先天发育不全,脐孔未全闭合,留有脐环,或腹壁部分缺损。外因为啼哭叫扰,屏气所致。啼哭口叫扰过多,小肠脂膜突人脐中,成为脐突,若肿物突起久不回纳,致外邪侵入,可因邪毒化热化火,致高热;腹胀、腹痛等症。
[临床诊断]
1.有脐带处理不洁,尿液及水湿浸渍脐部或脐带根痂撕伤等病史。
2.脐带根部或脱落后的根部见发红、肿胀、渗液为脐湿;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气味臭秽者为脐疮。
3.断脐后,血从脐孔渗出为脐血。
4.脐部呈半球状或半囊状突出,虚大光亮,大小不一,以手按之,肿块可以回纳为脐突。
[辨证论治]
脐湿、脐疮临床上应辨常证与变证。仅见脐部发红,创面肿胀,有脓水渗出,一般情况尚好为常证;若脐部红肿,有脓性或血性渗出,伴烦躁不宁,甚则昏迷抽风为变证。
对脐血一病应辨轻证、重证。轻证一般出血量少,患儿精神,吮乳俱佳,无明显全身不适症状;重证则出血量较多,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拒乳,甚而同时出现吐血、便血。
脐突包括西医学所称的脐疝与脐膨出。脐膨出为先天性脐疝,除脐部突起外,往往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形,如膀胱外翻、肠旋转不全等。
治疗脐湿、脐疮以祛湿生肌、清热解毒为总原则。若热毒炽盛,邪陷心肝则凉血清营,熄风镇惊。配合外治法可增强疗效。
治疗脐血应分清原因,不能见血止血。因脐带结扎失宜所致,应重新结扎;因胎热内蕴,迫血妄行宜凉血止血;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而致应益气摄血。
脐突的治疗以外治为主,如年龄已逾2岁仍未痊愈,应考虑手术治疗。
一、脐湿
证候:脐带脱落以后,脐部创面渗出脂水,浸渍不干,或微见发红。
分析:脐部为水湿或尿液浸渍,或为秽毒之邪所侵袭,壅于肌表,故局部渗出脂水,浸淫不干。
治法:收敛固涩。
方药:龙骨散。常用药:龙骨、枯矾收敛燥湿。外用,干撒脐部。
若局部红肿热痛者,加金黄散清热解毒。
二、脐疮
证候: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流溢,恶寒发热,啼哭烦躁,口干欲饮,唇红舌燥。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
分析:秽毒之邪侵入脐部,壅于肌肤,经络受阻,气血凝滞,发为脐疮。局部红、肿、热、痛,渐为糜烂化脓,溃则脓血流溢。风火交织,邪毒内攻,则见恶寒发热,啼哭烦躁。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外治。
方药:犀角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水牛角、甘草清热解毒,防风、荆芥、牛蒡子疏散风邪,加黄连、连翘、蒲公英清解热毒。局部外用金黄散。
大便秘结、舌苔黄燥加大黄通腑泄热;脐部渗出混有血液加景天三七、紫草凉血止血;伴神昏、抽搐,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三、脐血
证候: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或见发热、面赤唇焦、舌红口干,甚则吐衄、便血、肌肤紫斑。或见精神萎靡、手足欠温、舌淡苔薄、指纹淡。
分析:断脐后,如脐带结扎过松,可致血溢外出,啼哭时出血加重,静止时稍止。如胎热内蕴,逼血妄行,血循脐带创U外溢,可见脐血鲜红渗泄。脾虚气不摄血,可见脐血色淡,缓渗不止。
治法:胎热内甚者清热凉血止血,气不摄血者益气摄血,结扎松脱者重新结扎脐带。
方药:胎热内盛者用茜根散。常用药:水牛角、生地、丹皮清热凉血,赤芍;紫草、仙鹤草活血止血。
气不摄血者用归脾汤。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大枣、当归、血余炭、藕节炭。
尿血加大蓟、小蓟;便血加槐花、地榆;形寒肢冷加炮姜炭。
四、脐突
证候: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虚大光浮,大如胡桃,以指按之,肿物可推回腹内,啼哭叫闹时,又可重复突出。脐部皮色如常,精神、食欲无明显改变,亦无其他症状表现。
分析:腹壁肌肉嫩薄松弛,脐孑L未全闭合,留有脐环,啼哭叫闹,压力过高,致小肠脂膜突人脐中,故脐部光浮胀突。.
