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说文解字》中疒部古代病名训诂

医案日记 2023-05-12 18:33:00

《说文解字》中疒部古代病名训诂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公元121年问世。该书依据古文经和《史籀篇》、《仓颉篇》等书,博采古代经典材料而成。全书收字9353个,其中重文1163个(即古籀异体字),分14篇,加《叙》为15篇。按汉字的形体和偏旁结构“据形系联”分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用“六书”理论解释文字,确立了“六书”的体系,保存了篆文的写法系统和汉以前的古训古音,兼收古文、籀文,为古文字学、汉语词源学和古音学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是我们研读先秦古籍和研究古文字学的重要典籍。该书原本早已失传,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是经宋代徐铉整理过的。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在每个篆字(字头)上加宋体楷书,卷末新附《检字表》查检方便。后人注《说文》的著作甚多,其中以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较为著名。

祖国医药学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说文》中保存了古代大量的医药内容,对古代疾病名、症、候的训读是其主要工作之一,研究这部分遗产,究其源委,以古释今,以今通古,对临床及科研工作有所裨益。

“疒”部字“病也,疾也”的说解疏义

《说文》,“疒”部表疾病名候之词,其说解更多用“(yì)、病也”。病,《说文》“疾加也。”即“某,某也。”“某也”,正是某问的说解之义。亦即为该病候的“诊断”结果之义。说解应阐明归属何病何症,而且应断然、鲜明、准确,不能失之毫厘,说解(诊断)在细微之间而人命寿夭系为。许氏在此部之文一百有二,而注“病也”、“疾也”之义达十八之多,此类说解应详加疏义。

“疒”音nì,又音chuáng,人有疾痛也,象倚箸之形。段玉裁注:“横者,直者相距,故曰象倚箸之形,或谓即床状。”徐灏《段氏说文解字注笺》:“爿疑只象卧寝,从建类,从一指事,即古床字,人有疾则卧时多,故凡疾病字皆用为偏旁,久而遂专其义。”读与匿同,高诱注《吕览·论人》云:“匿犹伏也。”即睡卧之义也。又“疒”籀文横视之象人卧床,亦有疾病之意,故“凡之属皆从”。

疾,病也,病,疾加也。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如病之来,多无期无迹也。”“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小徐本:“病来急,故从矢,矢急疾也。”《礼记·檀弓》:“曾子寝疾,痛。”注云:“病谓疾困。”《论语》:“子疾病。”注云:“病谓疾益困也。”刘熙《释名》:“疾病,疾,病也,客气中人急疾也,病,也,与正气在肤体中也。”“客气中人”,系指邪气侵袭人体而疾;“与正气在”,亦指邪气侵入人体,与人体正气并存而病。客气者,侵害人体致病之邪气,所以疾病单言则有别,对举则病与疾同。

痛,病也。《释名》:“痛,通也,通在肤脉中也。”毕沅疏证曰:“痛无定所,故云通在肤脉中,然人之元气常周行于四肢百窍之间,此不可一息不通也,故《内经》云‘通则不痛’,此盖以邪气之流注者言,语似不同,而实非有异也。”《释名》(东汉刘熙撰)以痛为通。《内经》以痛为不通,皆各举其一端而已,不得概括诸痛之原因。如:瘵(zhàī)、疴(kē)、(pù)、(zhǐ)、瘼(mò)、(tú)疵(cī)(qí)(dīān)痊(quán)等10字,统言病也,析言之则各有别。

疴:段引《五行传》云:“言之不从,是谓不,时则有口舌之疴。”按《汉书·五行志》:“言之不从时则有口舌之。”即疴也,者包括疾病灾祸而言,不专指疾病,字亦作苛,《礼记·内则》“疾病苛痒”可证,所以当作疴。

(pù)、(zhǐ):《尔雅·释诂》“病也”。邢疏:“,人疲不能行之病,,马疲不能行之病。”按二字,乃疲劳之义,非疾病也。

(tú):邢疏云:“滞之病也。”《小雅·白华》“俾我兮”。字书云:“疲病也。”通作,,病也,本作疲,疲,病也,声类犹以为字,按此字训病盖亦疾病之专名也。

(qí):段注云:“《大雅》云汉传同,按今之颠狂字也,《广雅》:,狂也,《急就篇》作颠疾。”按古多颠狂并言,而病不同,颠者,今谓癫痫,癫、痫,一病也,《诸病源候论》:“痫者,小儿病也,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亦训狂,《广雅·释诂》“,狂也。”王念孙疏证云:“之言颠也。”《素问·腹中论》:“石药发,芳草发狂。”王冰注云:“多喜曰,多怒曰狂。”《急就篇》:“疝瘕颠疾狂失响。”颜师古注:“颠疾,性理颠倒,失常也。”按所谓颠狂,乃包括精神病中意志情绪,智能思想颠倒失常的症状,是精神病中最多见之证候,非可专一病而言。所谓痫,以意识消失与痉挛为主候,此与其他精神病不同也。惟癫与痫同,而癫又可训狂,者,颠也。颠者,倒也。痫之以颠沛僵仆为义,狂之以颠冥迷惑为义。今以痫为独特之病,以狂为精神病,界限乃清。