治法:压脐法外治。
先将突出脐部的小肠脂膜推回腹内,再以纱布棉花包裹光滑质硬的薄片,厚垫脐部,外用纱布扎紧。
若脂膜突出过大,或不能回纳,并见哭闹不安,或年龄已逾2岁仍未见痊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小儿化毒散每服0.3—0.5g,1日2次。用于脐疮。
2.云南白药每服0.5g,1日2次。用于脐血。
3.三七片每服1-2片,1日2次。用于脐血。
二、单方验方
1.马齿苋,每日5g,水煎。分3二4次服。用于脐疮。
2.鱼腥草、野菊花各5g,水煎。1日分3—4次服。用于脐疮。
[预防护理]
一、预防
新生儿断脐后,应注意脐部残端的保护,防止尿便及洗浴浸渍,保持清洁干燥。脐部残端让其自然脱落。保持内衣和尿布的清洁、干燥、柔软,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二、护理
换药时要注意局部的消毒,若有干痂形成,切不可强剥,以免发生出血和伤及肉芽。防止脐疮脓液外溢污染健康皮肤,造成其他感染。
减少婴儿啼哭叫扰。若啼哭频频,肿物久不回复,应注意检查其原因,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文献摘要]
《储病源候论·卷五十.儿杂病诸候》:“脐疮候,脐疮由初生断脐,洗浴不即拭燥,湿气在脐中,因解脱遇风、风湿相搏,故脐疮久不瘥。风气人伤经脉,则变为痫也。”
《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卷之上》:“生下忽然肿胀,脐间血水淋漓。断脐将息大失宜,客水邪风侵入。外用枯矾粘贴,速令干燥为奇。”
《幼幼集成·卷二》:“脐突者,小儿多啼所致也。脐之下为气海,啼哭不止,则触动气海,气动于中,则脐突于外。其状突出光浮,如吹起者,控之则微有声。”
[现代研究]
闫继勤.复方天仙胶囊外敷治疗新生儿脐炎30例.新中医1996;(2):53
复方天仙胶囊具有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止痛散结及活血化瘀的功效,局部用药后,药粉直接渗入感染灶,充分发挥治疗作用,能使新生儿脐炎迅速痊愈,方便易行。本组治疗30例,痊愈29例。
问诊是采集小儿病情资料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小儿不能准确陈述病情,所以,儿科问诊主要是向家长或保育人员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问病情
问年龄
很多儿科疾病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如胎黄、脐风、脐疮、脐血等见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鹅口疮、夜啼、脐突、幼儿急疹等,婴儿期多见;麻疹、风疹多见于6个月至5岁;水痘多见于1至4岁;猩红热多见于2至8岁。因此,询问年龄对诊断疾病和治疗用药都有重要意义。
问寒热
指发热和怕冷而言,可以通过接触的感觉(如触摸头额、手足心、身躯或授乳时*的感觉)和观察小儿的姿态来测知。如身体蜷缩,喜偎母怀,多为恶寒之象;睡喜仰卧,掀衣踢被,吮乳口热,多为发热。发热恶寒无汗,为外感风寒;发热恶风,有汗口渴,为外感风热;寒热往来,为邪在半表半里;但热不寒,烦渴大汗,为邪热入里,里热炽盛;午后低热,伴盗汗,为阴虚内热;手足心热,或脘腹灼热,伴纳呆、腹胀、苔厚,为食积化热;但寒不热、纳呆、神疲,多为里寒或阳虚之证。
问汗
小儿肌肤薄嫩,腠理不固,较成人容易出汗。若白天汗出过多或动辄汗出,为气虚之自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为阴虚之盗汗;突然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息微肢冷,为亡阳虚脱之危象。
问头身
头痛伴恶寒发热者,多为外感表证;头痛剧烈,伴高热、呕吐、项强,或四肢抽搐者,多为温病邪热入营;小儿头晕、多见于贫血。肢体疼痛,伴发热,多为外感表证、风湿病或小儿麻痹症。
问胸腹
胸痛伴发热、咳嗽、气促、鼻煽,多为肺炎喘嗽;胸部窒闷,咳喘痰鸣,多见于哮喘;胸闷心悸,面青唇紫,气促肢厥,为心阳虚衰,心血瘀滞。脘腹胀满、纳呆、苔厚,为内伤乳食;腹痛阵作,绕于脐周,多为虫证;突然剧烈的腹痛,应考虑外科疾患,如肠痈、肠套叠、肠扭转等。
问饮食与二便
新生儿哺乳后即呕吐者,名为“溢乳”,多因哺乳过饱或幽门痉挛所致。纳呆、腹胀、嗳气吞酸,多为内伤乳食。厌食是儿科临床常见病证,多因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
口渴引饮,或渴喜冷饮,多属热证;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多为寒证;口干不欲饮,兼潮热盗汗,属阴虚;口渴但饮水不多,兼身热不扬,脘闷苔腻,每多挟湿。
问二便主要是了解二便的形、色、量、气味及排便次数等。具体内容参阅“望二便”。
问睡眠
烦躁少眠、盗汗、头方,枕部脱发(枕秃),多为佝偻病;烦躁不眠,伴纳呆、腹胀,多为食积;睡中齘齿,多为虫证或胃热;夜寐不安,肛门瘙痒,为蛲虫病。在温病中,嗜睡或昏睡多为邪入心包,或痰蒙清窍,属危重之征。
脐带是胎儿和胎盘之间的连系结构。形状如绳索,表面光滑透明,内含结缔组织和一支脐静脉,一对脐动脉。脐静脉沿着胎儿腹壁内面通过肝的血窦、脐动脉与胎儿主动脉相通连。这两种血管的另一端,形成许多相互联系的毛细血管网,分布于胎盘绒毛内。通过胎盘绒毛上皮的渗透作用,胎儿盘液与绒毛间隙内母体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基本介绍中文名 :脐带 外文名 :funiculus umbilicalis,umbilical cord 类别 :人体结构 构成 :两条动脉和一条静脉 形状 :管状 作用 :代谢废物和营养物质的交换简述,作用,婴儿脐带护理,注意事项,健康与疾病,正常脐带表现,脐带异常,相关疾病,相关资料,中药,工程术语,简述
目录1拼音2简介3脐湿4脐疮5脐血6脐突 1拼音 qí bìng
2简介 初生儿脐部疾病,多由断脐结扎欠妥、脐部护理不当或啼哭过多所引起。分脐湿、脐疮、脐血、脐突四种。
3脐湿 断脐后,脐部为水湿所侵,如洗浴不慎,被水浸渍,或因潮湿尿布久浸脐部而成。其症为脐带脱落后,脐孔渗出液体,或稍有红肿。治宜收敛固涩,用渗脐散,或白矾散加煅牡蛎、炉甘石粉,干扑脐部。
4脐疮 由于脐湿长期不愈,皮肤破损,感染邪毒,壅于脐周,酿成脐疮。轻则仅局限于脐部; 重者可向周围蔓延,甚至糜烂,脓水外溢,同时可见发热,烦躁不安,唇红口干等。治宜清热解毒,佐以疏风散邪,收涩止痒,可先用防风,银花煎水,洗涤局部,拭干后,再以金黄散,或渗脐散,干扑脐部。如重证兼见壮热,昏迷,抽搐者,可内服清热消毒散,或犀角消毒饮。
5脐血 即脐部出血,其因有二,一为断脐后由于结扎部松脱而出血,出血大多于生后24小时内发生。二是由于胎热内盛,迫血妄行,或先天禀赋不足,气不摄血所致,多见于生后第二星期。如断脐后脐部渗血,经久不止,症见发热,面赤,唇干,口热者,为胎热内盛,治宜清热凉血止血,用茜根散,或犀角地黄汤;若面色不华,唇舌淡白,四肢不温,脐血淡红者,为气不摄血,治宜益气摄血,用当归补血汤加党参、阿胶、蒲黄。如初生儿在24小时内脐部渗血,而无其他原因者,可重新结扎脐带。
6脐突 即脐疝。指脐部高突如球的一个症状。婴儿尤其是未成熟儿为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3~4岁以后小儿很少再发病。婴儿腹部肌肉嫩薄松弛,脐环未闭,因啼哭叫扰过多,不时用力努挣伸引,致小肠脂膜突出脐中。随着小儿腹部肌肉的发育,疝环常能逐渐缩小而闭合,绝大多数可不治自愈。如加用胶布粘贴脐孔,能加速脐环的闭合。但年龄在二岁以上仍不闭合、脐环超过2厘米以上、或内脏与脐疝囊有粘连者,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37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胎黄
下一篇: 儿科治法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