诸如此类,详析之各有别义,统言之“病也,疾也。”故应疏义以别之。

异名同实,互为训释的疾病名候训诂

《说文》中“疒”部,列者虽多,然细察之同实异名情况亦颇存在,且同实异名中更有互为训释。如:(zhǐ):许慎云:“,殴伤也。”按段注互训,统言之殴伤。

同实异名,颜师古注引应劭注曰:“以杖手殴击人,剥其皮肤,肿起青黑而无创瘢者,律谓。遇人不以义为不直,虽见殴与殴人罪同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人条》云:“正文之本作人,遇人不以义而见者,与人之罪钧。”两字上下相应。应注云:“虽见殴与殴人罪同。”两殴字上下相应。若下句变言,则与上句不相应。又段注疑汉书应注有伪脱。详析应注上文言“剥其皮肤”,下文又言“无创瘢”,创瘢为皮破血流,哪有“剥其皮肤”而不皮破血流的道理。由此证应注是前后矛盾,其为伪脱无疑。又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引应注为:“以杖殴人青黑肿起而无创瘢者,律为。”校之发现上句无“剥其皮肤”,下无“”,则汉律之解释如此,之解是否剥其皮肤,律定有言。总之律文言之则、有别,若浑言之皆可作殴伤解。

痕(hén):许慎言:“胝(zhī),瘢也。”“瘢,痍也。”“痍(yí),伤也。”浑言之可为互训,析言之则各有特色。胝,《说文》“也。”“,跟胝也。”《广韵》:“胝,皮厚也。茧也。”《荀子·子道》:“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玉篇》:“胼,皮厚也。”谓手足皮厚如茧。又《战国策》:“墨子闻之,百舍重茧。”高诱注:“重茧,累胝也。是足跟生胝之说也。”古以瘢胝并言。《说文·肉部》“”,段注引《系传》本作“瘢胝也。”此为胝之本义,即足跟皮厚也,引伸为茧足。又《释名》:“痕,跟也。”所以痕即为足跟皮厚生茧也,可信古义与今义不同。

瘢,痍也。痍,伤也。痍训伤,段注引云:“王痍者何?伤乎矢也。按《周易》:夷,伤也。”夷通痍。《释名》:“瘢,漫也。”徐锴:“痍伤外己愈有痕曰瘢。”故“瘢”字之解应为疮痕一义。段云:“古义伤处曰瘢。”这是为训痍服务的。所以互训为浑言之,析言则各不同。

虽形为“疒”部,实为病愈

病候虽各有种种,而皆形以“疒”,然却病之字仍从疒起。如:瘳:许慎曰:“疾也。”瘳互训。《方言》“差、间、知,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差,或谓之瘳。”《汉书·高帝纪》“疾愈”,师古注:“与愈同,愈,差也。”凡病全治谓之愈,少间亦谓之愈,病果是全治也。浑言之谓瘳而尚病也,许则言虽病而瘳也。《尚书·说命篇上》:“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素问·痹论》:“则病瘳也。”瘳义通音相近。

瘥:许慎曰:“也。”《左传·昭十九年》:“札瘥夭昏”,杜预注:“大死曰札,小疫曰瘥,短折曰夭,未名曰昏。彼札瘥对文,故有大死小疫之忌。”《说文》训瘥为,《方言》瘥作差,作愈。段注:“通作差,凡等差字皆引伸于瘥。”盖差训次,故疾病之少间曰瘥,疾病不甚流行者,亦曰瘥。

瘳、瘥、,形为“疒”部而义,实为疾病由轻而愈,并非指某种病候而言,声音相近,义意相通。(shūaī)许氏曰:“减也。”段注曰:“减亦谓病减于常也。”段曰:“凡盛衰字引伸于。凡等衰字亦引伸于。”然按《左传·昭三十二年》迟速衰序,杜注:“衰,差也。”差即瘥,病愈也。亦即病情较平常减退,按古书多作衰,“”乃后起字。

天津中医学院(天津,300193) 刘振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93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